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的哲學不也是獨斷論嗎?你怎麼看?

李志慨


就我們所讀到的古代哲學經典著作,很難發現裡面不存在獨斷論的。這是一個要明確的悲哀的事實。就連現代的對此弊病早已十分警惕的哲學家們也總難倖免。這是因為,哲學發論總要有個發論的基礎,這基礎要麼是一種假定,要麼是基於所謂“自明的真理”(公理)。假定自不必說,所謂“自明的真理”也往往會落入人們認識侷限的窠臼。還因為,哲學所假借的必要介質——語言本身總是匱乏和模糊的,所以哲學總在發展語言。

那麼,是不是就此可以將哲學視為無用之學呢——事實上,現代的哲學越來越顯得無用——答案是否定的。因為哲學可以回饋其他科學,就像促進語言學的發展一樣,可以促進其他科學的發展,至少會幫助人們嚴格各科學術規範。其次,哲學正在逐步揭示一個被科學掩蓋的真相,那就是,人類的認識能力從根本上講是受侷限的,對真理或者說是真理的整體永遠難以達到。


慎言君


首先,康德哲學的出現是為了解決自然科學麵臨的危機。我們都知道,在康德之前的哲學主要是唯理論和經驗論之爭。大陸唯理論從笛卡爾發展到萊布尼茨把唯理論原則貫徹到底,這就造成了獨斷論,因為唯理論的原則就是建基在形式科學(幾何學、邏輯學)基礎上的,承認人心中有天賦的觀念,因為沒有任何經驗的論證,所以是獨斷論。而英國經驗論從早期培根到晚期休謨,把經驗論的原則也貫徹到底,形成了休謨的不可知的懷疑論。唯理論和經驗論都走到了死衚衕裡去了。

其次,康德是承接唯理論一派的,其哲學早期也是帶有獨斷色彩的,但是當他讀了休謨的著作後,他說“休謨打斷了我早些時候獨斷主義的迷夢”,由此康德哲學才將經驗論和唯理論的哲學做了調和。在認識論領域,人既有天賦的認知形式———時間和空間,也有後天經驗的成分。

因此,從康德哲學的總體情況來看,康德哲學不是獨斷論。


樸觀之路


即便是思辨的哲理,不斷的對推理過程進行拆解溯源,其源頭一定是一個獨斷論的定義。

個人是認同獨斷論,正如陽明心學所示,內求於心,不辮自明的一些東西,拿來即用。原力的良知,何嘗不是已經結論化的獨斷?


爵爺楚門


如果把哲學史比喻成一部武俠小說,那麼到了康德之前,唯理論和經驗論的爭論已經到了極致,就像武俠小說中的少林和武當一樣,大家都覺得自己擁有絕世神功,能夠一統江湖。在斯賓諾莎和洛克這種早期的爭論,基本還是良性的,彼此勢均力敵,都有理論的優勢,也都有自己的問題。唯理論在於他並不知道自己理論的第一塊積木是否正確,而經驗論雖然靠著積累了許多武功秘籍,但是卻不知道未來能否依然適用。

到了貝克萊的時候,由於此人的宗教身份和獨特的情感取向,提出了“存在即是被感知”的命題,當然這個命題本身放在經驗論的傳統之中是一種邏輯的必然,但是這個命題被很多人誤讀,導致了產生了更為極端的邏輯。

休謨大致屬於在武俠小說中的嶽不群,(他外表謙虛文雅,正氣凜然,實則“陰狠毒辣,富有智計和野心”,為得辟邪劍譜,不惜迫害自己),休謨懷疑因果,不僅僅使得唯理論受到衝擊,也使得自然科學的大廈開始搖晃,在這千鈞一髮的時刻,康德出現了。

康德當然非常瞭解休謨,乃至兩派的理論特點。康德認為“知性”要為自然立法,也即是說在以前的理論中,主體符合客體,而康德認為要讓客體符合主體的客體。因此,調和了爭執。當然他還有關於美學和倫理學的論述。但是整體而言,康德的哲學,是人為自然立法,體現了人的自由和尊嚴。每次讀康德時候,感覺他內在的價值取向其實是和盧梭很相似的。

如何評價康德是一個極為宏大的話題,我讀過很多的哲學史中都認為康德是近代最偉大的哲學家。個人覺得在這些評價中最有意思的是羅素對康德的評價,”伊曼怒爾·康德,一般認為是近代哲學家當中最偉大的。我個人不能同意這種評價,但是若不承認他非常重要,也可說是愚蠢無知。”(羅素:西方哲學史》下卷,第247頁,商務印書館,1982年)。


尾犯C


哲學不走向獨斷怎麼回答問題,就如同宗教排除了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