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在农村吃过晚饭都会去串门儿,为啥现在不去了?

9eN7y_sky


“串门儿”即到邻居、朋友、亲戚家坐坐、聊聊天、问候问候,这可是一种正在消失的“文化”。在以前,农村人吃罢晚饭就去“串门儿”,似乎还有点区别,即不带任何礼物、仅限于本村之间。现在的农村,“串门儿”的习俗消失殆尽了。原因应该在这里:

农民的娱乐项目多起来了。刚吃完饭,即刻就睡,不是农民的习惯,也对自己身体不利。那时的农村,就是有黑白电视机的也没有几家。农民晚上齐聚有电视的人家是常有的事。一边看着电视、一边拉拉家常、玩玩扑克牌,还觉得时间过得挺快的,人也开心;现在就不同了,家家有电视看,人人有手机玩,大多的家庭也有了电脑,“一键即乐”。再说了年轻人,中年人都是低头玩手机。游戏玩得欢,“拼多多”的定时收包又到抢的时间。村社文化广场广场舞音乐起伏,自乐班子的小曲悦耳,篮球、乒乓球的打得欢,不在健身器材甩甩转转,还浑身不舒服,谁还会去别人家“娱乐”去?


农民获得信息的渠道多了。以前农民去“串门儿”,大多都是聊天。说是聊天,还不是家常里短,说自己,谈别人。说自己今忙着干啥了?有啥收获了?谁家儿子谈了对象?谁家女儿要出嫁了?谁家儿媳孝顺?谁家儿媳不学好?如此等等。现在呢,一部手机,一台电脑,就是足不出户,啥事都知道。打开手机、电脑,随时都接收信息。要见“真人”,打开视频、开直播。有什么事,拿起手机发微信、打电话,省时省力,根本不需要串门儿跑来跑去。


在农村里常住的人口少了。以前的农民,可都是“扎根”农村,苦心经营着自己的“一亩二分田”。播种前往地里运送农家肥,收获后又深翻平整土地,忙前忙后总是在自家田地里。现在呢,面对种地收粮只能糊口的“营生”,绝大多数人都选择外地打工,村里长年累月也就那么几个人。有些富起来的,或者为了儿子娶上媳妇,都在城里买房居住。这还不乏好多人为孩子念书租住在城里。留在村里的那些人,抬头不见低头见,也没必要去“串门儿”再叙了。


农村人都怕被招惹是非。如今农村那新鲜的名词:“伪寡妇”、“留守妇男”,已经是农村不能避免的现象。本来“留守妇女”、“打工临时夫妻”的话题不断。农村结婚又必须面对和承担的一项沉重负担,“感情危机”、“婚变”的事时有发生,又有哪个留在村里的农民去趟这“浑水”。过去农村人“串门儿”,不是东家长,就是西家短。你前脚刚出了门,这话已经传到别人哪里?一度也把“串门儿”叫“拉闲话”。现在的人,“觉悟”提高了,怕“串门儿”招致是是非非,才不去瓜长蔓短议论别人呢!


现在的农民人情有点淡了。在以前,特别是80年代以前,别说吃罢饭去“串门儿”,到了吃饭点大家各自端着饭碗,这家进,那家出,一边说说笑笑,一边吃着饭菜。交换着吃饭“蹭”饭也是常有的事。这饭吃着,家常也拉着,感情交流了,邻里、乡里也就走得近了。淳朴憨厚的乡村民风被展现得淋漓尽致!如今,人们忙也是事实,也是托词。连过年“走亲戚”的风俗都愈来愈淡了;忙了一年的打工者,上班一周的干公事的儿女们,给父母打过一声招呼,便与手机为伴了,不和父母多说一句话。对亲人、对亲戚都如此“冷淡”,能对邻里乡亲还提神吗?

日渐凸显的攀比之风。过去的农村,人们都穷,借油借面,借馍,甚至婴儿“借奶”都是常有的事。大家彼此觉得就是一种周济、一种相处的方式。随着生活条件不断改善和提高,农村贫富差距也愈来愈大。人心也在随着变化,有钱的瞧不起没钱的,怕穷人占了他的便宜;没钱的,也许是妒忌吧,也不搭理有钱的。“人穷志不短”,反正我也不求你。哪有必要去你家“串门儿”?

其实,应该说,这些都是正常的。毕竟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农民的观念和行为也在改变,这也许就是“与时俱进”。不过,在农村不“串门儿”习俗的消失,在一定程度上还是件好事,至少少了搬弄是非,增进了邻里关系。也不是说非“串门儿”就能促进感情交流,一部手机就办得妥妥的。


为生活而提神


以前在农村吃过晚饭都会去串门儿,为啥现在不去了呢?

还记得小时候,尤其是到了夏季,每当吃过晚饭以后,在家里没啥事,就想出去走走,到亲戚家里串串门儿,啦啦家常或者聊一些新鲜事,还能增进亲朋好友之间的感情。而如今为什么不去了呢?

首先呢是现在的生活条件比以前好多了,以前家里除了一台电视或者录音机之外什么都没有,更没听说过手机等高科技的电子产品。现在呢手机不离身,电脑打游戏,还可以到处旅游散心,根本就想不到出去串门儿了。



其次,现在人为了生活没时间去串门儿了,怎么才能满足这样的条件呢?那就是拼命工作呗,在农村很多人一天的工作量能达到十个小时以上,工作完下班以后已经很晚了,可以说两头不见人,早上起得早,晚上回来的晚,累死累活的一天了,吃过饭后就想着早点休息了。所以就没时间串门儿了。

最后呢就是现在的信息传递比较快,以前家里有点事,必须挨家挨户的去传达,传达的同时还能闲聊上几句。现在呢?拿出手机要么打个电话,或者直接用聊天软件来个群发,这消息就出去了,简单方便,还省力。



还有一点我认为是现在家庭之间的差异也造成了现在这种情况,人都好面子了,这家有钱他家没钱,所以有些人也不好意思去串门儿了。社会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同时有些事情也回不到从前了。


小伟三农


谢谢提问:

我是五O后,记得在我小时侯,农闲的时侯和吃完睌饭,都喜欢串门,有年纪的找有年的,年轻人找年轻人,聚在一块聊了天,年轻人到一块打打朴克。那时侯没有电视,收音机也很少,电灯也没有,点着煤油灯,有的连煤油都舍不得点,摸着黑瞎聊,聊不很长时间,也就两个多小时就回家休息了。

那时侯人际关系和协。都互相交流,长辈晚辈的都也相互尊重,毕竟都是过去的人,讲文明道德,礼义都比现在好,素质也高,一家有事,大部分都去帮忙,仅仅管个饭,没有要工钱的说法。那时侯讲究“远亲不如近邻,近邻不如对门”。谁家盖房子,有什么活,不用叫,主动有人帮忙,同理,彼此如此。那时侯谁家不招串的,说明谁家为的不好。老百姓笑话人的一句话“您好,连个串门的都没有”。这是最大的耻辱。

现在和以前不一样,特别从改革开放以来,串门的很少,即是“春节"串门的也少了许多。为什么?都是因为人忙了,没那个时间了。过去在生产队,是有闲有忙。这现在是天天抓钱,天天忙,那有闲功夫串门呢?再者,都在外打工,逢年过节放个几天假也没时间串门闲聊,只是见面打个招呼罢了。这就是时代的不同。

到什么时代说什么话,今年的黄历明年看得。现在邻里关系疏远了,在过去谁家几个孩子几口人,都认识,都了解,因为经常见面,都不生疏。现在除了三十多岁的认识,其他一楖不认识了。就是因为都在外。不串门(当然,家里大部分干买卖,打工,关门闭户,也没有门可串,所以,都疏远了。

在农村都出现这个情况,在大城巿更可想而知,一个楼对门也未必知道名姓,也未必串门沟通。现在的事也很难讲,多事之秋,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再怎么着,人不如过去心眼平和,拈花惹草的人也少,少串门,少惹事生非。




老年之光


在以前,特别是在点煤油灯的时候,那时村里人那怕是吃个饭也端着碗串门,有的人吃一碗饭能串好几家。在一块,一边吃饭一边唠客,说东家讲西家,天南海北的乱吹牛,让人笑的前磕后仰的,说实话,真能让你笑到肚子疼。我觉得那时候村里人非常实在,真诚,家家.户户都没有院墙和大门,猪,羊,鸡鸭满地饱,可从来也不会被偷。现在的农村条件好了,家家都紧闭大门,各自在家,串门的几乎很少了,见了面也只是打个招呼而已。也许是生活方式改变了,也许是……,唉!总让人感觉着人和人之间好象隔一层什么?我真的说不青楚。


村民老陈


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以前农村邻里之间关系很好,经常串门聊天,互相帮助,互相照应,有啥好吃的东西,都会端过去给隔壁邻居家尝尝,相互之间的往来很频繁。在以前电视刚兴起那会,村里很多人都买不起电视,其中某家买了电视,村里人都会去他家看电视,大人小孩都去,非常热闹,那会大家都喜欢串门,现在农村串门的也很少啦!

1,现在的人娱乐方式多样化。以前的农村,到了晚上大家都没什么事情,也没有什么娱乐方式,大家都喜欢串门去聊聊天,吹吹牛逼,增进感情,白天干活忙活一天了,晚上去邻居家聊聊天也可以放松放松心情。现在大家的娱乐方式变多了,家家户户都有电视,晚上都在自己家里看电视,或者玩手机,或者玩游戏,娱乐活动的变多,让人们更少出门串门啦,也没有出门串门的激情啦!

2,农村都是留守儿童和老人比较多,农村人口越来越少。现在的农村,年轻人都进城务工了,都为生活而奔波忙碌,留在农村的都是老人和孩子,老人年纪大了,行走不方便,也要照顾孙子孙女,很少有时间去串门,小孩每天回家都需要做作业,总有做不完的作业,也没时间串门,所以串门的人就越来越少啦!

3,现在的农村富裕了,家家户户都修建了楼房,高门大院的,人们串门也不方便。现在农村很多修建的房子,都建了围墙修了大门,一到天黑,家家户户都关起大门过自己的小日子,想要串门也不方便了。以前农村大家住的都是平房,没有围墙没有大门,养的鸡鸭鹅等都是放开乱走,生活气息很浓郁,邻里之间也相互往来得很频繁,你今天过来借几斤米,后天过来借一下农具,邻里之间互相帮助,人情味很浓。


乡野网事


以前在农村吃过晚饭都会去串门儿,为啥现在不去了?

阿军就是一个在农村里长大的孩子,经历过最穷苦的农村生活,也经历过农村最有趣的童年往事,一点一点的看着农村所以的改变,在我小时候住的都是大宅院好几户人家一起的那种,经常吃饭都是拿着碗去叔叔家蹭菜吃,那时候经常吃咸菜、萝卜干、青菜等,肉几乎是只有过年才有,不过觉得那时候的日子虽然过的苦,但童年玩的却要比现在小孩子玩的开心。



以前天天晚上都是这家串门那家串门的,而到现在大家都不喜欢串门,我个人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也是真正跟我们生活发生改变后而带来的问题,接下来阿军跟大家探讨一下,看阿军说的有没有道理。

1.过去的农村几个人家里有电视机?黑白电视机,我想一个村要是有一家人有黑白电视机,这家人晚上肯定很热闹,大家吃完饭早早就等着看(还珠格格)了,或者是其他新闻节目,农村长大的80后跟90后肯定看过黑白电视里播放的“还珠格格”,而且还是用天线架信号接受电视节目的那种,要是遇到下雨天或者起风天线架就会左右摇摆,电视画面就会带雪花,不过也是有很多人来串门看电视,因为好奇!

现在科技发展的如此速猛,像以前一个村难找一台黑白电视机,而现在家家户户都用上数字电视,而且农村很多地方使用的数字电视信号还支持4k高清播放,所以自己家都有电视看,何必跑到别人家凑热闹,同时别人看的节目未必跟自己喜欢看的一样,所以这也就减少了很多人喜欢串门的原因之一。

2.过去农村人口多,而且很多人都是共同居住在同一大宅院下,多则有五六户人少则也会有三户人家,天天有说有笑非常开心热闹,所以那时候大家晚上吃完饭没事做,而妇女们就都喜欢串门闲聊家常,像我们小孩子就只能在家里做作业,其实当时特别想出去玩,因为会被打所以假装在房间里做作业,其实早就在玩自制的小玩具了。

现在农村人口少了,很多人赚到前后都纷纷往城里搬了,人情味比以前也淡了很多,话题没有以前多了,而且聊的话题多半都是带有攀比性质的,时间久了人自然就不会经常去串门。

3.过年经常串门泡茶的人现在可能都有五六十岁了,子女都长大成人了,因为他们上了年纪,为了安全起见,大晚上的都不太喜欢乱走动,而且现在夏天里蛇虫又多,太晚上一不小心踩到也很麻烦,因为本村就发生过晚上不小心踩到五步蛇而去世的中年人。



以上是阿军在农村长大经历过的一部分回忆,解答的比较含糊不清,请大家谅解,如果你对农村以前串门的话题有其他看法,欢迎来我评论区留言哦!把你看到的,发生的写出来吧!

鲜果农阿军


在过去,农村晚上吃了晚饭去别人家串门有过一段时间,特别是农村电视机开始普及,碟片开始出现的时候,同时也只在冬天农闲的时候才会去串门,平时一般很少去串门的,试着想想白天干活那么累,夏天黑的迟,吃完晚饭和洗个澡就八九点了,第二天还要早起干活,哪有时间去串门?

串门看电视

在冬天农闲的时候,天黑的早,没什么事,因此吃的也早,晚上有很多时间,那个时候没有有限电视,没有太阳锅,只有普通的天线,黑白电视只能放两三个台,而且很多麻花,农民普遍都比较喜欢看电视剧,也喜欢看电影。

有些有钱的家庭就会买一台影碟机,再买些影碟看电影,那个时候农民对看电影可是很热情的,特别是农村里的小孩和妇女,如果有好的电视或者电影,一吃完晚饭,就会跑别人家去蹲点。

其实总是往别人家跑,也是很不方便的,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生活,如果来外人,又要倒茶招待,小孩子还说的过去,大人显然是不方便的,一次两次还好,次数多了就会让别人觉得烦。

找人聊天或者谈事情

在过去农村还没有麻将,农村没什么娱乐项目,有的村民不喜欢看电视,晚上就会觉得特别无聊,吃完晚饭后外出散步,有时候碰到熟人,很快就会展开话题,也可能是聊天,同时也是在谈事情,站着聊天很累人,于是从家里搬几条凳子出来,大家一起坐着聊,这种串门的频率比较少,一般出现在农村断电的时候,那个时候农村经常断电。

后来农村开始流行打麻将,如果哪个农民家庭特别喜欢打麻将的,家人对打麻将不反感的,家里又没有小孩影响的,基本会成为被串门的对象,村民一吃完晚饭,就会本能的往那家人走,如果人数不够,就先坐一会,边聊边等人,如果人数够了,立马就开局。


老梁话三农


以前在农村吃过晚饭都会去串门儿,为啥现在不去了?

此问题要分开来讲,先讲一讲以前的农村情况:

一是单一式的传统种植农业,耕、种、收、管等等农活只能在白天干,也就是所说的曰出而作,日落而休;

二是那个年代的家庭没有电视丶电脑,没有电灯丶电话,一家人围着煤油灯,拿起筷孑吃晚饭,放下筷子就睡觉,年复一年,天天如此,封固如桶,呆板死气;

三是村里沒有娱乐场所,没有活动器械;等等;

吃完晚饭沒事干,又睡不着觉,和孩孑、老婆又没有那么多话说,所以,串门儿就成了农村人晚饭后的唯一选择;

说起当年的串门事儿还是挺热乎挺有趣的;

有些人端着一碗饭到东家吃一气聊两句,再到西家吃一气聊两句,吃一顿饭能捎带着串三四家门子;

年纪大的人串门儿,抽着土烟,喝着热水,谈古论今,议论收成,颇有滋味;

年轻人凑在一起,山海天空的你吹一气,我侃一气,精神昂扬,早就忘记了白天干活的疲劳;

老娘们(妇女)串门儿,最爱议论的是针线活儿、做饭的事儿,孩子好不好管丶汉子能不能掙工分的事儿,捎带着议论议论张家长李家短……;

小孩子则是你一帮我一撮,喊呀叫的,打打闹闹的滿街跑;

还有那些长舌妇,专门传言说瞎话搅事儿;挑邻里打仗,挑家事不团结;

也有极个别的男女串门儿搞不正当关系的;等等;

串门是当时唯一最普遍的活动方式,晚饭后无事凑在一起聊聊天开开心,消磨消磨时间;共同论论事,辯明辯明是非:起到了邻里和睦,互相帮助的正气好作用;

那么为啥现在都不串门了呢?

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们的思想观念也随之而转变了,丰富多彩的文体生活代替了串门儿;

一是电视留住了很多人的心,不再串门了;

二是村里都安装了健身器材,吸引了中老年人和妇女去強身健体;

三是广场舞成了中老年人的首先,也吸引很多青少年参与了;

四是村里建起了老年人棋牌室,为中老年人增加了活动场所:

五是村里建起了图书室,青少年、爱学习的人有了读书学习的场所:

六是特色农业种、养业户和创业户玩起了手机、电脑,抓信息学技术,交流经验搞管理,紧盯市场抓收入……;等等;

串门是一个时代的特征,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必定被替代和淘汰;但是,不会在人们的记忆中消失,而将被记入社会历史的杂谈中。


涛声依旧253741021


以前在农村吃过晚饭都会去串门儿,为啥现在不去了?

说起以前农村的生活,吃过晚饭就没有在家待过,都是四处串门,甚至捧着碗就出去了。尤其是夏天,即使蚊子再多,都要搬出小桌板,架上门板放上凉席,感觉都是满满的回忆。那么,现在为什么没有人晚上串门了呢?



一、以前的农村晚上是什么样的?

小时候的农村,没有空调,没有手机,没有电脑,家庭好点有台“大屁股”彩电,加上影碟机。所以,一到晚上,尤其是夏天,村里都非常热闹,村民都是一堆一堆的。如果搬出来吃个饭,旁边都可能做着好几个闲聊的。


那时候,最欢乐的时候,就是谁家放电影。搬出门板搭上床,架上电视,这就是村里的“电影院”。记得有一次,和小伙伴一起去一家看电影,晚上放的是僵尸片,看完之后,用尽全身的力气,跑出百米冲刺的水平,飞速冲回家。这样的经历,导致后来很长时间不敢晚上出门。

由于那个时候条件有限,村里经常电压不稳定,为了保证集镇用电需求,经常一到晚上刘停电,三四十度的高温,想想也睡不着。所以都把床架在屋外,或者院子里,串门也成为打发时间的很好方式。

二、为什么以前农村总喜欢串门呢?

1.以务农为主,有相对充裕的时间。那个时候的农村相对比较质朴,农民还是以农业为主,偶有打工,所以时间相对充裕,晚上可以串串门,聊聊天。


2.打发时间的方式少。不像现在有那么多的娱乐方式,以前可以用来打分时间的途径不多,只能选择最传统和原始的方式,就是串门聊天。而聊天只能面谈,没有更方便的通讯方式。

3.从事同样的工作,有共同话题。总觉得以前有聊不完的话题,但是现在见面都内什么话说,实际上因为以前大家都在同一个环境下,做的事情都差不多,也就有更多的话题。

三、为什么现在农村都不怎么串门了呢?

现在我们看到,农村都不怎么串门。上完班,都是各自在各自的家中,吃饭看电视玩手机,真正晚上吃过晚饭出去串门的很少。究其原因,主要因为:生活条件好了,有各种各样的娱乐方式,不需要出门就可以打发;通讯方式更加方便,足不出户就可以将想说的话带到;工作很辛苦,劳累一天了,好不容易可以休息休息,也就不想出去了;家家户户都建了楼房,环境好了但是串门的气氛变了,话题也更少了,久而久之串门少了;外出务工的人多了,留下来的人少了,自然没人串门。


实际上,有时候我们总是觉得,现在的生活质量很好,吃的好穿的好,就是没有以前的那种快乐。小时候,摸爬滚打也没人管,现在娇生惯养什么都有,总觉得没有以前的欢乐。总觉得现在的农村,没有以前的“人情味”,对此,你怎么看?


指尖三农


这种情况有很多原因,一是过去很少有娱乐活动,除了月儿四十有一两场电影外基本上没啥可看的。电视也很少,只有靠串门喷闲空来打发漫漫长夜。二来过去街坊邻居人情味浓,相处得好自然相互说得来话。三是大家基本上贫富相差不大,都是日出而做,日落而息,不存在相互看不起现象。至于现在不太串门了也是有原因的,现如今基本上家家有电视看,智能手机的普及,大部分老少都能上网看新闻,看自已喜欢的东西,固就很少串门聊天了。还有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现农村平时大部分外出打工挣钱,在家的也闲不着近出打工,君不见农村六十岁以下甚至小七十还满世界跑着打工挣钱呢那还有时间去串门聊天,不是不想串门聊天,而是这社会状况被逼无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