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在農村吃過晚飯都會去串門兒,為啥現在不去了?

9eN7y_sky


“串門兒”即到鄰居、朋友、親戚家坐坐、聊聊天、問候問候,這可是一種正在消失的“文化”。在以前,農村人吃罷晚飯就去“串門兒”,似乎還有點區別,即不帶任何禮物、僅限於本村之間。現在的農村,“串門兒”的習俗消失殆盡了。原因應該在這裡:

農民的娛樂項目多起來了。剛吃完飯,即刻就睡,不是農民的習慣,也對自己身體不利。那時的農村,就是有黑白電視機的也沒有幾家。農民晚上齊聚有電視的人家是常有的事。一邊看著電視、一邊拉拉家常、玩玩撲克牌,還覺得時間過得挺快的,人也開心;現在就不同了,家家有電視看,人人有手機玩,大多的家庭也有了電腦,“一鍵即樂”。再說了年輕人,中年人都是低頭玩手機。遊戲玩得歡,“拼多多”的定時收包又到搶的時間。村社文化廣場廣場舞音樂起伏,自樂班子的小曲悅耳,籃球、乒乓球的打得歡,不在健身器材甩甩轉轉,還渾身不舒服,誰還會去別人家“娛樂”去?


農民獲得信息的渠道多了。以前農民去“串門兒”,大多都是聊天。說是聊天,還不是家常裡短,說自己,談別人。說自己今忙著幹啥了?有啥收穫了?誰家兒子談了對象?誰家女兒要出嫁了?誰家兒媳孝順?誰家兒媳不學好?如此等等。現在呢,一部手機,一臺電腦,就是足不出戶,啥事都知道。打開手機、電腦,隨時都接收信息。要見“真人”,打開視頻、開直播。有什麼事,拿起手機發微信、打電話,省時省力,根本不需要串門兒跑來跑去。


在農村裡常住的人口少了。以前的農民,可都是“紮根”農村,苦心經營著自己的“一畝二分田”。播種前往地裡運送農家肥,收穫後又深翻平整土地,忙前忙後總是在自家田地裡。現在呢,面對種地收糧只能餬口的“營生”,絕大多數人都選擇外地打工,村裡長年累月也就那麼幾個人。有些富起來的,或者為了兒子娶上媳婦,都在城裡買房居住。這還不乏好多人為孩子唸書租住在城裡。留在村裡的那些人,抬頭不見低頭見,也沒必要去“串門兒”再敘了。


農村人都怕被招惹是非。如今農村那新鮮的名詞:“偽寡婦”、“留守婦男”,已經是農村不能避免的現象。本來“留守婦女”、“打工臨時夫妻”的話題不斷。農村結婚又必須面對和承擔的一項沉重負擔,“感情危機”、“婚變”的事時有發生,又有哪個留在村裡的農民去趟這“渾水”。過去農村人“串門兒”,不是東家長,就是西家短。你前腳剛出了門,這話已經傳到別人哪裡?一度也把“串門兒”叫“拉閒話”。現在的人,“覺悟”提高了,怕“串門兒”招致是是非非,才不去瓜長蔓短議論別人呢!


現在的農民人情有點淡了。在以前,特別是80年代以前,別說吃罷飯去“串門兒”,到了吃飯點大家各自端著飯碗,這家進,那家出,一邊說說笑笑,一邊吃著飯菜。交換著吃飯“蹭”飯也是常有的事。這飯吃著,家常也拉著,感情交流了,鄰里、鄉里也就走得近了。淳樸憨厚的鄉村民風被展現得淋漓盡致!如今,人們忙也是事實,也是託詞。連過年“走親戚”的風俗都愈來愈淡了;忙了一年的打工者,上班一週的幹公事的兒女們,給父母打過一聲招呼,便與手機為伴了,不和父母多說一句話。對親人、對親戚都如此“冷淡”,能對鄰里鄉親還提神嗎?

日漸凸顯的攀比之風。過去的農村,人們都窮,借油借面,借饃,甚至嬰兒“借奶”都是常有的事。大家彼此覺得就是一種賙濟、一種相處的方式。隨著生活條件不斷改善和提高,農村貧富差距也愈來愈大。人心也在隨著變化,有錢的瞧不起沒錢的,怕窮人佔了他的便宜;沒錢的,也許是妒忌吧,也不搭理有錢的。“人窮志不短”,反正我也不求你。哪有必要去你家“串門兒”?

其實,應該說,這些都是正常的。畢竟社會在發展,時代在進步,農民的觀念和行為也在改變,這也許就是“與時俱進”。不過,在農村不“串門兒”習俗的消失,在一定程度上還是件好事,至少少了搬弄是非,增進了鄰里關係。也不是說非“串門兒”就能促進感情交流,一部手機就辦得妥妥的。


為生活而提神


以前在農村吃過晚飯都會去串門兒,為啥現在不去了呢?

還記得小時候,尤其是到了夏季,每當吃過晚飯以後,在家裡沒啥事,就想出去走走,到親戚家裡串串門兒,啦啦家常或者聊一些新鮮事,還能增進親朋好友之間的感情。而如今為什麼不去了呢?

首先呢是現在的生活條件比以前好多了,以前家裡除了一臺電視或者錄音機之外什麼都沒有,更沒聽說過手機等高科技的電子產品。現在呢手機不離身,電腦打遊戲,還可以到處旅遊散心,根本就想不到出去串門兒了。



其次,現在人為了生活沒時間去串門兒了,怎麼才能滿足這樣的條件呢?那就是拼命工作唄,在農村很多人一天的工作量能達到十個小時以上,工作完下班以後已經很晚了,可以說兩頭不見人,早上起得早,晚上回來的晚,累死累活的一天了,吃過飯後就想著早點休息了。所以就沒時間串門兒了。

最後呢就是現在的信息傳遞比較快,以前家裡有點事,必須挨家挨戶的去傳達,傳達的同時還能閒聊上幾句。現在呢?拿出手機要麼打個電話,或者直接用聊天軟件來個群發,這消息就出去了,簡單方便,還省力。



還有一點我認為是現在家庭之間的差異也造成了現在這種情況,人都好面子了,這家有錢他家沒錢,所以有些人也不好意思去串門兒了。社會的發展改變了人們的生活,同時有些事情也回不到從前了。


小偉三農


謝謝提問:

我是五O後,記得在我小時侯,農閒的時侯和吃完睌飯,都喜歡串門,有年紀的找有年的,年輕人找年輕人,聚在一塊聊了天,年輕人到一塊打打樸克。那時侯沒有電視,收音機也很少,電燈也沒有,點著煤油燈,有的連煤油都捨不得點,摸著黑瞎聊,聊不很長時間,也就兩個多小時就回家休息了。

那時侯人際關係和協。都互相交流,長輩晚輩的都也相互尊重,畢竟都是過去的人,講文明道德,禮義都比現在好,素質也高,一家有事,大部分都去幫忙,僅僅管個飯,沒有要工錢的說法。那時侯講究“遠親不如近鄰,近鄰不如對門”。誰家蓋房子,有什麼活,不用叫,主動有人幫忙,同理,彼此如此。那時侯誰家不招串的,說明誰家為的不好。老百姓笑話人的一句話“您好,連個串門的都沒有”。這是最大的恥辱。

現在和以前不一樣,特別從改革開放以來,串門的很少,即是“春節"串門的也少了許多。為什麼?都是因為人忙了,沒那個時間了。過去在生產隊,是有閒有忙。這現在是天天抓錢,天天忙,那有閒功夫串門呢?再者,都在外打工,逢年過節放個幾天假也沒時間串門閒聊,只是見面打個招呼罷了。這就是時代的不同。

到什麼時代說什麼話,今年的黃曆明年看得。現在鄰里關係疏遠了,在過去誰家幾個孩子幾口人,都認識,都瞭解,因為經常見面,都不生疏。現在除了三十多歲的認識,其他一楖不認識了。就是因為都在外。不串門(當然,家裡大部分幹買賣,打工,關門閉戶,也沒有門可串,所以,都疏遠了。

在農村都出現這個情況,在大城巿更可想而知,一個樓對門也未必知道名姓,也未必串門溝通。現在的事也很難講,多事之秋,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再怎麼著,人不如過去心眼平和,拈花惹草的人也少,少串門,少惹事生非。




老年之光


在以前,特別是在點煤油燈的時候,那時村裡人那怕是吃個飯也端著碗串門,有的人吃一碗飯能串好幾家。在一塊,一邊吃飯一邊嘮客,說東家講西家,天南海北的亂吹牛,讓人笑的前磕後仰的,說實話,真能讓你笑到肚子疼。我覺得那時候村裡人非常實在,真誠,家家.戶戶都沒有院牆和大門,豬,羊,雞鴨滿地飽,可從來也不會被偷。現在的農村條件好了,家家都緊閉大門,各自在家,串門的幾乎很少了,見了面也只是打個招呼而已。也許是生活方式改變了,也許是……,唉!總讓人感覺著人和人之間好象隔一層什麼?我真的說不青楚。


村民老陳


俗話說"遠親不如近鄰",以前農村鄰里之間關係很好,經常串門聊天,互相幫助,互相照應,有啥好吃的東西,都會端過去給隔壁鄰居家嚐嚐,相互之間的往來很頻繁。在以前電視剛興起那會,村裡很多人都買不起電視,其中某家買了電視,村裡人都會去他家看電視,大人小孩都去,非常熱鬧,那會大家都喜歡串門,現在農村串門的也很少啦!

1,現在的人娛樂方式多樣化。以前的農村,到了晚上大家都沒什麼事情,也沒有什麼娛樂方式,大家都喜歡串門去聊聊天,吹吹牛逼,增進感情,白天干活忙活一天了,晚上去鄰居家聊聊天也可以放鬆放鬆心情。現在大家的娛樂方式變多了,家家戶戶都有電視,晚上都在自己家裡看電視,或者玩手機,或者玩遊戲,娛樂活動的變多,讓人們更少出門串門啦,也沒有出門串門的激情啦!

2,農村都是留守兒童和老人比較多,農村人口越來越少。現在的農村,年輕人都進城務工了,都為生活而奔波忙碌,留在農村的都是老人和孩子,老人年紀大了,行走不方便,也要照顧孫子孫女,很少有時間去串門,小孩每天回家都需要做作業,總有做不完的作業,也沒時間串門,所以串門的人就越來越少啦!

3,現在的農村富裕了,家家戶戶都修建了樓房,高門大院的,人們串門也不方便。現在農村很多修建的房子,都建了圍牆修了大門,一到天黑,家家戶戶都關起大門過自己的小日子,想要串門也不方便了。以前農村大家住的都是平房,沒有圍牆沒有大門,養的雞鴨鵝等都是放開亂走,生活氣息很濃郁,鄰里之間也相互往來得很頻繁,你今天過來借幾斤米,後天過來借一下農具,鄰里之間互相幫助,人情味很濃。


鄉野網事


以前在農村吃過晚飯都會去串門兒,為啥現在不去了?

阿軍就是一個在農村裡長大的孩子,經歷過最窮苦的農村生活,也經歷過農村最有趣的童年往事,一點一點的看著農村所以的改變,在我小時候住的都是大宅院好幾戶人家一起的那種,經常吃飯都是拿著碗去叔叔家蹭菜吃,那時候經常吃鹹菜、蘿蔔乾、青菜等,肉幾乎是只有過年才有,不過覺得那時候的日子雖然過的苦,但童年玩的卻要比現在小孩子玩的開心。



以前天天晚上都是這家串門那家串門的,而到現在大家都不喜歡串門,我個人認為有以下幾個原因,也是真正跟我們生活發生改變後而帶來的問題,接下來阿軍跟大家探討一下,看阿軍說的有沒有道理。

1.過去的農村幾個人家裡有電視機?黑白電視機,我想一個村要是有一家人有黑白電視機,這家人晚上肯定很熱鬧,大家吃完飯早早就等著看(還珠格格)了,或者是其他新聞節目,農村長大的80後跟90後肯定看過黑白電視裡播放的“還珠格格”,而且還是用天線架信號接受電視節目的那種,要是遇到下雨天或者起風天線架就會左右搖擺,電視畫面就會帶雪花,不過也是有很多人來串門看電視,因為好奇!

現在科技發展的如此速猛,像以前一個村難找一臺黑白電視機,而現在家家戶戶都用上數字電視,而且農村很多地方使用的數字電視信號還支持4k高清播放,所以自己家都有電視看,何必跑到別人家湊熱鬧,同時別人看的節目未必跟自己喜歡看的一樣,所以這也就減少了很多人喜歡串門的原因之一。

2.過去農村人口多,而且很多人都是共同居住在同一大宅院下,多則有五六戶人少則也會有三戶人家,天天有說有笑非常開心熱鬧,所以那時候大家晚上吃完飯沒事做,而婦女們就都喜歡串門閒聊家常,像我們小孩子就只能在家裡做作業,其實當時特別想出去玩,因為會被打所以假裝在房間裡做作業,其實早就在玩自制的小玩具了。

現在農村人口少了,很多人賺到前後都紛紛往城裡搬了,人情味比以前也淡了很多,話題沒有以前多了,而且聊的話題多半都是帶有攀比性質的,時間久了人自然就不會經常去串門。

3.過年經常串門泡茶的人現在可能都有五六十歲了,子女都長大成人了,因為他們上了年紀,為了安全起見,大晚上的都不太喜歡亂走動,而且現在夏天裡蛇蟲又多,太晚上一不小心踩到也很麻煩,因為本村就發生過晚上不小心踩到五步蛇而去世的中年人。



以上是阿軍在農村長大經歷過的一部分回憶,解答的比較含糊不清,請大家諒解,如果你對農村以前串門的話題有其他看法,歡迎來我評論區留言哦!把你看到的,發生的寫出來吧!

鮮果農阿軍


在過去,農村晚上吃了晚飯去別人家串門有過一段時間,特別是農村電視機開始普及,碟片開始出現的時候,同時也只在冬天農閒的時候才會去串門,平時一般很少去串門的,試著想想白天干活那麼累,夏天黑的遲,吃完晚飯和洗個澡就八九點了,第二天還要早起幹活,哪有時間去串門?

串門看電視

在冬天農閒的時候,天黑的早,沒什麼事,因此吃的也早,晚上有很多時間,那個時候沒有有限電視,沒有太陽鍋,只有普通的天線,黑白電視只能放兩三個臺,而且很多麻花,農民普遍都比較喜歡看電視劇,也喜歡看電影。

有些有錢的家庭就會買一臺影碟機,再買些影碟看電影,那個時候農民對看電影可是很熱情的,特別是農村裡的小孩和婦女,如果有好的電視或者電影,一吃完晚飯,就會跑別人家去蹲點。

其實總是往別人家跑,也是很不方便的,每個家庭都有自己生活,如果來外人,又要倒茶招待,小孩子還說的過去,大人顯然是不方便的,一次兩次還好,次數多了就會讓別人覺得煩。

找人聊天或者談事情

在過去農村還沒有麻將,農村沒什麼娛樂項目,有的村民不喜歡看電視,晚上就會覺得特別無聊,吃完晚飯後外出散步,有時候碰到熟人,很快就會展開話題,也可能是聊天,同時也是在談事情,站著聊天很累人,於是從家裡搬幾條凳子出來,大家一起坐著聊,這種串門的頻率比較少,一般出現在農村斷電的時候,那個時候農村經常斷電。

後來農村開始流行打麻將,如果哪個農民家庭特別喜歡打麻將的,家人對打麻將不反感的,家裡又沒有小孩影響的,基本會成為被串門的對象,村民一吃完晚飯,就會本能的往那家人走,如果人數不夠,就先坐一會,邊聊邊等人,如果人數夠了,立馬就開局。


老梁話三農


以前在農村吃過晚飯都會去串門兒,為啥現在不去了?

此問題要分開來講,先講一講以前的農村情況:

一是單一式的傳統種植農業,耕、種、收、管等等農活只能在白天干,也就是所說的曰出而作,日落而休;

二是那個年代的家庭沒有電視丶電腦,沒有電燈丶電話,一家人圍著煤油燈,拿起筷孑吃晚飯,放下筷子就睡覺,年復一年,天天如此,封固如桶,呆板死氣;

三是村裡沒有娛樂場所,沒有活動器械;等等;

吃完晚飯沒事幹,又睡不著覺,和孩孑、老婆又沒有那麼多話說,所以,串門兒就成了農村人晚飯後的唯一選擇;

說起當年的串門事兒還是挺熱乎挺有趣的;

有些人端著一碗飯到東家吃一氣聊兩句,再到西家吃一氣聊兩句,吃一頓飯能捎帶著串三四家門子;

年紀大的人串門兒,抽著土煙,喝著熱水,談古論今,議論收成,頗有滋味;

年輕人湊在一起,山海天空的你吹一氣,我侃一氣,精神昂揚,早就忘記了白天干活的疲勞;

老孃們(婦女)串門兒,最愛議論的是針線活兒、做飯的事兒,孩子好不好管丶漢子能不能掙工分的事兒,捎帶著議論議論張家長李家短……;

小孩子則是你一幫我一撮,喊呀叫的,打打鬧鬧的滿街跑;

還有那些長舌婦,專門傳言說瞎話攪事兒;挑鄰里打仗,挑家事不團結;

也有極個別的男女串門兒搞不正當關係的;等等;

串門是當時唯一最普遍的活動方式,晚飯後無事湊在一起聊聊天開開心,消磨消磨時間;共同論論事,辯明辯明是非:起到了鄰里和睦,互相幫助的正氣好作用;

那麼為啥現在都不串門了呢?

隨著社會的發展,農村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人們的思想觀念也隨之而轉變了,豐富多彩的文體生活代替了串門兒;

一是電視留住了很多人的心,不再串門了;

二是村裡都安裝了健身器材,吸引了中老年人和婦女去強身健體;

三是廣場舞成了中老年人的首先,也吸引很多青少年參與了;

四是村裡建起了老年人棋牌室,為中老年人增加了活動場所:

五是村裡建起了圖書室,青少年、愛學習的人有了讀書學習的場所:

六是特色農業種、養業戶和創業戶玩起了手機、電腦,抓信息學技術,交流經驗搞管理,緊盯市場抓收入……;等等;

串門是一個時代的特徵,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發展,必定被替代和淘汰;但是,不會在人們的記憶中消失,而將被記入社會歷史的雜談中。


濤聲依舊253741021


以前在農村吃過晚飯都會去串門兒,為啥現在不去了?

說起以前農村的生活,吃過晚飯就沒有在家待過,都是四處串門,甚至捧著碗就出去了。尤其是夏天,即使蚊子再多,都要搬出小桌板,架上門板放上涼蓆,感覺都是滿滿的回憶。那麼,現在為什麼沒有人晚上串門了呢?



一、以前的農村晚上是什麼樣的?

小時候的農村,沒有空調,沒有手機,沒有電腦,家庭好點有臺“大屁股”彩電,加上影碟機。所以,一到晚上,尤其是夏天,村裡都非常熱鬧,村民都是一堆一堆的。如果搬出來吃個飯,旁邊都可能做著好幾個閒聊的。


那時候,最歡樂的時候,就是誰家放電影。搬出門板搭上床,架上電視,這就是村裡的“電影院”。記得有一次,和小夥伴一起去一家看電影,晚上放的是殭屍片,看完之後,用盡全身的力氣,跑出百米衝刺的水平,飛速衝回家。這樣的經歷,導致後來很長時間不敢晚上出門。

由於那個時候條件有限,村裡經常電壓不穩定,為了保證集鎮用電需求,經常一到晚上劉停電,三四十度的高溫,想想也睡不著。所以都把床架在屋外,或者院子裡,串門也成為打發時間的很好方式。

二、為什麼以前農村總喜歡串門呢?

1.以務農為主,有相對充裕的時間。那個時候的農村相對比較質樸,農民還是以農業為主,偶有打工,所以時間相對充裕,晚上可以串串門,聊聊天。


2.打發時間的方式少。不像現在有那麼多的娛樂方式,以前可以用來打分時間的途徑不多,只能選擇最傳統和原始的方式,就是串門聊天。而聊天只能面談,沒有更方便的通訊方式。

3.從事同樣的工作,有共同話題。總覺得以前有聊不完的話題,但是現在見面都內什麼話說,實際上因為以前大家都在同一個環境下,做的事情都差不多,也就有更多的話題。

三、為什麼現在農村都不怎麼串門了呢?

現在我們看到,農村都不怎麼串門。上完班,都是各自在各自的家中,吃飯看電視玩手機,真正晚上吃過晚飯出去串門的很少。究其原因,主要因為:生活條件好了,有各種各樣的娛樂方式,不需要出門就可以打發;通訊方式更加方便,足不出戶就可以將想說的話帶到;工作很辛苦,勞累一天了,好不容易可以休息休息,也就不想出去了;家家戶戶都建了樓房,環境好了但是串門的氣氛變了,話題也更少了,久而久之串門少了;外出務工的人多了,留下來的人少了,自然沒人串門。


實際上,有時候我們總是覺得,現在的生活質量很好,吃的好穿的好,就是沒有以前的那種快樂。小時候,摸爬滾打也沒人管,現在嬌生慣養什麼都有,總覺得沒有以前的歡樂。總覺得現在的農村,沒有以前的“人情味”,對此,你怎麼看?


指尖三農


這種情況有很多原因,一是過去很少有娛樂活動,除了月兒四十有一兩場電影外基本上沒啥可看的。電視也很少,只有靠串門噴閒空來打發漫漫長夜。二來過去街坊鄰居人情味濃,相處得好自然相互說得來話。三是大家基本上貧富相差不大,都是日出而做,日落而息,不存在相互看不起現象。至於現在不太串門了也是有原因的,現如今基本上家家有電視看,智能手機的普及,大部分老少都能上網看新聞,看自已喜歡的東西,固就很少串門聊天了。還有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現農村平時大部分外出打工掙錢,在家的也閒不著近出打工,君不見農村六十歲以下甚至小七十還滿世界跑著打工掙錢呢那還有時間去串門聊天,不是不想串門聊天,而是這社會狀況被逼無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