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借款1500到欠款50萬,深陷“套路貸”只需兩個月!

從借款1500到欠款50萬,深陷“套路貸”只需兩個月!

從借款1500到欠款50萬,深陷“套路貸”只需兩個月!

今年7月份,王女士在留下了一段視頻之後,選擇跳樓自殺。造成這起悲劇的,正是令人深惡痛絕的“套路貸”,她在最後的留言中寫道:“曾經的我是一個多心大、多陽光、多快樂的人呢,就因為這兩個月的時間,我希望能用我的死來整治一下網貸”。

從借款1500到欠款50萬,深陷“套路貸”只需兩個月!

從借款1500到欠款50萬,深陷“套路貸”只需兩個月!


兩個月的時間裡,王女士的欠款金額從幾千元變成幾十萬元,深陷“套路貸”不能上岸的王女士,選擇用結束自己的生命的方式,呼籲社會整治網貸。

深受“套路貸”之害的不僅僅是王女士,遼寧大連的方女士今年年初由於手頭緊張,在社交平臺看到貸款廣告顯示“無抵押、無擔保、放款快”,便下載安裝App後開始註冊。最初的時候,方女士並沒有借太多的錢,後期隨著借款次數逐漸增加,貸款金額也越滾越大。為了填補之前的欠款,方女士又下載了更多的小貸APP“以貸養貸”,最多的時候,方女士手機裡的小貸APP有100多個,每個月連本帶息要還一萬多。

從借款1500到欠款50萬,深陷“套路貸”只需兩個月!


每月要還上萬元,方女士承受著巨大的心理壓力。小貸公司在不停打電話催她還款的同時,還會用短信的方式給她推送其他小貸APP的鏈接,讓她繼續去新的小貸平臺借錢還款。

隨著,催收方式的不斷升級,從開始的短信、電話轟炸,到後期的辱罵、威脅,巨大的精神壓力導致方女士無法上班、無法出門,一度打算自殺。最後還是父母賣了房子,才堵住漏洞拯救了她。

方女士最後表示:“從最開始借1500元到欠各種小貸平臺50多萬,只用了短短兩個月的時間”。

受害人手機裡的小貸APP是誰在運營?又是誰開發了這些系統?對此,黑龍江七臺河警方進行了全方位偵查,他們發現很多小貸APP都來自一個名叫“阿爾法象”的系統開發商,它的運營主體是天科安華(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從借款1500到欠款50萬,深陷“套路貸”只需兩個月!


“阿爾法象”平臺專門為網絡“套路貸”研發APP,數量最高時該平臺同時有855個小貸APP上線運營,為小貸公司提供完整的一條龍服務。小貸公司只要以每年48800元、78800元、98800元、20萬元不等的價格租他們的系統,就可以為其量身定製“套路貸”APP。

從借款1500到欠款50萬,深陷“套路貸”只需兩個月!


針對“套路貸”犯罪的種種亂象,公安部網安局從“阿爾法象”等線索入手,深挖網絡“套路貸”犯罪各環節,組織全國公安機關以集群戰役的方式嚴厲打擊此類犯罪。

從借款1500到欠款50萬,深陷“套路貸”只需兩個月!


自9月1日以來,各地網安會同刑偵部門收網打掉團伙147個,抓獲嫌疑人1531名,採取刑事強制措施798名,剷除了一批幫助犯罪的技術服務商、數據支撐服務商、支付服務商。

2019年4月9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司法部聯合向社會公開發布了四個關於辦理掃黑除惡案件的意見。其中,《關於辦理“套路貸”刑事案件若干問題的意見》(下稱《意見》)對“套路貸”與民間借貸的區別、“套路貸”的常見犯罪手法和步驟、如何依法嚴懲“套路貸”犯罪及如何確定“套路貸”刑事案件管轄作出明確規定。

其實,套路貸的本質就是詐騙加上敲詐勒索屬於典型的黑惡勢力犯罪,實踐中區分“套路貸”和民間借貸主要有以下幾點:

第一,“套路貸”與民間借貸的本質區別是行為人有無非法佔有他人財物的目的。“套路貸”是以借款為幌子,通過設計套路,引誘、逼迫借款人壘高債務,最終達到非法佔有借款人財產的目的。

第二,行為人是否處心積慮設計各種套路,製造債權債務假象,非法強佔他人財產的行為。例如,犯罪分子往往會以低息、無抵押等為誘餌吸引被害人“上鉤”,以行業規矩為由誘使被害人簽訂虛高借款合同,謊稱只要按時還款,虛高的借款金額就不用還。

第三,“套路貸”違背被害人的意志,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往往軟硬兼施“索債”。從誘騙或者強迫被害人簽訂合同到暴力討債、虛假訴訟,不僅侵害被害人財產權、人身權,還危害公共秩序,破壞金融管理秩序,甚至挑戰司法權威,嚴重妨害司法公正。

這裡要給大家一個忠告,遇到“套路貸”不能怕事,“套路貸”在本質上屬於違法犯罪行為,借款本金和利息不受法律保護,本金是犯罪工具,利息作為違法所得予以沒收。及時報警並尋求法律幫助,才能夠最大化止損。千萬不要落入“套路貸” 陷阱,因為“羞於啟齒”使得自己越陷越深。

當然,更重要的是,年輕人不要透支消費。無論是多美好的事物,有錢就享受,沒有錢就當做奮鬥目標,貪圖享受固然不可恥,但不知深淺卻是真的傻啊!


“律師到了”

讓法律的公平正義永不遲到!


從借款1500到欠款50萬,深陷“套路貸”只需兩個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