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我是幹啥的嗎?”又一歸國“巨嬰”大放厥詞,優越感從哪來

前段時間,一名澳籍華人女子返京拒絕隔離,不戴口罩外出跑步,面對工作人員的勸導,態度傲慢無禮,依舊我行我素,這件事鬧得人盡皆知。跑步女的公司也因此名譽受損,年薪百萬的跑步女最終被公司開除,也被限期離境。然而有些人似乎沒有因此而收斂,反而更加肆無忌憚。

“知道我是幹啥的嗎?”又一歸國“巨嬰”大放厥詞,優越感從哪來


“知道我是幹啥的嗎?”又一歸國“巨嬰”大放厥詞,優越感從何而來

“知道我是幹啥的嗎?”又一歸國“巨嬰”大放厥詞,優越感從哪來

一名泰國歸來女子到達重慶機場後,拒絕接受隔離並破口大罵,工作人員再三勸導,女子的態度更加激烈,連續強調三遍“我絕對不可以去”“知道我是幹啥的嗎?”女子還不時吐露髒字,辱罵工作人員。隨後女子還與一旁勸說人員發生口角。整個過程,女子的行為已經觸犯了法律,拒絕隔離和辱罵防疫人員。她的態度更是傲慢無禮,目空一切,優越感十足。

“知道我是幹啥的嗎?”又一歸國“巨嬰”大放厥詞,優越感從哪來

“知道我是幹啥的嗎?”這是明顯的職業優越感,這讓我想起了《無人區》中,徐崢的那句“知道我是幹啥的不?我讓你知道這一巴掌有多貴!”結果遇到硬茬,不僅被打,車座還被撒了尿。顯擺自己的職業優越感,是一件很令人反感的事情。

“知道我是幹啥的嗎?”又一歸國“巨嬰”大放厥詞,優越感從哪來

優越感是與生俱來的心理表現,指顯示蔑視或自負的性質或狀態,是一種自我意識。這種意識不僅存在於成年人身上,在兒童身上也比表現的十分明顯。

“我家住在大別墅,你家住在小區樓,我家比你家大多了。”“我爸爸開跑車送我上學”這是小學三年級學生之間的對話。

孩子有優越感是好是壞?

有些家長認為,孩子有優越感是好事,說明孩子很自信,不自卑。也有家長認為,孩子有了優越感會變得驕傲自負,瞧不起人。

“知道我是幹啥的嗎?”又一歸國“巨嬰”大放厥詞,優越感從哪來

兒童身上的優越感來自哪些因素呢?

1.家庭,比身邊的同學擁有更好的生活條件,孩子會覺得比其他人更幸福優越。

2.長相,經常被誇讚長得好看,內心會覺得自己的外表有優勢,會表現出優越感

3.能力,別人不會的才藝自己會,比如孩子們的興趣班,會的孩子就會產生“我比你們強”的優越感。

優越感是把雙刃劍,自信與自負一念之間

好的優越感會讓人自信,壞的優越感會讓人自負,父母需引導孩子正確利用這把“雙刃劍”,才能健康成長。

“知道我是幹啥的嗎?”又一歸國“巨嬰”大放厥詞,優越感從哪來


1.正確的優越感要鼓勵,錯誤的要摒棄。孩子虛榮的攀比心要摒棄,學習成績的自豪感也鼓勵,同時要教育孩子,虛心使人進步。

2.展現優越感的方式很重要,比如:孩子學習成績優秀,就孤高自傲,處處高人一等。這樣只會限制孩子的交際能力,因此這樣的優越感要有所收斂,應引導孩子幫助同學共同學習進步,讓孩子在幫助他人中獲得更大的成就感。

3.告誡孩子,學會謙虛,比你優秀的人很多,繼續努力,做得更好

大多數人在人際交往中,都會不自覺地收斂自己的優越感,以便最大限度地尋找與他人的共性,實現社會交往的目的。優越感藏不藏得住,能藏多少,說白了,就是一個人的修養。所以在我看來,那些外表謙和卻在骨子裡透著驕傲的人才是值得尊敬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