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明末的薩爾滸之戰,如若是明中的王陽明親自統帥,還有獲勝的可能嗎?

吳文建


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明代名人王陽明,本名叫王守仁,因為開創了陽明心學,跳出了理學的框架,也因此被奉為一代神人。王陽明不僅精通文理,在軍事上也頗有造詣,平南贛、廣西匪亂,平寧王之亂就是他的戰績。

薩爾滸之亂普遍認為是後金崛起而明朝衰落的重要節點,由於明軍主帥楊鎬的瞎指揮,四路大軍覆滅三路,萬曆朝積攢的幾乎所有精兵強將都賠進去了,令人唏噓。



那麼如果讓王陽明來打這一仗,會如何呢?

首先,王陽明不會草率出兵,他一定親身探查遼東形勢再做打算。比如在南贛任職時,由於四省交界山旮旯,匪亂橫行,而且當地官軍戰鬥力已經無法平定,為此有人建議調廣西狼兵來援,而王陽明並沒有直接採納這個建議,他特地到當地細緻考察分析,得出狼兵為害百姓(殺民冒功)甚於匪亂。因此王陽明若在遼東,當不會草草進軍,必定會探查建州女真虛實再做行動。



其次,王陽明是個心學家,他非常清楚用兵之道在於兵不血刃,不戰而屈人之兵。早年格物致知的經歷讓王陽明十分善於洞察人心,平匪亂時,他可以識破身旁的老吏其實是山匪的臥底,還能策反其充作官軍的雙面間諜,矇蔽了敵軍的耳目;平寧王之亂時,王陽明故意利用公文驛站,傳遞朝廷大軍將雲集江西平叛的假消息,成功引起寧王朱宸濠猜疑,起到了緩兵作用。所以王陽明是善於將理論用於實踐的,和楊鎬只會紙上談兵,搞什麼分兵合圍,不是一個檔次。王陽明若與努爾哈赤對陣,一個心學大師,一個軍事奇才,雙方必然展開一場心智的較量,情報戰、間諜戰、偷襲戰定會上演。



最後,王陽明用兵,更像是諸葛亮、陸遜這樣的儒將,善於用計謀。從他與寧王的鄱陽湖一戰可以看出,王陽明是熟讀歷史之人,在雙方對壘之計,並不逞匹夫之勇,而是用火攻,這是讀書人慣用的套路,寧王及其部眾都是群烏合之眾,被王陽明玩的死死地,也就不奇怪了。但努爾哈赤不是傻子,他能很快識破分兵合圍的最大破綻,併成功實施逐個擊破的策略,證明了他是隨機應變的優秀戰爭指揮官。因此對付建州女真,王陽明會更多地聽取馬林、杜松、劉綎三大總兵的建議,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多兵種一路平推,雷霆掃穴般攻克赫圖阿拉,努爾哈赤大概率會派小股部隊襲擾,佔不到甜頭只好鑽進山裡暫避鋒芒。



在此需要提一下,王陽明的父親曾與成化時期大將王越有來往,王越的治喪也是王陽明主持的,有理由相信王陽明的軍事才能,受到過這位帶兵奇襲威寧海的猛人的指點,而王越的主動技能,便是奇兵偷襲,相信如果有機會,王陽明會對努爾哈赤用這招。



不過,南方山匪、寧王叛軍實力與八旗軍絕對有天壤之別,薩爾滸之戰明軍其實並沒有絕對的優勢,這場仗其實是天朝面子之戰,為報撫順被洗劫之仇,只要大軍保存完整,能有所斬獲,就是勝利。王陽明絕不至於傻到像楊鎬那樣分兵削減己方優勢,努爾哈赤要想一口氣吃掉明朝大軍,是不太可能的。

因此如果王陽明來打,薩爾滸之戰不會敗,只是歷史不容假設,只能略作分析罷了。


春秋正義


薩爾滸之戰,除行動遲緩的李如柏,其他幾個全軍覆滅。

明軍總數約八萬六千人。與盟友海西女真葉赫部軍一萬人,朝鮮軍一萬三千人,總計十一萬多人。

後金六萬步騎。

統帥楊鎬兵分四路,分進合擊,目的很簡單,就是儘快解決戰事,因為這個時候的明朝國庫空虛,無力支撐長久戰事。

目的很明確,然而這其實放棄明軍的優勢,即兵力充足!11萬對6萬。

努爾哈赤知道自身的問題,所以集中兵力,各個擊破。

如果王陽明代替楊鎬,這場戰役是沒有問題,王陽明擅軍事、長謀略,對於一場戰役的掌控和理解,不是楊鎬所能比的。

且楊鎬有私心,急於立功穩固自身已經動搖的地位,這就註定了急躁、魯莽,犯了兵家大忌。





江潯歷史


個人認為薩爾滸之戰,即使王陽明親自統帥,也不一定能夠獲勝。當然王陽明也不會把軍隊在那種情況下帶去薩爾滸開戰。因為他不會選擇在那樣的時間、那樣的地點、與那樣的對手開展一場強行進攻的戰役,更多的會用攻心戰術,瓦解對手的鬥志,謀定而後動,掌握絕對的主動後才靠軍事手段完成最後一擊。

明末薩爾滸之戰,明在戰略上就是錯誤的,在戰術上更是錯誤,戰鬥的時間、地點也是錯誤。而王陽明率軍,是對敵人人性的充分把握的基礎上,更多的通過攻心戰,瓦解敵人的鬥志,軍事手段之勢只是最後的必要形式而已是絕對不會這樣做的。

一、錯誤的戰略

薩爾滸之戰,明軍目的在於犁庭掃穴、滅其族類。而後金則是面臨種族滅絕危機,為了民族生存而戰,可以調動所有男子甚至女子、老人、小孩參戰。要想消滅一個部落,是很難的,也是完全沒有必要的,更是反人類的,而且這種戰略是註定要失敗的。

正確的戰略,應在於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面綜合的戰略,而不是單純的軍事消滅種族滅絕戰略。應針對後金經濟結構單一,經濟基礎薄弱,生存環境惡劣的不足,充分發揮大明的經濟優勢,通過貿易政策把後金變成大明的資源輸出地,逼迫後金為了生存去挖人參、去養馬,來換糧食、絲綢、瓷器等日用品,而不是關掉貿易市場,逼著後金去劫掠。

二、錯誤的戰術

薩爾滸之戰,明軍是選擇四路出兵,分進合圍的戰術。明軍統帥楊鎬,戰前還來個先禮後兵,說清楚時間、兵力、進軍方向,想嚇倒努爾哈赤,達到不戰而屈人之兵的目的,但卻把明軍的底牌暴露。戰爭失去了突然性,給後金充分的準備時間,而且多路出兵,兵力分散,反而被敵人集中優勢兵力,逐一殲滅。

明軍的戰術主動進攻,深入後金腹地開展的戰役。明軍對後金主力的兵力、位置、士氣、給養、統帥等毫無摸底,是見村滅村,見寨滅寨,見人滅人的“三光政策”。而高明的軍事家,總是以巧妙地調動敵人到自己設定的戰場,或者攻其必救,圍點打援,或者聲東擊西,攻其不備,或者圍而不打,待其自潰,都不是涉險深入敵境,逐城攻堅。

事實上明軍的確給予後金重大殺傷,攻滅了許多村寨,但後金部隊在面臨生死危機的時刻,爆發了更為強大的戰鬥力,不顧傷亡與多路明軍殊死搏鬥,最後取得勝利。不給人留後路,非要把人逼到牆角,強硬殺死的做法,王陽明絕對不會採用。

三、錯誤的時間

明軍進攻後金,是在1619年農曆二月二十九日開始的,計劃十天左右結束。這個時間對於中原地區來說,天氣已經轉暖,但對於東北來說,還處於嚴寒時期,當時剛剛下過雪,不利於攜帶大量武器輜重的明軍,而更有利於適應極端嚴寒冰天雪地氣候的女真人。

在戰鬥過程中,由於輜重部隊進行緩慢,杜松部隊輕兵冒進,渡過河流進攻吉林崖,而大營在薩爾滸,杜松部隊被河流隔斷,無法聚兵一處,杜松在河對岸眼看著薩爾滸大營被包圍無法回救。

努爾哈赤率領八旗軍進攻杜松軍薩爾滸大營,杜松軍以環車陣對敵,雙方交戰過程中,突然天降大霧,咫尺不見,明軍大炮失去了攻擊目標。明軍點燃火炬照亮,反而成了後金射箭的目標,後金趁大霧接近明軍大營,越過壕溝攻進大營,導致杜松軍被殲滅。

應該說不利的天氣是明軍失敗的重要原因。如果要選擇進攻,應再耐心等待一段時間,至少要到四月份,而選擇在冬季進攻後金,則是失敗的開端。

四、王陽明作戰特點

王陽明是心學大師,是儒家開宗立派的人物,王陽明南贛巡撫任上,更是組織一幫臨時的軍隊,短時間內平定了南贛匪患和寧王叛亂,軍事才能堪稱一流。

王陽明在南贛滅匪的過程中,綜合採用了保甲制度、剿撫並用、埋伏臥底、攻其不備、以匪攻匪、招降殺頑等軍事、經濟、制度、文化、心理手段,分化瓦解土匪,既剿山中賊,更剿心中賊,短時間內平定匪患。

王陽明在平定寧王叛亂的過程中,更是抓住了寧王的心理,在寧王率領大軍進攻南京之時,直接進攻寧王老巢南昌,迫使寧王回救,將寧王反叛控制在江西境內。王陽明在與寧王交戰過程中,利用士兵並非真正反叛的心理,製作了大量免死木牌,誘使寧王士兵搶奪木牌,關鍵時刻以弗朗機銃轟擊寧王戰船,先聲奪人。

如果王陽明對付後金的局面,也絕對不會採用四面出擊的攻堅策略,而是更多的把握人心,採用多種手段瓦解敵人,軍事手段只是最後的必要措施,如同孫猴子跑不出如來佛的手心一樣,把後金牢牢壓制在五行山下。


鄭說豫見


首先一點,假如王陽明真活到薩爾滸之戰那個時代,他也不可能獲得明朝軍隊的統帥權。不僅是王陽明,就算孫武,吳起,岳飛這些人都穿越到了薩爾滸之戰時期的明朝!

最終統帥明軍出戰努爾哈赤的,也必然是楊鎬…

為什麼這麼說?大家只需要看看明史,弄清楚楊鎬是如何成為明軍統帥的,就清楚了!

明朝那時候沒有戰將嘛?別的不說,就拿戰死的那幾位大將來說,杜松不會打仗?劉鋌不會打仗?李如柏不會打仗?要明軍最高指揮官是他們三個中的任何一個,薩爾滸之戰都不會戰敗!

這三個人會寫信給努爾哈赤,把自己的作戰計劃和盤托出?他們會分兵進擊互不掩護,任由努爾哈赤各個擊破?

薩爾滸之戰,明軍敗在制度上!敗在腐朽的文官集團對國家軍隊不負責任的侵蝕和摧殘上!

不是他們一夥的,再能打,再會用兵,他們都不會用你去指揮作戰。

是他們一夥的,那怕是楊鎬這頭豬,他們都能捧上統帥的位置。

很明顯,王陽明不是他們一夥的,所以王陽明必然出局…

看明史,你會對明朝末期這些官僚的愚蠢感到震驚。震驚之餘,你就會對“生產”了這些官僚的儒家思想和教育體系感到厭惡和仇恨!

一群白痴,活該被殺!


天之重雲


明末薩爾滸之戰失敗最主要的原因是指揮這一次戰役的明軍統帥楊鎬庸碌無能,指揮失當,如果換做王陽明肯定能獲勝。

薩爾滸戰役是1619年(明萬曆四十七年,後金天命四年)二到三月間,在明朝與後金的戰爭中,努爾哈赤在薩爾滸(今遼寧撫順東大夥房水庫附近),以及薩爾滸附近地區大敗明軍四路進攻的反擊戰,是明朝與後金遼東戰爭中的戰略決戰。

薩爾滸之戰中,努爾哈赤決定"憑爾幾路來,我只一路去"的方針,後金軍在作戰指揮上集中兵力、各個擊破,5天之內連破三路明軍,殲滅明軍約5萬人,繳獲大量軍用物資,明軍除行動遲緩的李如柏一路敗退倖存外,其餘幾路被後金全殲。薩爾滸大戰以後金全勝、明軍大敗而結束。

此戰役是明清戰爭史上一個重要的轉折點,是明清興亡史上一次具有決定性意義的戰爭,是以少勝多的典型戰例。

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漢族,幼名雲,字伯安,別號陽明。浙江紹興府餘姚縣(今屬寧波餘姚)人,因曾築室於會稽山陽明洞,自號陽明子,學者稱之為陽明先生,亦稱王陽明。

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和軍事家,陸王心學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弘治十二年(1499年)進士,歷任刑部主事、貴州龍場驛丞、廬陵知縣、右僉都御史、南贛巡撫、兩廣總督等職,晚年官至南京兵部尚書、都察院左都御史。因平定宸濠之亂軍功而被封為新建伯,隆慶年間追贈新建侯。諡文成,故後人又稱王文成公。


花開水不流


即便是白起,李靖,李績,韓信,他們一起指揮也贏不了。最好的結果就是能夠全身而退,或者帶著大部分主力部隊撤回來。

戰爭是雙方軍事實力的比拼,古代冷兵器時代,士兵數量,士兵身體素質,武器裝備,軍官的素質等等一起構成一支軍隊的戰鬥力,也就是實力。薩爾滸大戰,楊鎬是一個迂腐的腐儒,換了他對明朝軍隊確實有好處。但是,士兵的數量明朝略佔優勢,8.7萬對八旗兵6萬。其餘的地方都是劣勢,骨瘦如柴的明軍在野戰中三個不如一個,八旗兵的牛角弓,複合弓,木質箭桿要比明朝軍隊的竹弓箭殺傷力大得多。明朝軍隊的所謂火器,什麼N眼銃,紅衣大炮在野戰中毛用沒有。女真人還有大殺器,那就是大約一萬左右的騎兵,這一萬騎兵比山海關總兵杜松的三萬多人戰鬥力強好幾倍。

事後諸葛亮看來,薩爾滸大戰,明軍完全處於劣勢,只是楊鎬這個軍事白痴沒有看出來,當年的蔚山慘敗他是白白交了學費,兩萬士兵性命為代價,他什麼都沒有學到。

那麼,是不是換了起翦頗牧,李靖和韓信就可以轉敗為勝?當然不可能,優秀的軍人他能看出來哪些仗可以打贏,哪些仗是在賭運氣,那些仗是必敗無疑。

穩操勝券的仗力求全勝不留遺憾,賭運氣的力保不失誤,同時抓住對方的漏洞。必敗無疑的仗絕對不能打。

想贏得薩爾滸大戰勝利,要求明軍必須準備一年以上,挑選精壯士卒,進行山地戰和平原防禦騎兵作戰,面對八旗兵的重甲騎兵,能否引進葡萄牙燧發槍?如果做不到最好把竹弓箭也換成牛角弓和複合弓,身體上吃虧,裝備上不可以再吃虧。單兵戰鬥力差,只能靠數量彌補,對付這六萬八旗兵,必須要組織二十萬精兵,分兩路攻打努爾哈赤老巢。同時在這一年多的時間裡,盡一切可能偵查探聽努爾哈赤的動向,對他必須有比較詳細的瞭解,否則打敗那樣的一支軍隊談何容易?


鋼鐵俠舅舅592


如果薩爾滸之戰由王陽明來指揮,必定會取勝。王陽明是明朝大儒,他的“心學”開創一代學術新風。直到近代的日本,在明治維新,高喊“脫亞入歐”的時候,依然奉王陽明的學說奉為圭臬。當年蔣介石去日本留學,他就發現一種現象,日本人在坐電車的時候,很多人手裡拿著一個小冊子,看一段就閉目思索片刻,然後繼續看下一段,就這樣週而復始。

蔣介石後來打聽,原來日本人看的是王陽明的學說。日本人在總結日本的騰飛時,認為王陽明的學說給日本帶來了決定性的影響。日本的海軍大將東鄉平八郎就隨身帶著一個印章,印章上刻著“一生俯首拜陽明”。

為什麼這麼多年,這麼多人這麼崇拜王陽明,這是因為王陽明是中國歷史上公認的“三個半聖人”之一。他不但是一代思想宗師,開創了“心學”理論。還是一個出色的政治家、軍事家,他是少有的書生因軍功封侯之人。在他的一生中,經歷過許多戰爭,著名的寧王造反就是他平定的。因此,他是中國人眼中“立德、立言、立功”的聖人。

而薩爾滸之戰是明朝後期,明朝和努爾哈赤的一次決戰。這一次戰役,決定了遼東局勢的走向。這次戰役,明軍出動十萬人馬,攻打努爾哈赤的六萬後金軍,結果遭受了慘敗。明軍共損失兵力約45800餘人,戰死將領300餘人,喪失騾馬28000餘匹,損失槍炮火銃20000餘支。

這一次戰役,明朝徵調了國內最能打仗的將領,最精銳的士兵,攜帶了大批火器,以優勢人馬攻打敵人,卻遭到了這樣的慘敗。這使得遼東的局勢變得不可收拾,努爾哈赤隨後轉守為攻,攻下了大片土地。乾隆評價這一戰,“明之國勢益削,我之武烈益揚,遂乃克遼東,取瀋陽,王基開,帝業定。”

這一仗後,明朝對這一次戰役也進行了教訓總結。最後總結的教訓第一條,就是指揮這一次戰役的明軍統帥楊鎬庸碌無能,指揮失當。楊鎬此人,在早年的援朝抗日的戰爭中,就曾經因為指揮錯誤,造成優勢明軍被日軍打敗。可是,多年之後,在薩爾滸之戰中,已經被事實證明無能的他,居然擔任了明軍的統帥。

從這一點就可以看出,明朝官僚階層的腐敗。為了自己勢力的私利,根本不拿國家和將士的命運當回事。同時,特顯示了明朝君臣輕敵自大的一面。自以為努爾哈赤不堪一擊,楊鎬去只是走個過場,大功手到擒來。

而楊鎬此人確實不是當統帥的材料。他去了以後,自以為和李如柏有舊,想依靠李如柏為支持。可是李如柏知道努爾哈赤的厲害,在戰鬥中半心半意。而他與部下劉綎不睦,就處處刁難劉綎,連劉綎的兵馬沒有到齊就催著劉綎進軍。以至於劉綎認為楊鎬就是要自己去送死的。

而在軍事部署上,楊鎬不顧實際情況,兵分四路。他既不親自到前線指揮,也不明確規定各部的利害變更線。結果幾路人馬成為互相之間沒有配合的孤軍,被努爾哈赤各個擊破。

最讓人不可思議的是,為了威嚇努爾哈赤,楊鎬居然在出兵前給努爾哈赤去信勸降。在信中,楊鎬將自己的兵力部署和出兵時間向努爾哈赤和盤托出!這使得努爾哈赤得以實施他的戰略,“憑爾幾路來,我只一路去。”依靠楊鎬提供的情報,努爾哈赤順利的打贏了這一仗。

我們看楊鎬的所作所為,如果他不是明朝的統帥,和努爾哈赤素無交往,我們真可以懷疑他就是努爾哈赤派在明朝的奸細。後來,李如柏在戰敗後,為了擺脫他人對他的懷疑,洗清自己與努爾哈赤的瓜葛,就選擇了自殺。

這樣一來,我們可以看出,薩爾滸之戰,如果明朝君臣對努爾哈赤有足夠的重視,準備工作更仔細一些,尤其是不選用楊鎬這樣的庸才,明朝還是有成功的希望的。

既然說,楊鎬這個主帥的原因是薩爾滸之戰失敗的主要原因,那麼,如果主帥換上王陽明又會如何呢?我的看法是,明朝肯定能夠取勝。

這是因為,明軍有幾個優勢,能夠碾壓後金軍。首先是兵力,明軍十萬人,後金軍六萬。二是軍隊構成,明軍是久經戰陣的將士,是多兵種的混合軍隊,作戰能力強。而後金軍並不是大家認為的全是騎兵,它的主要組成是重步兵,除了騎兵部隊,整體的作戰能力並不強。三是裝備。明軍裝備了大批的火器,而後金軍只有弓箭。武器裝備上的代差會給戰爭帶來多大的影響,我們就不多加評論了。在這次薩爾滸之戰中,由於被襲擊,明軍的火器只發揮了一次作用。就這僅僅的一次,還殺傷後金軍千餘人。

由於裝備的代差,後金軍只得尋求和明軍野戰。而野戰只能投入以騎兵為主的部分兵力,這樣雖然後金軍有六萬人,實際上投入戰場的絕不會有那麼多人。如果明朝的統帥足夠明智,不讓後金軍找到野戰的機會,那麼後金軍必敗無疑。即便是與後金軍野戰,能夠集中優勢兵力,發揮火器的威力,後金軍依然是必敗無疑。

這樣一看,薩爾滸之戰的勝利難度並不大。可是,由於楊鎬胡亂佈置,放棄指揮,洩露軍機,明軍的巨大優勢被他化為烏有,最終招致慘敗。

如果明朝統帥換上王陽明,那麼局面就會大不一樣。我們看王陽明的指揮過的戰例,就能夠感受到他作戰指揮的特點。他首先會廣泛的收集敵人的情報,對敵人瞭如指掌,甚至連敵人內部的矛盾都能夠刺探到。第二,他用兵以計為先。王陽明在進行軍事行動的時候,不崇尚以直接的作戰取勝,更多的是先以計混亂對方的軍心,瓦解對方的士氣,然後一擊取勝。第三,他軍紀嚴明,愛兵如子。他的部下都願意為他效力。第四,他的軍事部署不拘一格,以適應戰爭的需要為準。

這樣,如果王陽明來指揮薩爾滸之戰,那麼,楊鎬所犯的錯誤就不會存在。這樣一箇中等難度的戰役,王陽明應該很輕鬆的就能夠取勝。

但是,這一切只是假設。斯世已無王陽明,庸臣誤國有楊鎬。薩爾滸之戰終究以明朝大敗載入史冊。

我是歷史笑春風,歡迎大家關注我,多提寶貴意見,謝謝。


歷史笑春風


明朝晚期,因忙於鎮壓關內農民起義,無力顧及遼東防務,駐守遼東的明軍,訓練荒廢,裝備陳舊,缺糧缺餉,虛額10餘萬,實有兵不過數萬。加上政治腐敗,守備分散,軍隊戰鬥力差。

因此,薩爾滸戰役如果換成王陽明指揮也勝算不大,頂多保住一部分明軍實力,從而使明朝的滅亡不那麼快,因為王陽明的戰術、用兵有需要有時間做準備,包括士兵的訓練,而薩爾滸戰役之時明朝軍紀渙散、士兵戰鬥力低下、軍餉和補給都跟不上,更加沒有辦法打持久戰,再加上各路增派到戰場的兵馬也都不具備協同作戰的默契度,如果王陽明當朝時間足夠,對士兵和部隊的制度不斷優化再加之朝廷經濟實力足夠,還是有可能扭轉這樣影響明朝命運的關鍵一戰。

但是歷史沒有如果,只有結果,中國自古各個王朝都有自己的氣數,薩爾滸戰役下的明朝氣數已經快用盡了,明朝的賦稅極其的嚴重,老百姓生活困難,朝廷又揮霍無度,所以一個王朝的沒落與其制度、經濟、文化都有關係,也並不是一兩個英雄或是天才能夠挽救的了。

最大的問題就是指揮得動嗎?

大明朝有兩個史無前例後無來者的“最”,1.是政府窮得幹啥啥沒錢,大明朝窮得前無古人後無來者;2.是黨爭爭得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南明南京政府滅亡前夜還在自家互相操刀子。

王陽明上場也指揮不動互不配合的各位總兵,還打什麼。



當代曹植


明未的戰爭,不是取決於明朝哪一個將領的個人水平能力強弱能決定的。而是明朝的整個體制腐朽不堪,特別是軍事體制。相比後金要落後很多,再加上一個不懂軍事的皇帝總指揮,派一批對軍事外行的文官領導指揮內行的武將作戰,作戰的武將文官之間又常常有派系,山頭,互相排擠內鬥,面和心不和,直接影響戰爭結果。而且這個皇帝總指揮再愚蠢也是不可能換一個的。早在戚繼光時期,如果沒有朝中文官首領張居正的支持,戚繼光也不可能取的對倭寇如此大成就。單論初期的明清雙方在人力,財力,軍力,明朝肯定都是超過後金。


盧叢霞袁林華袁華


王陽明是一個理論學家,他不是一個軍事統帥,也不可能統率軍隊。就算讓他統率了軍隊,也是一個只知道紙上談兵人。

明朝的薩爾滸之戰,應該交由魏忠賢之流來指揮,自古慈不掌兵,帶兵打仗的哪個不是心狠手辣,果斷勇敢有謀略。明末打仗的用的都是些文臣,因此哪能夠勝利,比如袁崇煥洪承疇之流,只會耍陰謀詭計,怎麼能夠打勝仗。古之名將白起、韓信、霍去病、李績、成潔思汗、徐達、常遇春、努爾哈赤都是武將,而且又通謀略,而且好多都是殺人不眨眼的傢伙,所以派一群文臣去打仗是根本沒有勝算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