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此次"永居条例"许多国人的反应?

从27日司法部发布《外国人永久居留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开始,网上开始出现风潮,截止3月6日,目前大致经过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许多人将矛头对准了专家杨宜勇。其主要矛头起源于:

如何看待此次

"联姻"一词,伤了许多国人的心。不过这段文字所出文案,并非源自杨宜勇的文章,也不见于各官方报道,出自网易新闻作者"大朗娱乐",没有证据证明杨宜勇实际提出过该建议。

当然,还有出自同一作者文案中提到的:中华民族的复兴需要大量外国劳动力。这一段虽不是完全编造,但也有断章取义的部分。

杨宜勇先生原意是这样的:最好等中国人口降到7、8亿左右(中国人口合理容量),再计划提高人口数量,如果实在提不上来,也可以引进外国移民。

不难看出,网传结论有诱导的嫌疑。

至于引进1亿亚非拉劳动力,出自另一网作人罗天昊,同样没有证据指明杨宜勇。

所以在我看来,前段时间对杨宜勇的批判,实属网络暴力。(要怪就怪那些故意诱导的推手咯,还有就是,我们确实也太容易被引导了)

第二阶段:浅层认知的反对永居条例和对条例的深入思考阶段。(其实第二阶段与第一阶段是同时进行的,区别是第一阶段渐渐发展至消失。)

经过第一阶段后,许多人开始认真解读条例。可以达成的共识是,永居条例的立意是为了更加规范的引进人才。而许多人的担心则是因为对其中许多条款有异议。(单纯为了反对而反对的������也莫办法)

1.许多人有这种想法,难道三流学校的博士就能敲开中国的大门吗?,,其实博士,首先对大学是有限制的,必然是一些优秀大学,再有,可不是什么学校都有资格授予博士学位的,能走到这一步,拿到博士学位的人,是人才无疑(不过少数存在的外国人较容易考研博的问题降低了许多人对此的信任)。

2.对可能会出现的凭借婚姻获得永居漏洞的担心。很多人有这样的设想,一个外国人通过婚姻获得了永居权,5年过后离婚又与外国人结婚,可能会出现的通过投靠越来越多的外国人进入中国,而通过投靠进入中国的这一部分,未必是人才。其实对于投靠问题是有在中国居住年限的限制的,相当于能满足这些条件的外国人,本身就有在中国长期居住的经历。(当然,从现在开始进入中国居住,然后再满足条件后申请永居,那是比较长期的问题了)。这一方面,我们国家政府需要细化相关条例,越详细能钻的漏洞就越少,避免相关灰色产业的出现。

3.第19条:外国人因其他正当理由需要在中国境内永久居留的,可以申请永久居留资格。

我想这一条是许多人关注的重点,兜底条款,认为门槛太低,太含糊。我个人认为是存在这样的问题,大家都明白,我也就不多说,说点降低大家担忧的方面,根据这一条仅仅代表具有申请资格,实际还需经过审批,不一定能获得永居资格。(我将审批资格为县级放入这一条讲,很多人的担忧,可以说是这两方面的结合,认为审批填放的太低,很担心因各地具体执行的问题放进来太多满足不了人才要求的外国人,这一点需要政府更加细化,同时一定要严格标准执行,不能为了引进而引进。)

————————————————————————

当然大家反应如此剧烈,还有一点,可以说是因为长期存在的外国人在中国的隐性特权,和其他恶劣行径问题,比如部分外国留学生享受中国高额补助的同时玩弄中国女大学生感情;部分外国人在中国的极不文明行为(这一点很容易在网络上查看到,我就不啰嗦了);外来的和尚好念经的问题,许多地方在处理到外国人违法的问题时,常常选择从轻处理,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结合这些方面,自然让许多国民心理不平衡。而这就是体现在具体执行方面的问题。我们不能否认条例的发布,目的是为了引进人才,助力中国发展,而许多问题,许多担忧,便是实际上内心对执行结果的不信任,而这也确实是中国社会存在的问题。

事到如今,只是宣泄内心的情绪,无法解决问题。大家有权利对此提出自己的意见,可以反对,也可以针对条款提出自己的看法。


其实看了很多网民的反应,我发现大家的民族主义精神还是很强烈的,好事,大家对中华民族的归属感是很强的。当然,大家也要保持冷静,不要走向极端了。

最后附上条例全文:https://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6230929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