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母親應該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緒,給孩子一個平和的家庭?

飛貓媽媽


有一位美國心理學家費爾德提出了一種控制情緒的有效方法,即“數顏色法”。

具體是怎麼操作的呢?

當你和你的兒子發生了矛盾,令你很憤怒的時候,你可以先找一個沒有人的地方,可以是臥室,也可以是廚房,任何地方都可以,只要相對安靜。

然後開始環顧四周,看看自己周圍的事物,並告訴自己那是什麼東西:

例如:藍色的椅子,白色的桌子,粉紅色的床單等等。

那麼這是什麼原理呢?

其實是因為人在生氣的時候,腎上腺素的分泌會使肌肉緊繃,然後會讓身體處於“進攻模式”,此時的注意力全在感覺上,而失去了理性的判斷。通過數顏色法能有效分散注意力,使大腦恢復理性思考。等你心情冷靜一些了,再想想怎麼和孩子交流比較好。


小D育兒家


只能說盡量控制吧,尤其是全職媽媽。

所有做媽媽的都知道帶孩子真的是精神體力的雙重透支,只要睜眼就是孩子,尤其是全職媽媽又沒人幫忙帶孩子還要收拾家務真的很累,如果再有一個情商低不心疼人的老公,真的感覺每個全職媽媽就是一顆定時炸彈,隨便一點火苗就會爆炸。

與其說媽媽們要學會控制自己的脾氣,不如想辦法釋放自己的神經讓自己精神輕鬆點,把孩子讓爸爸帶會,自己做些自己喜歡的事情,和閨女逛街。對於寶寶能控制就控,我有時候控制不住自己,寶寶哭時候的眼神充滿了恐懼、不知所措,我也經常反思自己,現在我也很少衝寶寶發火了,當然也有控制不住的時候


完美情人1883


每一個孩子都有父母的影子,在孩子出生到蹣跚學步,上學到成年獨立,這一整個人生成長的過程中媽媽是個締造者,是個引導者,是個老師,出生後的教育對孩子影響他的一生。作為媽媽有天生的母性,天生對孩子的期盼與關愛,因為這高期望,每一個母親對孩子都會有一定要求。在沒有達到媽媽的要求或是引起不滿時,會對孩子產生指責發脾氣。

孩子對媽媽是非常依賴和信任的,媽媽生活中的行為和指責會對孩子產生深刻的印象,會讓孩子的性格的形成產生不好的引導。作為媽媽要用好的行為來幫助孩子健康成長,建立好的人生觀價值觀,好的性格品行。

為了避免對孩子常發脾氣,媽媽應該多反思:

首先,明白你對孩子成長的重要性,孩子幼年成長對其一生的重要性,做好行為榜樣;

第二,讓孩子接受你的要求,讓孩子從意識中感受你對他的愛。瞭解孩子,讀懂孩子,弄清孩子行為背後的想法,和孩子做朋友,用孩子能接受的方法去引導他。當你和孩子有了順暢的溝通時,你自然不會發脾氣;

第三,營造好的家庭氛圍,讓孩子形成好的性格。良好的行為自然不會讓你不滿,不會對他發脾氣。

發脾氣既傷己又傷孩子,所以當你對孩子發脾氣的時候,其實應該好好問自己,因為什麼要對他發脾氣,他做了什麼讓你不滿,他這樣做的目的是什麼,他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行為。當你明白瞭解孩子的需求時就不會盲目的發脾氣。


青春童樂


我是一個新手媽媽,說一下自己的幾點體會!

在坐月子的時候感覺最難熬的就是晚上餵奶,聽到寶寶哭就恨不得把他再塞回肚子裡,經過一個月的時間感覺自己要抑鬱了!

出月子之後基本是自己帶寶寶,才慢慢的進入到母親的角色,開始看一些育兒書,寶寶不開心的時候就按照書上或者網上對照著進行安撫,效果還是有的,漸漸的理解了寶寶的情緒變化,自己也就不再煩躁了!


現在寶寶十三個月了,自己也在工作,回家看到寶寶就像看到小太陽☀一樣,暖暖的,只要他不接觸危險的東西,就讓他隨心所欲的發展,一般不太進行干涉!這樣自己也省心,寶寶也開心,只需要陪他玩就可以了,實在生氣的時候,就告訴自己親生的!!!


魏~


首先想著他是親生的,他是親生的,他是親生的;其次,孩子淘氣或者不乖的時候肯定是有原因的,你可以靜下心來想想或者仔細觀察一下孩子是由於什麼原因會有這樣的行為,是他的某個需求沒有得到滿足還是其他原因;如果是需求沒有得到滿足,考慮這個需求是否合理,如果合理就滿足他;如果不合理,那就任由他鬧,不要理他,讓他鬧夠了,再心平氣和和他聊,並且撫慰一下他幼小的心靈,然後告訴他為什麼不滿足他的要求,下次如果想讓你滿足他的要求,他需要怎麼做。希望能夠幫到你~


愛生活愛DIY


每個人都是從孩子時代過來的,其實我們在小的時候對於父母的指責和訓斥是存在不滿的,因為在孩子的世界裡是有孩子的處理方式的,孩子在自己世界的認知下覺得自己做的沒有錯誤甚至於不至於收到如此的懲罰,當時我們也是暗暗發誓以後不能讓自己的孩子經歷這些吧,但是真到了自己去面臨下一代時,彷彿又回到了父母那時的嚴厲苛責。我覺得控制情緒的最好方式是去理解他甚至於把同樣的事情放到和同齡孩子過去的我們自己身上去看待問題,雖然很理解父母的心情,但是多為孩子去考慮的時候你會心情好很多。


雅婷77908


每個人都有一個成長的過程,認識這個世界的人和物,都要一個過度期。每個人都一樣,包括我們家長教育孩子也是如此,孩子是自己生下來的,自己有義務跟責任培養教育孩子,家長需要耐心的教導,都說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長的情緒不好,很容易影響自己的孩子,會容易讓孩子學到這些不好的習慣。 我覺得家長,應該要微笑的跟孩子溝通交流,不要用很大聲的跟孩子說話,跟孩子一起玩遊戲,從中瞭解到孩子的興趣愛好。


H_peiw


我們媽圈裡經常會有媽媽們訴苦:

孩子小,工作累,和老一輩的育兒理念有衝突,家務繁重,老公根本幫不上忙,導致自己情緒波動很大,總是會對孩子發脾氣,發完脾氣又覺得內疚,在孩子面前活成了“雙面人”。

媽媽真是個一旦上崗就永遠不能辭職的崗位,再累也要逼自己挺住、逼自己成長。

這裡有一些化解壞情緒的小妙招,希望能幫到各位媽媽。

第一,用深呼吸來化解火氣。

1、吸氣

人在生氣的時候,腎上腺素分泌加強會導致血壓升高、臉色變紅。如果總覺得怒氣往上頂,就深吸一口氣,再慢慢呼出去。

也許情緒得不到穩定,但至少能幫助身體緩解壓力。

2、放鬆

稍微閉上一會眼睛,讓自己放鬆。肌肉慢慢鬆弛的過程裡,情緒也能得到緩解。畢竟我們心裡都明白髮火併不能對孩子產生什麼積極影響。

3、想象

雖然孩子有時候是很調皮搗蛋,但不可否認他們也有天使的時刻。想象一些他們溫暖可人的畫面,回味幸福的瞬間,來轉移自己的脾氣。

第二,在煩躁不安時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緒

1、首先要了解自己在什麼情況下容易煩躁。

2、知道了可以引起煩躁的各種因素後,想辦法避免。

3、重新審視一下自己煩躁的心理。看看每次發火是否是有必要的,也許孩子沒錯,只是自己的偏見和私心在作怪。

4、做一些解除煩惱的活動。

平時培養幾項自己的興趣,比如游泳、健身、打球。再就是找朋友,愛人,親戚等聊聊,把心裡的話都倒出來,也會很有幫助。但不要總是在氣頭上做這樣的事,因為那樣難免會帶上你的偏見和情緒。

第三,批評孩子要降低聲調

低聲調可以使人理智一些、情緒平和一些,也可使孩子牴觸、逆反的心理防線有所鬆弛,有利於溝通。

低聲批評孩子,而且也可以先發制人,不讓孩子使用高聲調。

生活中常看到大人高聲責罵孩子,孩子反抗的聲音也不低,雙方情緒越來越激動,最後惹得大人一肚子氣,孩子也不服氣。

第四,將心比心,換位思考

當你想要發火時,可以採取換位思考的方式。

想想孩子為什麼會這樣做,而此刻如果你是孩子你會希望媽媽怎麼做,應該怎樣做才能幫到孩子。

等你理解孩子的想法,你就會自然而然地控制住自己的情緒。另一方面也要心平氣和的和孩子溝通,跟孩子分享自己的想法,讓孩子也瞭解你的苦心。


最後還想說一句,雖然這個問答是很多媽媽的疑問,但家庭的組成:爸爸,媽媽,孩子,缺一不可。

只有丈夫參與進家庭教育中來,才能減輕媽媽的負擔,媽媽不是脾氣不好,她只是太累了。


首席教育家


什麼時候都要有母親的形象,以母愛對待孩子,不要隨著自已的心情好壞對待孩子,即使有時孩子做錯事,要與孩子耐心的解釋,幫其指正,不要動不動破口大罵,或是對孩子打,我知道一個讀大一的女孩,放寒假時,用圖畫描述回到家媽媽是怎樣的,第一天回到家,媽媽笑臉相迊,樂壞了,做了很多好吃的東西,第二天還在睡賴覺時,媽媽要去上班了,推醒自已,說中午自已去賣菜,自已做飯吃,要多賣點菜留到晚飯,第三天媽媽和爸爸頂嘴了幾句,媽媽把氣散到我身上,問幹嘛不把碗筷洗了,把衣服洗了,你最好回學校,我不用那麼煩心,雖說女人善變的,但是不要這樣對待子女吧!


志和13


寶媽無論全職還是上班,都是壓力大。上班的工作壓力,上了一天班已經很累了,下班後還要帶孩子,畢竟一天沒看見寶寶了,下班的親子時光非常重要啊。但是孩子的調皮,搶玩具,要別人的東西,吃甜食,發脾氣,哭鬧等,每個問題都能讓自己的心情瞬間跌落下來。

平時要在孩子教育方面下功夫,這個過程漫長而辛苦單調的,在孩子好的習慣養成之前一直是各種不服氣,各種耍賴的,真的寶媽要有非常好的自控力,不能打罵,不能失控而發火,時間久了,孩子接受了,慢慢就會好起來的。

如果全職寶媽面臨著生活壓力,自己沒有收入,沒有工作,就是每天跟孩子相伴,帶孩子也很累,加上自身會很焦慮,有時真的很鬱悶。

這就要時時調整自己的心態,對孩子而言,1到3歲是成長的關鍵期,有媽媽相伴,不時的教導,對孩子而言很重要。何況再苦再累就是三年,孩子上幼兒園之後可以找工作,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也能改善家裡的經濟狀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