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古說古珠第十一篇-長江下游良渚文化的珠子

馬家浜和菘澤文化遺址中都有瑪瑙質的飾品出土,比如璜和塊(如圖035)。但是真正在硬度達到7度的瑪瑙上打一個長長的孔,製作出精緻的瑪瑙珠和瑪瑙管的是凌家灘人。安徽凌家灘遺址也曾被認為是良渚文化的源頭之一。1985年發現於安徽省含山縣銅閘鎮凌家灘村的凌家灘遺址,距今5600至5300年,是長江下游巢湖流域迄今發現面積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新石器時代聚落遺址。除了大量玉質和瑪瑙質的器物,凌家灘遺址中還出土了工藝精湛的瑪瑙珠和水晶耳璫(如圖036)。這些製作精巧的小裝飾品顯示,凌家灘人已經掌握了非常精細的工藝技術。珠子的製作顯然不再是技術難題,不再被材料的硬度所困擾,整體效果明顯加入了審美情趣,比如在珠子表面製作紋飾,在長度不到1.5釐米的瑪瑙珠表面就製作了5道凸起的弦紋,它比陰刻的工藝難度更大一些(如圖037)。


牧古說古珠第十一篇-長江下游良渚文化的珠子

  • 圖035 菘澤文化的小龍形珠。浙江餘杭出土。直徑1.4釐米,厚0.6釐米。餘杭博物館藏。浙江海鹽縣的菘澤文化遺址也曾出土形制類似的龍形玉珠,長1.1釐米,寬1.1釐米,厚0.4釐米,現藏浙江海鹽縣博物館。崧澤文化距今58004900年,以首次在上海市青消區崧澤村發現而命名。崧澤文化上承馬家浜文化,下接良渚文化,是長江下游太湖流域重要的文化階段。

  • 圖036 安徽凌家灘遺址出土的瑪瑙珠,高1.4釐米,長徑1.5釐米,短徑0.9釐米。乳白色半透明,器型扁圓。珠子表面琢磨出凹弦紋,兩端對鑽一圓孔,表面拋光晶瑩潤亮。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 圖037 安徽凌家灘遺址出土的玉項鍊。由12枚玉珠組成,按珠子的大小有秩序地排列,富有節奏變化,顯然凌家灘人對形式美感非常在意。珠子表面均有弦紋,最長2.1釐米,最短1釐米,孔徑0.3釐米,兩端對鑽孔,玉灰白色,表面拋光。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凌家灘的工匠很可能發明了一些專門的裝置,以提高工作效率和產品的審美效果。這些裝置雖然不能與現代工業機械相比,但由於裝置本身的合理性和工匠對技藝的熟練程度,工作效率被極大地提高了,使得我們常常為墓葬中裝飾品的出土數量和質量而驚訝。同時期的埃及壁畫保留了一些可供我們參考的視覺資料(如圖038),與凌家灘不同的是,這時期的埃及已經在使用金屬工具,但他們的打孔裝置是木結構的,這些裝置是長期實踐的總結,我們相信凌家灘人在實踐中也不乏創造。


牧古說古珠第十一篇-長江下游良渚文化的珠子


凌家灘之後,另外一個與良渚文化有諸多聯繫的文化遺址是新沂花廳,地處蘇北魯南沂河沭河的沖積平原上(如圖039)。


牧古說古珠第十一篇-長江下游良渚文化的珠子


“良渚文化”的名稱幾乎可以說是長江流域史前玉文化的代名詞,但是它的盛名並非僅僅因為數量和工藝都十分可觀的玉禮器,而更多的是因為這些玉禮器背後的史前文化。早在20世紀30年代,出生在當地的地質學家施昕更就發現了流散在民間的良清玉器,但發生在距今5300到4300年的良清文化曾因當時針對吳越一帶是否存在新石器文化的論戰而遭存疑,直到有了科學的考古發掘,オ以浙江餘杭良清鎮遺址命名,並確定了它的編年範圍。目前共發現良渚文化遺址135處,中心地帶是浙江餘杭的瓶窯、安溪、良渚三鎮,在338平方公里的範圍內密佈良渚遺址50多處。位於核心區域的良渚古城遺址有長達數千米的城牆,佈局上有明顯的規律,即以古城為核心,由近而遠按等級有序地居住著首領、貴族、平民。

我們知道良渚已經有了大型的祭壇和專職的祭師,圍繞祭祀文化製作玉禮器的工匠也已經專門化,這些工匠熟練掌了專門的技藝並擁有專門的工具。遺址中,那些新石器時代早期的骨、陶首飾明顯減少,而石、玉首飾大量增加,特別是珠、管、墜、釧等玉飾、數量既多,製作亦精,這的確是工藝和技術工具的改良帶來的變化,但更多的是專門化的勞動組織方式帶來的變化。勞動組織方式的改良使得良清的手工藝品技藝專精而且數量驚人、球子的形制十分豐富,有桶形珠、東腰形珠、直管球形珠、半球形珠和各種變形的小墜飾(如圖040、如圖041、如圖042)。


牧古說古珠第十一篇-長江下游良渚文化的珠子

  • 圖040 良渚文化有獸面紋的管子和維形墜。浙江餘杭瑤山出土。長2-35釐米。管子有方形和圓柱形等形制,錐形墜一般作為墜子穿系在項怖上。獸面紋是良渚文化特有的紋飾,這種紋樣也出現在良渚的玉琮和玉璜上。浙江省文物考古所藏。


牧古說古珠第十一篇-長江下游良渚文化的珠子

  • 圖041 良渚文化穿有綠松石珠的玉項飾。由大小和形狀不同的穿孔管、珠、墜共71粒穿成環形。其中多為腰鼓形和圓珠形,中間的玉墜呈鈴形,柄部有一穿孔,玉色乳白,素面無紋。玉墜的兩側各有一枚玉管對稱穿系,浮雕雙目和嘴組成獸面紋。製作珠子的材料包括玉和綠松石,玉珠有的呈雞骨白。工藝精緻,搭配有序,具有對稱的美感。1982年上海青浦墓葬出土。上海博物館藏。


牧古說古珠第十一篇-長江下游良渚文化的珠子

  • 圖042 良渚文化有玉管的墓葬復原。公元前3000年。江蘇崑山市趙陵山77號墓。該墓葬是趙陵山已經發掘的85座墓中最大的一座,位於墓葬區的中心位置,隨葬品豐富,共隨葬玉、石、陶、象牙器近60件,反映出墓主人在當時佔有大量的財富,享有很高的社會地位。墓主人為青壯年男性,當為部族首領或祭師。管子大約長5釐米,橫截面呈三角形。管子表面保留了開料時的切割痕,製作成管子時,雖然經過表面打磨和拋光,仍可見線切割時留下的清晰臺階。南京博物院藏。


半球形珠子或稱為扣飾,是打孔比較獨特的珠子(如圖043)。


牧古說古珠第十一篇-長江下游良渚文化的珠子


凌家灘玉人一般都頭戴圓冠,冠飾方格紋,冠頂上有一尖頂,尖頂上有半球形小圓扣釘縫在冠頂中央,這種小圓扣同時也有實物在凌家灘出土。良渚出土的半球形珠(扣飾)與凌家灘人的小圓扣是一樣的形制,是否也是訂在某位重要人物的頭冠上還無法證實,但它一定也曾用於釘縫在織物上作為裝飾和某種標誌。這種推測在良清的出土資料中被證實,現藏南京博物院的一套江蘇省高淳縣朝墩頭出土的玉串飾(如圖044) 。


牧古說古珠第十一篇-長江下游良渚文化的珠子

  • 圖044 良渚文化的玉串飾,公元前2500年,江蘇省高淳縣朝墩頭出土。珠子有半球形和獸面等,多是背面牛鼻穿,與其他玉怖三行七排縱橫排列,推測當時是縫綴在織物上,中間顯要位置是一人形玉飾,大約高5.5釐米。這件串飾很可能是巫師或聚落首領用於祭祀時穿在身上的神物。南京博物院藏。


其中的半球形珠和小獸面珠多是背後對鑽的牛鼻孔,與其他小玉件呈三行七排縱橫排列,形成點狀結構的平面而不是單列的串飾,推測是直接釘縫在織物上的,出土時織物不存,但仍舊保留了排列方式,其繁複的組合方式、形制的多樣奇特和工藝的精緻華麗表明,這件器物屬於某位地位顯要的祭師或者聚落領袖,很可能是作為祭祀時溝通神靈的媒介物。另外,良者文化還出土背後有牛鼻穿的小玉鳥(如圖043),出土時一般在墓主人的小腿邊,現場發掘人員推測其為織物裝飾,當初釘縫在基主人的衣袍的一角,除了用於身份的標誌,很可能代表某種特殊的寓意。 在各種形制的良渚珠子中,製作難度最大的是正圓的球形珠,它自的製作涉及“切角倒稜”工藝。這是有史以來我們第一次看見古人制作的正圓形制的珠子(如圖045)。


牧古說古珠第十一篇-長江下游良渚文化的珠子

  • 圖045 良渚文化的正圓形球形珠,浙江反山十五號墓出土。一端有一對隧孔。珠子為規矩的球體,這種形制的珠子理論上涉及難度較高的“切角倒稜”工藝,但實際製作時,古人很可能採用的是簡單實用的方法


它們星現在我們眼裡的效果是渾圓規矩、光潔細屬、毫無破綻,其規矩程度讓人吃驚。切角倒稜工藝在現在可以使用現代圓球磨機來完成,理論上的“倒稜切角”是一種難度較高的工藝,無論對機械裝置還是工藝本身都要求較高的精確度,而良諸時期沒有這樣的精密機器可供使用,出土資料中也沒有顯示任何相關工具或裝置的信息。現在的研究表明,良渚人用於製作玉器和珠子的玉料取自不遠的周邊地區。除了這種地方玉料,綠松石也是良渚人用來製作珠子和鐮嵌件的材料(如圖046)。


牧古說古珠第十一篇-長江下游良渚文化的珠子

  • 圖046 良渚文化出土的綠松石珠子。良渚出土的録松石珠子數量不多,多是在一大串項鍊中間穿綴一兩個。除了珠子,良渚人也將綠松石用於玉器表面的鑲嵌,顯得殊為珍貴。鑑於環太湖和浙江至今沒有發現綠松石礦,推測當時良渚的綠松石原籵為貿易品,然後自己加エ製作成他們喜歡的小裝飾件。浙江省文物考古所藏。


但是對良渚人而言,綠松石顯得比較特殊,因為環太湖地區綠松石蘊藏非常稀少,浙江至今沒有綠松石礦被發現的報道。作為良渚文化中心的環太湖地區,在良渚之前沒有使用和製作綠松石的傳統,而出現在良渚文化中的綠松石製品僅限於珠子和小鑲嵌品,並且數量不多。而黃河流域特別是黃河中下游使用和製作綠松石的記錄最早可以到8000年前的裴裡崗文化,綠松石也一直是黃河流域的傳統。在一長串珠子或管子中間穿系玉璜是良渚人對項飾搭配的一大貢獻(如圖047)。

牧古說古珠第十一篇-長江下游良渚文化的珠子

  • 圖047 良渚文化穿有玉璜的玉項飾。由12顆玉管和1個半圓形玉墜組成。玉管長2.7ー3釐米,玉墜高4.2釐米,直徑1-1.1釐米。玉管呈雞骨白,有茶褐色斑。玉璜正面微呈孤面,淺浮雕和陰刻線相結合雕琢一神徴圖像。神人頭戴羽冠,有上肢,雙手隱沒,下肢省略,與獸面紋複合。玉璜背面平整,兩上角鑽孔,與玉管串聯,組成項飾。1986年浙江餘杭墓葬出土。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這種將璜搭配在項飾中佩戴的形式也許最早就出現在長江流域,至少從目前的考古資料來看是這樣。良渚的璜有半圓形和半璧形,表面做工,多獸面紋樣,是良渚的經典紋樣,這種紋樣也出現在其他玉器特別是玉琮上面。良渚這種穿繫有玉璜的項飾一般出現在女性葬中,它們可能既與身份有關也與性別有關,儘管我們相信良渚聚落文化時期是以男性為主導的社會,但是一些特殊身份的女性仍擁有崇高的社會地位。玉璜作為裝飾主題延續了很長時間,後來的西周貴族組佩也是以玉璜作為裝飾主題,其他配件和各種材質的珠子圍繞玉璜的數量和形式展開。。《山海經・海外西經》說夏后氏在舞蹈時“左手操,右手操環,佩玉璜”,夏后氏是否就是一位偉大的巫師或者他的舞蹈是否就是巫術本身都只是推測,但可以肯定的是,玉璜自遠古以來就是特殊身份的標誌。除了我們前面提到的具有強烈形式感的項飾出現在等級較高的大墓中,珠子和管子也出現在一般民眾的基葬中,但沒有刻意的組合形式,並且一般表面都不做工(紋飾),這種現象也許也有助於說明良渚的珠串佩飾的組合形式是跟身份對應的。同樣,材料的選擇也可能與身份有關,礬石珠也是良渚文化中常見的珠子,形制有與玉珠相同的桶形和另一種比較短的小直管。礬石的硬度較低,一般在摩氏2.5左右,表面絲質或蠟質光澤,較之玉石更容易加工,材料也更易得。這些礬石珠多出現在一般的良渚墓葬中,估計是玉珠的替代品,一般民眾也能夠佩戴(如圖048)。


牧古說古珠第十一篇-長江下游良渚文化的珠子

  • 圖048 良渚文化的礬石珠。這種珠子一般出現在等級較低的墓葬中,由於礬石的硬度較低,珠子製作難度相對較低,出土時一般都有相當的數量。私人收藏,由彭濤先生提供藏品。


以上文本由【牧古說寶珠】整理(如有侵權 請聯繫作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