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流浪地球》的精華所在是什麼?

磚家聊電影


《流浪地球》這部影片總的來說是是很不錯的,2019年開播後票房達到了46億,讓中國的科幻影片票房首次超過了好萊塢科幻影片的票房,當年復仇者聯盟4的票房才是42億,這也標誌著中國科幻電影有了很大的進步!

雖然這部影片很多人都在說這部電影的精華在於電腦特技,說我們國家的電腦特技取得了很大進步,已經可以比擬國際頂尖技術,但是這些我覺得不算什麼精華,畢竟我們大中國一直都在進步,一直都在超越,區區電腦特技想要領先全球也是遲早的事,畢竟我們中國是個善於學習成長創新的國家!

我個人覺得電影的精華部分在於電影裡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和人們面對矛盾、困難和挫折時為人們指引的方向。影片中告訴我們,所有事情不會一帆風順,一定會有這樣或那樣的矛盾和困難。但是,最重要的是在矛盾和困難面前,我們應該如何面對!如果你選擇了希望,那麼你就能有堅定的信心,希望能為你照亮夜行的路,引你走向黎明。影片還告訴了大家,有希望才能有未來。在影片中,正是因為有希望,劉啟和夥伴們才能做到挺身而出,正是有了希望,劉培強才會為了全人類犧牲自己,正是人們心中希不滅望,人類才能成功逃離太陽系。

還有就是影視中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這是在向所有觀眾宣傳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流浪地球》和好萊塢影片不同,好萊塢影片著重於宣傳個人英雄主義,這部影片的精華我覺得也在於用這部影片向全世界人們宣傳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之前看這部影片可能沒有覺得人類命運共同體有什麼獨到之處。但是現在新冠病毒疫情在全球蔓延,所有人類和國家都不能置身度外,大家都應該同呼吸,共命運,這就是理念的精華之處!

如今北南北極冰川加劇融化,喜馬拉雅高海拔地區都出現了新生植被,而有的人還依然在搞分裂活動,還有人在詆譭自己國家抑或其他國家,甚至還有些國家動用槍炮侵略別人的家園。這都值得我們深思。

我們只有一個地球,我們有著共同的家園。這是我的個人觀點,你們有什麼不同的觀點歡迎一起探討!


小小剪輯客


這部電影應該算是中國科幻電影史上的里程碑吧。特效科幻感十足,講訴的故事也是假設發生在很久以後未來的事。

故事的設定是整個太陽系即將被太陽吞沒,如果不把地球推離太陽,地球就會毀滅,科學家地球表面建造了數萬發動機推動地球“流浪”,踏上尋找新的家園的旅途。

我個人認為這部電影核心的主題是家國。上映的時候正值春節期間,正好是一家老小一起去看電影的時期。電影中也有春節熱鬧的節日氣氛,很富有中國特色的科幻影片。裡面的人物之間的情感戲份很煽情,有缺乏溝通交流疏離的父子親情,爺孫祖輩的親情紐帶。國家有難,為了顧全大局,捨棄個人利益,無私奉獻的英雄精神。整個影片表達了強烈的對故土的眷戀之情,愛國之情。影片最後還體現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核心價值,無國界無種族共同守護人類唯一的家園。

整個故事開頭到結束都傳遞著濃重的具有中國特色的“家國情懷”。


hi陽光


《流浪地球》的情景設定在太陽步入老年期,地球上的人為了存活,帶著地球去找新的家園的故事。也揭示了當災難來臨時,生活中人性光輝和人與人之間的真摯情感。

故事中的人之所以有勇氣去做,是因為他們選擇了希望,如果他們不去努力,而是安逸地等著滅亡,那結果截然不同,就算前過程艱難,但是未來是美好的,後者就算過程安逸,結果註定滅亡,這就是希望的力量。



影遇遠方君


友情提示:在國內看過電影的朋友會注意到,這次的英文隨片字幕翻譯比較粗糙,錯漏有點多。而目前美國只排映了中文原聲英文字幕版,那英文字幕就是內地上映版的字幕直接挪上去的。質量不佳的英文字幕可能對美國影評人有所誤導。就在VERGE原文下面的跟帖裡就有人批評字幕翻譯質量。

譯者注:歐美國家看外語片往往是看本國語言的配音版。美國的日本動畫黨長期有英配黨和日配黨的分化。以法國為例,法國的外語原聲片(VO)集中在巴黎市中心,一出巴黎法語配音版(VF)比重飆升。

原文標題:《中國票房巨片:巨資製作、華麗、單純》(goofy在現代美語裡帶有讚賞色彩,應該譯為“單純 ”)原文副標題:中國第一部大投資的科幻史詩片確實常有既視感,但以其宏大的規模感令觀眾印象深刻。

VERGE網站原文

在我們當下的這個時代,商業大片的製作模式正在以驚人的速度發生變化。美國製片商急於將耗資2億美元製作的商業大片打入利潤豐厚的中國市場,他們日益努力尋求中國合作伙伴,在中國實地取景,並在美國電影中加入討好中國觀眾口味的角色和情節,甚至加入“中國特供”的額外片段。但與此同時,中國和其他國家也在向工業化大片模式靠攏,製作完全不需要美國合作伙伴參與的本土巨片。

就在美國電影試圖在海外市場賺到鈔票之際,外國大片也來到了美國。人稱中國第一部科幻動作巨片的《流浪地球》,上週末悄悄登上北美AMC院線的大銀幕。這部影片展示了中國電影製作的新一面——側重於未來奇觀的科幻片,而不是中國影壇常見的古裝歷史大片。與此同時,《流浪地球》感覺像是對美國電影史上人們熟知的幾個時代的回顧。雖然這部電影的演員是中國人,故事背景和基調也是中國式的,但科幻電影的資深粉絲將會在銀幕上看到很多該片從其他影片中學習的東西——其中既有優點也有缺點。

這部電影改編自《三體》作者劉慈欣的短篇小說,講述了一場前所未有的危機:太陽變得不穩定,在一百年之內,它將膨脹併吞噬地球。在300年之內,整個太陽系將消失。地球各國政府團結一致,共同面對這個問題,並想出了一個新穎的解決方案——他們用1萬架分佈在全球各地的巨型發動機推動地球,讓它從軌道上衝出來,飛向距離地球4.2光年的新家園。他們的想法是利用木星的引力來為地球的旅行加速,但是由於地球發動機系統的故障,這顆行星陷入了木星的引力中,並逐漸被拉向毀滅。一群拼命努力的工作人員不得不緊急啟動發動機,以糾正地球的航向。

行動在兩個空間分別進行。在極度寒冷的地球表面,以天才自居的劉啟和沒有血緣關係的妹妹韓朵朵在離家出走之後就捲入了救援行動。韓朵朵對見到地表很感興趣——現在大多數人類被迫生活在擁擠的地下城市,而地表僅供施工人員使用。但劉啟對他的宇航員父親劉培強和祖父懷有更深的怨恨。當劉啟還是個孩子的時候,他的父親搬到了一個新建的國際空間站,作為一個嚮導和探路者,這個空間站的設計目的是要走在地球的前面。現在已經長大成人的劉啟覺得父親拋棄了自己,想要尋求獨立。

與此同時,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在空間站上,在危機爆發時,劉培強還有一天就將完成長達17年的執勤任務並返回地球與家人團聚。 該站的人工智能MOSS堅持讓空間站人員進入休眠以節省能源,但劉培強意識到MOSS私下裡另有見不得人的盤算,他和一名俄羅斯宇航員開始反抗它。

美國觀眾可能對空間站這邊的整條線索感到非常熟悉,當電腦以冷酷的語調告訴一個絕望的宇航員,它可以不服從他的命令——即使人類危在旦夕,因為它有自己的使命和意志時,美國觀眾的既視感一定非常強烈。MOSS甚至看起來有點像《2001:太空漫遊》中的哈爾9000,它被描繪成一個搖搖晃晃的儀表盤上的一盞紅燈,就像一隻不眨眼睛、判斷能力強的紅眼。不過,劉培強的太空冒險也有不少類似於阿方索·卡隆(Alfonso Cuaron) 2013年奧斯卡獲獎影片《地心引力》(Gravity)中的畫面:宇航員一邊在太空中翻滾時,一邊試圖在一片太空垃圾中找到方向,以便在一個危險的移動空間站上找到一個支撐點。

與此同時,地球方面的任務與2003年的平庸科幻驚險片《地心搶險記》相似:關於一支試圖鑽進地心的隊伍如何試圖讓地心恢復旋轉。 劉啟兄妹倆在途中遇到了一些獨特的盟友,包括混血兒中國——澳大利亞人蒂姆(由網紅麥克隋飾演),但大多數情況下,這些角色的人物刻畫跟任何一部美國動作片一樣平淡無奇,儘管其中很多人物在旅途中喪生,由於個性刻畫平平,導致觀眾心如止水,感受不到失落。

《流浪地球》可以被指出的任何缺陷——浮華而缺乏實質內容的動作場面,明顯的尬煽情,在任何既定時刻都非得把觀眾的感情引向既定方向的配樂——都是以往好萊塢大片中常見的缺陷。然而,這部電影真正引人注目的地方在於它對宏大景象的追求。導演郭帆賦予這部電影一種令人驚訝的莊嚴感,尤其是在流浪的地球在宇宙中漫遊的場景中,地球為微小的藍色噴流所包圍,在太空中留下詭異的軌跡——在一些場景中,人們站在地球表面,凝視著木星的惡毒之美,大紅斑旋轉的顏色在他們的頭盔上的倒影中清晰可見。

無論情節的推進有多少既視感,這種對電影特效的藝術功能的關注,以及對純粹美感的關注,都讓《流浪地球》令人難忘。並不是每一個電腦特效鏡頭在美學上都是完美無缺的——比如一輛汽車穿過冰封的上海的追逐戲就做的不那麼逼真。但一切與木星有關的特效鏡頭,從太空中俯瞰地球的特效鏡頭,以及與空間站相關的特效鏡頭,都做的相當漂亮。整體而言這是一部特效鏡頭做得蠻華麗的特效電影,其令人生畏的宇宙遠景鏡頭在IMAX銀幕上顯得非常壯觀。

雖然影片出現了令人眼熟的災難和逃生場面——確有《後天》和《2012》既視感。郭帆仍然努力讓情節保持緊湊並快速推進。《流浪地球》的情節非常緊張,但是剪輯有些混亂,有時,特別在大家都穿著防護服的地面場景,容易讓人忘記各個角色的位置。

人們很容易就會發現,比起任何一個個人角色,郭帆更關心集體救援計劃——這種價值觀可能更適合中國觀眾,而不是美國觀眾,因為美國觀眾正在尋找一位值得支持的傑出英雄。但影片最大的優勢是在安靜的時刻,郭帆會花時間仔細展現木星的引力、木星對地球大氣層的引力逐漸加強的過程,或者劉啟抬頭凝望的讓他的家園顯得渺小的巨大氣體行星。通過這些寒意逼人的鏡頭,電影喚起了我們對黃金時代經典科幻片的古老傳統的記憶,比如1951年的《當世界毀滅時》(When Worlds Collide)和1956年的《禁忌星球》(Forbidden Planet)等史詩級經典。這些間隙雖然是短暫的,但它們是對追逐鏡頭和破壞場面的有效調劑。

《流浪地球》的搞笑段落有時顯得挺傻,有人拿蒂姆的血統開涮,有人拿劉啟駕駛經驗不足、傲慢自大開玩笑,也有人拿一本長得不可思議的技術手冊開玩笑,因為在緊急情況下,沒有人有時間去消化這本手冊。有時,笑點設計得甚至有點尬,比如莫斯在回應劉培強的多次反抗時,用一種消極進取的口吻說:“違反者會立即停止與地球的聯繫嗎?”“但郭帆也適時將劇情拉回嚴肅的時刻,並強調要在全球範圍內考慮這個問題,而不是隻關注那些把地球潛在的毀滅與自己的個人問題聯繫在一起的絕望的奮鬥者。”

如果說俄羅斯太空大片《禮炮七號》給了美國觀眾一個檢視美國電影與俄羅斯同類電影之間的文化差異的絕佳機會,《流浪地球》(the Wandering Earth)就像是一個生動的例證,展示了中美價值觀之間的異同。郭帆的電影充滿了美國觀眾熟悉的畫面和時刻,展現了兩國價值觀中共通的一面:對家庭的忠實、對高貴的犧牲精神的尊重。但它也高度重視全球集體行動,強調國際合作的必要性,強調集體意志高於個人意志。

這些東西對美國觀眾來說並不陌生,他們可能會把《流浪地球》看作是過去科幻電影的最佳混搭之作,只不過主角是一些不太熟悉的面孔。但隨著中國進入動作大片市場,看到中國如何將自己獨特的聲音和人才帶入全球市場,將仍然是一件令人著迷的事情。

《流浪地球》給人的感覺就像美國電影製作人正在製作的那種項目——平易近人、注重刺激,至少在某種程度上是舉世通用的,目的是讓任何觀眾都能輕鬆接受。但它有足夠的個性,足以讓我們看到更多基於不同民族文化內涵的大片的未來。一旦每個國家都成為國際跨界者,最強烈的吸引力可能來自最具特色的基於母國文化底蘊的個人願景。


老王刮大白


在大災難面前人性逐漸顯露,在女主的號召之下大家緊抓著一線生機殊死一博,觀看這部影片告訴了我們,只要團結在一起 ,什麼問題都不是問題。

在最後生死存亡時刻全世界都團結起來的,這是非常難得的產面,像現在那是不可能的。在利益面前是自私的,在大難面前是無私的,現在的我們要愛護地球,努力珍惜眼前的,不要像流浪地球一樣就後悔了




飛豬剪切


這部電影在原著小說的設定基礎上,對原著的還原相當準確到位,整個團隊從導演到投資人到演員再到後期製作人員都是在用心用力完成這部電影,真正的上下齊心,所以這部電影稱之為藝術品實至名歸。其次,科幻題材電影一直是中國電影的空白,而它起了一個很好的頭,既滿足了原著粉的要求,又吸引了大量普通觀眾對科幻文學和電影產生興趣。最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我知道已經被思政課念煩了)是一個很偉大的構思,不僅是政治原因,而且的確關乎人類種群和整個地球生態的存亡,而這部電影與宣傳這一理念完美契合。最初,沒有人在意這場災難,這不過是一場山火,一次旱災,一個物種的滅絕,一座城市的消失。直到這場災難和每個人息息相關。這不是預言,而是現實。


沙地最靚的仔


流浪地球的感言兩三句話

流浪地球……流浪到平行宇宙;流浪到另一個宇宙;流浪尋找不到家的地步……流浪,流浪,就這樣流浪。

回顧電影,我先沉默了幾分鐘,如果真的有那麼一天,銀河系的中心——太陽,降吞噬地球,地球表面所有人類創造的文明幾乎被毀滅殆盡,除人類之外的生物皆不復存在,溫度驟降在零下近百度……不敢想象,那是怎樣的災難!

而受木星影響,地球運轉軌道便宜,面臨地木相撞的毀滅性災難!

影片從兩兄妹偷偷跑回地面描述,兩個不知天高地厚的傢伙還不知道災難就要眼前,從我熟悉的家庭倫理開始吧,我的體會是,孩子對於父母的誤解從一開始就要疏導開,尤其是劉啟對於身為宇航員的父親有著無法理解的恨與難以割捨的愛,有對媽媽離世的痛苦與不解,從他看似冷漠孤傲的性格可以看出他缺乏愛,但內心其實對“回家”的渴望比任何人都強烈,可以在最危險的時候不放棄身邊最後一個親人!

對於父親,這個角色有著很矛盾又很鮮明的特點。無法兩全的選擇,讓他十幾年未能見兒子一面,未能和兒子通話,妻子患絕症,面臨去地下城有限的名額,他萬般無奈卻只能理智地選擇放棄妻子,埋下了兒子對他的積怨……所有的不理解,在這次拯救地球的行動中化為烏有。父親沒有按照聯合國政府的要求執行休眠命令,他沒有叛逃,完全履行了一個男人對家應有的擔當。義無反顧的犧牲,也許不是全部地球人都知道他的壯舉,但他的兒子卻完整地感受到了父親對他毫無保留的愛!那是對生命延續的希望和寄託!是一個父親對兒子無私的愛!

“想要人類理智,簡直就是奢望……”如果人類是無感情的程序執行機器,那麼世界也就沒有了奇蹟。我想這部電影還是通過流浪的地球,通過浩瀚的宇宙、精密的航天儀器、複雜的技術編程等等這些背景,來告訴我們:無論時代如何變遷,人類的愛,以及對生命延續的希望都是永恆……最後,很多人放棄了與親人團聚的時間加入拯救地球的行動,就是希望的力量和驅使!哪怕一線希望,人類都不會放棄,這也是愛的力量!


好劇嘚吧嘚


實現了全人類的大團結,為了更好的活著。



骨灰級規劃局


你好,很高興能回答您的問題!

首先,這部電影在原著小說的設定基礎上,對原著的還原相當準確到位,整個團隊從導演到投資人到演員再到後期製作人員都是在用心用力完成這部電影,真正的上下齊心,所以這部電影稱之為藝術品實至名歸。

其次,科幻題材電影一直是中國電影的空白,而它起了一個很好的頭,既滿足了原著粉的要求,又吸引了大量普通觀眾對科幻文學和電影產生興趣。

最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我知道已經被思政課念煩了)是一個很偉大的構思,不僅是政治原因,而且的確關乎人類種群和整個地球生態的存亡,而這部電影與宣傳這一理念完美契合。

最初,沒有人在意這場災難,這不過是一場山火,一次旱災,一個物種的滅絕,一座城市的消失。直到這場災難和每個人息息相關。

這不是預言,而是現實。

而就在現在,人類共同經歷一場疫情,北極南極的冰川年復一年在加劇融化,有人依然在搞分裂,有人在詆譭其它國家,還有人還在動用槍炮侵略別人的家園。

你們想想,還會有救嗎。





叫我釗爺


1.對於死亡的認識和詮釋,對於人類不遺餘力的生存努力,對於人類文明存在的思考,我覺得這就是《流浪地球》這部影片的精華所在。

2.這部電影是國內科幻題材電影的始祖。它為國內科幻題材電影起了一個很好的開頭,既滿足了原著粉的要求,又吸引了大量普通觀眾對科幻文學和電影產生興趣。

3.影片後部分劉培強與兒子劉啟合理拯救地球,為人類文明存活帶來一線生機;這正是體現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是一個很偉大的構思,不僅是政治原因,而且的確關乎人類種群和整個地球生態的存亡,而這部電影與宣傳這一理念完美契合。影片最後劉培強的犧牲與不捨,兒子的憤怒與無奈,人物形象與心理活動的轉變,兒子的成長與理解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讓整部電影達到情緒的最高點。

4.電影流浪地球以希望為主導線索貫穿整部電影的始終,經歷一系列事故的兒子和妹妹韓朵朵接手流浪地球的偉大任務,為了人類文明的繁衍繼續前進,戰鬥不止,燈火不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