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中國南北朝時期的北周政權?

扣大人在哪裡


北周的歷史短暫而典型,是所謂“麻雀雖小 五臟俱全”的朝代,有開拓進取,有紙醉金迷,有權臣當道,有主幼國疑,如此等等,讀起來,真可謂精彩紛呈回味無窮。

故事不長,請看我慢慢道來。

公元556年,西魏權臣、北周奠基者宇文泰去世,宇文泰的侄子宇文護扶持年僅14歲的宇文覺承襲父位。同年,魏恭帝下詔以岐陽之地封宇文覺為周公。公元557年,宇文護逼迫西魏恭帝拓跋廓將皇位禪讓給宇文覺,在宇文護的扶持下,宇文覺正式即位稱天王,國號“大周”,史稱北周。

宇文覺稱帝后,軍政大權實際上全部掌握在大司馬宇文護手中。宇文覺雖然尚未成年,但也想親自執政,對宇文護的專橫十分不滿。公元557年,宇文覺聯絡李植、孫恆、乙弗鳳等大臣,準備借宴請公卿的機會捕殺宇文護。但是,這次計劃還沒實施,便被宇文護髮覺。對此,宇文護並沒有大開殺戒,只是把為主的兩人從宇文覺身邊調離,貶到地方做官。僥倖留下來的乙弗鳳並未死心,他加緊謀劃,準備由宇文覺設御宴招待群臣,趁機殺掉宇文護。此事又被宇文護獲知,這次宇文護沒有再心慈手軟,將乙弗鳳等人捕殺後,逼迫宇文覺退位,廢封他為略陽公。一個月後,宇文護又派人暗殺了宇文覺(諡號孝閔皇帝)。

宇文護廢孝閔帝后,因為羽翼尚未豐滿,他並不敢自立為帝,不得不按老規矩“立嗣以嫡不以長,以長不以賢”。在這種情況下,宇文泰的長子宇文毓便被宇文護扶立為新帝。

宇文毓在任期間,勵精圖治,政績顯著,深受百姓愛戴。他為人寬容,君臣關係相對融洽,對外又打退了吐谷渾的侵犯,威望與日俱增。但是,兵權還是牢牢掌握在宇文護的手裡,宇文護見宇文毓難以控制便設法暗害宇文毓。公元560年,在北周國宴上,宇文護指使一個叫李安的宮人在進獻給宇文毓的糖餅中下毒,宇文毓食用糖餅之後中毒。臨終前,宇文毓當著群臣的面,用最後的力氣大聲口傳遺詔:傳位於自己的四弟宇文邕。公元560年5月,宇文毓崩於延壽殿,時年26歲,諡號“明帝”,廟號“世宗”。

宇文邕,字禰羅突,是宇文泰的第四子,也是南北朝時期北周第三位皇帝。宇文邕在位期間,誅殺權臣宇文護,擺脫鮮卑舊俗,整頓吏治,使北周政治清明,百姓生活安定,國勢強盛,是北周時期的一代明君。

公元543年,宇文邕出生於同州,自幼孝順,聰明有才識,其父宇文泰曾說:“能夠繼承我的大業的人,必定是宇文邕。”

宇文邕登基後,力展宏圖,誓滅北齊,統一北方。當時的北齊已是江河日下,不管是經濟上還是軍事上都難以與北周抗衡。公元563年,宇文邕聯合突厥出征北齊,屢屢獲勝,攻佔北齊20餘城。後來,不知為何突厥突然撂了挑子不幹了,北周軍孤軍奮戰但最後還是以失敗告終。這次失敗讓宇文邕對北周的國力有了清醒的認識,為了實現統一北方的目標,他決定繼續發展和增強北周的國力。但當時大權仍然掌握在宇文護的手中,為了掃清親政的障礙,宇文邕決定先除掉與之有殺兄之仇的宇文護。

公元572年,宇文邕設計在太后宮中剷除了宇文護,隨後將其兒子、兄弟及親信斬盡殺絕,迎來親政之日。

公元577年,宇文邕再次出兵,攻下鄴城,俘獲齊主,滅掉北齊,統一北方。宇文邕統一北方的舉措為日後隋的統一奠定了基礎。北周滅北齊後,宇文邕繼續推行滅佛政策,毀寺4萬,強迫300萬僧、尼還俗,大量僧尼重新成為國家編戶,開始向國家納稅服役,這對急需兵源和財源的封建王朝來講,其意義之重不言而喻。

公元578年,宇文邕在親征突厥的途中病倒,同年6月,宇文邕病情加重,在回到洛陽當天病逝,時年35歲,諡號為武帝,廟號高祖。

公元574年,宇文邕的母親也就是當時的文宣皇后去世,宇文邕為母守喪,詔太子宇文贇總管朝政。宇文邕曾對宇文贇說:“以前被廢掉的太子有很多。難道我其他的兒子就不能取代你的位置嗎?”

懾於宇文邕的威嚴,宇文贇每天都生活得小心翼翼,言行舉止都按照規矩表演,久而久之已經很難會表達自己的真實感情。對於自己的父親,可以說宇文贇心中是充滿仇恨的。

在如此苛刻的家庭教育環境下長大的宇文贇,其人格是存在很大缺陷的。也正是因為如此,雖然有個雄韜偉略的父親,他卻成為一個不折不扣的殘暴庸君。據史籍記載,“宣帝初立,即逞奢欲”,沉湎酒色,大肆裝飾宮殿,且濫施刑罰,經常派親信監視大臣言行。在宇文贇殘暴昏庸的統治之下,北周國勢日漸衰落。

公元579年,宇文贇下詔禪位於長子宇文闡,並改年號為“大象”,自稱天元皇帝,住處稱為“天台”,對臣下自稱為“天”。退位之後宇文贇依舊色心不改,還在全國大選美女,充實後宮,由於縱慾過度,嬉遊無度,宇文贇的健康不斷惡化。公元580年,宇文贇在天德殿病逝,時年21歲,諡號“宣帝”,廟號“元宗”。

公元579年,年僅5歲的宇文闡被立為皇太子。同年2月,宣帝在鄴宮將皇位傳給宇文闡。

公元580年,宣帝病逝,宇文闡入居天台,廢去正陽宮,大赦天下罪犯,停止修建洛陽宮。宇文闡服喪期間,百官都聽命於左大丞相楊堅。宇文闡上位時還是個乳臭未乾的小兒,楊堅就趁此機會聯合鄭譯和劉昉以外戚身份操縱北周朝政,並一一消滅對自己有威脅的政敵。

公元581年,北周靜帝宇文闡“以楊堅眾望所歸”下詔宣佈禪位,楊堅三讓而受天命,自相府常服入宮,備禮即皇帝位於臨光殿,定國號為“大隋”。

至此北周滅亡。

楊堅稱帝之後為絕後患,暗中派人殺害了宇文闡,並諡為靜帝,將其葬在恭陵。


Genswell


南北朝時期的北周政權時間上是比較短的。


從公元557年建立,581年滅亡,只有短短的24年。與他在北方並列敵對的是北齊,南方是南朝的陳。

有意思的是陳和北周同時建國,只是比北周多存在了8年。


北周所做的一個最重要的大事就是滅北齊

要知道,北方大地自東西魏分裂之後,就一直是分裂割據,戰爭不斷,時間長達半個多世紀。


周武帝滅掉北齊,統一了中國的北方,不但使人民從此免受戰爭苦難,得以重建家園,恢復生產。更重要的是促進了整個北方政治、經濟、文化方面的廣泛交流和發展,為隋統一中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隋文帝楊堅正是站在周武帝宇文邕的肩膀上,南下滅了陳後主,實現了西晉以來的第一次天下一統。


周武帝還做了一件載入史冊的大事,就是滅佛。這和南朝正好相反,南朝的寺廟十分之多,香火極盛。


周武帝的尊儒滅佛實際上是利大於弊的。他使人民尤其是原來北齊的人民擺脫了宗教的控制,使更多的人能夠從事生產,而不是坐收漁利。對於北周國力的增強起到很大作用。


任十三讀史


首先,北周是結束南北朝混亂分裂的先聲,是胡漢民族矛盾終於雜糅融合新局面的答案,是矯正魏晉以來浮華思想文風的轉折。

自西晉司馬倫篡位引起三王起兵後,中原就處於長時間的分裂局面。永嘉之亂後,雖然有後趙、前秦的短暫統一,但很快就再次崩潰。北魏的長時間統一也並未抓住機會統一全國,鍾離之戰成就了韋睿之名。接著六鎮亂起、關隴起義,爾朱榮崛起,河陰之下,衣冠塗地。爾朱家族覆滅後,高歡宇文泰雙雄對峙,兩魏分裂。宇文泰抓住侯景之亂的時機,吞併西川和荊襄,佔據河東、關中、隴右以及長江上游荊、雍、梁諸州,這是他給北周留下的豐厚遺產。至北周武帝時,北齊政局在多次政變中已經一片混亂,宇文邕趁勢出兵伐齊,順利滅掉北齊,重新統一了北方。北周武帝滅齊,結束了自爾朱榮崛起之後北方近半個世紀的分裂局面,再加上宇文泰時代已經佔有的長江上游諸州,已經呈現一統天下之勢。經歷侯景之亂元氣大損的南朝再無力與北方對抗,以江為界的南陳的滅亡只是時間問題了。然後,北周武帝死了,又過了兩年,北周宣帝也死了。九個月後,楊堅稱帝,改國號為隋,北周滅亡。九年後,南陳滅亡,南北重新統一。

經過孝文帝的漢化,拓拔十姓、鮮卑八姓全面門閥士族化,與崔盧王鄭李一起建立起了新的膏粱華腴秩序,水乳交融於一體。雖然胡漢融合已經是歷史的大勢所趨,但士族化與文武分途帶來的階級矛盾,卻最終激化導致了六鎮之亂的爆發,六鎮鮮卑和鮮卑化的漢人與中原漢人和漢化的鮮卑人的衝突矛盾以另一種形式表現出來。最終的結果是讓鮮卑化的漢人高歡站在了歷史的節點上。高歡出自漢人高門渤海高氏,起家自六鎮之一的懷朔鎮底層,本來可以居中調和鮮卑勳貴與漢人高門的關係,然而北齊皇室卻選擇了在兩者之間走鋼絲,先利用漢人士族打壓鮮卑勳貴,在鮮卑勳貴全面反撲後又不甘心妥協於勳貴,扶持恩倖拉攏漢人高門與之對抗。結果斛律光死、祖珽廢,周師入鄴,北齊滅亡。但北周的情況不同,這實際上得益於宇文泰時期的邙山慘敗,以武川鎮人為首宇文泰集團實力大損,在高歡強大的軍事壓力下被迫主動融合胡漢以求生存。北魏時期關隴地區的漢人豪族僅弘農楊氏一家能算是進入了北魏的權力核心,而且是以武功見長。關隴豪族地位不但不如崔盧,甚至還在封高之下,所以關隴豪族也有躋身於權力核心的慾望。因此與宇文泰一拍即合,最終形成了融合胡漢的關隴集團。北周建立後,宇文護對北鎮元老勢力的打壓,和關隴集團本身的士族化,在提升北周皇權的同時促使了漢人豪族勢力顯著提升,行政領域本來在西魏時就是被漢人士族與漢化的鮮卑士族佔據,到了北周則進一步擴大到了軍權。雖然北周的統治基礎一再窄化,軍隊高層始終由宇文氏宗室近戚控制,但漢人豪族在中層、下層積蓄了大量力量。同時六府長官、軍政高層中則有扶風竇氏、武功蘇氏、京兆韋氏、弘農楊氏、隴西李氏等關隴豪族已經躋身權力核心。至楊堅篡位,就獲得了大量關隴集團成員支持,鮮卑還是漢人的標籤早就不是決定他們向背立場的因素了。楊堅本人即同時具有武川鎮武人與關隴本土豪族的二重身份。

魏晉以來玄學漸盛,浮華之風盛行,逮於江左,遂成風俗。自孝文和宣武時期,受當時潮流影響,留守北方的高門也沾染了江左的浮華氣息。但關隴地區則相對落後,保留了漢代以來的儒學傳統。北周初建時,先王之舊章、往聖之遺訓,掃地盡矣。於是宇文泰大力推崇儒學,蘇綽制《大誥》以改前代思想文風。宇文泰本人雅好經術,孝閔帝、明帝、武帝皆精通儒學,在歷代君主的大力弘揚下,促使經學普及,在思想上也加速了關隴集團的士族化。魏晉以來偏向個人自由、思想解放的文風在逐步蛻化為山水遊戲消遣之後,其內在對社會的反思關懷一直在流失,孝文帝改革大力學習南朝,讓河洛士人也逐漸趨向華靡。至北周重新重視儒學,用儒學積極入世的思想以轉折。雖然沒能徹底扭轉歷史的慣性,但轉折還是出現了。

其次,北周的官制完備了後世的六部體系、明確了散官加官體系,完善了西魏創制的府兵制二十四軍。其餘禮樂、律法、財政等制度與西魏一脈相承,並無創制。

北周官制上的最大貢獻是完備了六部體系。隋唐建立的三省六部制體系沿襲至清末,取代了秦漢以來是三公九卿制。後漢以來尚書檯外擴為尚書省,逐步侵蝕了三公權力,成為了實際權力中心。曹魏設中書省分尚書省的掌管機要、草擬詔書之權,西晉則置門下省隨駕顧問、參預決策。三省後來在明清事實上俱廢,但六部一直保留下來,其前身即北周六官制。宇文泰在蘇綽、盧辯的倡導下,託古改制,廢除了秦漢以來的制度,仿照周禮改革官制,希望藉此整合關隴地區豪強和壓制北鎮元老勳貴。其六官制即天官大冢宰、地官大司徒、春官大宗伯、夏官大司馬、秋官大思寇、冬官大司空,以六府卿為權力核心,實際處理朝廷各項政務,將原來的三省與不斷擴大的尚書省下三十餘曹重新整合、併攏,收歸於六府之中。宇文泰於西魏恭帝三年開始改革,但直至宇文泰死後孝閔帝建立北周後才正式施行。這種開歷史倒車的行為很快就完蛋了,楊堅篡位後即恢復了三省制,但六官制得以保存,成為了尚書省下的六部。天官即吏部、地官即戶部、春官即禮部、夏官即兵部、秋官即刑部、冬官即工部。

(注:雖然各部、曹出現的時間淵源有的要遠比六官制更早,但形成嚴密整體的六部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實質上是嚴絲合縫對應北周六官制的,至於與原來爭議不斷的周禮中描述的六官大概是沒有任何關係的了)

北周時柱國體系泛化,這是宇文護為維持自己權臣專權而收買人心的結果。其結果衍生出了上柱國、上大將軍等虛銜,把原本權望皆重的八柱國體系搞垮了。

散官加官體系:同樣是官制改革的一部分,被隋唐之後世所沿用,北周把散官加官體系完備化並形成了文武加官秩序。升驃騎大將軍者,一定加散官開府儀同三司,加官侍中;拜車騎大將軍者,一定加散官儀同三司,加官散騎常侍。驃騎將軍者同時獲右光祿大夫,車騎將軍者同時獲左光祿大夫。至唐時,散官體系徹底和職事官分離,以散品計俸祿,而不是如秦漢以官職計俸祿了。

獨立大事件:北周武帝滅佛

不談滅佛對北周減輕負擔、富國強民的政治經濟收益獲得了平齊資本,只看滅佛對後世的影響。北周武帝不但在關隴滅佛,在平齊後也大規模滅佛,大概強制還俗了數百萬的僧尼,其數量之龐大,足以影響後世。另外一個可能是徹底抹除了佛教可能發展為國教的可能,繼而又斷絕了中國形成政教合一神權國家的可能性。不過這種歷史線發展的可能性我個人覺得在儒學思想影響深刻的中國可能性不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