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吃貨喜食羊肉和胡餅,不待見豬肉,有人拿吃豬肉來懲罰下屬

由於受到了中南亞和北方遊牧民族的影響,唐朝的飲食比較多元化。在肉類飲食中,和雞肉豬肉相比,羊肉佔據的比重比較大。

雖然現在的漢族人吃肉以豬肉為主,但是在那個時代唐朝人普遍喜歡吃羊肉,偶爾也有人吃牛肉,不過更多人會抵制吃牛肉。在少數民族的影響下,除了羊肉以外,乳製品在唐代也有很大的市場,葡萄酒和蔗糖也開始逐漸普及。

唐朝的飲食同樣還受到來自南方飲食的影響,喝茶變成了唐朝人的生活習慣,稻米也成為唐朝人的主食之一。另外,醃漬食品在平民的餐桌上也佔據了相當大的比重。

唐朝吃貨喜食羊肉和胡餅,不待見豬肉,有人拿吃豬肉來懲罰下屬

吃貨的聚集

唐朝普通老百姓通常一天只吃兩頓飯,早上七點到九點吃一頓,下午三點到五點吃一頓。和尚則是一天一頓,過午不食。在唐朝人最喜歡吃的食物中,其中有一種食物叫做胡餅。胡餅是來自胡人的一種麵餅製作手藝,在漢代就出現了,以烤製為主,有用油和不用油之分。胡餅的個頭很大,而且很容易存放。它的形狀有點像饢,有的撒上芝麻,有的還帶餡。不帶餡的胡餅有人存幾個月都不壞,而且耐飢,所以深受老百姓歡迎。

“時豪家食次,起羊肉一斤,層佈於巨胡餅,隔中以椒豉,潤以酥,入爐迫之,候肉半熟食之,呼為‘古樓子’(《唐語林》)”。據記載,當時權貴之家還經常吃一種帶羊肉餡的胡餅,那也是令人垂涎欲滴的。製作人用一斤羊肉,一層層塞到胡餅中,中間還夾胡椒和豆豉調味,加上一些動物油脂起酥,放到爐子裡去烤,烤得半熟後拿出來吃。因為它是一層一層的,所以唐人稱它為古樓子。

唐朝吃貨喜食羊肉和胡餅,不待見豬肉,有人拿吃豬肉來懲罰下屬

胡餅

除了胡餅,唐代還有一種舶來品叫饆饠。饆饠又叫畢羅,是唐代由西域傳入的一種帶餡的麵點。這種麵點當時在長安非常流行,據唐史記載,唐代街頭經常可以看到饆饠店、饆饠寺等。饆饠是用油煎制而成的,呈卷狀,兩邊開口,有點像如今老北京的褡褳火燒。饆饠的餡料以葷餡為主,比如羊肝饆饠、蟹黃饆饠等,但有時也會加入水果,比如櫻桃饆饠。

受胡人影響,羊肉在唐代特別受青睞。據《唐六典》記載,政府當時要供給親王府食材,其中每月葷腥類的供應是羊二十頭、豬肉六十斤和魚二十條。其中,每個月羊就要提供二十頭,一頭羊殺了之後,所出的淨肉起碼在四十斤左右,二十頭就是八百斤,所以說羊肉在飲食中佔的比重是非常大的。

我們現代人普遍吃的是豬肉,覺得豬肉香。但是唐人卻認為豬肉不是好東西,吃多了對身體不好,容易得病風。杜牧曾經給某人寫過墓誌銘,裡面提到豬肉能閉血脈,弱筋骨壯風氣,甚至惹病風(高血壓等心腦血管疾病)。現代醫學告訴我們,唐人的想法也不無道理,畢竟豬肉的飽和脂肪酸的含量很高,經常食用會引起血脂升高,容易得心腦血管疾病。

唐朝吃貨喜食羊肉和胡餅,不待見豬肉,有人拿吃豬肉來懲罰下屬

羊肉

史書《說郛》裡有個笑話,五代時期有叫李宰仁的唐朝宗室官員,此人非常討厭吃豬肉,而且辦事邏輯性也不太好。有一次,他看見兩個部下在打架,很惱火,於是他打算懲罰一下這兩個人。因為本人最不喜歡的食物是豬肉,於是他命令人從廚房裡拿來了一些餅和豬肉,讓這兩個部下當場吃下去。兩人吃下去以後,他還威脅部下說,如果再犯,不但要吃餅和豬肉,還要在裡面加上油給他們吃。

雖然這種做法很可笑,但是從另外一個角度也能看出,唐朝人真的是對豬肉不大待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