萬曆朝鮮之役:明朝最後的榮耀,一戰讓東亞和平三百年

導讀

萬曆朝鮮戰爭,又稱“朝鮮壬辰衛國戰爭”;日本稱之為“文祿之役”,第二次稱之為“慶長之役”,或合稱為“文祿-慶長之役”,朝鮮征伐,徵韓;南、北韓稱之為“壬辰倭亂”,第二次稱之為“丁酉再亂”;中國稱為“朝鮮之役”,與寧夏之役、播州之役合稱為” 萬曆三大徵”。對萬曆朝鮮戰爭的背景、細節及歷史意義等均不太瞭解,所以筆者就為大家深度解析一萬曆三大徵之朝鮮之役

交戰背景

1588年,日本太閣豐臣秀吉基本統一日本後,為了平息國內武士對分封不均的不滿併為削弱各個諸侯勢力,決定對外發兵,以獲取更多的土地。豐臣秀吉的擴張佈局從1590年就開始了,他一連三年分別寫信給琉球、菲律賓和高山國(即臺灣),要求其臣服日本並朝貢。1591年,朝鮮聽說豐臣秀吉統一日本後,即派使節團到日本遞交表示“鄰好”的國書。豐臣秀吉給朝鮮的國書則是借道朝鮮出兵大明,但遭到朝鮮的拒絕。

豐臣秀吉致書朝鮮國王雲:“吾欲假道貴國,超越山海,直入於明,使其四百州盡化我俗,以施王政於億萬斯年,是秀吉宿志也。凡海外諸藩,役至者皆在所不釋。貴國先修使幣,帝甚嘉之。秀吉入明之日,其率士卒,會軍營,以為我前導。”——《徵蠻錄》


萬曆朝鮮之役:明朝最後的榮耀,一戰讓東亞和平三百年

豐臣秀吉畫像

朝鮮的拒絕並沒影響豐臣秀吉的擴張腳步,他乘朝鮮李氏王朝耽於黨爭內訌,朝綱紊亂,決定通過武力先侵佔朝鮮,然後征服大明,進而稱霸亞洲。

為了侵朝鮮,豐臣秀吉早在1591年開始進行準備,正月時就已經對各大名下達水軍部隊兵員的徵召動員令:東起常陸,經南海至四國、九州,北起秋田、坂田至中國,臨海各國諸大名領地,每十萬石準備大船兩艘。各海港每百戶出水手十人,乘各國諸大名所建之大船;若有多餘,則集中至大阪。秀吉本軍所用船隻,各國大名每十萬石建大船三艘、中船五艘。所需建造費用,由豐臣秀吉撥給;各國大名將所需建造費用,以預算表呈報,先撥給一半,待船建造完畢後,再行付清。

1592年3月,豐臣秀吉共調動軍隊九個軍團共15萬人渡海至朝鮮作戰,以宇喜多秀家為總指揮官。在一切工作準備就緒後,豐臣秀吉以朝鮮拒絕攻明為由,於4月正式開始了對朝戰爭。至此拉開了萬曆朝鮮之戰的序幕。

如今我們以後人的眼光來看,當時的朝鮮就是一個縮小版“明朝”,國內承平日久,八道武備廢弛,國王李昖重文輕武,朝廷內鬥激烈,爭端不斷,互相傾軋,軍隊日趨腐敗,以致“人不知兵二百餘年”,全國300多郡縣大多數沒有設防。這恰好給日本提供了一個極好的侵略機會。

作為朝鮮宗主國的明朝,此時完成張居正改革,國庫充盈,革弊施新,但是張居正病逝後,萬曆帝突然消極怠政,但明朝特殊的文官體制保證了國家機構的正常運行,雖然此時朝中大臣黨派林立,鬥爭激烈,但國力並未出現顯著衰退。

整個萬曆朝的朝鮮之役可以分為四個階段:

  1. 第一階段為日軍戰略進攻階段
  2. 第二階段是明軍的反攻階段
  3. 第三階段是明日和談階段
  4. 第四階段是再戰取勝階段

朝鮮抗戰

朝鮮由於朋黨之爭,對侵略者無力組織抵抗。數量不多的政府軍接連失利。日本人擊潰了朝鮮的一支8000人的部隊的抗擊,奪取了全寧山口,在忠州城又擊潰了另一支朝鮮部隊,迅速逼近漢城。

面對日軍的大舉侵略,朝鮮各地的有力鄉士自組義軍,如慶尚道星州的郭再祐於1592年4月21日組織義兵,屢次令安國寺惠瓊敗戰使其無法順利進入全羅道,甚至在1592年10月10日的第一次晉州城之戰中擊退細川忠興和長谷川秀一的大軍,人稱“天降紅衣將軍”,還有鄭仁弘、孫仁甲、金沔等也令毛利輝元無法順利佔領慶尚道。

全羅道光州的金千鎰、全州高敬命也於1592年6月1日組織義兵,忠清道公州出身的趙憲、僧人靈圭則於1592年7月3日整頓兵力,聯合抵抗小早川隆景、立花宗茂等日軍第六軍團,其中經歷清洲城之戰、梁丹山之戰、兩次錦山之戰。另外還有京畿道海州的李延馣對抗黑田長政。

以上朝鮮的抗戰,皆妨礙了日軍的前進,但是朝鮮武備廢弛,僅僅一個月即

“三都守失,八道瓦解”。日軍所到之處,焚燒劫掠,僅晉州一地,軍民被慘遭屠殺者近6萬人。

萬曆朝鮮之役:明朝最後的榮耀,一戰讓東亞和平三百年

露梁海戰


明軍援朝

1592年朝鮮國王李昖走投無路,逃離平壤,流亡至中朝邊境的義州,並嚮明朝請求援助。

明朝開始反覆蒐集情資,並與朝鮮磋商基本事務。最終在1592年6月15日參將戴朝弁與遊擊史儒開始率軍渡江,之後副總兵祖承訓也率軍到來。至此,遼東第一次發兵時共出兵2348人、馬匹2622匹,指揮官為副總兵祖承訓,後勤調度則是由駐防在九連城的遼東總兵楊紹勳總理其事。

1592年7月17日黎明,副總兵祖承訓長途奔襲以遊擊史儒、王守官等為先鋒統軍進迫平壤城,,由於連夜大雨導致遼東軍火器失效,加上祖承訓不熟悉日軍戰法導致軍潰將亡,軍隊潰散,祖承訓敗退過大定江。祖承訓在其後給楊紹勳總兵的戰情分析報告裡面,提及了數個問題:

  1. 糧草不繼,朝鮮無法提供足夠的糧草夠軍隊食用。
  2. 軍情不實,朝鮮情報指出平壤只有1000多名倭軍,實際交戰後估計倭軍有上萬人。
  3. 指揮權不專,朝鮮群臣一直希望明軍能由朝鮮將領指揮,並且壓迫明軍在天時不利 的情況下出兵。
萬曆朝鮮之役:明朝最後的榮耀,一戰讓東亞和平三百年

明軍援朝的路線圖

起初明軍對朝鮮軍缺乏信賴,祖承訓指出:同去平壤的還有500名的朝鮮軍,結果臨交戰時,400名朝鮮軍率先潰逃,剩下的100名則與對方有所交談。同時,明軍多有遭弓箭射傷與射死,根據朝鮮的情報,倭軍只有鐵炮與長劍,所以懷疑射箭的是朝鮮人。經過朝鮮使臣的反覆申辯,楊紹勳總兵後來接受了朝鮮的解釋,也就是軍情是由朝鮮的節度使提供的,可能偵查有誤,關於射箭一事可能是因為朝鮮兵器落入倭軍手中,或者是因為有朝鮮人遭到俘虜,才受到倭軍指使。

朝鮮謊報軍情,導致明朝情敵冒進,加上天時、地不利、人不和致使平壤戰敗。由此可見,明軍初戰遇到了不小的挫折。

增兵朝鮮

明軍在平壤兵敗後增兵朝鮮,並制定了詳細的用兵計劃,明朝命李如松總理薊、遼、保定、山東軍務,並充任防海御倭總兵官,其弟李如柏、李如梅為副總兵官,一同開赴朝鮮。明朝從全國範圍調集了4萬精銳。這支軍隊的主要構成如下:遼東鐵騎1萬;宣府、大同各選精騎8千;薊鎮、保定各選精銳步兵5千;江浙步兵3千。四川副總兵劉鋌率川軍5千,做為後續部隊向朝鮮進發。並於1593年1月抵達平壤,對平壤發起總攻。

萬曆朝鮮之役:明朝最後的榮耀,一戰讓東亞和平三百年

李如松畫像


當時朝鮮紀錄“在距城五里許,諸炮一時齊發,聲如天動,俄而花光燭天”,...“倭銃之聲雖四面俱發,而聲聲各聞,天兵之炮如天崩地裂,犯之無不焦爛……”

可見當時明軍戰備精良,戰士作戰勇猛,戰況激烈。李如松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收復平壤、開城,並且進攻漢城。此戰,明軍以陣亡790人的代價,給予日軍九千餘人的損失。至此,平壤大捷。其後又進行了宿星峴之戰、龍山之戰等多次重創日軍,並且焚燬日軍糧草基地。

萬曆朝鮮之役:明朝最後的榮耀,一戰讓東亞和平三百年

收復平壤


明日和談

1593年碧蹄館之戰,由於主將李如松的輕率決定導致明軍幾乎陷於死地,損失了不少遼東軍精銳兵員。但也突出了明軍騎兵的強悍戰鬥力。日軍見明軍兵威強盛,難於取勝,於是派使者要求議和,企圖拖延時間,等待時機再全力進攻。而此時的明朝內憂外患,也不想在朝鮮戰場陷入太深,所以同意和談,並且派沈惟敬前往平壤和日本接洽,兩方碰面之後就互相提出了和談條件。

當時的明朝還有著很強的實力,並且保守著固有的“華夷觀念”,所以談判條件比較強勢;而日本試圖用武力擴張領土,並且想建立起以日本為核心的新秩序,所以條件也比較強勢。在談判中,日本提出想繼續佔有朝鮮領土的無理要求,在基本主權問題上,明朝還是比較霸氣的,日本的一切不合理要求都被明朝官員措辭嚴厲的拒絕了。直至萬曆二十四年(1596年),雙方談判沒有達成實質性結果。

第二次交戰

談判沒有達成實質性結果,豐臣秀吉決心再次發兵侵略朝鮮。萬曆二十五年(1597年)正月,豐臣秀吉發動了第二次對朝戰爭。朝鮮再次請求明朝支援。

此時,明軍已經有準備了,在和談的時間裡大力增援朝鮮並逐步擴大後援規模。因此戰爭一開打,明軍取得了稷山之戰的勝利,而朝鮮軍李舜臣也取得了鳴梁海戰的勝利,本來戰爭形勢一片大好,但是因為蔚山之戰楊鎬落敗,明軍損兵折將,戰爭陷入泥潭中。

豐臣秀吉於1598年8月死於京都伏見城,此時也是交戰進入熾熱化的時候,10月,消息傳至朝鮮戰場,日本人潰不成軍,人心渙散,開始準備撤退。此番日本對朝鮮作戰的核心就是豐臣秀吉,豐臣秀吉死了,那麼日本就沒必要繼續對朝鮮發動戰爭了,朝鮮的戰火終於停息了

萬曆朝鮮之役:明朝最後的榮耀,一戰讓東亞和平三百年

戰爭示意圖


取得勝利

明萬曆二十至二十五年(1592至1597年),日本兩次侵略朝鮮。歷經7年的日本侵略戰爭,到此結束。朝鮮之役中朝廷對局勢的正確判斷、對於李如松等將領的良好調配以及堅定不移的原則最終在全局戰事中起了決定性作用。維護了明朝的統一狀態,並粉碎了日本侵略朝鮮的野心。這場戰爭,明朝前後用兵數十萬,費銀近八百萬兩,歷經戰與和的反覆,最終異常艱苦的贏得了這場戰爭的勝利

萬曆朝鮮之戰,日本以舉國之力,傾全國之兵數十萬,為何卻敗於明軍之手?筆者認為原因有三:

  1. 日軍遠道而來,加上朝鮮海軍的不斷騷擾,後勤補給困難,而明軍有政府的強力支持,又有朝鮮人的贊助,可謂兵精糧足。
  2. 明軍擁有當時先進的,威力強大的火炮,而日本雖然有火繩槍,但是威力、殺傷力遠不及明軍火炮。
  3. 明軍擁有精銳的騎兵,入朝作戰,明軍雖少,卻派出了一萬多關寧鐵騎,這是大明的王牌部隊,戰鬥力驚人。

1599年4月,明軍班師回朝。萬曆帝接受百官朝賀,祭告郊廟。5月,頒《平倭詔》詔告天下。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義武奮揚,跳梁者,雖強必戮。茲用佈告天下,昭示四夷,明予非得已之心,識予不敢赦之意。毋越厥志而幹顯罰,各守分義以享太平。”——《平倭詔》

萬曆朝鮮之役是明朝戰史上較為精彩、較為曲折的戰例之一,史稱“其軍威之盛,戰勝之速,委前史所未有”

萬曆朝鮮之役:明朝最後的榮耀,一戰讓東亞和平三百年

萬曆皇帝像


結語

日本因為朝鮮戰場的失利,豐臣秀吉嫡系部隊銳減。如果他還在,那麼也許能壓住心懷不軌的武士,可惜豐臣秀吉死了。豐臣秀吉一死,德川家康開始爭權,最後建立了江戶幕府。

朝鮮被打到幾乎亡國的地步,國力銳減(人口不及戰前的十分之一,百業荒廢,幾近崩潰),但是中朝友誼又進了一步,以至於清朝年間還有朝鮮人感恩明王朝的再造之恩。

明朝雖然勝利了,但是嚴重削弱了遼東等鎮的軍事實力,遼東軍的精銳幾乎損失殆盡。而且巨大的軍費開支破壞了明朝的經濟體系,造成了財政紊亂。但是明朝取得了勝利,維持了以明朝為核心的宗藩秩序,並且留下了千古名言:義武奮揚,跳梁者,雖強必戮

萬曆朝鮮之役是四百年前發生在朝鮮半島的一場國際戰爭,戰後日本閉關鎖國,朝鮮國力銳減,明朝國力銳減,因此東亞保持了長達300年的和平狀態。而在此後,女真族的勢力不斷壯大。


萬曆朝鮮之役:明朝最後的榮耀,一戰讓東亞和平三百年

萬曆朝鮮之役主要人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