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中的歷史」青銅器的名字為何有點“怪”

【文物中的歷史】

青銅器的名字為何有點“怪”

「文物中的历史」青铜器的名字为何有点“怪”

我國古代青銅器的名稱大多有些“古怪”,用字也頗生僻。以青銅器的“飪食器”來說,就有鼎、鬲、?、簋、?、?、敦、豆、鋪、盂、鍪、俎、匕……這些名稱除了器物本身有名稱和結合典籍可以確定名稱的外,有不少叫法都是後人定的。青銅器上的銘文被稱為金文,那麼金文又是什麼字體?

倪方六

為什麼銘文“蝌蚪篆”“鳥蟲篆”是美術字

金文是研究漢字字體發展與演變的重要材料,那麼金文是什麼字體?不可一概而論,不同時期的金文字體並不一樣。商代金文與甲骨文同源,屬一個體系,之所以看起來不太一樣主要是書寫方法不同造成的,甲骨文是刻出來的,較尖細;金文是鑄出來的,顯肥厚。殷商後期的金文多首尾尖、中間粗,有學者稱為“波磔體”。

周代青銅器的銘文字體比較明確,稱作“大篆”,有別於後來秦國的“小篆”;秦漢銘文字體一般轉向小篆和隸書。值得一提的是,金文還出現了兩種特殊字體,一種是“蝌蚪文”,又稱“蝌蚪篆”,這種字頭粗尾細,形似蝌蚪;如傳世晉國“智君子鑑”銘文,就是這種字體。還有一種是“鳥蟲書”,又稱“鳥蟲篆”,字形盤轉曲折,有意寫成鳥蟲形狀,如1965年湖北江陵出土的“越王勾踐劍”身上有“越王鳩淺(勾踐)自作用劍”8個字。這些“蝌蚪篆”“鳥蟲篆”其實就是當時的“美術字”。

中國古代特別是商周青銅器的銘文,基本上是鑄出來的陰文,即所謂“鑄銘”,一般出現在內壁、器底、足部、?上、蓋內等不顯眼的地方,後來還有器體成型後再做字的“刻銘”。陰文是怎麼鑄到青銅器上的?學術界有多種推測,一般認為是先製成陰文字模,然後將字模印到內範上呈陽文,再鑄出便是陰文。而青銅器銘文多用陰文,則是緣於陰文是凹進去的,不容易磨損,好保留下來,又是放在不顯眼的地方,還不會影響紋飾的美觀。

古代青銅器的名字是怎麼來的

近代國學大師王國維經過嚴格考證認為,青銅器的名稱大都是宋朝人定下來的。他在《說觥》一文中稱:“凡傳世古禮器之名,皆宋人所定也,曰鍾、曰鼎、曰鬲、曰?、曰敦、曰?、曰簋、曰尊、曰壺、曰?、曰盤、曰?、曰?,皆古器自載其名,而宋人因此名之者也。曰爵、曰觚、曰觶、曰角、曰?,古器銘辭中均無銘文,宋人但以大小之差定之,然至今日仍無以易其說。”如飲酒器“觚”,便是宋人定下的舊稱,迄今這類青銅器上仍未發現“觚”字。宋人的這種叫法對不對?還真難說。東漢許慎《說文解字》稱:“觚,鄉飲酒之爵也”;東漢學者鄭玄又稱:“古文觚皆為觶”。而觚、爵、觶實是不同造型的青銅酒器。

如何給青銅器起名字?現代文博界遵從的基本原則叫“名從主人”,意思是器物上有銘文的,根據銘文來確定器物的名稱。如常見的青銅鼎之所以稱為“鼎”,就是因為銘文中出現了這個字。

以前有一種東周青銅器,體呈橢圓,深腹,圈足,過去依其形狀稱為“舟”,但近年考古出土的同類器型青銅器上發現了銘文“

”,如“哀成叔

”“蔡太史

”,這才知道以前叫“舟”是錯誤的。

“名從主人”的命名方式又叫“自名”,如在1978年從河南固始縣侯古堆勾?夫人墓中出土的青銅方豆,器身有銘文“飼之飲

”,遂定名為“

”,這就是自名。如果無自名,就會根據已有名稱,稱為“豆”。前不久在英國公開拍賣的西周青銅器虎鎣,就屬於“自名”,虎鎣是屬於水器兼酒器的?,如果器身上沒有發現“鎣”字肯定稱為“虎?”。

青銅禮器為什麼統稱為“彝”

青銅器命名涉及分類、功能等多方面因素,命名時不遵從“名從主人”的情況也不鮮見。什麼情況下可以不遵守“自名”原則?自名與其他名稱有衝突,且不是這類器物時。1964年11月,在河南桐柏縣月河公社左莊生產隊附近發現一批周代青銅器,有一圓形盤器身上有銘文“昶伯墉自作寶鑑”,雖自名為“鑑”,但實際上是“盤”,故學術界多稱其為“昶伯墉自作寶盤”。這種起名方法執行的是“共名”原則,即根據青銅器的性質與用途,對不同造型、不同用途的器物,冠以相同的名稱。最典型和常見的共名是“彝”,諸如鼎、簋、鬲這些常見的青銅禮器,古人常統稱為“寶彝”“尊彝”“宗彝”或“寶宗彝”等。

“彝”字為什麼可以是青銅禮器的共名?西晉學者杜預就《左傳·襄公十九年》“彝器”作注:“彝,常也,謂鐘鼎為宗廟之常器。”可見“彝”是當時作為祭祀用青銅禮器之通稱來使用的。而“彝”前的“寶”“宗”“尊”等字是修飾用字,是對這種青銅禮器的貴稱,至今民間仍常把青銅器稱為“寶”或“寶物”,源頭就在於此。

青銅器叫法中還有一種“異名”現象,不同諸侯國、不同地區、不同時期的對同一類型青銅器也可能有不同的叫法,如青銅盆,曾國稱為“盆”,曾出土“曾大保盆”;而晉國則稱為“?”,如“晉公?”。考古中發現還有將這種盆稱為“盂”的,如北京故宮收藏的“伯

盂”。此外,同一類器物出現“異名”的也不少見,如“鎣”就是“?”的異名,而酒器“觚”有的稱為“同”。異名即別稱,如“鼎”,是帶足類烹煮器的通稱,但還有

等好多叫法。

由於商代早期青銅器上一般都沒有銘文,所以這類青銅器大多根據造型、紋飾等特徵,結合用途和類別來命名,如鳥尊、虎卣、象尊、羊尊等用動物名稱定義的青銅器即屬此類。

為什麼帶銘文的青銅器更神秘

青銅器上的銘文在文字學上被稱為“金文”,又叫“鐘鼎文”。我國古代青銅器特別是商周青銅器的銘文內容極為豐富,多反映祭祀、戰爭、娛樂、賞賜等活動內容,涉及當時政治、軍事、經濟、社會生活等方方面面,對填補和驗證歷史十分有用,有極高而又難得的學術價值,中國最早的一篇法律判決書就是從

?上的銘文中發現的。

?銘文共有157字,大意是一個叫“牧牛”的人和叫“供”的上司打官司,名叫“伯揚父”的法官認為牧牛犯上,牧牛被判鞭打500下,罰300鍰銅。這還是我國最早有明文記載的“民告官”案件,裡面還有法官“受賄”情節,是極珍貴的司法材料。而銘文還驗證了《尚書·舜典》中所記載的,“鞭作官刑,金作贖刑”一說的可靠性。

目前已發現出現在商周青銅器上的金文單字約3500個,可以釋出的字約2000個。金文的造字方法符合《說文解字》中總結出的“六書”法,即指事、象形、形聲、會意、轉註、假借6種。

這些早期古字中同樣隱藏了豐富的歷史密碼。如1969年5月,山西石樓縣義牒村農民耕地時發現了一批商代青銅器,其中一件青銅戈上有一字銘文,“ㄇ”內有一個“人”,所透露出的信息十分清楚:這是一個犯人或俘虜,被關在一個房子樣的地方,這就是後來的監獄牢房;犯人的脖子上戴著刑具,就是後來的枷鎖。而讓犯人跪著這一司空見慣的現象則由來已久,3000年前的商代就已如此。僅一個古字就能釋解出這麼豐富的內容,更別說銘文所記載的內容了,可見青銅器上的銘文多麼珍貴。所以在拍賣市場上,帶銘文的青銅器往往身價百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