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老人說榆樹皮可以磨面吃,是不是真的呢?樹皮還能磨面嗎?

棒奔霸


有時候和父親一起聊天,說到現在人生活水平非常高,一次疫情有些人沒有吃到火鍋,就在朋友圈裡到處發牢騷。感慨現在生活如何如何的事。爺爺奶奶的孩子多,兒女一共十個,父親是最小的,其他的姑姑伯伯現在都七十多歲了。

父親說起他的姐姐,經歷過五十年代末期的人,對糧食格外珍惜,吃饃饃的時候都會雙手捧起,怕掉下渣。姑姑給父親講過她吃榆樹皮的事,當時青黃不接,窪裡的草籽都沒有,榆錢和榆樹葉子都被擼光了,只剩下光禿禿的樹幹,就這樣你只能吃自己家的。乘著榆樹皮還沒有乾枯,就剝下來,曬乾,用農村的碾子碾碎,和上玉米麵等其他雜糧,炒了成炒麵,每天就吃這個度日,有些家庭還沒有。

榆樹皮還是一味中藥,根莖不同位置有不同的藥用價值。榆樹皮入藥以後,味甘性寒,具有利水通淋和化痰止咳以久解毒消腫等多種功效,在臨床上這種中藥多用於人類身體水腫以及小便不利還有淋濁以及失眠等多常見病的治療,另外它還能止血,對人類多種出血性疾也有明顯治療作用。

在缺糧的年代榆樹救活了很多人,現在我們這裡村莊村口都會有一棵或者幾棵比較大的榆樹,沒到夏天村裡年女老少都會在樹下納涼,守護者救了先輩命的恩人。誰家小孩子一直哭的不停,家裡大人也會扯上一尺紅布拴在大榆樹上,讓他保佑孩子健康平安。


走進藏東


榆樹皮在生活困難的那些年裡,曾經也有一定的作用,它是當年唯一一種可以摻在麵粉裡亂竽充數的樹皮。

記得當年小編偏食厲害,不喜歡吃玉米麵餅子和紅薯,瘦的沒個人形,母親晚上摟著我,撫摸著小編脊背上的肋骨說道:總不願意吃飯,你看看你瘦的,皮包骨頭了都。小編不是故意不吃飯,而是真心吃不進去。

那年春天,門前的榆樹砍倒了,母親把榆樹葉子摘下來餵雞餵豬,又用一把鐮刀把榆樹皮颳了下來,清洗晾曬乾透了,才拿到磨坊加工成了榆樹皮面。

一開始不明白母親磨出來榆樹皮粉是幹啥用的,等到了下雨天,農民不用去山裡幹活了,母親就在家裡給小編做好吃的東西,當年吃餃子必須得用白麵,別的麵粉粘性不好,包不出來餃子,比如玉米麵和高粱面,它們根本包不了餃子。



那天母親把榆樹皮面跟家裡的高粱面和在一起,用山裡的野菜做餡,餡裡面擱了豬油,竟然包出來一蓖子餃子,煮熟後一家人歡歡喜喜吃了,在過去,除了過年,過十五,哪有機會吃到餃子啊,而那年春天母親竟然利用了榆樹皮面粉的粘性,和著高粱面給我們做了餃子。

後來母親還用剩下的榆樹皮面合著高粱面做麵條吃,味道有點甜,不知道是不是那些年缺少好吃的東西的原因,小編覺得榆樹皮面做成的餃子和麵條格外好吃。

從那以後,小編知道了榆樹的真正作用,榆樹錢可以蒸熟了吃,榆樹葉子可以餵雞餵豬,榆樹皮可磨成粉包餃子,榆樹木板可以做菜板,榆樹全身就沒有沒用的地方。


悠然見東山


農村老人說的是實話。

我們小時候,當時是六零年吧,國家正是困難時期,村裡吃大鍋飯,隊裡分的口糧很少,人們的糧食根本不夠吃。當時餓肚子的人很多。

老百姓們就挖野菜,剝樹皮,加工後充飢。

我清楚記得,當時一有空,父母親就在山上到處找老輸樹,找到後如獲至寶,剝下樹皮,回來曬乾,幹後用自家的石磨磨成面,然後摻合在玉米麵中一些,就可以做午飯用了。我們山西人愛吃麵食,可是口糧發的麥子,豆豆糧極少,大部分糧是玉米。而愉樹皮面有韌性,有很好的黏合作用,玉米麵摻上一點愉樹皮面,就可做成擦加面,抿圪抖等飯,能改善一下伙食,總比頓頓啃窩窩頭強點。還能增加面的份量,一舉兩得。

另外還每天去挖野菜,伴上糠面玉面吃,這樣能吃飽肚子,也很高興了。

現在我國己進入小康社會,人們頓頓白麵大米,餐餐蛋肉不離,可有些年輕人還不知足,更不珍惜糧食。我們這些老人們深深感到,這幸福生活來之不易,覺得己生活在天堂裡了。老人們都說,是享上毛主席的福,享上了共產黨的福!






尤巧英1


這是真的,樹皮是可以磨面的。不過,那都是農村困難時期,無耐的一種選擇,現在農民生活好了,沒人再用榆樹皮磨面了。

我也是農村人,家裡也種有榆樹。有一次,父親找人來,要把家裡的一棵榆樹給打了,好幾個人用鐵鎬刨了大半天,因為想把樹根也挖出來,就不能用鋸來據。然後,等樹快要倒了,就用繩子綁住大樹,幾個人一起向一邊拽,眼看樹就要倒了,幾個打樹的人,就趕緊跑到一邊,以防被大樹砸到。

榆樹打倒後,父親會把榆樹皮刮下來。刮下來的榆樹皮,被綁成一小捆兒,一小捆兒的掛在高處晾曬。同時,街坊鄰居的,誰家要是想要點榆樹皮,可以自己來刮,想要多少,就自己在大榆樹上颳去多少,都是拿回家晾曬後,準備用來食用的。

當然,榆樹皮不能直接食用,榆樹皮曬乾後,磨成了面,可以摻在別的面裡,和了面後,做成食物,烹飪之後,才可食用。

其實,榆樹皮一般情況下,在我們農村,人們只把它摻在紅薯面裡,做成食物來吃。紅薯在現如今,價格也不低,可在過去,像紅薯面這種粗糧,在價格上要比白麵低的多,以前,我們農村人,吃不起白麵,就用紅薯面來充飢。

可是,只是用紅薯面和麵,麵糰不好粘合,而且還不筋道,沒勁兒,容易爛。所以,人們就加入一點兒榆樹皮面,和出的面就會相對有勁兒點兒,煮後不那麼容易爛,而且,這樣也可以節省點兒紅薯面,因為紅薯面在過去的農村,也不是太富裕。

紅薯面和榆樹皮面摻和在一起,可以做成餄餎面.紅薯麵條.紅薯麵餅.紅薯麵餃子等。這些紅薯面做成的食物,食用起來,口感確實是比不上白麵做成的食物,可是,只要能填飽肚子,人們也就很滿足了。

現在,農村人民生活好了,各種食物應有盡有,人們不再為了溫飽而發愁。吃白麵食物吃膩了,還會偶爾做頓紅薯麵食物,只是貪圖新鮮,吃個希罕兒而已。說句實話,我雖在農村長大,小時候,也吃過幾次紅薯麵食物,可吃的並不多。像紅薯麵餅.紅薯麵餃子,也沒吃上幾次,也忘了什麼味道了。唯一有記憶的:就是餄餎面了。

餄餎面雖說是紅薯面做的,可吃起來還真不錯。它是紅薯面摻了榆皮面做出來的,吃起來滑爽香濃,當然,吃餄餎面得有滷湯,澆上了滷湯才能更加的香濃好吃。小時候吃餄餎面,其實也沒吃過幾次,因為,做這種面有點兒麻煩,還得用到餄餎床,用前得清洗餄餎床,用後還得洗。一不小心,面還會爛,加入的榆皮面適合,面才不會爛,而且口感才好。

總之,榆樹皮能磨成面,可以食用,這是千真萬確的。可不能直接食用,得摻和在紅薯面裡。而且,那只是缺吃少穿年代,人們的無耐選擇。現在,農民生活好了,豐衣足食,沒人再去想著把榆樹皮,磨成面來食用了。

當然,如果你想嘗試一下,最好的選擇,就是試著做一下餄餎面,當然,你首先得有餄餎床。現在,餄餎床在我們農村,也幾乎已經絕跡了。自己做不成餄餎面,又想嘗一下榆樹皮面的味道,想品嚐一下美味的餄餎面,那你就去賣餄餎面的小吃店吧!只不過,小吃店的餄餎面裡,有沒有放榆皮面,那就不得而知了。

吃榆樹皮面,那只是農村困難時期,不得已而採取的一種方式。現在,農村人民生活好了,再不用為了填飽肚子,而愁眉不展了。所以,我們一定要珍惜現在的幸福生活,要勤儉節約,不要奢侈狼費,要知道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一定要且行且珍惜。


趙飛雪


榆樹皮確實可以吃,而且在大饑荒年代救了很多人。可能會有許多人認為粗糙的樹皮怎麼能吃,這裡先給大家澄清一下,外面的樹皮確實不能吃,其實吃的是裡面的真皮。小時候聽奶奶說,大饑荒的時候家家戶戶沒有糧食吃,許多人家吃的是磨碎的紅薯秧、花生殼、甚至還有吃觀音土的,這些東西不易下嚥和消化,吃完容易腹脹、便秘,還死了不少人。那時榆樹皮就是好東西,把外面的老皮去掉,把裡面嫩滑的真皮取出來,曬乾、磨成粉,可以和其它食物摻起來一塊吃,可以增加其它食物的粘性。同時,榆樹皮還能起到潤滑腸道的作用,降低便秘程度。靠著榆樹皮、野菜等食物,救活了很多人。 榆樹皮性甘、平、無毒,具有利水、通淋和消腫等作用,可以治療小便不通,淋濁,水腫,癰疽發背,丹毒,疥癬等疾病。



首都農業人


親身經歷過,六七十年代家裡困難,糧食不夠吃,在那青黃不接的季節,不得不以穀糠充飢。

可是用穀糠做饃,熟了不成個,散在鍋屜裡,在這種情況下,就少不了榆樹皮,把榆樹皮去掉老皮,曬乾後用碾子壓,篩出細面摻在糠裡蒸饃,這樣熟後成個,可以用手拿起來吃。


冷眼回眸笑看花開花落


“農村老人說榆樹皮可以磨面吃”說出這話的人其本都是六十歲以上的人啦。這群人大部分都經歷過那段“忍飢挨餓”的歲月!我的老家在東北,在一九六零年時,由於連續的自然災害,那位“老大哥”又逼債。那真是“飢寒交迫”,當年的榆樹皮成了寶貝。用鐮刀扒皮,用鍋烘焙乾翠後,再用鐵杵或其它工具研碎成粉。添加到苞米麵裡,蒸出的心饅頭、窩窩頭、餅子呀充飢。澀澀的香香的味道,當時算是不可多得“精糧佳餚”。至今想起來,舌尖上還會溢出酸酸的苦澀!

現在的生活幸福,歲月靜好。這就是國富民強👍這就是國泰民安👍這是中國共產黨賜予我們的福祉。惟願我們珍惜!用心血勤奮回報社會,感恩偉大的中國共產黨🇨🇳。





一片雲101511871


那個年代,就是五九年,六零年,六一年,三年為中心,前後可推延,是缺衣少食的年代。吃榆樹白皮,砸成粉,摻高粱面或紅薯乾麵,作成團,可食。還有把玉米核,和玉米秸製成澱粉,說是澱粉就是磨爛來吃,不然人會餓死。

到了春天,田裡挖野菜,有種菜叫麵條菜,有種韭菜味,農民挖來食用,吃後腿腫,面腫。

在五九年,從地裡挖薯幹來吃。就是頭年冬天丟落的紅薯,經冬凍了,又曬乾了,那樣的紅薯幹,不苦也不甜,有點澀。

那個年代,幾歲到八十歲的人都知道生活困難。那年代四,五十歲至八十歲,都已去世了,只有幾歲的,現在已六,七十歲了,記憶憂存。令人實在痛心。

彭總,鄧總已深知,所以提出改革,以小崗村為先例。在這種情況下,有了極大的進步。


夕陽無限好126669730


惠農圈為你答疑解惑。在過去的艱苦歲月裡,五穀雜糧可是稀罕物,那個時候小麥水稻的產量比較低,還需要繳納一部分充當公糧,交了之後家裡就沒有多少糧食了,這個時候一家人的生活都成為了難題。聽奶奶說,那個時候我爸就是吃著棉花籽才活下來的,而吃樹葉樹皮都是常有的事情,野菜一長出來就被吃光了。



到了中秋的時候,一家人都會吃頓餃子,以表示團圓。不過當時的麵粉可是稀罕物,很少會有人家能夠吃上它。而在這個時候,家裡多數都是玉米、高粱、紅薯等,但這些東西的粗纖維太多,根本就合不成面,加水根本就不成團,想要包餃子吃更是很難。


不過在這個時候依舊難不倒農民,大家都會將家門前的榆樹,刮開一層皮。將它清洗幹了,然後將外面的老皮用刀去除掉,只留下白色的一層纖維層,別小瞧了這層纖維皮,農民都會將它當成寶貝,因為其中的粘液比較多,可以起到粘合的作用。將其研磨成麵粉之後,大家就會將其和玉米高粱面混合在一起。 這樣一來就可以將其糅合成麵糰,接下來就可以包上餃子,也可以包包子吃。

而它的味道還是很甘甜的,吃起來的口感比較好,也可以用它製作成麵條吃,這樣一來就可以代替小麥面的作用。 不過榆樹皮是不能多吃的,吃了之後就會便秘,之後大便就會變得十分困難。但在當時那個年代,不吃顯然是不可能的。如今的生活條件好了,大家一定要珍惜今天的生活。


惠農圈


對於沒有從那個年代走過來的農村人來說,對這個情況是不瞭解的,對於從那個年代走過來的農村人來說,對這個情況還是有發言權的,那個年代也卻實是有人把榆樹皮剝掉,去掉榆樹皮外層組織粗糙的部分,用榆樹皮內層組織柔軟的那一部分,再用農村那時候用的大石碾子碾成面,然後摻雜進高粱和玉米麵裡,做熟了去食用的!

雖然說榆樹皮內層的軟組織是可以磨成的面的,但是榆樹的數量是有限的,榆樹皮的數量也是有限的,而且農村那時候的榆樹,都是農民個人家的私有財產,雖然那時候的糧食都不夠吃,你也不能去上別人家的榆樹上扒人家的榆樹皮的,人家的榆樹上的榆樹皮也不是讓你隨便去給扒掉的,人家榆樹上的榆樹皮還會留給人家自己吃的!

如果有人說那時候榆樹皮救了很多人命的話,那就有點誇大其詞了,那也是不真實的,其實我們想想,雖然說榆樹在全國哪個地方基本都能可以種植的,但是在全國有很多地方也是不種植榆樹的,即使種植了榆樹,那也是大一點的榆樹皮可以扒的,我們試想一下,有多少榆樹皮能養活那麼多農村的人口哇!

那個時候有“代食”,有“瓜菜代”的名詞,從這兩個詞中我們就理解了,只要能吃進嘴的東西,只要能填飽肚子的東西都是可以代替食品的,而榆樹皮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而已,瓜果,野菜,菜根,嫩的樹葉,米糠,麥麩子都是可以替代食品的,把這些東西碾碎之後與有限的糧食摻雜在一起,就是我們維持生命的食品了!

榆樹皮的內層組織是可以磨成麵粉,混雜在糧食中與糧食一起吃的,這是真實的,但是說榆樹皮在那時救了很多人的命,那是不真實的,因為在那個時候不光是榆樹皮可以吃的,其他樹木內層軟組織的皮碾成面也是可以的吃的,我剛才說的各種瓜果,野菜,蔬菜的根部,嫩的樹葉,米糠,麥麩子等都是可以吃的,是這些東西加在一起才救了很多人的命,這樣說才是有道理的!

感謝您對從善如劉三農問答的關注和支持,歡迎您的評論留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