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必烈東征日本為何會失敗?

事件介紹

公元1274年(元·至元十一年),元朝第一次東征日本。其原因是日本不肯臣服於元朝。於是,忽必烈決 心用武力征服日本。元水軍從高麗合浦出發,駛向對馬島。

忽必烈東征日本為何會失敗?


過程

公元1274年(元·至元十一年)十月三日,元軍大小戰艦900艘、約28000名士兵、15000名水手等,在都元帥蒙古人忻都、左副元帥高麗人洪茶丘、右副元帥山東人劉復亨等的率領下進攻日本。元軍在對馬島登陸,全殲了日本守軍,佔領了全島。然後,元軍繼續東行,攻佔了壹岐島。由於元軍將領對日軍估計過高,害怕日軍在夜間襲擊,將部隊撤回船上休息。當夜,颱風突起 ,波浪滔天,元軍戰船大都被刮翻,或觸礁沉沒,僅有200餘艘撤回,官兵傷亡1.3萬多人, 損失慘重。元軍第一次東征日本失敗告終。

忽必烈東征日本為何會失敗?


公元1281年(元·至元十八年)元軍再次東征日本,用兵達十萬之眾。元軍調集了重兵分兩路東征。東路軍戰船900艘, 官兵4萬人,從高麗合浦出發。江南軍戰船3500艘,官兵10萬人,從慶元出發。兩軍約定在壹岐島會師。因海上起颱風,元軍船毀人亡。元軍第二次東征日本以失敗告終。

忽必烈東征日本為何會失敗?


原因

一、天氣是元軍兩次遠征日本失敗的主要原因,颱風具有不可抗拒的力量,在當時,忽必烈對氣象並不是很瞭解。颱風掀起的狂濤駭浪可以吹翻任何船隻。而每年的5至12月,而7至9月是颱風多發季節。恰巧忽必烈兩次東征選擇颱風多發季節,對此忽必烈毫不知情,因此不幸遇上臺風,導致元軍損失慘重,付出了沉重的代價。

忽必烈東征日本為何會失敗?


二、軍心不穩,這對於一支軍隊來說是致命的!元軍諸將不和,無法統令行軍,最終不得不以全線撤軍收場。而白樸詞中的“薏苡又何冤”,就正是認為元軍東征日本之所以失敗,源於諸將失和、群臣猜忌而導致軍心潰散。

忽必烈東征日本為何會失敗?


“薏苡”的典故,是出自漢代伏波將軍馬援的史事。《後漢書》卷二十四《馬援傳》稱,馬援征伐越南時,曾聽說當地有一種“薏苡”的植物,其果實(即薏仁)可食用,有輕身健體的功效;服用後還可以避南方瘴氣之害。白樸詞中的“薏苡又何冤”,正是以馬援之冤代指元軍內部的猜忌失和,也間接地暗示了元軍東征日本失敗之因。這兩次東征日本,元軍撤軍原因眾說紛紜,至今無法確定。

有不同意見和看法的小夥伴,可以在評論區留言! 拜拜ノBye~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