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多芬31歲時成為與海頓、莫扎特齊名的“維也納三傑”

紀念貝多芬誕辰250週年:“樂聖”貝多芬的成名之路

貝多芬31歲時成為與海頓、莫扎特齊名的“維也納三傑”

2020年是貝多芬誕辰250週年,世界很多國家推出了為期一年的紀念活動,各大劇院、音樂廳密集上演貝多芬作品,音樂院校等學術單位也安排了不同類型的貝多芬作品研討會。德國電信2020年3月5日推出貝多芬馬賽克肖像徵集活動,參與者將自己的照片上傳到指定網站,德國電信在5月份將這些上傳照片拼接成貝多芬馬賽克肖像在重要場所顯示,並供全世界的人自由下載。

貝多芬與海頓、莫扎特一起被譽為是“維也納三傑”,他們是古典主義作曲家的傑出代表。貝多芬不但把古典主義音樂發展到巔峰,也開啟了浪漫主義音樂的大門,為此,他被後世尊稱為“樂聖”。

  貝多芬在45年的作曲生涯裡創作了722個作品,他的音樂有一種道德力量,是正義的吶喊,弘揚個性解放,一直深受人們的喜愛。統計顯示,在音樂廳上演和廣播電臺播放的古典音樂,貝多芬的作品出現頻率最高。2020年1月7日,英國知名古典音樂網站Bachtrack.com公佈了2019年古典音樂行業數據統計,貝多芬的作品上演率最高,全年有超過13%的音樂會以貝多芬的作品為核心。提起外國音樂家,人們最熟悉的恐怕就是貝多芬了。今年是他誕辰250週年,我們來說說“樂聖”貝多芬的成名之路。

貝多芬31歲時成為與海頓、莫扎特齊名的“維也納三傑”

1.貝多芬出生在音樂世家

  貝多芬的全名是路德維希·凡·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他的名字取自他的祖父,他祖父也叫路德維希·凡·貝多芬(1712年-1773年)。

  貝多芬的祖父出生在梅赫倫(在比利時境內),21歲時搬到波恩,在克萊門斯·奧古斯特宮廷樂隊任男低音歌手。49歲時升為樂隊指揮,成為波恩頗有名氣的音樂家。

  貝多芬的父親約翰·凡·貝多芬(1740年-1792年)是個獨生子,在宮廷樂隊唱男高音,業餘時間教授鍵盤樂器和小提琴演奏。

  1767年,約翰迎娶了瑪麗亞·瑪格達萊娜·凱維利希(1746年-1787年),瑪麗亞的父親是特里爾的選帝侯宮廷主廚,這是她的第二次婚姻,她的前夫在1765年病逝。

  貝多芬就出生在萊茵河畔波恩的這個家庭。貝多芬的出生日期並沒有官方文件記載,但他的受洗日是1770年12月17日,當時的傳統是出生後第二天受洗,由此推斷貝多芬的生日是1770年12月16日。

  貝多芬的父母共生了7個孩子,但只有貝多芬和小他4歲和6歲的兩個弟弟活了下來。

貝多芬31歲時成為與海頓、莫扎特齊名的“維也納三傑”

2.貝多芬的父親想把他培養成莫扎特一樣的神童

  貝多芬受家庭音樂氛圍薰陶,很小就顯露出音樂天賦。他4歲時,父親就開始教他彈鋼琴和拉小提琴,一心想把他培養成莫扎特(1756年-1791年)一樣的音樂神童。

  殊不知,莫扎特是無師自通的天才,而貝多芬只是“音樂細胞”多些而已,他要想成為莫扎特式的人物必須付出數倍於莫扎特的努力,正如後來貝多芬對贊助他的一個親王所說:“親王,您之所以是您,是由於您偶然的出身;而我之所以是我,是由於我自己的努力。親王現在和將來有無數個,而我貝多芬只有一個!”

  很快,酗酒成性的父親就教不了他了,便安排他跟宮廷樂隊的管風琴師吉爾·凡·登·伊登學習音樂理論和管風琴演奏。接著,又讓他跟好友託拜厄斯·弗里德里希·菲弗學彈鋼琴。菲弗患失眠症,晚上睡不著覺時就把貝多芬從床上拉起來上鋼琴課。貝多芬還跟一個叫弗朗茨·羅萬蒂尼的親戚學拉小提琴和中提琴。貝多芬的音樂課排得滿滿,每天除了練琴就是學習音樂理論,根本沒有時間玩耍。可以想象,貝多芬的童年並不快樂。

  1778年3月26日,貝多芬第一次公演,父親在演出海報上把7週歲零3個月的貝多芬的年齡寫成6歲,以讓人們認為自己的兒子就是莫扎特一樣的神童。

貝多芬31歲時成為與海頓、莫扎特齊名的“維也納三傑”

  貝多芬9歲時跟隨宮廷管風琴師克里斯蒂安·戈特洛布·尼弗(1748年-1798年)學習作曲。1781年開始,貝多芬成為尼弗的助手演奏管風琴,但起初並沒有報酬。從1784年開始,14歲的貝多芬靠演奏管風琴有了固定的收入。

  1782年,12歲的貝多芬出版了他的處女作《根據恩斯特·克里斯托弗·德雷斯勒進行曲改編的9個鋼琴變奏曲》(WoO 63)。

  1783年,貝多芬出版了4個作品,其中《三首鋼琴小奏鳴曲》(WoO 47)題獻給了他的第一個資助人、波恩的選帝侯馬克西米利安·弗里德里希(1708年-1784年)。

貝多芬31歲時成為與海頓、莫扎特齊名的“維也納三傑”

3.貝多芬17歲時肩負起撫養兩個弟弟的重擔

  馬克西米利安·弗里德里希去世後,繼任者是馬克西米利安·弗朗西斯(1756年-1801年),他是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約瑟夫二世(1741年-1790年)的弟弟。

  約瑟夫二世是位開明的君主,他把自己繼承的遺產捐獻給國家。他大力推行啟蒙運動,在哲學、教育、藝術等各領域進行重大改革,取消貴族特權,廢除農奴制,推行宗教平等,提倡新聞自由,廢除死刑,實行免費義務教育併為貧窮學生提供獎學金。

  弗朗西斯非常支持皇兄的改革倡議,在波恩雷厲風行地推行啟蒙改革運動,這對貝多芬的思想形成和作曲風格影響很大。

  1786年12月,弗朗西斯安排貝多芬去維也納向莫扎特學習作曲。但莫扎特是否收了貝多芬這個學生,並沒有文獻資料記載。

  1787年5月,貝多芬得知母親病重後又返回波恩,但回去後不久母親就去世了。由於父親經常酗酒不理家務,17歲的貝多芬不得不留在波恩肩負起撫養兩個弟弟的重任。

  貝多芬的父親把自己的薪水都用來買酒喝,對家庭生活開銷不管不問。1789年法院裁決,令他父親把一半的收入交給貝多芬用於家庭生活。貝多芬也靠在宮廷樂隊演奏中提琴賺些錢補貼家庭,在宮廷樂隊裡,他熟悉了很多歌劇,包括莫扎特的《費加羅的婚禮》《唐璜》《魔笛》3部知名度最高的歌劇。

  貝多芬在波恩照顧弟弟的5年裡,認識了凡·博伊寧根一家,他經常拜訪這個家庭,與這家人成為朋友,在那裡瞭解了古典文學和哲學,他還教這個家庭的幾個孩子彈鋼琴。

  費迪南·馮·華爾斯坦伯爵(1762年-1823年)是位出色的鋼琴演奏家和作曲家,他認為貝多芬“孺子可教”,願意成為他的贊助人。1804年,貝多芬創作了《C大調第二十一鋼琴奏鳴曲》(Op. 53)題獻給華爾斯坦,所以,這首奏鳴曲也叫《華爾斯坦奏鳴曲》(俗稱《黎明奏鳴曲》)。

  1790年2月20日,約瑟夫二世皇帝去世,他的弟弟利奧波德二世(1747年-1792年)繼位。為紀念這次重大歷史事件,貝多芬受波恩政府委託,創作了兩部大型聲樂康塔塔,即《約瑟夫二世葬禮》(WoO 87)和《利奧波德二世登基》(WoO 88)。

  1790年聖誕節期間,音樂大師弗朗茲·約瑟夫·海頓(1732年-1809年)去英國倫敦,路過波恩作短暫停留,貝多芬第一次見到了海頓。1792年7月,海頓從倫敦返回維也納時再次路過波恩,兩人第二次見面。兩次見面,貝多芬都接受了海頓的音樂指導。

  1792年11月,在贊助人弗朗西斯的贊助和安排下,貝多芬離開波恩來去“音樂之都”維也納謀求發展。華爾斯坦伯爵在寫給貝多芬的告別信中說:“你通過堅持不懈的努力,必將會通過海頓之手接過莫扎特的靈魂。”

貝多芬31歲時成為與海頓、莫扎特齊名的“維也納三傑”

4.貝多芬31歲時成為與海頓、莫扎特齊名的“維也納三傑”

  貝多芬第二次來到維也納,恰好是莫扎特去世的第二年。公眾把貝多芬當作是莫扎特的繼承者。貝多芬不負眾望,認真研究莫扎特的作品,寫了不少具有莫扎特風格的曲子。例如,他1796年創作的《降E大調鋼琴與木管五重奏》(Op. 16)很像莫扎特的《鋼琴五重奏》(K.452),調性和結構形式完全相同,樂器配置也都是鋼琴、雙簧管、單簧管、圓號和大管。

  貝多芬在維也納最初是在貴族沙龍上演奏巴赫的《十二平均律鍵盤曲集》及即興演奏而出名的。這次到維也納後,貝多芬開始系統地向海頓學習對位法作曲。與此同時,他還跟伊格納茨·舒龐齊希(1776年-1830年)學習小提琴。貝多芬還不時接受神聖羅馬帝國御用作曲家安東尼奧·薩列裡(1750年-1825年)的指導,讓曲子更有意大利式的歌唱性。

  1794年,海頓離開維也納去英國。既然老師走了,貝多芬的贊助人弗朗西斯希望他回到波恩。但貝多芬還是留在了維也納,繼續向約翰·阿爾佈雷希茨貝格(1736年-1809年)等音樂大師學習對位法作曲。

  維也納的貴族們非常賞識貝多芬,紛紛為他提供贊助,其中包括約瑟夫·弗朗茲·洛布科維茨王子(1772年-1816年),卡爾·裡奇諾夫斯基王子(1756年-1814年),凡·斯威登男爵(1733年-1803年)。凡·斯威登男爵贊助了很多藝術家,除了貝多芬外,還贊助了海頓和莫扎特等,貝多芬在1794年至1796年間創作的《C大調第一交響曲》(Op. 21)就是題獻給他的。

貝多芬31歲時成為與海頓、莫扎特齊名的“維也納三傑”

  1795年3月29日,貝多芬在維也納首次公演,曲目是他自己創作的《降B大調第二鋼琴協奏曲》(Op. 19),貝多芬自己擔任鋼琴獨奏。這次公演後,他出版的作品開始編號,第1號作品(Op. 1)是1795年創作的3首鋼琴三重奏,題獻給他的贊助人裡奇諾夫斯基王子。第1號作品銷量很大,版稅收入幾乎足夠他一年的生活開銷。

  貝多芬是最早系統地為自己作品編號的作曲家。他的作品都由他自己編號,用“作品”的拉丁文“Opus”的縮寫“Op.”表示。出版的第1個作品就編為“Op. 1”,出版的第2個作品就編號“Op. 2”,以此類推。貝多芬還有大量作品沒有出版,這類作品被後人編入沒有出版編號的作品編號“WoO”。

  1798年,貝多芬在創作時被人打擾,他怒不可遏,大發雷霆,摔倒後爬起來發現自己聽力下降。後來,失聰的貝多芬要隨身帶著筆記本和筆,通過書寫與人交流。貝多芬1827年3月26日去世後留下400本這樣的交流筆記本。但可惜的是,他的秘書安東·申德勒(1795年-1864年)把其中的264本銷燬了,剩餘的也進行了修改,想讓貝多芬留給世人一個完美的形象。

對一般的音樂家而言,失聰意味著音樂生涯的終結,但貝多芬憑著頑強的毅力和堅定的信念繼續在音樂道路上走下去。

1800年4月2日,貝多芬《C大調第一交響曲》在維也納宮廷劇院首演,這次演出引起轟動,貝多芬名聲大噪。

1801年,貝多芬出版了6首絃樂四重奏(Op. 18),題獻給洛布科維茨王子,這一年還首演了他的《D大調第二交響曲》(Op. 36),至此,31歲的貝多芬躋身“維也納三傑”,成為繼海頓、莫扎特後又一位偉大的作曲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