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史新说】甲骨文研究发展史上不该埋没的功臣——罗迦陵

甲骨文研究发展史上不该埋没的功臣——罗迦陵

1899年,当时京城的国子监的祭酒王懿荣,身患痢疾,家人到菜市口的鹤年堂抓药。在买来的药中,王懿荣发现一味名叫“龙骨”的药上有人为划刻,便差人将鹤年堂刻痕鲜明的“龙骨”全部买下。因为王懿荣喜好收藏铜器、印章等古玩,是当时有名的金石大家。他感觉到这些“龙骨”上划刻的是古代文字,“龙骨”乃是古物,便委托京城琉璃厂的朋友收集此类骨头。


【旧史新说】甲骨文研究发展史上不该埋没的功臣——罗迦陵

甲骨文


京城闹义和团时,王懿荣兼任京师团练大臣,之后八国联军攻入京城,王懿荣为尽忠报国与夫人投井自尽。王懿荣死后,其子为抵债将他收藏的1500多片甲骨出售,其中1000片左右卖给了他的好友刘鹗。后来刘鹗又派人去河南等地收集5000余片甲骨,将其中良品挑出,拓印1000多片,印制成《铁云藏龟》一书,这便是中国第一本甲骨著录。

1909年,刘鹗逝于新疆,其收藏的甲骨被上海犹太房地产大亨哈同花巨资买走。哈同夫妇热衷于中国古典文化,在其建造的爱俪园内开办了仓圣明智大学。哈同收集甲骨后,聘请著名学者罗振玉、王国维等在爱俪园进行研究整理。之后又经郭沫若、董作宾等专家学者卓有成效的考释和研究,形成了一门专门的学问——甲骨学。

甲骨文研究史上公认的四大天王,被简称为甲骨四堂,是指中国近代四位研究甲骨文的著名学者:罗振玉(号雪堂)、王国维(号观堂)、郭沫若(字鼎堂)、董作宾(字彦堂),我们可以看出,其中两人对甲骨文的研究都得益于哈同的资助,如果没有哈同,甲骨文的研究可能会留下巨大缺憾。

所以,对甲骨文研究史有兴趣的人,一般都知道哈同这个犹太人,但是对甲骨文陌生的现代人,提到哈同,只会把他归为黄金荣杜月笙一路,他留在历史中的形象大抵如此。这算是历史的一个误会。

同样,今天我要因为这种常见的历史误会,在甲骨文的研究历史中去发现一位功臣,这位功臣是女性,名字叫罗迦陵,罗迦陵(1864—1941)就是我们上文提到的哈同的妻子。


【旧史新说】甲骨文研究发展史上不该埋没的功臣——罗迦陵

哈同夫妇


按照罗迦陵自己的说法,她是一名中法混血儿。父亲路易·罗诗是一名法国水手,母亲沈氏,原籍福州闽县。1864年,罗迦陵出生在上海县城内九亩地(今黄浦区露香园路、大境路一带)。罗迦陵出生不久,父亲回国,六七岁时母亲也去世,因此她是由亲戚抚养长大。罗迦陵虽然识字不多,但她自幼聪明伶俐,机智多谋。为生活所迫,她曾经做过外侨女佣,许多书报都说她在虹口做过专门接待外国水手的“咸水妹”。我们可以梳理一下,以往讲到哈同对甲骨文研究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旧史新说】甲骨文研究发展史上不该埋没的功臣——罗迦陵

青年时期罗迦陵


【旧史新说】甲骨文研究发展史上不该埋没的功臣——罗迦陵

中年时期罗迦陵


一是强大的财力,收购和收集大量甲骨骨片(哈同夫妇开始收购时,甲骨已经很贵了),储备和保全了研究的原始素材;

二是具备一定文化和文字学素养,能够认识到甲骨的价值;

三是有非常好的场地和条件——哈同花园戬寿堂,可供王国维这样的书呆子无忧无虑地静心研究。

说到第一个条件,哈同能通过房地产赚到第一桶金,主要依靠的就是罗迦陵的独到眼光,也就是说,没有罗迦陵(的眼光和坚持),哈同1884年就逃到香港了,也就没有后来红极一时的远东第一富商了。

再说第二个条件,罗迦陵虽然出身低微,也没得到良好的教育机会,但是她的阅历确实相当丰富,比如她能流利的使用英语和法语。哈同夫妇热衷于中国传统文化,建成哈同花园后,同时还创办了“圣昌明智大学“,由罗迦陵担任校长,据说”圣昌明智“这个校名来源于仓颉,冥冥中注定他们与甲骨文的渊源。章太炎、蔡元培这些文化名人常常出现在哈同夫妇的满座高朋中,正因为哈同夫妇对中国文化的这种执着,才能连接到罗振玉和王国维这样的文字学大家。

最后说第三个条件,建哈同花园当然需要有很多钱才行,在上海滩,哈同花园重要的功能是社交中心,哈同汉语流利,而作为中法混血的罗迦陵,则是中英法皆通的多语达人,所以,最终哈同花园的建成,或者说哈同花园能够具备学术研究的环境和气氛,一半以上的功劳都在罗迦陵。

如果我们认同哈同这个犹太人对甲骨文研究的贡献,就自然会认同罗迦陵对甲骨文曾经做过与与哈同相同的贡献。

所以,甲骨文的历史中,我们不应该遗漏这个重要的人物——罗迦陵,至少,我们在提到哈同的时候,我们应该将罗迦陵与哈同并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