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来风雨亦安闲|恰好桃妖梨雪,风月无边——


夜来风雨亦安闲|恰好桃妖梨雪,风月无边——


鬲溪梅令/古城春事

絮风宿雨沐庭园。

柳含烟。

适景莺啼春早、水微寒。

浅黄侵远天。


夜来风雨亦安闲。

莫凭栏。

恰好桃妖梨雪、月无边。

梦萦同赏观。

备注:钦定词谱,词林正韵,步白石孤谱。


夜来风雨亦安闲|恰好桃妖梨雪,风月无边——


题记

今年的春天,就如同路边不起眼的野花,一不留神便悄然而来,不经意间烂漫璀璨,注定了还要无声离去。也许是没有心思留意,也许是心头的阴霾,早已淹没了早春的风信,唯有湖边的清柳如期而至,依旧婀娜着身姿。

夜来风雨亦安闲|恰好桃妖梨雪,风月无边——

此岸,灞桥的新柳初绽,而你却忘记了隔岸远观;风里,那些桃花又一次盛开;那些樱花清风过后,又一次凋落;那些李花还是那样雪白……

夜来风雨亦安闲|恰好桃妖梨雪,风月无边——


灞桥折柳

古代灞桥,居于关中交通要冲,它连接着长安东边的各主要交通干线。《雍录》上如此记载:“此地最为长安冲要,凡自西东两方而入出崤、潼两关者,路必由之。”

唐朝著名边塞诗人王昌龄在其《灞桥赋》中也说:“惟于灞,惟灞于源,当秦地之冲口,束东衢之走辕,拖偃蹇以横曳,若长虹之未翻”。

夜来风雨亦安闲|恰好桃妖梨雪,风月无边——


“灞桥”,源于灞河上的桥,“灞柳”,得名于隋文帝在滋水两岸大规模植杨种柳。它之所以能名冠大唐诗歌,历史则要追溯至春秋时期。

当年秦穆公称霸西戎,将原“滋水”改为“灞水”,并于河上建桥,故称“灞”——这也是我国最古老的石墩桥。王莽地皇三年(公元22年),灞桥水灾,王莽认为不是吉祥之兆,便将桥改为“长存桥”。

夜来风雨亦安闲|恰好桃妖梨雪,风月无边——


中国文人的“折柳情节”

纵观唐诗宋词,元曲杂剧,文人墨客的笔下总有“折枝情节”。这也充分体现我国古代生态环境之美,一年四季,能映入眼帘的,处处都是美丽景致。

同时我们也能感受到,以“农耕文明”为主的华夏文化,感怀自然,寄情于山水,来自于日常生活而高于生活的自然情怀。

夜来风雨亦安闲|恰好桃妖梨雪,风月无边——

  • 折梅:唐诗之前除了“折柳”,还有一个意向可以表达“赠别之情”,那就是“梅花”。一枝梅花折下,寄托相思也好,赠别故知也罢,见梅如见人,思念长存。这便是“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夜来风雨亦安闲|恰好桃妖梨雪,风月无边——


  • 折桂:桂花八月绽放,馨香四溢,秋季也是收获的季节。“折桂”表达了获得丰收的喜悦。进而引申成“蟾宫折桂”,则有通过努力,获得最大成绩,金榜题名的特殊含义。


夜来风雨亦安闲|恰好桃妖梨雪,风月无边——


  • 折菊:也可称之为“采菊”。“田园诗人”陶渊明笔下便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大诗人孟浩然也有“待到重阳日 ,还来就菊花”的千古名句。

“采菊”(折菊)除了表明了诗人对田园风光的无限眷恋,,更表现出其归隐田园,与世无争,淡泊宁静的生活态度。


夜来风雨亦安闲|恰好桃妖梨雪,风月无边——


  • 折柳:自大唐开始,“柳”之意向可谓被诗人们发挥得淋漓尽致。岁月流逝,同样的春天不一样的情怀。这就如同古长安灞桥的柳,“柳”还是那枝,却寄托了各自的“留别”情怀——


夜来风雨亦安闲|恰好桃妖梨雪,风月无边——


  1. “诗仙”李白说:“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2. “诗佛”王维说,灞桥一别,如果往西走那就“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3. 悲情诗人李商隐说“ 为报行人休折尽,半留相送半迎归。
  4. “七绝圣手”王昌龄说,倘若往东去“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夜来风雨亦安闲|恰好桃妖梨雪,风月无边——

如是说(结束语)

司空见惯的一枝柳,仅凭其这一意象,经过一年又一年的春分吹拂,在不知不觉中沉淀了许多诗人们执着思念,掩埋了多少的似曾相识?面对时光如流,翻开流淌千年的诗词画卷,那轻柔的柳条,如往常一样摇曳在春光里,透着炊烟的芬芳。

夜来风雨亦安闲|恰好桃妖梨雪,风月无边——

【温馨提示:兵法天下,诗词文化。尊崇原创,不忘初心。自古读书本难,行文不易;既然头条有缘,文笔相见。如果您认可“兵法天下”,敬请赞转分享,雅评留言】


大家好!我是 ,赠人玫瑰 ,手有余香;奇文共欣赏,疑意相与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