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時期 恆昌鏈起未來 恆以致遠

進入2020年,區塊鏈是時代的機會,也是對“正規軍”們的一場考驗。

2020年,突如其來的新冠狀肺炎疫情註定成為我國社會經濟發展中的一次重大歷史事件。在這場全民“防控戰”中,人工智能、大數據、雲計算和區塊鏈等新興技術被寄予厚望,人們希望通過新興技術來幫助實現疫情防控。

而得益於去中心化、公開透明、信息可追溯等技術特點,各地的抗“疫”行動中,區塊鏈技術在慈善捐贈、物資流轉、疫情防控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目前關於區塊鏈技術針對疫情防控的應用,包括但不限於用區塊鏈提供疫情防控信息和數據服務、區塊鏈技術應用於慈善捐款追溯、保險業務和網上辦公,區塊鏈疫情預警、區塊鏈輿情監控、為疫情防控企業提供服務、區塊鏈公共安全監測等等。

那麼,區塊鏈為什麼會備受關注?有人說,區塊鏈不是“萬能鑰匙”,但也許是“魔法杖”。在多方博弈的場景下可以降低信任成本,降低審計成本。歸根結底,除了政策的推動,很大一部分原因在於,區塊鏈能解決的最核心問題,就是實現不同機構、不同部門之間的徵信數據共享,最終結合5G技術優勢,突破現有的架構和形態約束,解決互聯網 “存”和“信”的問題,建設新一代的信息高速公路。

牽手實體經濟背後:降低成本 提高效率

一直以來,花旗集團、摩根集團、騰訊、阿里巴巴、恆昌、中國聯通等國內外金融巨頭和互聯網巨頭爭相佈局區塊鏈。是的,中國區塊鏈技術領域從來不缺少巨頭的身影,但被巨頭們熱衷的區塊鏈技術曾在很長時間內未能激起較大的商業科技浪潮。

實際上,政策方面釋放的信號無外乎以下兩點:

一是要通過區塊鏈技術支持實體經濟發展,著眼於區塊鏈的“行穩致遠”,而不是“短期炒作”。二是未來相關政策將鼓勵區塊鏈的應用,在機構、政府和企業間共享信息和數據,這更多的是聯盟鏈的應用。

眾所周知,區塊鏈本質上是一個去中心化的分佈式賬本,其本身是一系列使用密碼學而產生的互相關聯的數據塊,每一個數據塊中包含了多條經比特幣的網絡交易有效確認的信息。它只是一種水到渠成的技術,有可能成為“後互聯網時代”的架構基礎,具體來看,有以下三個基本特徵:

1、區塊鏈是一個分佈式數據庫(系統)。

2、區塊鏈採用密碼學保證已有數據不能被篡改。

3、區塊鏈採用共識算法來對於新增數據達成共識。

4、去中心化。

除此之外,許多業內人士也對區塊鏈技術有著自己的見解。恆昌CTO方亮博士曾公開表示,當前行業存在的數據壟斷和濫用問題達到前所未有的局面,每一個網民的個人信息都處在高危狀態,區塊鏈的去中心化初心就是互聯網的初心。

同時,區塊鏈技術還能解決交易雙方的信任問題,一旦信息經過驗證並添加至區塊鏈,就會被永久存儲起來,參與整個系統中的每個節點之間進行數據交換是公開透明的,所有的數據內容公開廣播,一旦達成共識不可篡改。因此,區塊鏈的數據穩定性和可靠性極高。

基於以上特點,區塊鏈在助力實體經濟中的重要作用顯而易見:降低交易成本,提高經濟效率。即金融機構和用戶交易中,無需第三方介入,點對點直接交互,使得高效率、無中心化代理、大規模的信息交互方式成為現實,同時因為無第三方介入,所以不需要擔心信息的洩露,經濟行為中的信任問題也得到妥善解決。一定程度上來說,在大數據量交易同時進行時,去中心化的方式也是節約資源的良好實現。

諸多場景應用之中:鏈起未來 恆以致遠

關於區塊鏈的具體應用場景,前述中共中央政治局進第十八次集體學習也給出了一些建議:首先是民生領域,比如精準扶貧、醫療、養老、食品防偽以及政務服務。其次,在實體經濟方面能降低企業的融資成本,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

值得一提的是,在區塊鏈技術的應用方面,目前國內也已經有一些落地的成果。比如在深圳一些企業和稅務局合作區塊鏈電子發票,深圳亦藉此成為全國區塊鏈電子發票試點城市。還有一些企業諸如中國銀行、民生銀行等目前嘗試運用區塊鏈技術進行資產證券化的信息披露。

此外,很多互聯網金融頭部企業比如恆昌等金融科技引領者通過聯盟鏈技術、智能風控和信貸模型能力,自主研發完成了恆昌億次元區塊鏈系統。將恆昌九年以來,在全球範圍內的互聯網金融領域深耕實踐經驗沉澱在億次元區塊鏈上,實現國內以及東南亞信貸業務黑名單信息記錄上鍊,形成行業徵信數據的共享模式。

前面提到,政策方面釋放的信號其中包括未來相關政策將鼓勵區塊鏈的應用,在機構、政府和企業間共享信息和數據,這更多的是聯盟鏈的應用。

億次元區塊鏈系統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它強調了信息共建、共享模式,即“異次源”區塊鏈應用,是恆昌在中國及東南亞信貸產品中,異常次貸人群合法合規的數據源治理和分享機制,從而提高用戶安全,降低信貸欺詐風險,增加放貸規模。

整體來看,在金融領域,區塊鏈技術通過去中心化、防篡改和高透明的方式讓整個金融系統極大地降低成本,目前已在數字貨幣、支付清算、信貸融資、金融交易、證券、保險、租賃等細分領域正逐步從“概念式驗證”階段結出應用成果。

“區塊鏈存在的意義是擺脫‘偏心’的互聯網中心化架構的限制,從而真正擁有‘數字主權’。”正如方亮所言,未來隨著區塊鏈技術的改進以及區塊鏈技術與其他金融科技的結合,區塊鏈技術將逐步適應大規模金融場景的應用。

疫情形勢下:新基建為區塊鏈指明方向

在金融領域,除恆昌外,進入2020年,包括百度、螞蟻、京東、金融壹賬通等在內的金融機構,均在新的一年中傳出了有關區塊鏈佈局的新消息。

有業內人士指出,從開闢新市場,到增加交叉銷售機會,甚至創造全新商業模式,迅速推進區塊鏈工作的金融公司,在實現成本優勢的同時成功地帶來增值服務,將在競爭中獲勝。

然而,除上述提到的螞蟻、京東、恆昌等正規金融機構順應潮流將自身業務與區塊鏈結合,加速區塊鏈場景應用切實落地之外,近幾年來,還有一些公司打著區塊鏈的旗號構建金融騙局,對行業造成諸多負面影響。

國家互聯網應急中心互聯網金融安全技術重點實驗室負責人吳震曾表示:“目前我們監測到區塊鏈公司中,帶有區塊鏈這三個字,或者它經營範圍內帶有區塊鏈的,大概有32000多家,這個數量還是比較大的,但是經過實際監測,我們發現真正擁有區塊鏈技術,或者說擁有‘鏈’的企業實際上並沒有那麼多,大概也就是這個數量的百分之十左右,甚至不足百分之十。”

對企業而言,區塊鏈技術的成熟及落地應用在國內暫時還是“小荷才露尖尖角”,互聯網金融巨頭們仍有大量機會。當然,企業要有所為,有所不為。有所為的,是要把區塊鏈技術研究透,大力推動區塊鏈技術在貿易金融、公共服務等領域的應用和落地。有所不為的,就是假借區塊鏈之名,行圈錢、詐騙之實。

在監管層面,應該具備區分金融騙局和正規區塊鏈業務的能力,對於最新出現的金融科技和產品,應該更多與業界溝通,提高監管能力,切實做到促進行業健康發展。同時,加快區塊鏈相關立法工作也迫在眉睫,行業需要清晰、明確的法律界限來規範企業的的行為。

2020年新冠病毒疫情突如其來襲擊,並蔓延到全球的形勢下,諸多不確定性因素的出現,也為中國經濟帶來了諸多不良影響。3月4日,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會議就推出了恢復、拉動中國經濟發展的重磅舉措,加快5G網絡、數據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進度。未來五年這將為市場帶來3.5萬億元投資。

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為推動我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創造了新動能。新型基礎設施建設不同於傳統基礎設施的土地、資源要素投入,可以拉動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人才和知識等高級要素的投入,為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現代服務業提供需求載體,為我國以創新為驅動的經濟轉型提供動力。

在以5G區塊鏈為重點的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過程中,傳統投資、建設、運營主體的邊界發生改變,新型的投資和運營模式應運而生。新型基礎設施對應的產業生態系統更加豐富,也為創新型企業和民營企業的進入和參與建設創造了更大的空間。有專家在發掘新基建中的“區塊鏈機會”的演講中表示,這次國家下大力氣投入到新基建的建設中,已經為區塊鏈的從業者指明瞭方向。

可以說,進入2020年,區塊鏈是時代的機會,也是對“正規軍”們的一場考驗。那些將區塊鏈技術良好運用,以降低企業運營成本,提高金融服務質量的企業,一定能形成這一行業的良性循環,即通過企業自身科技實力,發展具有中國特色,符合中國社會結構的區塊鏈,打造新一代信息高速公路,進一步賦能包括金融科技在內中國各產業升級的自主創新道路,抓住中國經濟恢復進程中拋出的新基建橄欖枝,贏得這一新機遇,以此迎接風雨過後的美好未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