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村的人代代接力護綠海

南峧村位於磁縣西部山區,地處太行山山前,多少年來天藍地綠已成為這裡的生態底色,南峧村人在保護森林資源中,幾代人艱苦奮鬥、無私奉獻,一代代接力堅守、植綠護綠,用心血和汗水譜寫了人類保護大自然的壯美詩篇。

這個村的人代代接力護綠海

在守綠護綠中 堅守責任意識和擔當精神

責重山嶽、公而忘私。陽春三月,走進北賈璧鄉南峧村,這裡的每個山頭都鬱鬱蔥蔥,成片的側柏綠意盎然,聽說要採訪,今年53歲的南峧村支部書記崔有銀領著我們來到一棵松樹前,他摸了摸樹幹,嗅了嗅松香告訴我們:這裡的樹木每一株都有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歷史,根系粗的是五六十年代種的,那時,父親崔付珍是村支部書記,小時候耳濡目染父親帶領村民到山上打魚鱗坑、培育樹苗、植樹的場景,學生時代的他每週都要和同學們一起到山上植樹,當時的壯觀場面在他腦海裡仍記憶猶新。

“山頭戴帽、果樹纏腰”是父親經常說的一句話,2015年,崔有銀任南峧村支部書記,生在大山、長在大山,對大山有著深厚情感的崔有銀,堅守父親的承諾,把植綠護綠擴綠當成頭等大事。每年,村裡新增樹木都在5000棵左右,今年春季,南峧村又在環村林帶栽植了2000多棵樹苗,沒有水源,崔有銀就拉著大鐵皮桶從家拉水、澆樹,直到把樹種活;他積極尋找合作,準備在山上建水池、備水源,解決樹苗的澆灌問題,目前,南峧村的林場已經達到近3000畝。

作為村裡的帶頭人,崔有銀還自己出資修路、建廣場,他又是一名防火員、又是管護者,多年來,他堅持把林場當成公益事業、當成前人栽樹、後人乘涼的事。這其中,也有人不理解,有時他也感到委屈:“南峧村的林場來之不易,是幾代人艱苦奮鬥、默默堅守、無私奉獻的結果,我們要一代代守護好這片林場,只有這樣,才對得起父親、對得起父老鄉親。”他說。從他身上我們看到的不僅是堅守,還有責任和擔當,更有一個古老文明沉澱下來的良好家風、民風,在這裡散發出的燦爛光華。


這個村的人代代接力護綠海

接力傳承 甘做南峧村的“眼睛”

栽樹不易,護樹更難。南峧村人一代代薪火相傳、植綠護綠,才能讓南峧林場生生不息。山林裡,我們見到了正揹著防火鞭在山上巡查的防火員汪清虎,他說:“這份工作雖然枯燥,但責任重大,我們這裡山連山、樹連樹、片連片,每一個煙點和霧都得分清,哪裡是溝,哪裡是樹,我都清清楚楚,就連吃頓飯的功夫我都要看上兩眼,一點疏忽都可能釀成大禍。”從前年起,他放棄了在外打工的機會,回到村裡,接替了老護林員崔付禮的班,成為了新一代的護林員。

這個村的人代代接力護綠海

崔付禮,今年72歲,在部隊上,他曾是一名優秀的工程兵,說起當防火員的經歷,他的嗓門不自覺地大了起來:巡查時,觀察的視覺範圍最少要在五百米以外,看到哪裡冒煙,就要一邊喊話一邊跑去滅火,自己沒有做出什麼貢獻,只要村裡不冒煙就行。簡單的話語,透出了大山人的樸實,也道出了防火員的艱辛。由於身體原因,他從防火員的位置上退了下來,幾年間,他走的山路,相當於繞地球幾圈。

現在,為了做到一旦發生火情,能夠早發現、早處置,磁縣在林區安裝了監控攝像頭,防火員手機定位,進行全天候、360度無死角的監控,防止任何隱患的發生。

明知道付出很多,還要義無反顧的堅持。正是有了崔付禮、汪清虎幾代防火員對大山的熱愛,他們代代傳承堅守,讓南峧村的綠蔭能夠永遠地綠下去。他們默默無聞、無私付出,鏗鏘誓言響徹林海……

防範於未然 在綠色發展中傳承南峧精神

枝繁葉茂一百年,化為灰燼一瞬間。在春季、清明等火災多發時節,野外用火是最大隱患, 因粗心大意,一個菸頭就可能引發山火。“村民進山不得攜帶火種,不得砍伐山上的林木,村民養羊養牛戶不得進山放牧”多少年前,這些都成了南峧村的規章制度、村規民約,並把相關規定宣傳到周邊各村,號召大家互相監督,村裡,還出現過因不讓外村人上山放牧,發生衝突的事。


這個村的人代代接力護綠海

如今,“封山禁牧、嚴禁火種”“野外用火須謹慎、引發火災法不容”等字樣在山上顯得格外醒目。山上種樹、如修水庫,雨多能吞,雨少能吐。現在,村民們的護林意識特別強,還自發巡山,清理荒草,隔離帶,讓山林免受損失,村民們說:我們村五六代人種樹養樹保護樹都形成了歷史習慣,人人都有責任,本村不能毀壞,外村也不能毀壞,歷來鄉村民約都是這樣的。也有的村民說是村中流傳的“刨馬泉”“聚寶盆”的神奇傳說,造就了南峧這片天然林場,事實證明,是南峧人讓這一傳說變為現實,這背後,正是幾代南峧人的默默付出。

聽著風聲、嗅著樹香,綠正在向外延展,崔有銀說:作為一名共產黨員,要傳承好、堅守好老一輩艱苦奮鬥、無私奉獻的精神,讓山頂戴帽、讓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幹完活,站在山上,看到滿山一點點變綠,望著滿山綠海,看著山上的藥材,他始終相信,村民們收穫的一定一定會是大自然無聲的回饋。

南峧護綠將村繞,兩山排闥送青來,我們相信不久的將來,這裡的幾千畝林海將層林盡染。來到這裡的人也會感到,南峧人在守護中詮釋綠色發展理念,在傳承中鑄就的艱苦奮鬥、無私奉獻精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