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軍團作戰中,是兵力優勢重要還是一個優秀的指揮官重要?

Mr相憲森


我認為兵力優勢更重要,因為這是大兵團作戰,保持一定的兵力優勢是相當重要的,而“一個優秀的指揮官”這種概念實在是過於飄渺。



在現代戰爭模式下,軍隊戰鬥力水準基本可以量化,差異不會非常大,而戰爭模式早已脫離了極度依靠指揮官能力的時代。在國家機器的全盤戰爭信息化支持下,大兵團作戰更看重的是整體戰略的推演,而非單獨一個諸葛孔明的臨陣指揮。



這個時代的戰爭早已不存在前方後方,每一個指揮官的背後都有龐大的國家資源在支持,天才的作用被降到最低,群策群力的多人智慧取代了個人的表現。只要不是徹底昏聵的指揮官,在後方信息化支援以及參謀部的運行策劃下,幾乎不存在大不了仗,或者瞎打仗的可能性。



相反,足夠的兵力才是大兵團作戰最大的優勢,以多打少的戰爭真理從古至今都不曾改變過。古有韓信點兵多多益善,今有多國部隊圍殲伊拉克軍,兵力代表著手段的多寡,代表著更多戰略戰術的應用,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才是最難的。



別的不說,二戰時隆美爾的部隊如果再多一些,第三帝國的北非戰史會否改變?丘吉爾和蒙哥馬利的戰略實質就是消耗德軍,增長己軍,德軍看似捷報頻傳,實則基礎兵力太少,戰鬥強度太大,戰鬥力削減太厲害,最後英軍兵力優勢一上去,隆美爾破敗的裝甲師只能束手就擒。



還有諾曼底登陸、庫爾斯克會戰和斯大林格勒保衛戰等戰例,兵團投入數量眾多,作戰區域相對固定,這時候指揮反而放到了次位,調整兵力運行,貫徹戰略目標才是根本中的根本。如果沒有足夠的兵力進行對抗,多大的指揮官也只能當個缺米少油的巧婦而已。


王司徒軍武百科


首先,能夠指揮一個重兵集團的指揮官不能是沒有能力的人。在任何一個現代國家中,一個重兵集團都是這支軍隊的脊樑骨,如果損失掉了,那麼現在的國家都賠不起。
能夠讓國家把一個重兵集團交給你指揮,你至少要有兩把刷子,特別是精銳部隊,最精銳的部隊肯定要配備最能幹的指揮官。

在這種情況下,重兵集團的指揮官依然是精挑細選,不可馬虎,尤其是要打仗的時候。
世界上沒有不打敗仗的指揮官,但是對於指揮官來說,如何使自己的損失最小,而對敵人的傷害最大是最重要的。



第一次海灣戰爭以後,美國人對外在大吹大擂自己的高科技武器,但是美軍內部認為自己之所以能夠獲勝在於有一個訓練與準則司令部,專門負責部隊的訓練,象美軍的歐文堡,專業的紅軍假想敵部隊,都是這個司令部的傑作。這些在訓練上花的錢一般看不到,但是一旦打起來,訓練水平的高低就看出來了。
打仗要憑本事,不是靠數量。這個是斯大林在第二次哈爾科夫戰役失利以後挖苦當時的鐵木辛格元帥的,這個應該說是最貼切的說法了。

中國有句古話叫做,千軍易得 一將難求。但是,到了現在由於軍隊規模的縮小,而且現在的戰爭的烈度高,而時間持續的相對比較短,一支拿過來就能用,而且能打勝仗的部隊也是不容易訓練的。空軍就不用說了,練出來一個飛行員就準備花一百多斤黃金吧,這還只是初級水平,要能夠完成複雜任務的高水平飛行員,那花的錢更是天價。陸軍海軍只要一動裝備,那就是在燒錢。

現在的戰爭中,單純的數量優勢已經是失去了原來的意義,尤其是武器裝備相差太大的時候,組織訓練以及火力支援等整體作戰的實力,遠遠要比單純的數量優勢要重要,當然如何把這些因素組合在一起就是一個軍隊的軟實力了,美國人之所以經常在反恐戰爭中用人數很少的特種部隊執行一些難度很高的任務,就是由於美國的特種部隊後邊有巨大的美軍作戰體系作為支撐,一旦特種部隊作戰不順利,後邊的支援體系馬上就會增援上來,火力不足,天上的飛機炮艇機就過來先說幾句,然後後邊的增援就到了,原來處於劣勢的特種部隊馬上就滿血復活了。而如何組織協調這些單位就是指揮官的事情了。
培養訓練一個合格的指揮官不容易。

培養訓練一個合格的指揮員並不容易,尤其是高級指揮員,要用幾十年的時間,這些並不是說讀了幾本書就能夠勝任的,還需要大量的實踐,現在沒有戰爭的條件下,就是要通過演習來訓練指揮員的能力。


紅色手電筒


大軍團作戰,當然是優秀的指揮官重要了。

一個優秀的指揮官可以做到:

1.準確地判斷當前局勢及敵人的未來行動。比如朱可夫在列寧格勒防禦戰中判斷出南面的德軍是主要威脅,而北面的芬軍在進抵蘇芬兩國的舊國境線後就不會積極進攻。

2.在1的基礎上採取合適的應對方案。比如朱可夫在確定德軍是主要威脅後,將防禦重心置於烏里茨克和普爾科沃高地,集中大部分火力重點盯防。

3.當戰鬥陷入膠著時能夠下定決心。比如崔可夫在斯大林格勒的堅守,在近衛13步兵師、近衛39步兵師等部隊先後耗盡之際仍舊不把指揮所撤到伏爾加河左岸。

4.在局勢不利的時候穩定軍心,為部隊找到出路。比如粟裕在雎杞戰役時邱清泉兵團突破華野阻擊後的臨機處置。

相比之下,兵力優勢只有在正確的智慧下才能發揮作用,如果是在糊塗蟲的指揮下,兵越多隻會越亂套。比如1942年克里米亞戰役中蘇軍克里米亞方面軍司令員科茲洛夫、政委麥赫利斯就完全不考慮德軍側翼進攻的可能性,一廂情願地收攏部隊等待曼施坦因的攻擊,結果數量上佔優勢的蘇軍卻最終慘敗。

因此,大兵團作戰,指揮官的素質遠比兵力優勢重要得多。


asiavikin


逸美軒居士曰:大兵團作戰,相對於兵力而言指揮官更重要一些。

一般而言,外行更關注兵員的多少,並據此來對交戰雙方進行評估。但這種基於兵員多少的評估是極不可靠,沒有什麼實際意義。

而我們則是以交戰雙方的實際戰力來作對比,根據雙方的戰力來對勝負作出評判。戰力包含的內容非常多,至少應當包括兵員素質、戰鬥意志、武器裝備、後方支援以及指揮官能力等等。

這其中指揮官能力極為重要,往往決定戰爭的勝負。我們知道,培養一個戰術層面的指揮官主要靠院校培養,而一個戰役、戰略層面的指揮官想通過正規的院校培養,幾乎是不可能的,世界上最頂級的戰略家沒有一個是通過院校培養出來的。

古人有“千軍易得,一將難求”之說,孫子更有“將者,國之輔也。輔周則國必強,輔隙則必弱”的論斷。一場大戰的勝負往往決定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命運,而任何一個國家的戰爭能力都是有限的,所以能夠充分運用這些力量來取得成功的指揮官,毫無疑問一定是“國之至寶”!

聲明:根據廣大網友提議,本人不歡迎噴子、毛粉、蛾粉、黑粉,發現直接拉黑,對不專業的評論恕不回覆。



逸美軒居士


都重要,不過當雙方的兵力差距大到不可用指揮能力彌補的的時候,指揮官的作用就相對會弱一些,不過指揮官的作用依然很重要,尤其是當一個指揮官有能力指揮大兵團進行運動戰的時候。

大兵團作戰基本都是硬碰硬的對拼,指揮官的作用更多的在於鼓舞士氣和抗壓。而非戰鬥指揮,畢竟有絕對優勢的情況下,走個流程就能按死對面。只要指揮官不臨時變卦或者叛變,有絕對的兵力(這裡的兵力指的不僅僅是士兵數量,而是軍隊的綜合戰鬥力)優勢a上去基本就結束了。

如果是大兵團運動戰,那麼指揮官的才能會更重要一些,如何做到在運動中保持士氣,臨危不亂,果斷出擊這些都需要指揮官們來考慮。

所以綜上所述,大兵團作戰,決定性因素永遠不會是某一個單一條件。


寫遊戲同人的小阿


這還用說嗎?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靠的還是優秀的指揮官!


六哥59075


哈哈!你解釋一下什麼叫;千軍萬馬易得,一將難求?


程璐然


指揮官重要。歷史上很多大戰已經被證明,二戰蘇軍的朱可夫元帥就是當時被稱為“救火隊長”,二戰著名的斯大林格勒保衛戰就是朱可夫親自指揮的,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轉折點,中國歷史上遼瀋戰役,淮海戰役等


大好河山153770896


提這個問題者,好好讀一下抗美援朝戰爭史,立即就要答案。


牛犇生


指揮官與訓練有素的士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