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說:“寧教我負天下,休教天下人負我”怎麼看待他的這種觀點?

娛樂前前沿


這句話其實是對不義之世的一種控訴,對行大義的一種擔當,一種堅持,還有一點自負。

首先要明白,義是什麼?

義是一種行動原則,簡單的說,義就是你希望別人做什麼,能做的時候要立刻去做,你不希望別人做什麼,無論如何都不能做,別人都做了,你也不能做。

但是如果世道不義,大家都不“能”義,大家都做些不義之事,怎麼辦呢?

因為義的原則,所以你要與世道反過來,所以“寧我負人”是不是就合理了,“寧我負人”是因為世人負義,而“我不負義”或者說“我即是義”,代換一下就是“寧以義負不義”,很合理。

這裡可以看出曹操對自己的仁義操守看的很重。

“毋人負我”的關鍵在“能做的時候就去做”的這個“能”上。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可謂民不聊生,人人自危,談何仁義。所以要讓天下人先“能”,先給天下人一個可以行仁義的機會,所以曹操的“毋人負我”其實“毋以人之不為負我之所作”。

這裡就可以看出曹操的自負與擔當,曹操的不限於自己個人的仁義,而是要讓天下人行仁義,眾人都是仁義的客體,而曹操要做仁義本身,這種氣魄千古罕見。


雙子未星



君策企劃


年輕時候就知道這句話。剛走向社會,到北京後,哪裡也沒去過,和一個一起上班的人說好,第二天休息一起遊北京頤和園,第二天早上他突然變了,也可能心疼錢,我有了被欺騙的感覺,自己去了,到了頤和園,心情也不好,寫了幾句話:

坐萬壽,

觀昆湖。

盛景覽目嘆何由?

是孤獨!

人生必要有同友,

人走茶涼豈值愁。

涼貴妃,

人生不此必定苦,

要學曹,

把天下人來負,

做大丈夫!!!!

三十多過去了,只結了婚,做了丈夫,就是小了點,也沒做過對不起人的事。

命運決定你的性格,性格決定你的命運。人生活在社會中,不是打仗,殺人沒事,你還要在社會上生話,戰爭的事例,言行,計謀不適合和平年代。假如我是曹操,殺呂伯奢家人,是認為你死我活的鬥爭,當看到人家招待自己去買酒時,會羞愧的自殺,況且咱一般人,也遇不見那事,不能假設也不可能是曹操。幾千年只有一個曹操,即有讓我佩服的地方,也有讓我不解的地方。

半生己過,回頭看看自已走過的路:也可以說無愧自己,許多事努力了。無愧於人,沒有做過損人利己的事。坦蕩的說無愧無良心。


百年之變


“寧教我負天下,休叫天下人負我”此話出自《三國演義》中曹操之言。但此話並非正史所記載。

據歷史資料表明,曹操原話是“寧我負人,休教人負我”,意思是在不講誠信的情況下,不能輕信人言,避免吃虧上當! 這句話有特定背景和對象,是曹公一時一事的感慨,而非他的真實人生信條! 而小說中加上“天下”二字後,就此無限上綱,曹操因此而千百年來也就洗脫不淨了。儘管如此,也許曹操身處當時的歷史處境有此想法也不足為怪,那正是他骨子裡的英雄氣概使然,因為後來他的成功足已說明絕非偶然。

三國最傑出的英雄人傑---曹操,雄才大略,文武兼長,在群雄逐鹿中作為一位政治家,由於時代和階級的侷限性,對阻礙他的人所採取的權詐、殺戮其手段,這也是他為實現王圖霸業的需要所決定的。在那樣的歷史年代,但凡對敵人有一絲婦人之仁,而英雄氣短,最後的結果都是難以意料的。

當然,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若是一味的在心理想著怎麼不吃虧,怎麼提防別人,長此下來就會精神緊張,心生多疑,生活質量會因此下降,自己失去的會更多。不把全部希望寄託在別人身上,也不要為了別人揹負太多的負擔,善良而不是懦弱,勇敢而不是鹵莽,寬容而不是放縱,不求盡如人意,但求無愧己心,這是現時代如何做人的道德自律所求。





老劉


曹操的原話其實是“寧我負人,毋人負我”吧,“天下”二字乃是羅貫中所加。

其實從原話看的話,曹操說這話的時候心情應該是非常複雜的。從道德良知的角度講他知道、承認自己犯了錯,“寧我負人”的前提是他承認自己確實對不起呂伯奢。但從理性的角度上講他又覺得自己沒做錯。誤殺呂伯奢本質上只是情報失誤帶來的誤判,曹操當時的判斷其實是沒有什麼問題的(甚至可以說是非常機警)。



錯誤的前提條件經過正確的推論導出了錯誤的結果,但很多時候情報的錯誤又在所難免……畢竟我們不是神,做不到全知全能。 所以曹操會說“寧我負人,毋人負我”。潛臺詞是“再來一次我也會這麼幹,我不後悔”。但話說回來,真不後悔的人是不會這麼說的。只有後悔的人才會這樣自我安慰、自我催眠。 感性上他知道自己做錯了事,他很內疚,很後悔,很難受。但他並沒有選擇道歉,而是試圖用理性和邏輯說服自己。


我覺得這就是人格的一部分,我們每個人都是如此。大部分人也都是做錯事又不想承認,特別是作為一名領導人一定是知錯改錯而不認錯的。那八個字把一個年輕軍閥的內心衝突刻畫得明明白白,簡直神乎其技。 至於羅貫中版的“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我不是很想評價。這是我個人認為的《三國演義》裡最大的敗筆之一。 只不過多加了兩個字,什麼內心衝突、細膩情感全都消失不見,只剩一個魔頭大放厥詞。作者這麼寫的目的我也不難猜到,無非就是尊劉抑曹,維護封建正統而已。作為現代人,我不想對他的做法過多指責。但和原版一對比……這段話除了諷刺意味,我真的讀不出什麼。


有李行天下


我個人認為,曹操在說出“寧教我負天下,休教天下人負我”這番話的時候,多少是帶有一些“無奈”的成分,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分析:

一、事已至此,無可奈何

因為當時曹操已經明知“犯下過錯”,並且已經“無法挽回”,從這個角度來看,說出這句話,更多的是在表示曹操當時的一種“無奈”和“於事無補”的心情。


二、為錯誤開脫,挽回面子

不論是在史書《三國志》還是小說《三國演義》中,曹操都是一個極度“愛面子”的人,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曹操說出這句話,也是為了給自己的“錯誤”,找回點面子。


三、私心自保,洗脫罪名

另外,在一定程度上,曹操說出這句話也是存在私心的,站在他個人立場上,周圍的一切人和事,都應該“為他服務”,同時也有“洗脫罪名”的嫌疑。


所以通過前面的分析,我認為曹操的這句“寧教我負天下,休教天下人負我”,可以看出他無奈、愛面子和洗脫罪名等複雜的內心活動。


草竹道人


這句話明顯能體現出曹操的野心非常大的一顆野心。

亂世之間沒有什麼好壞之分,只有出生存之道。

在亂世之間沒有好壞之分,那麼並不一定因為這一句話就給他判定是壞人。

這還是電視劇中一句臺詞,史書記載的原話並不是這樣他講原話是“寧人負人,毋人負我。

後來為了體現曹操更大的野心,所以把這句話給改了一下。

這句話充分表現出曹操的心疑,曹操曾經錯殺了人,只因為他的心疑錯殺了呂伯奢一家的人。當時曹操和陳官在休息時聽到了外面有人說等把刀磨好了就把你們殺掉,結果就以為要殺掉他們,所以就直接動手了。後來一出去將那人殺掉一看那個人要殺的是豬。他為了讓說這些人不將他這些事情說出去,他將周圍的人全部殺掉。

他當在逃亡的路上又遇到了呂伯奢,為了保密他又將呂伯奢殺害

當時陳官還問曹操為什麼要一錯再錯,他回答了就是寧教我負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負我。

這句話完全表現出曹操的心狠手辣,心疑,

野心

感興趣的可以看一下三國演義或者是去找一些關於三國的史書可以看一下,我說的不太全。

《雜記》作者孫盛,而他另一部史書《魏氏春秋》他在這部是書裡面說用這句話形容的是司馬昭。

感興趣的可以去查一下,這兩本史書。



萬事先看理


很榮幸能回答這個問題!

首先說說鄙人對曹操的認知和看法:曹操是三國時期著名的文學家,政治家,軍事家。雖然在三國演義中他被描繪成一代奸雄。羅貫中在譜寫《三國演義》的時候寄託了自己的愛憎情感,因其在政治上的失意,導致他鬱而不得展,所以創作的時候,會受到社會動盪因素的影響。羅氏生於元未明初時期,當時起義是以恢復漢族政權為號召,故把元朝統治政權比作曹魏政權,所以在譜寫曹操的時候會略帶偏激。

以現代的角度來看:曹操生於動盪之年,能做到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地步,是有其能耐的,他的政治眼光及管理能力是值得我們引以效仿的。至於題中說到的“寧教我負天下,休教天下人負我”這句話,我的觀點是:這話放在我們這個年代,可能會引起輿論和爭議,但在曹操那個動盪之年,我認為這話是舒展個人抱負的表現。人生會經歷很多個階段,在每一個階段對待事與物的看法都會有所不同,比如在年少氣盛的時候,我們會視一切為無物,在耳順之年,我們會隱惡揚善,曉暢通貫。曹操在說這話之時,正是有志之年,所以也難怪會說出這話。

我們在每一個年齡段,根據所見所聞,會說出對當下一些想法和抱負。放在曹操那個動盪之年,我認為這話是彰顯個人抱負的表現,但在我們這個年代,這話是不提倡的。馬雲在演講說過,只有感恩於社會,才能得益於社會。

以上是我的個人觀點,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JC小杰


曹操說:“寧教我負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負我”怎麼看待他的這種觀點?

對曹操的行為和觀點,小的時候不理解,後來按普通人的心理去思考也不理解。但現在我能推測出他當時這麼說的理由了。

小時候,對人的認識非黑即白,認為一個人不是好人就是壞人。曹操從京城逃避追殺,呂伯奢不顧被牽連的風險,沽酒殺豬招待他,顯然是好人。而曹操卻僅僅因猜疑就殺之全家,這明顯是壞人行為。

成年後也不理解,曹操在明知誤會且己殺了呂伯奢家人的情況下,又殺了呂伯奢,其行為邏輯超出了常人的理解範圍。

陳宮不是小孩,也不是普通人,他也不理解。陳宮放著堂堂縣令不做,也要棄官跟隨曹操這個自己的階下囚逃走,顯然是個與常人不同的人,他在目睹曹操殺死呂伯奢後,也認為他是壞人,是“狼心之徒"。

其實從以上這些視角審視曹操的行為,是不可能理解曹操的。

因為曹操是異於所有人的人,是將來拯救搖搖於墜東漢王朝的人,這樣的人鳳毛麟角,又處於尚沒有脫穎而出、尚未被大眾認可的時期,在特殊情況下的舉動和觀點,絕大多數人怎麼可能理解得了?

面對董卓暴行,以曹操對整個朝庭百官的瞭解,他知道已不可能有人有能力挽狂瀾於既倒了,這個人只能是曹操自己。

在出逃的路上,曹操就應該己想好了推翻董卓的措施。因此,雖然因誤會殺了呂伯奢一家八口,村口碰到沽酒而回的呂伯奢,曹操也必須殺了他。因為如果不殺掉他,他回家後看到家裡的慘狀,絕對不會善罷干休,曹操很可能被扭送報官,自己的計劃就會被打亂,甚至可能因殺人賞命。幹大事者不拘小節,乾脆一不做二不休,斷絕後患。

所以沽酒回來的呂伯奢不碰見曹操還好,碰見了,被殺掉就是不可避免的了。

至於那句“寧教我負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負我“的話,不過是殺紅了眼的曹操,在陳宮那句“知而故殺,大不義也”的責備之下,因惱火其不知自已的意圖而作出的回應罷了!

曹操絕不會做因顧慮小義而耽誤大事的人,如果有人耽誤自己的大事,那麼對不起,寧可我負天下人,也不能由天下人負我。

但我雖然理解了曹操的觀點,我也仍然不贊成他的行為。因為,在法制社會里,一個不顧小義的人,是成了大事的。


品鑑不凡


一句“寧教我負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負我”道盡了他的霸氣和英雄氣概。多少人在讀了《三國演義》之後,誤讀了曹操,給予他一個“奸雄”的稱號,奸,不是他,雄,的確可以擔當。看《三國演義》中的曹操,那不是真實的曹操,真實的曹操是小編特別欣賞的。真實的曹操,霸氣、真實,他運用自己的謀略與勇氣,挾天子以令諸侯,破各方勢力,最後逐步統一了中國的北部。他的目光極其深遠,他善於爭奪權力,同時也善於在興修水利,指導農民開闢農耕,即解決了人民的生計問題,也解決了軍糧缺乏的問題。他有勇有謀,同時愛才惜才,唯才是用。因為他的出生並不是貴族,所以他任用中層階級,打破了門第的觀念,抑制了貴族壟斷人才市場的局面,從而挖掘到了許多人才。曹操是一個文韜武略的人,寫過兵書、武藝高強。在文學造詣上,曹操著有許多名著,這些作品抒發了曹操的真實感想,有心懷天下的氣魄,同時也心疼天下百姓,心疼他們的生活疾苦。比如《短歌行》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鳴,食野之苹。我有嘉賓,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時可掇。憂從中來,不可斷絕。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闊談宴,心念舊恩。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再者,《觀滄海》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湧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裡。幸甚至哉,歌以詠志。所有的詩歌都展現了他的雄心壯志和非凡的才能。他讓當時無數人驚歎,同時也讓無數人發出了其人必有大作為的感嘆。當時梁國的橋玄等人認為他不平凡,橋玄對曹操說:“天下亂,非命世之才不能濟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南陽何顒對他說:“漢室亡,安天下者,必此人也!”許劭,以知人著稱,他也曾對曹操說過:“君清平之奸賊,亂世之英雄”。正如他寫的《龜雖壽》:神龜雖壽,猷有竟時。騰蛇乘霧,終為土灰。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盈縮之期,不但在天;養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詠志。“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何須畏懼年老色衰,何須懼怕年華不在,只要有雄心壯志,依舊可以對酒當歌,唯我獨尊。“寧教我負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負我”這個想法很多人都有過,只是曹操敢於直面自己的雄心和野心,他毫不掩飾,而是這是在三國中,三國給予他的性格,不是他本人親自說的,只是還有很多人不理解罷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