倉庫存儲場所的分配與佈置(二)

三、保管場所的平面佈置


保管場所的平面佈置是指對庫房、料棚、料場內的料垛、料架、通道、垛間距、收發料區等進行合理劃分,正確處理它們在平面上的位置關係。
保管場所的佈置應滿足下列要求:最大限度地提高保管場所的平面利用率和空間利用率;有利於提高物料保管質量;符合技術作業過程的要求,便於日常查點和收發等。
1. 保管場所的平面規劃
下面以庫房為例,說明庫房的平面位置規劃。
庫房內牆線所包圍的面積(如有立柱應減去立柱所佔的面積)稱為“可使用面積”。其中,庫房內料架和料垛所佔的面積為“保管面積”,其他則為“非保管面積”,其主要包括通道、牆間距、收發料區、倉儲管理人員的辦公地點等。在進行保管場所的平面規劃時,應堅持儘量擴大保管面積,縮小非保管面積的原則。下面分別針對庫房內不同區域的規劃加以說明。
(1)收發料區。收發料區是供收料、發料時臨時存放物料的區域,可劃分為收料區和發料區,也可以劃定一個收發料區(收料與發料共用)。收發料區的位置應靠近庫門和運輸通道,可設在庫房的兩端或適中的位置,並確保收料、發料互不干擾。對靠近專用線的倉庫,收料區應設在專用線的一側,發料區應設在靠近通道的一側。如果專用線進入庫房,則收料區應設在專用線的兩側。收發料區面積的大小應根據不同情況而定。

(2)通道。庫房內的通道分為運輸通道(主通道)、作業通道(副通道)和檢查通道。
1)運輸通道主要供裝卸搬運設備在倉庫內通行,其寬度取決於裝卸搬運設備的外形尺寸和單元裝載的大小。運輸通道的寬度一般為1.5~3m。如果庫內設有橋式起重機,運輸通道的寬度可設計為1.5m,甚至更窄;如果使用叉車作業,其通道寬度可通過計算求得。當單元裝載的寬度不大時,可利用以下公式計算,即
A=R+D+L+C
式中,A為通道寬度,D為物料表面至驅動軸中心線的距離,R為外側轉向半徑,L為物料長度,C為轉向輪滑行的操作餘量。
2)作業通道是供作業人員存、取、搬運物料時的通道。其寬度取決於作業方式和物料大小。當通道內只有1人作業時,其寬度可按以下公式計算,即
a=b+l+2c
式中,a為作業通道的寬度,b為作業人員身體的厚度,l為物料的最大長度,c為作業人員的活動餘量。
如果使用手推車進入作業通道作業,則通道寬度的設計可視手推車的寬度而定。一般情況下,作業通道的寬度為1m左右。
3)檢查通道是供倉儲管理人員檢查庫存物料的數量及質量時的通道,其寬度只要能使檢查人員自由通過即可,一般為0.5m左右。


(3)牆間距。為了減少庫外溫溼度對庫存物料的影響,料垛和料架應與庫牆保持一定的距離,不允許料垛、料架直接靠牆堆碼和擺放。牆間距的設置,既可以使料垛和料架與庫牆保持一定的距離,避免物料受潮,同時也可作為檢查通道或作業通道。
牆間距一般寬度為0.5m左右,當兼作作業通道時,其寬度設置需增加1倍。牆間距兼作作業通道時,可以使庫內通道形成網絡,作業進出較為方便。
(4)倉儲管理人員辦公地點。倉儲管理人員的辦公地點,既可設在庫內,也可設在庫外。總體來看,倉儲管理人員的辦公室設在庫內,特別是單獨隔成房間是不合理的,既不經濟又不安全。所以,最好在庫外另建辦公室,使倉庫內能存放更多的物料。


倉庫存儲場所的分配與佈置(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