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林正樹《怪談》到胡菊人《六朝怪談》再到黑澤明《夢》


從小林正樹《怪談》到胡菊人《六朝怪談》再到黑澤明《夢》


我本有心做些吃力不討好的事情,實事上,也正在做此類的努力。《大魚》的評析是我的一次情懷實驗,而為這樣的情懷埋單,一旦開始,便無結束。比如,我所喜歡的小林正樹的《怪談》,其劇作形式,影像呈現等等,都給我以極深的印象。

從小林正樹《怪談》到胡菊人《六朝怪談》再到黑澤明《夢》

黑澤明《夢》


這些產生於電影全新的思潮之下的探索,至今都擁有極強的參考和研究價值。我不止一次思索,電影中最重要的到底是什麼?每個人的認知不同,其結論亦不相同,歸根結底都重要,又都不重要。因為高明的創作者,將其中之一發揮到極致,便已是傳奇,而庸俗的藝術家,才會從最為低級的角度去選材,才會想面面俱到。

從小林正樹《怪談》到胡菊人《六朝怪談》再到黑澤明《夢》

小林正樹《怪談》


網絡發達的今天,類似《怪談》此類的片子,雖說還屬冷門,但要想了解,亦不再困難。我一直有心想做個小小的剖析來,但因對日本電影史的把握不夠,不敢妄言。這部電影改編自小泉八雲的志怪小說集《怪談》,小說集《怪談》取材於日本的民間傳說,而日本的很多民間傳說之原素材,又有很多是直接來源於中國的。電影選取了四個獨立的故事,組合而成一部長片。雖說是改編自民間傳說,但並無國產“聊齋”即視感,其影像作品不僅對小說內容還原度很高,還做了非常大的改造以及視覺化再創造,給我們補足了想像的氛圍。它的高明之處就在於,一方面盡力還原故事本身,另一方面又盡力為故事進行造夢,既抓住實的一方的呈現,又不忘虛的策略化改造。作為一部拍攝於60年代的作品,有這麼高級的品質,著實讓人著迷。

從小林正樹《怪談》到胡菊人《六朝怪談》再到黑澤明《夢》


另外,臺灣導演胡菊人作了一部《六朝怪談》,亦十分優秀,大約是受此影響。其內容是取材於六朝時期的志怪故事而進行改編的,唯一不同的,胡菊人的作品裡有創作者的思想介入。這樣一來,削弱了故事的“真實性”,即還原度,卻增加了故事的“可讀性”,即藝術性。我們不能單獨地評析兩者之間的承繼關係或差異化,因這兩部作品本是基於不同的創作理念而作。

從小林正樹《怪談》到胡菊人《六朝怪談》再到黑澤明《夢》

黑澤明《夢》


日本黑澤明的《亂》、《夢》兩部影片,也是我所念念不忘的。尤其是黑澤明的《夢》,哎呀,我實在是太喜歡了。亦是由短片構成,其中亦是光怪陸離,充滿想象,其中有典雅小調如“宋詞”者,亦有恣意華麗如《楚辭》者,也有沉鬱鏗鏘的如杜甫詩……雖號為“夢”,本也是“造夢”,但其選村與內容,並非只有夢那麼簡單,有對民間傳說的日常處理,有對社會問題的反觀與批判,亦有內心嚮往之展現等等。

從小林正樹《怪談》到胡菊人《六朝怪談》再到黑澤明《夢》

黑澤明《夢》


看似沒有完整的思想建構和體系,實際上卻把導演想說的內容,完完全全地展現出來了。多說無益,關照現實,關照夢想,關照前兩者之外的人文主義的精神,是這部片子給我們帶來的思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