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史新說】甲骨文研究發展史上不該埋沒的功臣——羅迦陵

甲骨文研究發展史上不該埋沒的功臣——羅迦陵

1899年,當時京城的國子監的祭酒王懿榮,身患痢疾,家人到菜市口的鶴年堂抓藥。在買來的藥中,王懿榮發現一味名叫“龍骨”的藥上有人為劃刻,便差人將鶴年堂刻痕鮮明的“龍骨”全部買下。因為王懿榮喜好收藏銅器、印章等古玩,是當時有名的金石大家。他感覺到這些“龍骨”上劃刻的是古代文字,“龍骨”乃是古物,便委託京城琉璃廠的朋友收集此類骨頭。


【舊史新說】甲骨文研究發展史上不該埋沒的功臣——羅迦陵

甲骨文


京城鬧義和團時,王懿榮兼任京師團練大臣,之後八國聯軍攻入京城,王懿榮為盡忠報國與夫人投井自盡。王懿榮死後,其子為抵債將他收藏的1500多片甲骨出售,其中1000片左右賣給了他的好友劉鶚。後來劉鶚又派人去河南等地收集5000餘片甲骨,將其中良品挑出,拓印1000多片,印製成《鐵雲藏龜》一書,這便是中國第一本甲骨著錄。

1909年,劉鶚逝於新疆,其收藏的甲骨被上海猶太房地產大亨哈同花巨資買走。哈同夫婦熱衷於中國古典文化,在其建造的愛儷園內開辦了倉聖明智大學。哈同收集甲骨後,聘請著名學者羅振玉、王國維等在愛儷園進行研究整理。之後又經郭沫若、董作賓等專家學者卓有成效的考釋和研究,形成了一門專門的學問——甲骨學。

甲骨文研究史上公認的四大天王,被簡稱為甲骨四堂,是指中國近代四位研究甲骨文的著名學者:羅振玉(號雪堂)、王國維(號觀堂)、郭沫若(字鼎堂)、董作賓(字彥堂),我們可以看出,其中兩人對甲骨文的研究都得益於哈同的資助,如果沒有哈同,甲骨文的研究可能會留下巨大缺憾。

所以,對甲骨文研究史有興趣的人,一般都知道哈同這個猶太人,但是對甲骨文陌生的現代人,提到哈同,只會把他歸為黃金榮杜月笙一路,他留在歷史中的形象大抵如此。這算是歷史的一個誤會。

同樣,今天我要因為這種常見的歷史誤會,在甲骨文的研究歷史中去發現一位功臣,這位功臣是女性,名字叫羅迦陵,羅迦陵(1864—1941)就是我們上文提到的哈同的妻子。


【舊史新說】甲骨文研究發展史上不該埋沒的功臣——羅迦陵

哈同夫婦


按照羅迦陵自己的說法,她是一名中法混血兒。父親路易·羅詩是一名法國水手,母親沈氏,原籍福州閩縣。1864年,羅迦陵出生在上海縣城內九畝地(今黃浦區露香園路、大境路一帶)。羅迦陵出生不久,父親回國,六七歲時母親也去世,因此她是由親戚撫養長大。羅迦陵雖然識字不多,但她自幼聰明伶俐,機智多謀。為生活所迫,她曾經做過外僑女傭,許多書報都說她在虹口做過專門接待外國水手的“鹹水妹”。我們可以梳理一下,以往講到哈同對甲骨文研究的貢獻,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舊史新說】甲骨文研究發展史上不該埋沒的功臣——羅迦陵

青年時期羅迦陵


【舊史新說】甲骨文研究發展史上不該埋沒的功臣——羅迦陵

中年時期羅迦陵


一是強大的財力,收購和收集大量甲骨骨片(哈同夫婦開始收購時,甲骨已經很貴了),儲備和保全了研究的原始素材;

二是具備一定文化和文字學素養,能夠認識到甲骨的價值;

三是有非常好的場地和條件——哈同花園戩壽堂,可供王國維這樣的書呆子無憂無慮地靜心研究。

說到第一個條件,哈同能通過房地產賺到第一桶金,主要依靠的就是羅迦陵的獨到眼光,也就是說,沒有羅迦陵(的眼光和堅持),哈同1884年就逃到香港了,也就沒有後來紅極一時的遠東第一富商了。

再說第二個條件,羅迦陵雖然出身低微,也沒得到良好的教育機會,但是她的閱歷確實相當豐富,比如她能流利的使用英語和法語。哈同夫婦熱衷於中國傳統文化,建成哈同花園後,同時還創辦了“聖昌明智大學“,由羅迦陵擔任校長,據說”聖昌明智“這個校名來源於倉頡,冥冥中註定他們與甲骨文的淵源。章太炎、蔡元培這些文化名人常常出現在哈同夫婦的滿座高朋中,正因為哈同夫婦對中國文化的這種執著,才能連接到羅振玉和王國維這樣的文字學大家。

最後說第三個條件,建哈同花園當然需要有很多錢才行,在上海灘,哈同花園重要的功能是社交中心,哈同漢語流利,而作為中法混血的羅迦陵,則是中英法皆通的多語達人,所以,最終哈同花園的建成,或者說哈同花園能夠具備學術研究的環境和氣氛,一半以上的功勞都在羅迦陵。

如果我們認同哈同這個猶太人對甲骨文研究的貢獻,就自然會認同羅迦陵對甲骨文曾經做過與與哈同相同的貢獻。

所以,甲骨文的歷史中,我們不應該遺漏這個重要的人物——羅迦陵,至少,我們在提到哈同的時候,我們應該將羅迦陵與哈同並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