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心莫測的《心》

這幾天看了夏目漱石的《心》,也算是想要嘗試一下新的日本作家的文字的味道。

夏目漱石在日本文學界評價很高,和川端康成是齊名的,但我也是最近才聽說夏目漱石的名號,慚愧。這本書是很久以前寫的,至今卻仍舊號稱日本中學生十大最愛看的書。

由於我是第一次看的夏目漱石的書,所以先就這本書評價,不直接評論人,因為說不定這本書只是作者一系列作品裡面獨特的一本,如若這樣,妄加評論,便是有失偏頗。

人心莫測的《心》

先生是個孤僻的人,厭世,覺得世間一切險惡,彷彿厭惡這世界的一切,厭惡著自己,厭惡著所有人,對於我,雖然說並沒有把我趕跑,但是卻也是始終與我有著間隔,不肯將自己完全的暴露於我的面前,顯得極其神秘。

我也是個奇怪的人,偏偏喜歡先生,一直跟著先生,如此你來我往,終於是關係越來越好,我與先生關係拉近了很多,但是終究先生還是在我面前一直保留著自己。

直至一日爭論,先生終於答應將自己的過往全部告知與我,但是需要待到一定的時機。

家父病重,病危,天皇死亡,將軍赴死,在家惶惶不安的我,卻收到了先生記載著先生一生的書信。
先生父母去世的時候,家產完全給了十分親近的叔叔打理。卻不料叔叔欺騙了自己的財產,由此也是十分懷疑他人。

寄住於他人家中,對其家中小姐十分愛慕,但是怕是對方的計謀讓自己喜歡上,遲遲沒能表白。後為了幫助神經衰弱,孤苦無依的K,讓其一同住進來。此間先生又是懷疑小姐喜歡K,又是長久沒有表白。

卻不料K對小姐動了感情,並且先告訴了先生。先生情急之下,告訴K要捨棄慾望,堅定精進。並且私底下找小姐母親告白訂婚。

當K知道一切的時候,終於不堪重負,選擇了自殺。

先生從此之後,愈發憎恨自己,奈何為了妻子,苟活至今。終於在寫完信之後,追隨天皇與將軍赴死。

人心莫測的《心》

整本書分為三個部分,書信是最後一部分。其實我覺得前面的稍微有點冗雜,雖然的確是使得“先生這樣一個孤僻的人對我坦白”這件事的發生顯得合情合理,但是我覺得可以再簡短一些,因為這本書的主要部分就是先生的歷史故事,別的其實並不重要的東西卻是佔了許多的篇幅。

有人評價說這個故事是批判的利己主義,但是我覺得其實講述的是人性吧。

1、他叔叔的確是為了自己的利益背叛了先生,但是先生自己本身也是不顧叔叔方便與否,不顧叔叔的意願,自己也不好打理財務。

2、而叔叔也並非十惡不赦的人,也是給了先生幾年的生活費,希望先生與自己的女兒結婚,也是自己跑來跑去忙活工作,直到最後即使先生拒絕了訂婚,給先生的錢財還是多得利息也是用不完。

3、先生本人也是對於父母的離去並沒有過多的反應,依舊是逍遙自在的生活,後來離開故鄉對於以後再也不給父母上墳絲毫不在意,而這個時代他內心還在自我陶醉“即使世界都是壞人,我自己是正直的就好。”明明世界沒有完全的好人,也沒有完全的壞人,他自己也是頗顯無情無義。

4、先生對於K也是,一開始是出於好心救助K,而等K終於有所好轉,和小姐關係好了之後,卻是開始反感。後來甚至能夠下計謀,背叛,把K逼上絕路。這不就是生活裡面典型的同情生活不好的朋友,但是朋友一旦比自己好便只餘下厭惡、嫉妒。

5、先生在情感方面,也是像一個普通人一樣,羞於表白。一開始的時候雖然猜忌夫人,但是對於小姐明明就可以直白明瞭呀。後來K來了之後,情況改變,心中有新的猜疑,明明可以直白明瞭的問的,誤會一解決,也不至於猜疑的不斷增生。K表白之後,明明可以直接和K道明自己一直喜歡小姐,而K的性情也是不會一直死纏爛打,這也是不會導致最後那樣。人們面對現實、面對感情的猶豫與猜疑,溝通的不足,不是人之常情嗎?

人心莫測的《心》

6、K也是,一開始K不就是一個無所謂的,理所當然的背叛父親的人嗎?後來事情沒有按照他自己想的方向發展,他也是不曾悔改,愈發的自以為是的自行其是,直接不與家人聯繫了。但是,即使是這樣的人,還是把自己的信任交給了先生,而且即使最後被先生背叛了,仍舊是在遺書裡面維護先生。

7、至於‘’我‘’,所謂的新社會的代表,也是明知先生的悲痛,還是要硬生生地揭開先生的傷疤,只是為了一探是怎樣深、怎樣走向的傷口能夠留出這樣的疤痕?

只不過裡面的兩個悲劇:一個是K,走上思維誤區的K最終自我毀滅。他把自己變得精神衰弱,變得完全依託於外界,變得一根稻草都能壓倒。另外一個是先生,又是一個走向思維誤區的人,把這一切的錯誤都歸咎與自己,就像把蝴蝶效應怪罪於蝴蝶一樣。看得是讓人頗為感慨。


總而言之,我認為這本書描繪的就是活生生的人,展示給我們的是有大愛有自由有友誼有忠誠有愛情有背叛有黑暗有猜忌有悔恨的人心。這也就是書名《心》的來源,人心莫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