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成:分類分得好,垃圾變成“寶”

垃圾雖小,卻牽著民生,連著文明。榮成市作為全省第一批農村生活垃圾分類工作試點市,自去年以來,在基本實現農村垃圾分類全覆蓋的基礎上,進一步打通垃圾收集、轉運、處理、再利用全鏈條,探索出了一條垃圾減量化分類、無害化處理、資源化利用的新路子。

目前,榮成市垃圾分類處理與資源化利用的模式逐漸成型,不僅有效改善了城鄉環境,更得到了專家的高度認可,被稱為垃圾分類處理的“榮成模式”。

榮成:分類分得好,垃圾變成“寶”

榮成:分類分得好,垃圾變成“寶”

榮成:分類分得好,垃圾變成“寶”

在農村開展生活垃圾分類工作,不想分、不願分、不好管是共性問題。為此,榮成將垃圾分類情況與信用管理掛鉤,作為評比“先進戶”和發放福利待遇的主要依據,這在全國獨樹一幟。通過信用管理,村民參與垃圾分類的自覺性和積極性空前高漲,僅用了幾個月時間,全市883個村居就全面鋪開。


榮成:分類分得好,垃圾變成“寶”

榮成:分類分得好,垃圾變成“寶”

在各村居,村“兩委”幹部兼職當垃圾收集管理員,重點把好源頭小型垃圾桶分類關和垃圾房分類檢查關。根據垃圾分類記錄,對小垃圾桶分類到位、桶體乾淨整潔的家庭,適當予以信用獎分。部分村居還根據投放有害垃圾數量、投放準確率、二次分揀程度等情況進行評分,村民可按積分多少兌換生活用品。各村居還發動志願者參與入戶宣傳指導,並依據分包戶分類實施情況,予以信用賦分。分類不到位、桶體不乾淨的家庭,連續三次分類不合格的扣減信用分5分,對亂扔垃圾者扣減信用分5分。設立信用基金的村居按照每獎勵信用分1分,激勵信用基金1000元的標準,以獎代補,激發群眾參與垃圾分類的積極性。

榮成:分類分得好,垃圾變成“寶”

榮成:分類分得好,垃圾變成“寶”

在收集方式上,各村居根據不同情況,採取村民自投和定時收取兩種模式。在東山街道八河孔家村,村民清晨陸續來到村頭的垃圾收集房,將分好類的垃圾倒入相應的垃圾桶中。村“兩委”安排的執勤人員負責做好記錄,遇到村民分類有誤的,予以指導。村民王桂萍說:“村裡宣傳得好,現在分類都成習慣了,家裡的垃圾每天收集每天清,環境乾淨,心裡舒坦。”

榮成:分類分得好,垃圾變成“寶”

榮成:分類分得好,垃圾變成“寶”

目前,我市已累計投入1.34億元,購置組合式戶型桶、垃圾箱等22.6萬多個,配備分類收集、集中壓縮等專業車輛93輛。通過智慧城市建設,為每輛車規劃最優運輸路線,掛出運行圖、定出時間表,做到車桶無縫對接;全市建起高標準垃圾投放房1100處,升級改造中轉站1處,實現“投——收——運”環節無縫銜接。

榮成:分類分得好,垃圾變成“寶”

榮成:分類分得好,垃圾變成“寶”

榮成:分類分得好,垃圾變成“寶”

為確保分類好的垃圾實現分類運輸,我市專門為各區鎮街配備了93輛垃圾分類運輸車,通過智慧城市建設,為每輛車規劃最優運輸路線,掛出運行圖、定出時間表,做到車桶無縫對接。

榮成:分類分得好,垃圾變成“寶”

榮成:分類分得好,垃圾變成“寶”

前端打通了垃圾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後續的分類處理也必須跟上。早在2014年,我市垃圾焚燒發電項目就投入使用,為垃圾分類處理、再利用提供了條件。在市固廢產業園,每天,城鄉垃圾被運送到這裡進行分類處置,可燃垃圾焚燒處理後產生電能,直接輸送到我市各生產生活領域。還有一部分熱能用於滿足經濟開發區企業供熱、供汽需求。項目相關負責人宋傳波告訴記者,這裡建有3臺350噸/天的機械式爐排爐,按照歐盟2010煙氣排放標準,滿負荷運行,日可處理生活垃圾1050噸,年最大發電量1.4億度。


榮成:分類分得好,垃圾變成“寶”

榮成:分類分得好,垃圾變成“寶”

榮成:分類分得好,垃圾變成“寶”

對固體廢棄物、建築垃圾和可燃垃圾燃燒的殘渣,我市通過科技創新和民營企業參與的方式,進行再加工、再利用,變廢為寶。在石島管理區順達建材產業園內,用建築垃圾生產的裝配式建築模塊成為“搶手貨”。該項目負責人王本傑介紹,這裡有2條新建的固體廢棄物生產線,近日正式投入批量生產,通過採用國內先進工藝,可將建築垃圾進行環保處理,並轉換成新型建築材料,日處理建築垃圾能力達2500噸,預計年產值可達8000萬元。


榮成:分類分得好,垃圾變成“寶”

榮成:分類分得好,垃圾變成“寶”

榮成:分類分得好,垃圾變成“寶”

分類分得好,垃圾也是寶。市環衛服務中心相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我市將繼續加快智慧平臺建設,對現有的數字環衛平臺進行升級改造,增設農村生活垃圾分類監控模塊,建立“日檢查、周彙總、月研判”推進機制,實行垃圾分類處理智慧化管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