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來風雨亦安閒|恰好桃妖梨雪,風月無邊——


夜來風雨亦安閒|恰好桃妖梨雪,風月無邊——


鬲溪梅令/古城春事

絮風宿雨沐庭園。

柳含煙。

適景鶯啼春早、水微寒。

淺黃侵遠天。


夜來風雨亦安閒。

莫憑欄。

恰好桃妖梨雪、月無邊。

夢縈同賞觀。

備註:欽定詞譜,詞林正韻,步白石孤譜。


夜來風雨亦安閒|恰好桃妖梨雪,風月無邊——


題記

今年的春天,就如同路邊不起眼的野花,一不留神便悄然而來,不經意間爛漫璀璨,註定了還要無聲離去。也許是沒有心思留意,也許是心頭的陰霾,早已淹沒了早春的風信,唯有湖邊的清柳如期而至,依舊婀娜著身姿。

夜來風雨亦安閒|恰好桃妖梨雪,風月無邊——

此岸,灞橋的新柳初綻,而你卻忘記了隔岸遠觀;風裡,那些桃花又一次盛開;那些櫻花清風過後,又一次凋落;那些李花還是那樣雪白……

夜來風雨亦安閒|恰好桃妖梨雪,風月無邊——


灞橋折柳

古代灞橋,居於關中交通要衝,它連接著長安東邊的各主要交通幹線。《雍錄》上如此記載:“此地最為長安衝要,凡自西東兩方而入出崤、潼兩關者,路必由之。”

唐朝著名邊塞詩人王昌齡在其《灞橋賦》中也說:“惟於灞,惟灞於源,當秦地之衝口,束東衢之走轅,拖偃蹇以橫曳,若長虹之未翻”。

夜來風雨亦安閒|恰好桃妖梨雪,風月無邊——


“灞橋”,源於灞河上的橋,“灞柳”,得名於隋文帝在滋水兩岸大規模植楊種柳。它之所以能名冠大唐詩歌,歷史則要追溯至春秋時期。

當年秦穆公稱霸西戎,將原“滋水”改為“灞水”,並於河上建橋,故稱“灞”——這也是我國最古老的石墩橋。王莽地皇三年(公元22年),灞橋水災,王莽認為不是吉祥之兆,便將橋改為“長存橋”。

夜來風雨亦安閒|恰好桃妖梨雪,風月無邊——


中國文人的“折柳情節”

縱觀唐詩宋詞,元曲雜劇,文人墨客的筆下總有“折枝情節”。這也充分體現我國古代生態環境之美,一年四季,能映入眼簾的,處處都是美麗景緻。

同時我們也能感受到,以“農耕文明”為主的華夏文化,感懷自然,寄情于山水,來自於日常生活而高於生活的自然情懷。

夜來風雨亦安閒|恰好桃妖梨雪,風月無邊——

  • 折梅:唐詩之前除了“折柳”,還有一個意向可以表達“贈別之情”,那就是“梅花”。一枝梅花折下,寄託相思也好,贈別故知也罷,見梅如見人,思念長存。這便是“折花逢驛使,寄與隴頭人。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


夜來風雨亦安閒|恰好桃妖梨雪,風月無邊——


  • 折桂:桂花八月綻放,馨香四溢,秋季也是收穫的季節。“折桂”表達了獲得豐收的喜悅。進而引申成“蟾宮折桂”,則有通過努力,獲得最大成績,金榜題名的特殊含義。


夜來風雨亦安閒|恰好桃妖梨雪,風月無邊——


  • 折菊:也可稱之為“採菊”。“田園詩人”陶淵明筆下便有“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大詩人孟浩然也有“待到重陽日 ,還來就菊花”的千古名句。

“採菊”(折菊)除了表明了詩人對田園風光的無限眷戀,,更表現出其歸隱田園,與世無爭,淡泊寧靜的生活態度。


夜來風雨亦安閒|恰好桃妖梨雪,風月無邊——


  • 折柳:自大唐開始,“柳”之意向可謂被詩人們發揮得淋漓盡致。歲月流逝,同樣的春天不一樣的情懷。這就如同古長安灞橋的柳,“柳”還是那枝,卻寄託了各自的“留別”情懷——


夜來風雨亦安閒|恰好桃妖梨雪,風月無邊——


  1. “詩仙”李白說:“ 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2. “詩佛”王維說,灞橋一別,如果往西走那就“勸君更盡一杯酒, 西出陽關無故人”。
  3. 悲情詩人李商隱說“ 為報行人休折盡,半留相送半迎歸。
  4. “七絕聖手”王昌齡說,倘若往東去“洛陽親友如相問, 一片冰心在玉壺”。
夜來風雨亦安閒|恰好桃妖梨雪,風月無邊——

如是說(結束語)

司空見慣的一枝柳,僅憑其這一意象,經過一年又一年的春分吹拂,在不知不覺中沉澱了許多詩人們執著思念,掩埋了多少的似曾相識?面對時光如流,翻開流淌千年的詩詞畫卷,那輕柔的柳條,如往常一樣搖曳在春光裡,透著炊煙的芬芳。

夜來風雨亦安閒|恰好桃妖梨雪,風月無邊——

【溫馨提示:兵法天下,詩詞文化。尊崇原創,不忘初心。自古讀書本難,行文不易;既然頭條有緣,文筆相見。如果您認可“兵法天下”,敬請贊轉分享,雅評留言】


大家好!我是 ,贈人玫瑰 ,手有餘香;奇文共欣賞,疑意相與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