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個人讀了很多書,懂得很多道理,那對世界上的大部分事情,是不是就沒有疑惑,會看得開想得通?

強思喆


知識是無窮的,世界是很大的,一個人的知識再多,不可能瞭解世界上的一切。

我曾見到過一位知識界的達人,有人問他康有為翻譯的書《天演論》是誰寫的著作?這位學者順口便說是達爾文的,恰巧我讀過《天演論》這夲書,明明記得是赫胥黎的著作,他囬答錯了。由此可見,知識再多的學者,也不可能知道一切。不可能讀過每一本書,知道一切。


老兵64559


不一定。“知道”和“做到”之間的距離也許是地球和月亮之間的距離那麼遠。就好比如,假設我是做搬磚工作的,我知道一次搬一天搬磚九小時會比我現在一天搬磚八小時乾的活多,賺的錢多。但是我能九小時不停的幹嘛?那肯定不行。還有,假如我遇到很為難的事情了,我知道著急沒有用,但是我能不著急嗎?一般都不可能不著急的啊。所以,即使有人讀很多書,明白很多道理,但是不一定都能看得通透 。


梧桐葉落霜滿地



一沙一天堂216


真知來源於實踐,而我們尋找真知的最終目的還是要用於實踐。並不是所有人都有能力把“天”事想通。

對於普通人,即使真理放在他面前,他也有可能視而不見,與之擦肩而過。把“天”事想通的人,如果想把自己的所得創造出價值,體現出意義,。

他非得講“俗”話,讓普通大眾聽得懂才行。即使偉大如愛因斯坦,也不能免俗地奔波於各種學術交流會、座談會來宣傳他的相對論。

但在某種意義上又存在著內在的關係:閱讀、思考、發現、普及傳播,層層遞進。

為思考創造條件

我們熟知的最簡單的一個道理就是,量的積累最終會帶來質的飛躍。在讀書與思考之間,閱讀是量的積累,思考就是質的飛躍,而最終通曉“天”事則無不是經歷無數次量變到質變之後的最終質的突破。

所以,我們要為思考創造條件,做好準備,隨時歡迎它的到訪。你要會思考性閱讀,你要知行合一,你要掌握相關學識,這些都需要在平時的生活中養成習慣,一點一滴夯實。

積累和思考,或者說積累和靈感其實是一種異性相吸的關係,積累的那個點到了,靈感自然就如約而至。

就像古人說的,不積硅步,無以至千里,沒有一步一步踏實的積累,千里之外的風景終不會到達你面前。

為思考創造條件的過程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它要求你付出所有的心力專注其上,不止是“勞其筋骨,餓其體膚,行拂亂其所為……”還要有強大的心理承受能力。



內在工程


沒有疑惑還看什麼書?書有時候是給人答案的,但更多時候是給人思考,這就是知識和創新的關係,思考的問題多了,也許能看開,也許看不開,前提是思考的方向對了沒有,加油,好好讀書吧。



恆恆171150606


回答這個題目難度大,因為我不是讀過很多書的人,也不是懂很多的道理人,很難想象這樣的人會有什麼樣的結局。

如果你想知道這個答案,最好的辦法就是先做這樣的人。然後再自己體會,這應該是最好的答案。

我們讀萬卷書,再走走萬里路,我們就會變得越來越有文化,我們就會懂得很多的事故,我們就會對很多疑惑釋懷,應該是一個普遍的真理。

但是並不是所有的人都是書讀得越多越好,也有的人讀書讀到了博士,還是走萬里路在美國讀得書,卻仍然的沒有任何的頓悟,更談不上對什麼疑惑的釋懷了。

人跟人就是不一樣,人的智商應該跟天生有關,有智障的人 ,你就是讓他每天讀書,讓他幾十年如一日的讀萬卷書,走萬里路,他也不可能認識更多的事物。



居安思危164299745


這個問題也是一直困擾我的問題。現實中往往文化不高、讀書不多的人考慮問題,為人處世都做的比較好、看的開。

讀書多的人也分為三六九等,特別厲害的也確實想得開,用自己所學的造福社會,改變人類。也有部分讀書人讀成了古板、自私的人,總感覺我讀的書多,我是一個高高在上、與眾不同的人,一副事不關己的樣子。

一個會讀書的人一定要會思考,要經常把自己融入到社會中去體驗和鍛鍊自己,這樣才有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之收穫。上世紀中葉的知青下鄉鍛鍊,就是補上了必讀社會體驗這一課,祖國在那一代青年讀書人的堅強努力下,各行各業都打下了堅實的發展基礎。




駕車看景色


這輩子算了,就這樣算了吧。

坑灰未冷山東亂,下輩子我也不讀書。



說八道九


人生本就是一本不易書寫之書!

讀書可以明智,讀書可以明理。書可以讀萬卷,但閱不盡人世滄桑。 1、讀很多書,懂很多道理,有一定歧義,“懂得”和真正“領悟”還是有本質區別。例如書上說“苦盡甘來”,這個詞人人都“懂”,但又有幾人真正明白,領悟到它的含義呢?可能大家懂了“苦”和“甘”,但無視了“盡”和“來”,個人覺得要把“盡”字吃透,就夠參悟很多年。 2、關於疑惑,人生的閱歷,需要一道一坎去經歷,杜甫沒有歲月的洗禮,寫不出史詩。讀很多書也未必能解惑,只看而不經歷,對事物還是未知,因為未知而疑惑,20歲很難明白40歲的遭遇。 3、開得開想得通,讀書多是一個方面,自身性格、思考看待問題的方法、從小家庭教育、身邊朋友影響.....都是一個人心境開闊與否的因素。 4、“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讀書要學以致用,不能空讀空談,結合實際,學會總結,才是把讀書的意義發揮出來。


鍾蒸魚


讀書讓人明理,這是個充分必要條件。

一個不讀書的人,或者讀書很少的,要令他有很高的見識,或者很深的見地,這是不現實的。

所以讀書時必要的。

同樣我們會看到同一個班級的同學,或者同一個戰壕出來的兄弟,在今後的生活中會有不同的發展,甚至形成天差地別的地位。為什麼,因為他會受到家庭因素,小團體知識體系因素的影響。這就是行千里路的區別。


一直說,讀萬卷書不如行千里路。其實讀萬卷書是個基礎,沒有基礎的行走只能是流浪。李白就是一個最好的註釋。


在天曰命,在物曰性。讀書是在補命,生活以物改性。


例外的人也如耶穌、如來、惠能等等,千萬年來只有寥寥幾人智慧人。

當然還有我們看到的所謂的例外暴發戶,他們學歷不高,可是在生活中蠅營狗苟,厚黑無比,聚斂財富。可是那也只是鳳毛麟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