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家將》裡的潘仁美和歷史上的潘美差別有多大?

柳侍墨


潘美(戲劇中叫潘仁美)(925——991年丿,字仲詢,大名(今河北大名)人。少年時就很瀟灑倜儻,後來成了宋初的名將。

潘美不像戲劇中描寫的那樣打仗是草包,其實他很能打仗。還在五代後周時期,他就參加了周世宗柴榮與北漢進行的高平之戰,因功在戰後被封為西上閣門副使。當時趙匡胤在後周軍事中佔有重要地位,他與潘美關係非常宻切,所以在後來趙匡胤代周建宋的“受禪”過程中,曾把爭取謀些實力集團的重要任交給潘美去辦。保義節度使袁彥,是個貪黷嗜殺的兇悍傢伙,他大練兵馬和儲備軍實,趙匡胤怕他謀反,派潘美去他那裡監軍。這是個很危機的任務,弄不好會激起變亂,自己也可能被驕兵悍將殺害,使用武力又不利於趙匡胤對別的勢力的爭取。潘美不帶一兵一卒,單騎入城去見袁,他要袁認清大勢所趨,去謁見新主趙匡胤,袁果然被他說服,入朝稱臣。事後趙匡胤對別人誇獎說:“潘美沒有殺袁彥,讓袁來朝覲,很合乎我的心意”。這件事表明潘美是敢於赴湯蹈火又善於團結別人的人。

開寶三年(970年),潘美奉命率十州兵進攻南漢,他令士兵用強弩打破了南漢的象陣,佔領了打開廣州的門戶韶州。第二年,又用火攻戰術攻破南漢的堅固設防,攻克廣州,南漢主劉()降宋。潘美以功被任命為山南節度使兼嶺南轉運使開寶八年(975年),潘美與曹彬一道攻克金陵,滅了南唐,之後被任命為宣徽北院使。後來,潘美又和曹彬一道進攻北漢太原,眼看就要攻下,不料身為統帥的曹彬卻命令部隊暫時撤下來。潘美極力要求一鼓作氣拿下太原,曹彬說什麼也不同意。事後曹彬對潘美說:“你好好想一想,皇帝親征太原,沒有攻下來,我們要先將太原攻下,不是自己找死嗎?”曹彬這樣考慮不是沒有根據的,因為趙宋的天下是靠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取得的,所以總是害怕自己這裡也發生類似事變,將黃袍再加於他人,對武將十分不放心,如同王夫之在《宋論》裡所說的,宋皇帝“懷黃袍加身之疑,以痛折武夫”。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曹彬才不敢使自己的軍事成就在皇帝之上,後來還是在太宗親征下,曹、潘二人才率兵進入大原,滅掉北漢。從這裡看出,潘美不是心機奸狡的人,相反,倒是一個老誠的人。

太祖趙匡胤稱帝時,全國尚未統一,經過先後滅掉南漢、南唐、北漢,才在太宗時完成了全國統一,潘美在統一戰爭中的功勳是卓著的。就是在抗遼戰爭中,潘美也立有戰功,他曾一次破遼兵萬餘騎,以功封代國公。其實就在雍熙三年(986年)雁門戰役中,潘美所部,開始也曾取得很大勝利,曾連克寰(今山西朔縣東)、朔(今山西朔縣)、雲(今山西大同)、應(今山西應縣)等州。可是另一路曹彬所率諸將雖擁有重兵,卻毫無進展,他們見潘美等軍連獲戰功,非常嫉羨,內部互相攻訐,曹彬不能制止,結果被遼兵打敗。潘美失去側翼支持,不久被遼兵大敗於飛狐(今河北蔚縣附近)。飛狐敗後,潘美準備與楊業率兵保護雲、朔、寰、應四州人民南遷。當時遼兵兵力很強,楊業提出避幵遼兵主力,可是監軍王侁卻堅持要楊業主動出擊。本來當時潘美是主帥,但是趙宋朝廷由於對將領不放心,所以軍中又設有監軍以制約主帥,實際主帥還得聽監軍的。王侁本人又是個“強戾而乏溫克”,“剛愎”自用的人,他不但不聽楊業的正確建議,反而用懷有異心來威脅楊,逼楊業出戰。楊業臨行前要求潘美在陳家谷設伏兵聲援,潘美確實引兵在陳家谷口設陣,只是因王侁為了爭功,將伏兵引離谷口,“美不能制”,才使楊業敗退陳家谷口後,失去最後突圍的機會,兵敗被俘犧牲,潘美先前聽到楊業戰敗消息時,作為主帥,他本來應不惜代價去解救楊業,可是他卻“麾兵卻走”,這是他的一大過錯。楊業戰敗殉國,潘美確實有其不可推卸的重大責任人,但主要責任卻不應他全負。從整個戰役的由勝轉敗看,曹彬應負主要責任,所以當時就有人要求斬曹彬,只是因為宋帝念他過去的功勞,給以貶官處分。從陳家谷口之戰的失敗後,王侁則應負主要責任,所以楊業被俘後憤怒控訴自己被奸臣所害,指的也是“逼令赴死”,那還是針對王侁說的。《宋史》對此記得也很有分寸,對王侁是說他“以語激楊業,業因力戰陷於陣,侁坐除名,配隸金州”。對潘美則記“戰於陳家谷口不利,驍將楊業死亡,美坐削秩三等”。可見潘美只是戰鬥不利,所以宋廷對他和王侁的處分也有輕有重的不同。根據歷史記載,潘美不曾與遼有什麼勾結,他也不是蓄意害楊業,他對楊業之死儘管責任重大,但不能因此說他是奸臣。平心而論,潘美一生的戰功要比楊業大得多,宋朝廷實際將他看作是大忠臣。

潘美的為人也許不壞,《宋史-潘美傳》論評他“仁恕清慎,能保功名,守法度”。有一件事可以說明他確實“仁恕”。陳橋兵變時,趙匡胤入後周宮中,看宮嬪抱一個小孩,問是誰,別人告訴他是周世宗柴榮的兒子。趙匡胤問旁邊的大臣對小孩怎麼處置,趙普說應該除掉。當時潘美也在場,但他沒有表態。事後趙匡胤問潘美為什麼不表態,潘回答說:“臣與陛下北面事世宗,勸陛下殺之,即負世宗;勸陛下不殺,則陛下必疑。”趙匡胤便把小孩送給了潘美作侄兒,,以後趙匡胤再沒就這個事問過潘美,潘美也不對別人講。後人就此事評潘美,說他“以善詞全人之後,良足多者。”潘美的“守法度”也不乏事例,他處處對趙宋朝廷奉命唯謹,不使之對自己生疑,每次出任地方,他都把妻兒留在京師,只帶小妾赴任,一旦妾生子,立即將其母子遣還,並奏報朝廷。因此太祖、太宗都很信任他,《宋史》記“潘美素厚太祖,信任於得位之初。”太祖時發生過杯酒釋兵權,太宗也屢次解除節鎮兵柄,卻唯獨沒有解除潘美兵權。就在潘美因楊業問題被削秩後的第二年,他又重新被重用。陳家谷口戰役五年後,潘美病死。死後八年,宋真宗下詔“曹彬配享太祖廟庭,薛居正、潘美、石熙載配享太宗廟庭。”薛居正是宋初名相,曹彬是宋初名將,歐陽修評曹彬說:“曹武惠王彬,國初名將,勳業之盛,無可與比。”潘美能與他們同儕配享,表明他在宋朝廷中的地位很高,給開國皇帝配享,是皇帝認為有大功的忠臣才能得到的榮譽。

至於文藝作品中說潘美仗恃女兒潘娘娘肆奸為虐,根本沒有歷史根據。潘美的第八個女兒確實嫁給了趙恆,但那是趙恆當太子的時候,她在二十二歲就死了,死後九年趙恆才當上皇帝(真宗),之後追封為章懷皇后,生前她不但沒當過皇后,連妃都不是,潘美又何從以國丈身分當太師。

人們激於對忠良的愛戴和對奸侫的憎恨,抓住潘美對楊業之死負有責任這一點而不及其餘,加以藝術誇張和虛構,把他塑造成一個大奸臣的典型,這本身是無可指摘的,作為藝術形象是允許的,但不能把它當作歷史,歷史上的潘美不應背這個罵名。對潘蒙奸臣之誣,過去就有人為之不平,《廖居聞見錄》記:“按李廣之死,責在衛青,後世不聞祗青以伸廣者。潘美乃無端蒙惡名,誠所謂有幸有不幸哉!按潘美性最平易近人,有功益謹慎,能保令名以終者,非無故也”。


文藻巧翁


《楊家將》這部小說,大家除了對楊家將裡的這些人物耳熟能詳外,還有一個人大家肯定也是一提便知,那就是《楊家將》這部小說中的大反派潘仁美。

小說中的潘仁美是個大奸大惡之人,他陷害忠良,身處高位還裡通外國,賣國求榮。他的所作所為令人髮指,人神共憤。然而《楊家將》這部小說中的潘仁美這個小說人物卻是有歷史原型的。是誰,又為什麼會被作者在小說中塑造成了一個這樣大奸大惡的人,而遺臭萬年的呢。

我們今天就來揭秘一下歷史上真實的潘仁美是怎樣的一個人吧,潘仁美歷史真實的人物原型是北宋的開國功臣潘美。

潘美,字仲詢,大名人(今河北大名東北)。剛開始時在周世宗柴榮處任職。在此期間結識了趙匡胤,久而久之兩人成了密友。

所以在趙匡胤在陳橋發動兵變的時候,潘美與眾將領一起擁立趙匡胤為皇帝。宋朝建立後,為了恐固地位趙匡胤“杯酒釋兵權”,解除了開國功臣的兵權,唯獨保留了潘美的兵權,可見趙匡胤對潘美是無比的信任。

其後潘美南征北戰,先滅南漢,再滅南唐,後伐北遼,戰功赫赫,屢立奇功,對北宋的建立和鞏固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歷史上的潘美其實是個宅心仁厚的人。宋太祖陳橋兵變後,搶了8歲皇帝周恭帝的皇位自己做了皇帝。某日,宋太祖進殿見到還在宮中的兩位周世宗的幼子。沒想到,一見面後宋太祖當即便叫人拉去把兩人砍了。

當時在場的潘美見狀,手掐殿柱,低頭不語。趙匡胤見狀,問他:“汝以為非也”。意思是說:你認為我這樣做不對嗎?潘美回答:“臣豈敢,但於理未安。”趙匡胤聽罷後便叫人放了二人,並把一子賜給了上將軍盧琰,另一子賜給了潘美。

就這樣的一個開國功臣,在《楊家將》這部小說中為什麼成了賣國求榮的大奸之人的呢?那就要從宋遼之戰說起了。

宋太宗雍熙三年(公元986年),遼軍以十萬兵力大舉入侵北宋。宋廷兵分兩路迎擊敵人,東路軍由曹彬統帥,戰敗於涿州。西路軍由潘美統帥,楊業為副帥,與遼兵接戰於朔州。

宋遼之戰,楊業深知不敵不可硬攻,但隨軍監軍王侁、劉文裕邀功心切,主張強取,更下令逼楊業出戰。楊業力諫不成,被逼強攻,而後王侁接應失誤,兵敗被捕,最後絕食身亡。

從此來看,楊業是被王侁害死的,可是陷害忠良的罪名為何卻落在了潘美的身上呢?我想這必然與潘美是全軍統帥的身份有關。

潘美長年征戰,對敵我情況理應心知如懷,可最後卻眼看著自己的副帥被逼出戰而不保,這恐怕也成了潘美被後人非議的根源所在吧?究竟潘美任楊業送死而不顧是有心為之,還是有心無力而有所顧忌,這人們也就不得而知了。

要說潘美有心無力,有所顧忌,是因為趙匡胤”懷酒釋兵權“後,採取了收權的措施。宋朝軍中全部都設有監軍,這些監軍往往是由皇帝指派的宦官擔任,他們可直接對外參戰的將領進行監督。

負責將士們的功過獎罰,甚至有權處死意圖不軌的將帥。後來,這一制度竟演變成了監軍有權處理軍機,並且能使將帥服從命令。這也就成了不懂用兵之道的人領導精通用兵之道的將領的混亂現象。

王侁,就是這樣一位剛愎自用,但又深得皇帝相信的監軍,所以這也難怪潘美會心存自保之念而敢與王侁作對了,最後也只得眼看著副帥”英雄一去不復返“了。

潘美在北宋王朝建立初期的豐功偉績是不能被磨滅的,可是人言可畏,他終究沒有敵過世代相傳的藝術作品。想想又有多少忠良,因此被淹沒,而遭受世人唾罵,這著實令人心痛。


天信燕wa


忠臣和姦臣


用戶5481240661636


《楊家將》這部小說,大家除了對楊家將裡的這些人物耳熟能詳外,還有一個人大家肯定也是一提便知,那就是《楊家將》這部小說中的大反派潘仁美。

小說中的潘仁美是個大奸大惡之人,他陷害忠良,身處高位還裡通外國,賣國求榮。他的所作所為令人髮指,人神共憤。然而《楊家將》這部小說中的潘仁美這個小說人物卻是有歷史原型的。是誰,又為什麼會被作者在小說中塑造成了一個這樣大奸大惡的人,而遺臭萬年的呢。


我們今天就來揭秘一下歷史上真實的潘仁美是怎樣的一個人吧,潘仁美歷史真實的人物原型是北宋的開國功臣潘美。

潘美,字仲詢,大名人(今河北大名東北)。剛開始時在周世宗柴榮處任職。在此期間結識了趙匡胤,久而久之兩人成了密友。

所以在趙匡胤在陳橋發動兵變的時候,潘美與眾將領一起擁立趙匡胤為皇帝。宋朝建立後,為了恐固地位趙匡胤“杯酒釋兵權”,解除了開國功臣的兵權,唯獨保留了潘美的兵權,可見趙匡胤對潘美是無比的信任。


其後潘美南征北戰,先滅南漢,再滅南唐,後伐北遼,戰功赫赫,屢立奇功,對北宋的建立和鞏固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歷史上的潘美其實是個宅心仁厚的人。宋太祖陳橋兵變後,搶了8歲皇帝周恭帝的皇位自己做了皇帝。某日,宋太祖進殿見到還在宮中的兩位周世宗的幼子。沒想到,一見面後宋太祖當即便叫人拉去把兩人砍了。

當時在場的潘美見狀,手掐殿柱,低頭不語。趙匡胤見狀,問他:“汝以為非也”。意思是說:你認為我這樣做不對嗎?潘美回答:“臣豈敢,但於理未安。”趙匡胤聽罷後便叫人放了二人,並把一子賜給了上將軍盧琰,另一子賜給了潘美。


就這樣的一個開國功臣,在《楊家將》這部小說中為什麼成了賣國求榮的大奸之人的呢?那就要從宋遼之戰說起了。

宋太宗雍熙三年(公元986年),遼軍以十萬兵力大舉入侵北宋。宋廷兵分兩路迎擊敵人,東路軍由曹彬統帥,戰敗於涿州。西路軍由潘美統帥,楊業為副帥,與遼兵接戰於朔州。

宋遼之戰,楊業深知不敵不可硬攻,但隨軍監軍王侁、劉文裕邀功心切,主張強取,更下令逼楊業出戰。楊業力諫不成,被逼強攻,而後王侁接應失誤,兵敗被捕,最後絕食身亡。

從此來看,楊業是被王侁害死的,可是陷害忠良的罪名為何卻落在了潘美的身上呢?我想這必然與潘美是全軍統帥的身份有關。


潘美長年征戰,對敵我情況理應心知如懷,可最後卻眼看著自己的副帥被逼出戰而不保,這恐怕也成了潘美被後人非議的根源所在吧?究竟潘美任楊業送死而不顧是有心為之,還是有心無力而有所顧忌,這人們也就不得而知了。

要說潘美有心無力,有所顧忌,是因為趙匡胤”懷酒釋兵權“後,採取了收權的措施。宋朝軍中全部都設有監軍,這些監軍往往是由皇帝指派的宦官擔任,他們可直接對外參戰的將領進行監督。

負責將士們的功過獎罰,甚至有權處死意圖不軌的將帥。後來,這一制度竟演變成了監軍有權處理軍機,並且能使將帥服從命令。這也就成了不懂用兵之道的人領導精通用兵之道的將領的混亂現象。


王侁,就是這樣一位剛愎自用,但又深得皇帝相信的監軍,所以這也難怪潘美會心存自保之念而敢與王侁作對了,最後也只得眼看著副帥”英雄一去不復返“了。

潘美在北宋王朝建立初期的豐功偉績是不能被磨滅的,可是人言可畏,他終究沒有敵過世代相傳的藝術作品。想想又有多少忠良,因此被淹沒,而遭受世人唾罵,這著實令人心痛。


豆豆精彩視頻


沒啥區別,總之都是大奸臣


明湖泉旺


電視劇《楊家將》裡描繪的潘仁美是一個奸逆小人,他殺害了楊七郎和楊三郎,還陷害陷害老令公楊繼業,所以給我們的印象他就是一個大奸臣。

歷史上真實的潘仁美

歷史上的事情還真有點難於捉摸,有些事經民間以訛傳訛,越傳越訛,《宋史·潘美傳》所記載的潘仁美,實名潘美,河北大名人,軍校出身,並非民間流傳和戲曲、影視中描述的心胸狹窄、陷害忠良、徹頭徹尾的奸雄,而是一位頗有才幹的將領,是宋朝戰功赫赫的開國功臣。曾頗受宋太祖趙匡胤賞識。宋太祖登基時,命潘美召集後周宰輔,曉以大義,使之對新朝俯首稱臣,甚至連改朝換代的聖旨,也是由潘美曉諭天下的。

宋朝開國以後的數十年間,潘美作為一名武將南征北戰,立下了非常人可比的戰功。他先隨太祖征討淮南判將李重進;爾後單師探戈湖南,討平湖南判將汪端;接著揮師南下,攻克南漢的北部屏障郴州,繼而蕩平南漢20萬大軍,生擒南漢王送京。宋開元七年,潘美與曹彬分率大軍進攻秦淮,一鼓破金陵俘獲李煜。

潘美還朝奏捷,席不暇暖,又披掛為帥,徵北漢劉繼元。後曾是北宋首任太原知府。伐契丹勝利後因功高受封代國公。然而,卻在北伐收復後晉石氏割讓給契丹的燕雲十六州之役中,指揮失誤、護軍王堅戰術錯誤致使楊業戰死、宋軍受挫,太宗惱怒而將潘美降官。一年後病死於太原。終年67歲。

《楊家將》小說裡的老令公楊繼業的歷史原型是楊業,楊業也是宋朝名將,因為作戰勇猛,在民間被稱為“楊無敵”。

他們同為宋朝效力,他和潘美之間本來沒有什麼關係,但是有一次宋太宗趙光義派二人同去收復燕雲十六州,並派太監王侁作為監軍。軍隊一路上憑藉英勇作戰拿下了燕州。

然而就在撤退的時候監軍王侁堅決反對設置伏擊,還嘲笑楊業膽小不敢正面進攻,楊業當時剛從北漢歸順,怕引得趙光義沒必要的猜忌,於是他只能同意衝鋒。但是臨行前要求潘美在半路上設伏,他好將遼軍一舉殲滅。

當楊業真的將遼軍引至他們約好的地方時並沒有發現伏擊的軍隊,最終他因為寡不敵眾兵敗被俘,最後慘死在遼營。

楊業之死的責任在王堅,《楊家將》小說創作者為了故事情節需要,將罪責寫成了潘仁美(潘美)。


夜郎娛樂


潘仁美的原型叫潘美

在古代中國,曲藝的素材來源,最多的是對歷史事件和人物的加工。深入人心的奸臣潘仁美形象,是被戲劇文藝作品歪曲了的。那麼,歷史上的潘仁美,到底有沒有害過楊家將?

中國古代有二十四本史書,是被廣泛認可的正史,也就是大家經常提到的“二十四史”。關於宋代的正史叫《宋史》,修撰者脫脫,是元代的哈薩克政治家。中國古代歷來有後朝修撰前朝歷史的傳統,《宋史》是研究宋代歷史最靠譜的一本書。


很遺憾的是,在這本最靠譜的《宋史》中,沒有潘仁美這個人,只有一個叫潘美的人,他是潘仁美的原型。《宋史》列傳第十七中,有對潘美的介紹:

潘美,字仲詢,大名人。父璘,以軍校戍常山。美少倜儻,隸府中典謁。嘗語其里人王密曰:“漢代將終,兇臣肆虐,四海有改卜之兆。大丈夫不以此時立功名、取富貴,碌碌與萬物共盡,可羞也。”會周世宗為開封府尹,美以中涓事世宗。及即位,補供奉官。高平之戰,美以功遷西上閣門副使。出監陝州軍,改引進使。世宗將用師隴、蜀,命護永興屯兵,經度西事。


這段文字,概括了潘美的前半生。大概意思是說,潘美的父親潘璘曾是軍旅人士,潘美年少時長得很帥,又風流倜儻(參見上期《天下潘姓男女多俊秀》,可見潘姓人面相多俊秀不是亂說的),做了一個迎接賓客的小官。但這個小夥子不是個安生的人,他曾經和同鄉說:“我看漢政權差不多要完蛋了,奸臣當道,正是大丈夫求取功名的好時機。”


潘美出生在925年,他所說的漢是歷史上的後漢政權,是五代十國時期一個短命的王朝,只在947年到951年間維持了4年,是“五代”之一。潘美說這番話時,還是個20多歲的小夥子,卻已經胸懷大志。


關愛八卦成長協會


大著呢,人家相當現在宰相,那潘美美就是一個平民


夏天飄著冬天雪


《楊家將》裡的潘仁美和歷史中的潘美形成了截然不同的形象。

《楊家將》裡的潘仁美,是我們傳統文化裡的大奸大惡之徒,他位高權重,公報私仇,害死了忠心耿耿的楊繼業,暗害楊家將,可謂是殘害忠良;身得高位,卻背叛髮妻,不能自始自終,為人不齒;變相的出賣國家利益,對遼人卑躬屈膝,小人嘴臉。

那歷史中的潘仁美原型,潘美又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他也大奸大惡,十惡不赦嗎?還是忠臣智者,千古良將呢。

歷史上的潘美生活在公元925-991年,跨越北周和北宋兩個歷史時期。北周柴榮時期的潘美已經是軍中的一員宿將,攻滅南漢,攻伐南唐,經歷長期的戰爭,潘美實際已經是北周重要的將領之一。也正是在這些戰爭中,潘美的戰場指揮才能發揮的可謂是淋漓盡致。

作為北周的重要軍事將領,陳橋兵變潘美是沒有理由,也不可能不參與,如果他不參與,歷史或許會重寫。北宋最初兩位皇帝武將出身,都希望以強大的軍事力量打垮帝國的敵人,因而頻頻用兵。作為主要將領,潘美不可能置身事外,也正是這些戰爭,再次充分的展示了他過人的軍事才能,但也正是雍熙北伐楊繼業之死,造成了歷史中潘美正反面形象轉換。雍熙北伐的失敗,使得大宋再無絕對優勢對於遼國,攻守之勢異也。同時,終良楊繼業之死,不論在軍中還是民間都產生了重大影響,要挽救軍中士氣,更要贏得民心,還要標榜皇權的絕對正確。總要有人為此負責,真正要為此負責的不能負責,因為他是皇帝,皇帝是“不能錯的”,此時也是不敢錯的,直接人物又名不見經傳,只能拿位高權重,又手握重兵的潘美開刀,真是恰到好處。只是可憐了潘美,在一千多年的小說,演義,戲曲之中都被標以白臉,為人所痛罵不已,並教導子孫引以為戒。

影視劇中的北宋大臣多有大奸大惡之徒,如潘仁美,生活奢侈,甚至出賣國家,但歷史中的大宋卻截然相反,不止錦衣玉食的皇家權貴生活,還有邊疆燃起的熊熊烽火,繁華與戰爭相依相存。篇幅有限,喜歡這段歷史的朋友,推薦收聽《話說宋朝》,謝謝!


商山長河


截然相反,忠奸互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