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稱“最喜歡”的這座山上,毛主席留下了哪首浪漫詩篇?

(同賞閣賞析毛主席詩詞第55期)


七律·登廬山

(一九五九年七月一日)

一山飛峙大江邊,躍上蔥蘢四百旋。

冷眼向洋看世界,熱風吹雨灑江天。

雲橫九派浮黃鶴,浪下三吳起白煙。

陶令不知何處去,桃花源裡可耕田?



(請點擊上面的mp3文件收聽方明先生精彩朗誦,收藏本文可隨時收聽)


在自稱“最喜歡”的這座山上,毛主席留下了哪首浪漫詩篇?

毛主席在廬山

【賞析】毛主席一生樂山,一生也攀登過數不清的名山大川。他曾說,我最喜歡廬山。從1959年到上世紀70年代,他先後在廬山生活了137天。1959年夏天,時年66歲的毛主席是第一次到廬山,他滿懷欣喜之情,寫下了這首《七律·登廬山》。原詩有小序:“一九五九年六月二十九日登廬山,望鄱陽湖、揚子江,千巒競秀,萬壑爭流,紅日東昇,成詩八句。”

毛主席於清晨登上廬山,站在襟江帶湖的廬山頂峰,縱目遠眺,水色山顏,盡收眼底。極富浪漫主義氣質的詩人毛主席神馳目極,手心相應,為廬山留下了一首豪放之歌。這首詩以景寫意,虛實結合,動靜相應,既寫登高望遠的景緻,也寫極目遠眺的情懷。著名歷史學家、教育家翦伯贊評論說:這首詩以廬山的雄偉突兀,長江的恢宏壯闊,透過詩人豐富的情思、雄健的筆力,顯得氣勢磅礴,意氣昂揚。

作者一下筆,寫出廬山險峻的特點,行神如空,行氣如虹。“飛峙”、“躍上”,與其說是寫出雄奇的山勢,倒不如說是寫出作者馳騁精神像天馬行空。頷聯和頸聯“冷眼……”四句,登高望遠,從另一側面寫廬山。這樣,廬山的景色就立體了。作者在結句的反問意味深長。作者的答案是:桃花源裡可耕田!它不像作者以往詩作那麼直露,也不再習用為人熟知的“紅旗”意象。詩一出新,詩意盎然。

此詩煉字頗見功力。“飛峙”、“躍上”、“雲橫”、“熱風”、“浪下”等,難易一字!詩是語言的藝術。吟成一字,盡得風流;千錘百煉,才有好詩名句。

在自稱“最喜歡”的這座山上,毛主席留下了哪首浪漫詩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