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羨林為什麼說“月是故鄉明”?

一花一世界35572206


“月是故鄉明”出自杜甫的《月夜憶舍弟》,表達了詩人對故鄉及親人的思念之情,從古至今詩人都喜愛用月亮寄託思想之情,“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千古流傳,而您所說季羨林所說的“月是故鄉明”應該是其一片散文吧,小時候貌似看到過,至於他為什麼這麼說,第一是借用名句,第二應該就是表達對故鄉的思念。

杜甫的《月夜憶舍弟》我還是比較熟悉的,從題目就不難看出,是思念親人。當時安史之亂剛剛爆發,杜甫和弟弟因戰亂而失散,正值入秋白露節氣,又“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自然越加孤獨、悲涼,觸景生情,越發悽寂。當然杜甫更多是悲痛山河破碎,擔憂國運,就不多說了。

主要再說說“月是故鄉明”。

  • 月亮在哪裡看基本都是一樣的,我沒出過國,不知道地球那半邊的月亮是啥樣的,但是詩人為什麼要說還是故鄉的月亮更加明亮呢,這個很好理解,就比如遊子離家在外,大飯店的西紅柿炒雞蛋怎麼也應該比老媽做的好吧,卻總是還年母親做的味道,總說“還是媽媽做的香”,道理大同小異。

  • 就比如我看到了外甥的奧特曼玩具,卻想起了父親一樣,不禁的想起老爹了。我想,許多人都應該有此類似經歷。
  • 我剛剛特意看了看季羨林的《月是故鄉明》,回憶了故鄉秋天的景色,“自古逢秋悲寂寥”,杜甫正是在秋天寫下了“月是故鄉明”,可見秋天真是個令人傷感的季節。很明顯,季羨林回憶兒時對故鄉秋景的所見、所為,就是表達對故鄉的喜愛及思念之情,當然還有啥別的什麼深意,我就沒細細品讀了,需要看看寫作背景了,很遺憾,我沒找到。
所以,您非要問季羨林為什麼說“月是故鄉明”,我只能說是思念故鄉了,再有就是這是名句,用這句話做題目,讀者看都不用看,基本就能猜個八九不離十。

  • 就比如我小學寫過一篇作文,叫《粒粒皆辛苦》,老師還批評我,不要直接借用古詩句當作文題目,我就改成《節約糧食從小做起》了。

  • 初中的時候,我寫了一篇週記,叫《我的戰友李某某》,他是我小學的玩伴,馬上要移民了,但因故不能見最後一面,這時思念、不捨之情有感而發,我想起了《我的戰友邱少雲》,結果又被老師批了一頓,說不切合實際,我咋就不切合實際了,我把一起玩的小夥伴比喻成戰友咋就不行了,我們一起地裡偷過瓜,就不能喻成戰友了?

所以啊,好多事都是有感而發的,尤其寫作,一般不會無緣無故的瞎寫,比如我天天在老家守著父母,還寫什麼“月是故鄉明”,就顯得不是很真摯了。


語留人


“月是故鄉明”是人想家思親時對故鄉深刻的感懷,心理幻覺,覺得故鄉的月亮格外明亮,故鄉的山水格外秀麗,故鄉的人格外親。

“月是故鄉明”原出於杜甫的《月夜憶舍弟》:

“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有弟皆分散,無家問生死。

況乃未休兵,寄書長不達。”

時安史之亂,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開始被困長安,後顛沛流離,妻離子散,受盡生活的磨難。既懷國愁,又憂家愁,親人離散。明明是千里共嬋娟,天涯同一輪明月,杜甫偏偏說故鄉的月亮更加明亮,這是一種心裡幻覺。以幻寫真,合情合理,深刻表現了對故鄉的感懷。

李白離開故鄉時心中所思也是濃濃的鄉情,一去不知何時回來,心中滿是對故鄉的不捨,故鄉的月亮故鄉的水也特別惹人憐愛,“仍憐故鄉水”。

其明月還是那輪明月,只是離開故鄉後,心中故鄉的月亮格外親,格外惹憐愛,格外亮。其實一切如王昌齡所說“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

因為各種原因離開哺育自己的故鄉,父母在,家在,故鄉在,我們是故鄉的孩子。而當父母離開了,我們成了永遠的遊子,故鄉再也回不去,回不去的故鄉在我們的心裡,在我們的回憶裡,在我們的夢裡。故鄉的月亮格外明亮,故鄉的風景格外明豔,故鄉的飯菜格外香,那是我們想家了,思親了。


結綠


“月是故鄉明”是一句流傳很廣用以表達故園之思的詩句,它出自杜甫的《月夜憶舍弟》 這首詩寫於安史之亂時期,抒發了杜甫離亂之際對故鄉親人的懷念。對自然事物的感覺有時因主觀情緒而改變,在文學作品中,這樣的寫法特別多,月亮其實無處不明,但杜甫偏說“月是故鄉明”,從而突出了對故鄉的感懷。由於杜甫這句詩特別能引發人的鄉思共鳴,因而被廣為傳誦。


爽爽的大跟班


首先,我們先來看看這句詩的原意與出處。

  • 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 ——杜甫《月夜憶舍弟》

“從今夜就進入了白露節氣,月亮還是故鄉的最明亮。”

這首詩原意是表達了作者杜甫在戰亂時代由於戰事阻隔而不能與兄弟在一起並對兄弟安全的憂慮與思念之情。在異鄉的戍鼓和孤雁聲中觀賞明月,只會徒增憂愁,詩人看到山河破碎,思念兄弟,也為國家的安危而擔憂。

在季羨林的文章《月是故鄉明》中,季老先生借用了“月是故鄉明”中的思念之意,這種情感是對家鄉的思念、對親人的思念以及詩人還在文章中寄寓了身在異地難回家的無奈與對生活現狀不滿的情感。

詩人有著濃厚的戀鄉之情,所以可以這麼說:在詩人眼裡,故鄉的任何東西都有著一種情感,詩人眼中的月亮總是比其他地方的更明亮。


輕瑤


為什麼?那是感覺啊!

故鄉,記憶中的村莊,裊裊炊煙,斷壁殘牆。破敗不堪,實難想象。

曾經的小橋流水,曾經的如白晝的月光。月兒圓嗎?沒有印象,只有殘月掛在想象中的天空。烏雲蒙在童年天空的月亮。

傷痕累累的童年,沒有心情欣賞那裊裊炊煙,小橋流水,和掛在天空的月亮。只知求學不成,做工不成,一步一個空,走出了故鄉。

如今幾十年過去,華髮變秋霜。偶爾回故鄉,不見斷壁殘垣,破敗的草房。只見樓房林立,寬敞明亮。小橋流水,不見了蹤跡,如同白晝的晚上,不是月亮,是太陽能路燈閃爍的光!

我在尋找,季羨林先生所說的故鄉的月亮,才發現故鄉的月亮是圓的,不是記憶中的殘月。那是一種心情,是歲月變遷的考量。

老先生的話是對的,月是故鄉的明!

回故鄉的遊子,喝到故鄉的水是甜的,看到的月亮是明的!古來有之。


用戶夢語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我獨坐沙灘上,仰望蒼穹。廣袤的夜空如一掛藍色的絲絨帷幕,襯托著月的皎潔,星的閃爍。今夜的月也比平時分外的圓,如一輪銀盤嵌在天幕之上。久違了,這月明、月圓之夜。

我不知何人初見月,亦不知這月何年初照人。千百年來,月一直是美好的象徵。詩仙太白曾舉杯邀明月,文豪東坡也曾把酒問青天。億萬年來,萬古的風塵湮沒不了她的聖潔,千秋的輪迴改變不了她的模樣。在華夏兒女心中,月就是團圓,就是安寧,就是祥和。一百年來,侵略者的炮聲震碎了月的圓滿,玷汙了月的聖潔。圓明園沖天的烈火,石頭城下的一紙條約,盧溝橋畔的一聲槍響,奪去了我們仰望明月的家園,也使我們清醒,深深領略到故鄉的美好!明月千里,照著淒厲的海嘯;漫卷的颱風,卷著異國侵略者的鐵蹄!月如無恨月常圓,月怎麼能不恨呢?在這猛烈的炮聲中!月怎麼能不恨呢?在這連綿的戰火中!月怎麼能不恨呢?當她眼睜睜地看著兒女從母親懷中被擄走,從此咫尺卻似天涯!故鄉的月啊,心痛得失去了皎潔的容顏,從此,再不見月明之夜。

“往事只堪哀”,那是後主的懦弱。勤勞勇敢的中國人民,歷來是堅韌頑強的。面對著侵略者的野蠻行徑,受辱的華夏兒女勇敢地站起來了!月照在前線,那裡有八路軍英勇殺敵的熱血;月照在後方,那裡有老百姓推車支前的谷糧;月照在青紗帳,那裡有游擊隊員矯健的身影;月照在西柏坡,那裡有司令員徹夜不熄的燈光……神州大地全民皆兵,只為趕走無恥的侵略者,讓故鄉的月重煥皎潔的華光!

獨有英雄驅虎豹,更無豪傑怕熊羆。英雄的中華兒女趕走了侵略者,可分離多年的孩子仍不能回到母親的懷抱。誰說明月不諳離恨苦?多少人對月祈禱重逢的日子快些到來,多少人對月憶起故鄉的美好!血濃於水的親情讓母親和兒女都深切體會到故鄉明月的美好,企盼著能有一天重逢在故鄉皎潔的圓月下。月,載不動這沉沉的鄉情,她瘦了。可她堅信母子終會有團聚的一天,她殷切盼望著!

母親企盼的目光燃燒了幾個世紀,終於盼到了春暖花開的季節。百年的夢就要圓了,縱觀千年的月將要更亮了。離別多年的母子重逢在故鄉的明月下,感嘆著“月是故鄉明”!

離別的三個兒女已有兩個投入了母親的懷抱,可是他們的兄弟卻仍在外漂泊。是你與母親分別得太久忘了回家的路,還是被異鄉的燈紅酒綠所迷惑,忘記了故鄉那皎潔的明月?你可知道,血脈相連的母親心裡記掛著你,手足情深的弟兄們呼喚著你,故鄉的明月等待著你啊!月圓了又缺,缺了又圓,默默守候著最後一個兒女歸來的訊息!海上升明月,百年待此時。我望著江畔一輪明月,撫今思昔,感慨萬分。故鄉圓滿的明月曾是縈繞在多少人心頭美好的夢,如今,夢已實現了大半。我們大陸千千萬萬華夏兒女,都遙望著海峽的那邊,企盼著,何時月更明、更圓。

抒發了作者在外遊子對故鄉濃濃的思鄉之情。它以其特有的清新、自然的筆調向我們展現了故鄉那溫馨的夜晚,那恬淡的明月,童話般美妙的童年,給人一種親切的感受,使我們感受到了作者那深切的思鄉之情。


萌寵全百科


外面的世界月亮那麼美,已逝文學大師季羨林先生卻只想念故鄉的小月亮,因為月亮是故鄉交給每個人的信物,上面滴滿了思念遊子的淚光。

每個人都有個故鄉。人人的故鄉都有個月亮。人人都愛自己的故鄉的月亮。

每個人都從故鄉來,都有故鄉的情懷,文人墨客們更是極盡其所能,想要表達鄉思鄉愁的內涵。只不過,離開故鄉久了,漸漸地,人們發現故鄉回不去了。於是,每個人都有個記憶裡的故鄉,人人的故鄉都有個月亮,人人都愛自己的故鄉的月亮。

但是,如果只有孤零零一個月亮,未免顯得有點兒孤單。

在中國古代詩文裡,月亮總有什麼東西當陪襯,最多的是山和水。故鄉的小月亮周的月影裡,多以記憶和情感為陪襯。故里,故人,舊事,那些刻骨銘心的情感,和揮之不去的記憶,和故鄉的月亮永遠關聯在了一起,月亮是故鄉交給每個人的信物。

對比之下,無論如何我也感到,這些廣闊世界的大月亮,萬萬比不上我那心愛的小月亮。

父母給了我們生命,故鄉的水土把我們養育成人。當故土發現已經拿不出什麼給她的孩子時,眼含著熱淚把孩子“趕”出家門,去更廣闊的世界闖蕩。故鄉把一片濃的化不開的深情,寄託給遊子心中那故鄉的小月亮。他鄉的月亮雖然大,圓,亮,在遊子眼裡,卻未有鄉情。

不管我離開我的故鄉多少萬里,我的心立刻就飛來了。我的小月亮,我永遠忘不掉你!

遊子離開故鄉後,仍與故鄉血脈相連,心意相通,故鄉呼喚著遊子,遊子思念著故鄉。故土裡埋著遊子的一條根,不管遊子遠行多少萬里,這條根源源不斷地給遊子輸送著營養。故鄉的小月亮,是故鄉給人們的信物,遊子忘不了故鄉,就永遠忘不了故鄉的小月亮。

月是故鄉明,我什麼時候能夠再看到我故鄉里的月亮呀!我悵望南天,心飛向故里。

月是故鄉明,因為故鄉的小月亮上滴滿了思念遊子的淚光。只要遊子心繫故鄉,觸發對故鄉的思念,就聯想到故鄉的小月亮,以及月影裡故土、古人和舊事,心便緣著埋在故土的那條根,飛向故里。

注:文中黑體字摘自季羨林先生的散文《月是故鄉明》


守一瓣心香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原是杜甫的《月夜憶舍弟》中思念自己兄弟所作之詩。

眾所周知,這世上的月亮只有一個,每當夜色沉寂,皓月當空,我們身在異地的遊人總會抬頭望望那一輪或彎彎,或圓圓的月亮🌙。每個人眼中的月亮是不同的,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家鄉,每個人都曾經站在家鄉的土地上仰望那片星空中的月亮,但是因為人是極其複雜舍且具有思想感情的高級類領長動物,若是在異地他鄉看到這輪彎彎的月亮,情感上就有了強烈的共鳴,想起來了家鄉的月亮,因為強烈的思鄉感情和歸屬感就認為故鄉的月亮更加明亮。

其實月是故鄉明,是帶著季羨林先生自己的感情觀,思想觀,融入了他老先生自己濃濃的思想之情。他的感情和唐代的李白,和此刻的你我都是不謀而合,不約而同的相似著的,正如李白所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月亮不是月亮,而是那些在外漂泊人對故鄉的思念,那種歸屬感讓他們認為家鄉的月亮更加明亮。

月是故鄉明,簡單的五個字,卻飽含了豐富的情感在其中,讓我們讀懂了季羨林的思鄉,讀懂了李白的思鄉,讀懂了芸芸眾生的思鄉。

故鄉的月亮真亮啊,心也跟著亮了🌙。





牛虻小青年


月是故鄉明,只是說明季先生對故鄉的熱愛


北斗實驗室小胖


故鄉是每個人一生難以忘懷的記憶,都充滿了自己最甜蜜的時光,季羨林的《月是故鄉明》把自己思念家鄉的情感賦予裡其中,用月亮對自己故鄉的記憶做一個長久的告白。然而從古到今,只有自己內心的月才是最有感情,最值得寄託的。

滿地落葉,荒無人煙的庭院裡,一個被囚禁的帝王,在高閣上獨自長嘆,“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逝去的國都,歷史上記錄的悲壯,到底是誰錯誰非?如今,如同一個囚徒,沒有一個帝王的尊嚴。“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南方的故鄉終究無法再回去,三年後,一抔黃土,兀自淒涼,白紙隨著風在空中飄轉,只留下空餘恨的傷感。

“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圓圓的月,李白在呼喚著自己的家鄉,幼時離家出走,在唐朝大地上孤單的行走著,走過長江,跨過黃河,起起伏伏,漂泊半生。喝著酒,對著圓月,思念著家鄉的最原始的感覺,“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孤影無奈,期待著人生的真諦。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一代代詩人,用月亮來寄託一生的情感,思念的滋味,實際上才是最難熬的孤獨。思念成疾,時光慢慢開始剝離,一路走下去,才能找到回到家裡的感覺。

季羨林的月,帝王的傷,李白的思念,滿月的情懷,在歲月裡遍地就是,珍惜當下,珍惜故鄉的月,常回家看看,不要最後得到依舊一場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