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人說曹操戰勝袁紹靠天時也靠人謀?

雲清看世界


大家都知道袁紹和曹操在官渡之戰是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主要靠天時和人謀分析如下:

首先天時表現在:袁紹軍陣所處的位置是處於太陽直射的位置,所以曹操假意要不戰自降,於是借和袁紹談降和條約,並和袁紹敘家常,溜鬚拍馬一翻,用這些來拖延時間,同時為徐晃繞到袁紹後方偷襲袁紹爭取時間,等到正午焦陽似火的時候,曹操就現出原形,嘲笑袁紹就不該和他曹孟德談和,雙方開戰時,曹軍利用太陽光的照射,在袁紹軍隊被陽光照射睜不開眼的弱勢下,萬箭齊發,打消了袁軍的士氣,同時殲敵無數。所以在天時上曹操利用了太陽光的照射。

人謀表現在:曹操本身就是三國時期出名的軍事家和謀略家,說是人謀再合適不過了。曹操在很早就知道自己要想統一北方,遲早和袁紹有一場大戰,所以暗地裡訓練了一支八萬餘人的精良軍師,專門為對戰袁紹準備的,同時曹操利用與袁紹談和的時間幫徐晃爭取時間。讓他率領精兵強將從袁紹後方偷襲成功,是的袁紹在官渡打敗。之後由於許攸的反叛,讓曹操奇襲烏巢,燒掉袁紹的糧草輜重,是的袁紹徹底失敗。所以曹操在對戰袁紹方面已經提前做好了計劃,也得益於人謀。


sunnyf888


公元200年,曹操和袁紹進行了一場爭奪中原的決定性之戰,地點在官渡,又稱官渡之戰。

袁紹的兵力在當時遠遠勝過曹操,自然不甘居於曹操之下,他在打敗了公孫瓚以後,率軍南下,決心消滅曹操。

公元200年,曹操降服了南陽的張繡,趕跑了盤據徐州的劉備,解除了後顧之憂,然後屯師官渡(今河南中牟東北),迎擊袁軍。袁紹進軍到黎陽,他首先派顏良進攻白馬的東郡太守劉延,企圖奪取黃河南岸要點,以保障主力渡河。4月,曹操為爭取主動,求得初戰的勝利,親自率兵北上解救白馬之圍。此時他的謀士認為袁紹兵多,建議聲東擊西,分散袁軍兵力,先引兵到延津,偽裝渡河,趨機攻軍的後方,使袁紹分兵向西,然後派遣輕騎迅速襲擊進攻白馬的袁軍,攻其不備,一定可以擊敗顏良。曹操採納了這一建議,袁紹果然分兵延津,曹操於是乘機率領輕騎,派張遼、關羽為前鋒,急奔白馬。關羽迅速接近顏良軍,顏良倉促應戰被斬殺,袁軍潰敗。

曹操在解了白馬之圍後,命令白馬的百姓沿黃河向西撤退,袁紹派大將文丑率兵追擊曹軍。曹操當時只有騎兵600,駐於南阪(在白馬南)下,而袁軍達五六千騎,還有步兵在後跟進。曹操令士卒裝出潰不成軍的樣子,解鞍放馬,故意將輜重財物丟棄在道旁。袁軍一見果然中計,紛紛爭搶財物,顧不上追擊敵人了。這時曹操突然發起攻擊,擊敗袁軍,殺了文丑,順利退回官渡。袁紹依仗兵多勢眾,不顧首戰失利,繼續前進。8月,兩軍主力在官渡相遇。

當時,袁紹有步、騎兵10萬人,曹軍只有1萬多人。9月,曹操一度出擊失利,於是改變戰術,挖了很深的大溝,築起高高的堡壘閉守陣地,不和袁軍交戰。袁紹構築樓櫓,堆土如山,然後站在山上用箭俯射曹營,曹軍於是製作了一種拋石裝置的霹靂車,發石擊毀了就軍所築的樓櫓;袁軍又挖地道進攻,曹軍也在營內挖長溝相抵抗。雙方相持3個月,曹操處境困難,前方兵少糧缺,士率疲乏,後方也不穩固,幾乎失去堅守的信心,於是寫信給他最信任的留守許昌的謀士荀彧,說自己打算退守許昌。順便說一句,曹操非常欣賞、看重荀彧.這個謀士。曹操得到荀彧的時候說了這樣一句話,說他就是“吾之子房也”,就是曹操把荀彧看做是自己的張良。在曹操南征北戰的過程中,每到關鍵時刻都是荀彧幫助曹操出謀劃策、克敵制勝。荀 彧 回信認為不能後退,他分析當時的形勢說,袁強曹弱,一旦曹操退兵,袁紹就會乘勢掩殺過來,曹操必敗無疑。這個時候是“先退者勢屈”,意思是在相持階段誰先退後誰失敗。他勸告曹操應堅守陣地,抓住戰機,這樣,局勢一定會發生變化。曹操接受了這一建議,決心堅持危局,尋找機會擊敗袁軍。不久他派徐晃、史渙截擊、燒燬了袁軍數千輛糧車,增加了袁軍的困難。

同年10月,袁紹又派車運糧,並令淳于瓊率兵萬人護送,囤積在袁軍大營以北約20公里的故市(河南延津縣內)、烏巢(今河南延津東南)。鑑於上次糧車被燒的教訓,謀士沮授特別提醒袁紹,要他另派員戰將率一部分軍隊駐防在淳于瓊的外側,以防曹軍的偷襲。但一向剛復自用的袁紹沒有采納。袁紹的另一個謀士許攸認為曹操兵少,而且主力集中在官渡,許昌後方必定空虛,因此建議袁紹派一支輕騎從小道星夜襲擊許昌,如果佔領許昌,得到漢獻帝,那時就可生擒曹操;如果攻不下許昌,也可使曹操疲於奔命,破曹之日屈指可數。這樣好的智謀;但盲目自大的袁紹根本聽不進去,這使許攸非常失望,他感到袁紹如此不懂戰術,最後肯定會被曹操打敗,自己跟著他沒有什麼前途;這時恰巧許攸老家的家人犯法被扣押了,許攸一聽,覺得太沒面子,一怒之下就去投奔曹操。曹操聽說許攸來降,高興得顧不上穿鞋光著腳跑出來迎接。許攸建議曹操輕兵奇襲鳥巢,燒其輜重糧草。曹操立即付諸實行,親自率領步騎500,冒用袁軍的旗號,人銜枚馬縛口(以防發出聲音),各帶柴草束,在夜裡走小路偷襲烏巢,到達後立即圍攻放火。

袁紹得知曹操襲擊鳥巢後,他的反應不是去救烏巢,而是想利用曹操的精兵外出,去攻下官渡的曹軍大本營。校尉張郃力主先救烏巢,但袁紹不聽,派張郃連夜率主力進攻曹操的官渡大營,只派少數騎兵去救烏巢。由於曹營堅固,袁軍久攻不下,等到了中午,曹操已在烏巢大敗淳于瓊,並燒了袁軍全部糧食,凱旋迴師官渡。袁紹軍中的兵土知道烏巢失陷,糧草盡焚,頓時亂成一團,張郃見戰局已定,自己又一直受到袁紹的疑忌,回去無法交差,乾脆向曹操投降了。曹操乘勢揮軍出擊袁營,袁軍這時是未戰先亂,袁紹倉皇率長子袁譚和800親騎棄營而逃。

袁軍失去主帥,紛紛逃亡,潰不成軍。曹操繳獲了袁軍丟下的全部物資,並坑殺了投降過來的袁軍士兵7萬多人,袁紹的主力損失、再也無力與曹操抗衡,不久袁紹病死。

官渡之戰是漢末乃至中國史上有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也是袁曹雙方力量轉變、當時中國北部由分裂走向統一的一次關鍵性戰役。官渡一戰之後,曹操終於一反之前對袁紹的劣勢,為自己統一北方莫定了基對於三國曆史的發展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

當時,漢獻帝雖說已變成曹操手中的傀儡,但他畢竟還是封建王朝最高權威的象徵,因此,曹操“奉天子以令不臣”,在政治上佔了相當有利的地位。他打著征討叛逆、統一天下的旗號,不僅在道義上名正而言順,在客觀上也適應了歷史發展的潮流,符合了人民的要求和願望,這是曹操取勝最根本的因素。此外,曹操打擊為世人所痛恨的豪強和負官汙吏,重用地主階級的優秀人オ,一些方針政策也保護了中小地主階級的利益;他推行的軍民兩種屯田制有效地支持了戰爭的需要,解決了後勤供應,且在一定程度上安定了社會生活,減輕了民眾的一部分負擔,贏得了民心,因而受到中小地主階層和百姓擁護,在天時,地利上,這是曹操戰勝袁紹的另一根本原因。

作戰指導上的高明也是曹操取得勝利的重要因素。曹操善於採納部下良好的建議,前有荀彧讓他堅守待變,後有故友許攸深夜來獻攻敵奇謀,他都採納。攻守相濟,屢出奇兵,巧施火攻,焚燒袁軍糧草,對獲取勝利起了重大作用,集中體現曹操卓越的用兵謀略和指揮才能。反觀袁紹,政治上縱容豪強,兼併土地,任意搜刮,因而遭到人民反對;軍事上驕傲輕敵,不採納部屬的正確建議,任人唯親,剛愎自用,遲疑不決,一再喪失良機。終致糧草被燒,後路被抄,軍心動搖,內部分裂,全軍潰敗。所以曹操勝利還在於人謀。


東方6710


曹操自己也承認是有幸擊敗了袁紹,”及至袁紹據河北,兵勢強盛,孤自度勢,實不敵之;但計投死為國,以義滅身,足垂於後。幸而破紹,梟其二子。”這個“幸”即是曹操的低調又是歷史的必然。我們暫且說她是天時!

曹操自己這麼說並不奇怪,似乎也不能說明曹操這麼說就是肯定了戰勝袁紹是有“幸”。諸葛也是這麼說的!曹操、諸葛都是那個時代的最偉大的政治家、軍事家,畢生光明磊落,絕不會妄言。諸葛說:“曹操智計,殊絕於人,其用兵也,彷彿孫、吳,然困於南陽,險於烏巢,危於祁連,逼於黎陽,幾敗北山,殆死潼關,”這裡的險於烏巢就是指,建安五年(200),曹操與袁紹在官渡相持,因乏糧難支,在荀彧等人的勸說下,堅持不退,後焚燒掉袁紹在烏巢所屯的糧草,才得險勝。

所謂人謀,大概就是指荀彧不同意曹操撤軍,鼓勵曹操再堅持一下,等待時機。那麼,等待什麼時機呢?萬一等不來時機怎麼辦?無限的堅持下去嗎?

機會往往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的。荀彧說過,“袁紹兵雖眾而法令不整肅,田豐剛愎而好犯上,許攸貪婪而不檢束,審配專權而無謀,逢紀果決而剛愎自用,這兩人料理後方,如果許攸家犯了法,一定不會放過,不寬縱,許攸必然叛變。至於顏良、文丑,不過匹夫之勇罷了,可以一戰而擒!”

也就是說,荀彧讓曹操等得就是這個許攸必然叛變!荀彧源自袁紹,當然瞭解袁紹的內部問題,料事如神,並不奇怪。

如果說許攸家人不犯法、或者審配寬縱他的家人、許攸不叛變,曹操還能贏得官渡之戰嗎?無論如何荀彧是對得:如果許攸的家人不犯法,那他就不是許攸的家人了!許攸的家人犯法審配寬縱他,那他就不是審配了!審配不放過許攸的家人,許攸也不背叛袁紹,那他就不是許攸了!!!

對於曹操來說,這是不幸中的萬幸;不然中的必然。與其說是曹操有幸,不如說是荀彧預感更確切。諸葛說的險,當然就只能是有驚無險的險於烏巢了。

這樣一來,天時就成了許攸的家人不早不晚,在最不該犯法的時候犯了法😄;審配又是在最應該寬恕他的時候,沒有寬恕他😄;導致許攸在曹操眼看就要失敗的時候幫助了曹操😄。


公明淏


為什麼總是這麼多的三國問題?各位老哥都很愛讀三國啊……哈哈哈

來,聽我瞎雞兒分析幾句:

我們先看一看三國志裡面對袁紹和劉表的評價:

表跨蹈漢南,紹鷹揚河朔,然皆外寬內忌,好謀無決,有才而不能用,聞善而不能納,廢嫡立庶,舍禮崇愛,至於後嗣顛蹙,社稷傾覆,非不幸也。

“好謀無決,有才而不能用,聞善而不能納”是他們失敗的根由,“廢嫡立庶,舍禮崇愛,至於後嗣顛蹙”是他們死後己方勢力迅速瓦解的原因。

回到題目,我們來看一下官渡之戰前後,袁紹錯過了哪些機會。

1、因為兒子生病,面臨重要的軍事機會而不採取任何行動。

建安五年,太祖自東征備。田豐說紹襲太祖後,紹辭以子疾,不許,豐舉杖擊地曰:“夫遭難遇之機,而以嬰兒之病失其會,惜哉!”

雖然這很符合人之常情,但絕不是一個雄踞一方的合格諸侯該做的事情。如果彼時袁紹大軍南下,應該可以給曹操造成致命打擊,甚至有可能一舉幹掉曹操,至少極大的抑制了曹操勢力的迅速崛起。如果他彼時聽了田豐的進諫,就已經在根源上消除了官渡之戰失利的可能,因為幾乎不太可能有官渡之戰了。

2、不採納田豐以逸待勞的持久戰戰術:

田豐說紹曰:“曹公善用兵,變化無方,眾雖少,未可輕也,不如以久持之。將軍據山河之固,擁四州之眾,外結英雄,內修農戰,然後簡其精銳,分為奇兵,乘虛迭出,以擾河南,救右則擊其左,救左則擊其右,使敵疲於奔命,民不得安業;我未勞而彼已困,不及二年,可坐克也。今釋廟勝之策,而決成敗於一戰,若不如志,悔無及也。”紹不從。豐懇諫,紹怒甚,以為沮眾,械繫之。

這個戰術其實很精妙,曹操勢力當時正在快速擴展,之前一個呂布已經攪的他很煩悶了,如果採用這“敵進我退,敵退我追,敵駐我擾,敵疲我打”的騷擾戰術,想來後方更穩定的袁紹方應該會有更多機會。如果這次袁紹聽了田豐獻的策,至少可以抑制曹魏的崛起速度,推延官渡之戰可能發生的時期,積攢更多的實力。

3、使用了錯誤的軍事統帥:

紹進軍黎陽,遣顏良攻劉延於白馬。沮授又諫紹:“良性促狹,雖驍勇不可獨任。”紹不聽。太祖救延,與良戰,破斬良。紹渡河,壁延津南,使劉備、文丑挑戰。太祖擊破之,斬醜,再戰,禽紹大將。紹軍大震。

如此重要的戰役,僅派遣氣量狹小、缺乏謀略的猛將出擊,是他官渡失利的前奏,為什麼不聽聽沮授的策略呢,為什麼不派帥只派將呢?給了曹操一方“破斬良”--“斬醜”--“禽紹大將”的機會,一點點將勝利天平扳離自己一方。如果這次聽了沮授的建議,至少可以在官渡戰役中保持優勢。

4、錯判戰爭局勢,分不清急緩:

沮授又曰:“北兵數眾而果勁不及南,南谷虛少而貨財不及北;南利在於急戰,北利在於緩搏。宜徐持久,曠以日月。”紹不從。

既然謀士已經知道曹操後勤供給有問題,力求急戰,為什麼不避免其鋒芒,拖一拖呢。拖一段時間,曹操一方糧草不濟,軍心必亂,大把的機會將擺在眼前啊。如果袁紹這次聽了沮授的建議,將極有可能在戰略層面獲得取勝官渡的可能。

5、不重視最重要的後勤保障工作,將脆弱的優勢拱手送人:

太祖與紹相持日久,百姓疲乏,多叛應紹,軍食乏。會紹遣淳于瓊等將兵萬餘人北迎運車,沮授說紹:“可遣將蔣奇別為支軍於表,以斷曹公之鈔。”紹復不從。瓊宿烏巢,去紹軍四十里。太祖乃留曹洪守,自將步騎五千候夜潛往攻瓊。紹遣騎救之,敗走。破瓊等,悉斬之。太祖還,未至營,紹將高覽、張郃等率其眾降。紹眾大潰,紹與譚單騎退渡河。餘眾偽降,盡坑之。

這點沒什麼可說的,官渡之戰的曹操眼看就要撐不住了“百姓疲乏,多叛應紹,軍食乏”,照這個趨勢,再過不用一個月,曹操將不攻自破,到時袁紹只用揮師南下,必將所向披靡。如果這時的袁紹加強對烏巢的防衛,曹操軍偷襲失敗將不攻自破;如果袁紹聽從建議,包抄曹操後路,至少不至於一戰潰敗、盡失戰局。

6、內心不夠強大,後事安排欠妥:

出長子譚為青州,沮授諫紹:“必為禍始。”紹不聽,曰:“孤欲令諸兒各據一州也。”又以中子熙為幽州,甥高幹為幷州。

官渡一戰失敗後,袁紹方也沒有完全失利,憑藉河北的資源完全可以再繼續發展,內心強大的失敗一百次也會不會讓他喪失崛起的信心(如皇叔),內心不夠強大的袁紹卻在失敗後鬱鬱寡歡,“憂死”。如沮授所言,將仨兒子、一個侄子分別統領州郡“必為禍始。”,袁紹在世的時候,文臣武將只有他一個領導,一旦袁紹離世,群臣分作幾黨,兒子們也互相看不順眼。外患未除、內患又起,焉有不敗之理?如果袁紹心態好一點、早日明確繼承人,官渡失敗之後還是有機會的。

群雄割據的亂世,每個人都面臨很多選擇,做對了選擇就有更多的機會崛起,而袁紹恰恰幾乎做錯了每一道選擇題。凡是對的一律不聽、凡是錯的一律不改。袁紹也挺不容易的,做判斷題就算全瞎蒙理論上來說也有50%的正確率啊,他成功的避開了每一個正確答案。

可惜,歷史沒有如果。


古書新說


大家好,我是拖鞋,很榮幸回答這個問題。曹操戰勝袁紹,主要靠的是人謀,關於天時、地利,曹操還不如袁紹。

曹操的複雜局勢

公元200年,曹操官渡之戰大敗袁紹,從此奠定北方霸主地位,而官渡之戰前期,曹操面臨的形勢要比袁紹複雜的多。此時曹操北面有當時第一諸侯袁紹,南面孫策、劉表虎視眈眈,內有劉備、董承欲加害曹操,此外,西涼軍閥虎視眈眈,張繡與曹操更是有著殺子之仇,而且曹操連年征戰,加上當時青州、徐州鬧蝗災,糧草儲備也不足,可謂是內憂外患。

袁紹局勢明朗

而袁紹所面臨的局勢則相對明朗,袁紹在官渡之戰前剛剛打敗公孫瓚,統一河北,當地名士、武將多有歸附,坐擁冀州、幽州,兵精糧足,面臨的敵人只有曹操一人,而且官渡之戰前曹操軍心不穩,武將謀士多有暗中寫信投奔袁紹之人,所以此時袁紹可謂是佔盡天時、地利。

而面對佔盡天時、地利的袁紹,曹操集團的取勝之匙正是人謀,其中有兩個人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1、糧草不濟,荀彧力諫曹操死戰。

官渡之戰相持階段,袁紹架高營帳向曹軍射箭,曹操的部隊在營帳內都需要舉著盾牌走路,而此時曹軍糧食也出現了問題,曹操寫信給後勤部長荀彧,和他商量,準備撤回許都。然而荀彧力諫曹操說:“袁紹全部兵馬都集於官渡,準備與主公決一勝負。主公用最弱的軍隊抵擋最強的軍隊,如果不能勝敵,則被敵勝,這是成敗的關鍵時刻。況且袁紹不過是一個普通的人才而已,能聚集人,卻不能正確調用。憑著主公的聰明威武,雄才大略,再加上奉天子之命討伐叛亂,就會無往不勝!”曹公聽從了他的建議,堅持了下來,最終贏得了勝利。

紹射營中,矢如雨下,行者皆蒙楯,大懼。時公糧少,與荀彧書,議欲還許。彧以為“紹悉聚官渡,欲與公決勝敗。公以至弱當至強,若不能制,必為所乘,是天下之大機也。且紹,布衣之雄耳,能聚人而不能用。夫以公之神武明哲而輔以大順,何向而不濟!”公從之。

2、許攸反水,曹操火燒烏巢。

正當官渡之戰相持不下,曹操糧草殆盡的時候,許攸突然反水,投奔曹操,並提出火燒烏巢的建議,當時眾將不敢相信許攸,而曹操當機立斷,抓住時機,親自帶兵火燒烏巢,從而取得勝利。

紹謀臣許攸貪財,紹不能足,來奔,因說公擊瓊等。左右疑之,荀攸、賈詡勸公。公乃留曹洪守,自將步騎五千人夜往,會明至。瓊等望見公兵少,出陳門外。公急擊之,瓊退保營,遂攻之。

當然除了人謀之外,曹操能夠戰勝袁紹還與袁紹驕傲自大、用人不明、戰略失誤、人心不齊息息相關。既然問題問的是天時,人謀,這裡我們就不一一贅述了。希望我的回答能夠為您解惑。


劃過天空的拖鞋


袁紹和曹操算髮小,老朋友了,年輕時一起搞惡作劇。袁紹家世和相貌比曹操強,早期發展勢頭也強於曹操,曹操落難時曾想投奔袁紹了。只是袁紹消滅公孫瓚,曹操消滅呂布、袁術後北方基本剩餘袁紹和曹操兩大政治軍事集團,雙方不可避免要進行對決,最終曹操在官渡之戰以弱勝強擊敗袁紹,202年袁紹憂憤而死,207年袁紹兒子袁熙、袁尚被遼東太守公孫康所斬,袁紹政治軍事集團被消滅。

200年董承等人“衣帶詔”失敗以後,被曹操夷滅三族,袁紹找到了出兵進攻曹操的理由,可是在進軍過程中指揮失誤導致官渡之戰被曹操擊敗。

曹操成功謀劃體現在:

1、曹操、荀攸採取聲東擊西之計,導致白馬之戰袁紹軍事集團中河北名將顏良被關羽斬首。延津之戰袁紹軍事集團大將文丑又死於亂軍之中。曹操連勝兩戰,提高了軍隊士氣。

2、 曹操當機立斷決定先出兵擊敗劉備勢力,避免了兩線作戰局面。

3、曹操勢力弱於袁紹,在官渡兩軍對壘時袁紹方還佔優勢,曹操有些堅持不下去,想撒到了許昌,荀彧鼓勵曹操堅持。這時終於等到決定勝敗命運的重大轉機。 袁紹陣營謀士許攸投奔曹操,建議曹操突襲了袁軍烏巢,燒其輜重,這對袁紹一方是致命打擊。

4、曹操預測到袁紹三個兒子袁譚 袁熙 袁尚會自相殘殺,也預測到公孫康會斬殺袁熙、袁尚。

5、曹操和袁紹交戰時釆用了正確策略,還虛心接受多方面建議,善於抓住戰機。而原有一定能力的袁紹卻表現非常不好,瞻前顧後,不善於把握時機,不釆納正確意見,對內部人員管理不到位。最終,曹操以弱勝強,戰勝了袁紹。


大白白野


個人覺得曹操戰勝袁紹天時肯定是必要條件,人謀是原始驅動力,天時的轉換有時是人謀的,人謀利用好了天時取得了大家贊同的結果就是陽謀,取得了大家不屑的結果就是陰謀。

在戰爭中雙方主將的性格和所好都會使天時的天平發生變化。袁紹前期兵強馬壯經過他的經營表面實力還在但是核心根基動搖了,而曹操通過自己的經營獲得下邊的人認同。這時天時以在曹操這邊,再就是人謀曹操除了自己決斷還會結合下邊謀士的意見,最能體現的人就是許攸了,他給袁紹建議直下曹操大本營而沒有收到接納反而受氣,他找曹操時,曹操是忘履而迎,而獲得偷襲袁紹糧草所需的信息。

天時不是一乘不變的通過籌謀和積極面對她的天平就會傾斜過來。我們生活中也一樣困難時期的人謀就是我們自己面對困難的態度,積極的態度就會有使天時來到身邊。


LEIYONG35


官渡曹操以少勝袁紹,不是曹操所能,也不是曹操傭有天時地理。他的勝利,而勝在對手無能,疑而不決,決而不行,有疾忌醫,不聽良言之故。按照許攸替他決策如聽用,堅守不出,曹操將沒法,曹操路遠戰線長,搬運糧草不便,軍不可一日無糧,時間拖長,他還要過及老巢,自身在外,如老巢被人攻破,得不嘗失,他必須速戰速決。如果袁紹只守不戰,曹操必然自退,那時袁軍出擊,曹操必敗。妙計不用,敗在一旦。


老龔166916589


其實官渡之戰,曹操贏得僥倖。

說是天時大於人謀也對,但是雖然成事在天,但是謀事還是在人,所以曹操算是佔了天時和人謀。

首先袁家四世三公,論根基、人脈、實力都遠遠強於官渡之時的曹操,當時的曹操只佔了一樣大義,就是手裡有個漢獻帝,除此以外處處被袁紹壓制。

要知道,官渡之戰結束後,曹操還從袁紹軍中得到了不少投誠信,這些信都是曹操手底下的人寫給袁紹表忠心的,曹操一把火全燒了,燒的原因不是因為曹操多大度,而是如果深追下去,可能除了曹氏和夏侯氏,其他人都得受到株連。

整個官渡之戰並不像演義裡描述的,袁紹是個聽不進話的庸主,曹操英明無比之類的。事實是,官渡之戰一直打到許攸和張郃投誠之前,袁紹一直都是壓著曹操打的,曹操當時的情況是“兵不滿萬,傷者十二三”“百姓疲乏,多叛應紹,軍食乏。”也就是說,除了兵力劣勢外,曹操軍的軍糧也快完了,曹操的軍糧不是食用消耗殆盡的,而是官渡期間,曹操被袁紹派軍斷了糧道,可以說袁紹和曹操一樣,算得上是一時豪傑,並非糊塗主公。

曹操官渡能打贏,主要靠兩個人,一個人是許攸,一個人是張郃,許攸的族人犯法,被審配收監,結果許攸投奔曹操,洩露烏巢屯糧的情報,使得烏巢被偷襲陷落,當然袁紹並是像演義中所說,沒有派兵馳援烏巢,袁紹派兵了,但可惜的是援軍還沒到烏巢就陷落了,而張郃高覽在烏巢被攻陷之後,就臨陣投降了。

雖然袁紹官渡敗了,但是曹操真正平定河北,消滅袁家勢力可是用了七八年的時間。


藍喵曰


首先曹操能以部分精銳對抗袁紹大軍。劉曄能夠發明霹靂車,在糧盡時準備棄官渡回許昌是荀彧勸住了他,還有很多郭嘉提出的建議戰勝袁紹這些都說明曹操靠的是人謀,包括火燒烏巢這個打破僵局的戰爭也是許攸提出來的。

曹操在兩軍對持時,袁紹在勝算比較大時內部發生了重大變化,許攸投降讓曹操戰局扭轉,張郃高覽投降讓袁紹軍人心渙散,讓曹操最後勝利起了大作用,這都是意料之外,也算得上天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