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人说曹操战胜袁绍靠天时也靠人谋?

雲清看世界


大家都知道袁绍和曹操在官渡之战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主要靠天时和人谋分析如下:

首先天时表现在:袁绍军阵所处的位置是处于太阳直射的位置,所以曹操假意要不战自降,于是借和袁绍谈降和条约,并和袁绍叙家常,溜须拍马一翻,用这些来拖延时间,同时为徐晃绕到袁绍后方偷袭袁绍争取时间,等到正午焦阳似火的时候,曹操就现出原形,嘲笑袁绍就不该和他曹孟德谈和,双方开战时,曹军利用太阳光的照射,在袁绍军队被阳光照射睁不开眼的弱势下,万箭齐发,打消了袁军的士气,同时歼敌无数。所以在天时上曹操利用了太阳光的照射。

人谋表现在:曹操本身就是三国时期出名的军事家和谋略家,说是人谋再合适不过了。曹操在很早就知道自己要想统一北方,迟早和袁绍有一场大战,所以暗地里训练了一支八万余人的精良军师,专门为对战袁绍准备的,同时曹操利用与袁绍谈和的时间帮徐晃争取时间。让他率领精兵强将从袁绍后方偷袭成功,是的袁绍在官渡打败。之后由于许攸的反叛,让曹操奇袭乌巢,烧掉袁绍的粮草辎重,是的袁绍彻底失败。所以曹操在对战袁绍方面已经提前做好了计划,也得益于人谋。


sunnyf888


公元200年,曹操和袁绍进行了一场争夺中原的决定性之战,地点在官渡,又称官渡之战。

袁绍的兵力在当时远远胜过曹操,自然不甘居于曹操之下,他在打败了公孙瓒以后,率军南下,决心消灭曹操。

公元200年,曹操降服了南阳的张绣,赶跑了盘据徐州的刘备,解除了后顾之忧,然后屯师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迎击袁军。袁绍进军到黎阳,他首先派颜良进攻白马的东郡太守刘延,企图夺取黄河南岸要点,以保障主力渡河。4月,曹操为争取主动,求得初战的胜利,亲自率兵北上解救白马之围。此时他的谋士认为袁绍兵多,建议声东击西,分散袁军兵力,先引兵到延津,伪装渡河,趋机攻军的后方,使袁绍分兵向西,然后派遣轻骑迅速袭击进攻白马的袁军,攻其不备,一定可以击败颜良。曹操采纳了这一建议,袁绍果然分兵延津,曹操于是乘机率领轻骑,派张辽、关羽为前锋,急奔白马。关羽迅速接近颜良军,颜良仓促应战被斩杀,袁军溃败。

曹操在解了白马之围后,命令白马的百姓沿黄河向西撤退,袁绍派大将文丑率兵追击曹军。曹操当时只有骑兵600,驻于南阪(在白马南)下,而袁军达五六千骑,还有步兵在后跟进。曹操令士卒装出溃不成军的样子,解鞍放马,故意将辎重财物丢弃在道旁。袁军一见果然中计,纷纷争抢财物,顾不上追击敌人了。这时曹操突然发起攻击,击败袁军,杀了文丑,顺利退回官渡。袁绍依仗兵多势众,不顾首战失利,继续前进。8月,两军主力在官渡相遇。

当时,袁绍有步、骑兵10万人,曹军只有1万多人。9月,曹操一度出击失利,于是改变战术,挖了很深的大沟,筑起高高的堡垒闭守阵地,不和袁军交战。袁绍构筑楼橹,堆土如山,然后站在山上用箭俯射曹营,曹军于是制作了一种抛石装置的霹雳车,发石击毁了就军所筑的楼櫓;袁军又挖地道进攻,曹军也在营内挖长沟相抵抗。双方相持3个月,曹操处境困难,前方兵少粮缺,士率疲乏,后方也不稳固,几乎失去坚守的信心,于是写信给他最信任的留守许昌的谋士荀彧,说自己打算退守许昌。顺便说一句,曹操非常欣赏、看重荀彧.这个谋士。曹操得到荀彧的时候说了这样一句话,说他就是“吾之子房也”,就是曹操把荀彧看做是自己的张良。在曹操南征北战的过程中,每到关键时刻都是荀彧帮助曹操出谋划策、克敌制胜。荀 彧 回信认为不能后退,他分析当时的形势说,袁强曹弱,一旦曹操退兵,袁绍就会乘势掩杀过来,曹操必败无疑。这个时候是“先退者势屈”,意思是在相持阶段谁先退后谁失败。他劝告曹操应坚守阵地,抓住战机,这样,局势一定会发生变化。曹操接受了这一建议,决心坚持危局,寻找机会击败袁军。不久他派徐晃、史涣截击、烧毁了袁军数千辆粮车,增加了袁军的困难。

同年10月,袁绍又派车运粮,并令淳于琼率兵万人护送,囤积在袁军大营以北约20公里的故市(河南延津县内)、乌巢(今河南延津东南)。鉴于上次粮车被烧的教训,谋士沮授特别提醒袁绍,要他另派员战将率一部分军队驻防在淳于琼的外侧,以防曹军的偷袭。但一向刚復自用的袁绍没有采纳。袁绍的另一个谋士许攸认为曹操兵少,而且主力集中在官渡,许昌后方必定空虚,因此建议袁绍派一支轻骑从小道星夜袭击许昌,如果占领许昌,得到汉献帝,那时就可生擒曹操;如果攻不下许昌,也可使曹操疲于奔命,破曹之日屈指可数。这样好的智谋;但盲目自大的袁绍根本听不进去,这使许攸非常失望,他感到袁绍如此不懂战术,最后肯定会被曹操打败,自己跟着他没有什么前途;这时恰巧许攸老家的家人犯法被扣押了,许攸一听,觉得太没面子,一怒之下就去投奔曹操。曹操听说许攸来降,高兴得顾不上穿鞋光着脚跑出来迎接。许攸建议曹操轻兵奇袭鸟巢,烧其辎重粮草。曹操立即付诸实行,亲自率领步骑500,冒用袁军的旗号,人衔枚马缚口(以防发出声音),各带柴草束,在夜里走小路偷袭乌巢,到达后立即围攻放火。

袁绍得知曹操袭击鸟巢后,他的反应不是去救乌巢,而是想利用曹操的精兵外出,去攻下官渡的曹军大本营。校尉张郃力主先救乌巢,但袁绍不听,派张郃连夜率主力进攻曹操的官渡大营,只派少数骑兵去救乌巢。由于曹营坚固,袁军久攻不下,等到了中午,曹操已在乌巢大败淳于琼,并烧了袁军全部粮食,凯旋回师官渡。袁绍军中的兵土知道乌巢失陷,粮草尽焚,顿时乱成一团,张郃见战局已定,自己又一直受到袁绍的疑忌,回去无法交差,干脆向曹操投降了。曹操乘势挥军出击袁营,袁军这时是未战先乱,袁绍仓皇率长子袁谭和800亲骑弃营而逃。

袁军失去主帅,纷纷逃亡,溃不成军。曹操缴获了袁军丢下的全部物资,并坑杀了投降过来的袁军士兵7万多人,袁绍的主力损失、再也无力与曹操抗衡,不久袁绍病死。

官渡之战是汉末乃至中国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也是袁曹双方力量转变、当时中国北部由分裂走向统一的一次关键性战役。官渡一战之后,曹操终于一反之前对袁绍的劣势,为自己统一北方莫定了基对于三国历史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当时,汉献帝虽说已变成曹操手中的傀儡,但他毕竟还是封建王朝最高权威的象征,因此,曹操“奉天子以令不臣”,在政治上占了相当有利的地位。他打着征讨叛逆、统一天下的旗号,不仅在道义上名正而言顺,在客观上也适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符合了人民的要求和愿望,这是曹操取胜最根本的因素。此外,曹操打击为世人所痛恨的豪强和负官污吏,重用地主阶级的优秀人オ,一些方针政策也保护了中小地主阶级的利益;他推行的军民两种屯田制有效地支持了战争的需要,解决了后勤供应,且在一定程度上安定了社会生活,减轻了民众的一部分负担,赢得了民心,因而受到中小地主阶层和百姓拥护,在天时,地利上,这是曹操战胜袁绍的另一根本原因。

作战指导上的高明也是曹操取得胜利的重要因素。曹操善于采纳部下良好的建议,前有荀彧让他坚守待变,后有故友许攸深夜来献攻敌奇谋,他都采纳。攻守相济,屡出奇兵,巧施火攻,焚烧袁军粮草,对获取胜利起了重大作用,集中体现曹操卓越的用兵谋略和指挥才能。反观袁绍,政治上纵容豪强,兼并土地,任意搜刮,因而遭到人民反对;军事上骄傲轻敌,不采纳部属的正确建议,任人唯亲,刚愎自用,迟疑不决,一再丧失良机。终致粮草被烧,后路被抄,军心动摇,内部分裂,全军溃败。所以曹操胜利还在于人谋。


东方6710


曹操自己也承认是有幸击败了袁绍,”及至袁绍据河北,兵势强盛,孤自度势,实不敌之;但计投死为国,以义灭身,足垂于后。幸而破绍,枭其二子。”这个“幸”即是曹操的低调又是历史的必然。我们暂且说她是天时!

曹操自己这么说并不奇怪,似乎也不能说明曹操这么说就是肯定了战胜袁绍是有“幸”。诸葛也是这么说的!曹操、诸葛都是那个时代的最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毕生光明磊落,绝不会妄言。诸葛说:“曹操智计,殊绝于人,其用兵也,仿佛孙、吴,然困于南阳,险于乌巢,危于祁连,逼于黎阳,几败北山,殆死潼关,”这里的险于乌巢就是指,建安五年(200),曹操与袁绍在官渡相持,因乏粮难支,在荀彧等人的劝说下,坚持不退,后焚烧掉袁绍在乌巢所屯的粮草,才得险胜。

所谓人谋,大概就是指荀彧不同意曹操撤军,鼓励曹操再坚持一下,等待时机。那么,等待什么时机呢?万一等不来时机怎么办?无限的坚持下去吗?

机会往往都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荀彧说过,“袁绍兵虽众而法令不整肃,田丰刚愎而好犯上,许攸贪婪而不检束,审配专权而无谋,逢纪果决而刚愎自用,这两人料理后方,如果许攸家犯了法,一定不会放过,不宽纵,许攸必然叛变。至于颜良、文丑,不过匹夫之勇罢了,可以一战而擒!”

也就是说,荀彧让曹操等得就是这个许攸必然叛变!荀彧源自袁绍,当然了解袁绍的内部问题,料事如神,并不奇怪。

如果说许攸家人不犯法、或者审配宽纵他的家人、许攸不叛变,曹操还能赢得官渡之战吗?无论如何荀彧是对得:如果许攸的家人不犯法,那他就不是许攸的家人了!许攸的家人犯法审配宽纵他,那他就不是审配了!审配不放过许攸的家人,许攸也不背叛袁绍,那他就不是许攸了!!!

对于曹操来说,这是不幸中的万幸;不然中的必然。与其说是曹操有幸,不如说是荀彧预感更确切。诸葛说的险,当然就只能是有惊无险的险于乌巢了。

这样一来,天时就成了许攸的家人不早不晚,在最不该犯法的时候犯了法😄;审配又是在最应该宽恕他的时候,没有宽恕他😄;导致许攸在曹操眼看就要失败的时候帮助了曹操😄。


公明淏


为什么总是这么多的三国问题?各位老哥都很爱读三国啊……哈哈哈

来,听我瞎鸡儿分析几句:

我们先看一看三国志里面对袁绍和刘表的评价:

表跨蹈汉南,绍鹰扬河朔,然皆外宽内忌,好谋无决,有才而不能用,闻善而不能纳,废嫡立庶,舍礼崇爱,至于后嗣颠蹙,社稷倾覆,非不幸也。

“好谋无决,有才而不能用,闻善而不能纳”是他们失败的根由,“废嫡立庶,舍礼崇爱,至于后嗣颠蹙”是他们死后己方势力迅速瓦解的原因。

回到题目,我们来看一下官渡之战前后,袁绍错过了哪些机会。

1、因为儿子生病,面临重要的军事机会而不采取任何行动。

建安五年,太祖自东征备。田丰说绍袭太祖后,绍辞以子疾,不许,丰举杖击地曰:“夫遭难遇之机,而以婴儿之病失其会,惜哉!”

虽然这很符合人之常情,但绝不是一个雄踞一方的合格诸侯该做的事情。如果彼时袁绍大军南下,应该可以给曹操造成致命打击,甚至有可能一举干掉曹操,至少极大的抑制了曹操势力的迅速崛起。如果他彼时听了田丰的进谏,就已经在根源上消除了官渡之战失利的可能,因为几乎不太可能有官渡之战了。

2、不采纳田丰以逸待劳的持久战战术:

田丰说绍曰:“曹公善用兵,变化无方,众虽少,未可轻也,不如以久持之。将军据山河之固,拥四州之众,外结英雄,内修农战,然后简其精锐,分为奇兵,乘虚迭出,以扰河南,救右则击其左,救左则击其右,使敌疲於奔命,民不得安业;我未劳而彼已困,不及二年,可坐克也。今释庙胜之策,而决成败於一战,若不如志,悔无及也。”绍不从。丰恳谏,绍怒甚,以为沮众,械系之。

这个战术其实很精妙,曹操势力当时正在快速扩展,之前一个吕布已经搅的他很烦闷了,如果采用这“敌进我退,敌退我追,敌驻我扰,敌疲我打”的骚扰战术,想来后方更稳定的袁绍方应该会有更多机会。如果这次袁绍听了田丰献的策,至少可以抑制曹魏的崛起速度,推延官渡之战可能发生的时期,积攒更多的实力。

3、使用了错误的军事统帅:

绍进军黎阳,遣颜良攻刘延于白马。沮授又谏绍:“良性促狭,虽骁勇不可独任。”绍不听。太祖救延,与良战,破斩良。绍渡河,壁延津南,使刘备、文丑挑战。太祖击破之,斩丑,再战,禽绍大将。绍军大震。

如此重要的战役,仅派遣气量狭小、缺乏谋略的猛将出击,是他官渡失利的前奏,为什么不听听沮授的策略呢,为什么不派帅只派将呢?给了曹操一方“破斩良”--“斩丑”--“禽绍大将”的机会,一点点将胜利天平扳离自己一方。如果这次听了沮授的建议,至少可以在官渡战役中保持优势。

4、错判战争局势,分不清急缓:

沮授又曰:“北兵数众而果劲不及南,南谷虚少而货财不及北;南利在於急战,北利在於缓搏。宜徐持久,旷以日月。”绍不从。

既然谋士已经知道曹操后勤供给有问题,力求急战,为什么不避免其锋芒,拖一拖呢。拖一段时间,曹操一方粮草不济,军心必乱,大把的机会将摆在眼前啊。如果袁绍这次听了沮授的建议,将极有可能在战略层面获得取胜官渡的可能。

5、不重视最重要的后勤保障工作,将脆弱的优势拱手送人:

太祖与绍相持日久,百姓疲乏,多叛应绍,军食乏。会绍遣淳于琼等将兵万馀人北迎运车,沮授说绍:“可遣将蒋奇别为支军於表,以断曹公之钞。”绍复不从。琼宿乌巢,去绍军四十里。太祖乃留曹洪守,自将步骑五千候夜潜往攻琼。绍遣骑救之,败走。破琼等,悉斩之。太祖还,未至营,绍将高览、张郃等率其众降。绍众大溃,绍与谭单骑退渡河。馀众伪降,尽坑之。

这点没什么可说的,官渡之战的曹操眼看就要撑不住了“百姓疲乏,多叛应绍,军食乏”,照这个趋势,再过不用一个月,曹操将不攻自破,到时袁绍只用挥师南下,必将所向披靡。如果这时的袁绍加强对乌巢的防卫,曹操军偷袭失败将不攻自破;如果袁绍听从建议,包抄曹操后路,至少不至于一战溃败、尽失战局。

6、内心不够强大,后事安排欠妥:

出长子谭为青州,沮授谏绍:“必为祸始。”绍不听,曰:“孤欲令诸儿各据一州也。”又以中子熙为幽州,甥高干为并州。

官渡一战失败后,袁绍方也没有完全失利,凭借河北的资源完全可以再继续发展,内心强大的失败一百次也会不会让他丧失崛起的信心(如皇叔),内心不够强大的袁绍却在失败后郁郁寡欢,“忧死”。如沮授所言,将仨儿子、一个侄子分别统领州郡“必为祸始。”,袁绍在世的时候,文臣武将只有他一个领导,一旦袁绍离世,群臣分作几党,儿子们也互相看不顺眼。外患未除、内患又起,焉有不败之理?如果袁绍心态好一点、早日明确继承人,官渡失败之后还是有机会的。

群雄割据的乱世,每个人都面临很多选择,做对了选择就有更多的机会崛起,而袁绍恰恰几乎做错了每一道选择题。凡是对的一律不听、凡是错的一律不改。袁绍也挺不容易的,做判断题就算全瞎蒙理论上来说也有50%的正确率啊,他成功的避开了每一个正确答案。

可惜,历史没有如果。


古书新说


大家好,我是拖鞋,很荣幸回答这个问题。曹操战胜袁绍,主要靠的是人谋,关于天时、地利,曹操还不如袁绍。

曹操的复杂局势

公元200年,曹操官渡之战大败袁绍,从此奠定北方霸主地位,而官渡之战前期,曹操面临的形势要比袁绍复杂的多。此时曹操北面有当时第一诸侯袁绍,南面孙策、刘表虎视眈眈,内有刘备、董承欲加害曹操,此外,西凉军阀虎视眈眈,张绣与曹操更是有着杀子之仇,而且曹操连年征战,加上当时青州、徐州闹蝗灾,粮草储备也不足,可谓是内忧外患。

袁绍局势明朗

而袁绍所面临的局势则相对明朗,袁绍在官渡之战前刚刚打败公孙瓒,统一河北,当地名士、武将多有归附,坐拥冀州、幽州,兵精粮足,面临的敌人只有曹操一人,而且官渡之战前曹操军心不稳,武将谋士多有暗中写信投奔袁绍之人,所以此时袁绍可谓是占尽天时、地利。

而面对占尽天时、地利的袁绍,曹操集团的取胜之匙正是人谋,其中有两个人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1、粮草不济,荀彧力谏曹操死战。

官渡之战相持阶段,袁绍架高营帐向曹军射箭,曹操的部队在营帐内都需要举着盾牌走路,而此时曹军粮食也出现了问题,曹操写信给后勤部长荀彧,和他商量,准备撤回许都。然而荀彧力谏曹操说:“袁绍全部兵马都集于官渡,准备与主公决一胜负。主公用最弱的军队抵挡最强的军队,如果不能胜敌,则被敌胜,这是成败的关键时刻。况且袁绍不过是一个普通的人才而已,能聚集人,却不能正确调用。凭着主公的聪明威武,雄才大略,再加上奉天子之命讨伐叛乱,就会无往不胜!”曹公听从了他的建议,坚持了下来,最终赢得了胜利。

绍射营中,矢如雨下,行者皆蒙楯,大惧。时公粮少,与荀彧书,议欲还许。彧以为“绍悉聚官渡,欲与公决胜败。公以至弱当至强,若不能制,必为所乘,是天下之大机也。且绍,布衣之雄耳,能聚人而不能用。夫以公之神武明哲而辅以大顺,何向而不济!”公从之。

2、许攸反水,曹操火烧乌巢。

正当官渡之战相持不下,曹操粮草殆尽的时候,许攸突然反水,投奔曹操,并提出火烧乌巢的建议,当时众将不敢相信许攸,而曹操当机立断,抓住时机,亲自带兵火烧乌巢,从而取得胜利。

绍谋臣许攸贪财,绍不能足,来奔,因说公击琼等。左右疑之,荀攸、贾诩劝公。公乃留曹洪守,自将步骑五千人夜往,会明至。琼等望见公兵少,出陈门外。公急击之,琼退保营,遂攻之。

当然除了人谋之外,曹操能够战胜袁绍还与袁绍骄傲自大、用人不明、战略失误、人心不齐息息相关。既然问题问的是天时,人谋,这里我们就不一一赘述了。希望我的回答能够为您解惑。


划过天空的拖鞋


袁绍和曹操算发小,老朋友了,年轻时一起搞恶作剧。袁绍家世和相貌比曹操强,早期发展势头也强于曹操,曹操落难时曾想投奔袁绍了。只是袁绍消灭公孙瓒,曹操消灭吕布、袁术后北方基本剩余袁绍和曹操两大政治军事集团,双方不可避免要进行对决,最终曹操在官渡之战以弱胜强击败袁绍,202年袁绍忧愤而死,207年袁绍儿子袁熙、袁尚被辽东太守公孙康所斩,袁绍政治军事集团被消灭。

200年董承等人“衣带诏”失败以后,被曹操夷灭三族,袁绍找到了出兵进攻曹操的理由,可是在进军过程中指挥失误导致官渡之战被曹操击败。

曹操成功谋划体现在:

1、曹操、荀攸采取声东击西之计,导致白马之战袁绍军事集团中河北名将颜良被关羽斩首。延津之战袁绍军事集团大将文丑又死于乱军之中。曹操连胜两战,提高了军队士气。

2、 曹操当机立断决定先出兵击败刘备势力,避免了两线作战局面。

3、曹操势力弱于袁绍,在官渡两军对垒时袁绍方还占优势,曹操有些坚持不下去,想撒到了许昌,荀彧鼓励曹操坚持。这时终于等到决定胜败命运的重大转机。 袁绍阵营谋士许攸投奔曹操,建议曹操突袭了袁军乌巢,烧其辎重,这对袁绍一方是致命打击。

4、曹操预测到袁绍三个儿子袁谭 袁熙 袁尚会自相残杀,也预测到公孙康会斩杀袁熙、袁尚。

5、曹操和袁绍交战时釆用了正确策略,还虚心接受多方面建议,善于抓住战机。而原有一定能力的袁绍却表现非常不好,瞻前顾后,不善于把握时机,不釆纳正确意见,对内部人员管理不到位。最终,曹操以弱胜强,战胜了袁绍。


大白白野


个人觉得曹操战胜袁绍天时肯定是必要条件,人谋是原始驱动力,天时的转换有时是人谋的,人谋利用好了天时取得了大家赞同的结果就是阳谋,取得了大家不屑的结果就是阴谋。

在战争中双方主将的性格和所好都会使天时的天平发生变化。袁绍前期兵强马壮经过他的经营表面实力还在但是核心根基动摇了,而曹操通过自己的经营获得下边的人认同。这时天时以在曹操这边,再就是人谋曹操除了自己决断还会结合下边谋士的意见,最能体现的人就是许攸了,他给袁绍建议直下曹操大本营而没有收到接纳反而受气,他找曹操时,曹操是忘履而迎,而获得偷袭袁绍粮草所需的信息。

天时不是一乘不变的通过筹谋和积极面对她的天平就会倾斜过来。我们生活中也一样困难时期的人谋就是我们自己面对困难的态度,积极的态度就会有使天时来到身边。


LEIYONG35


官渡曹操以少胜袁绍,不是曹操所能,也不是曹操佣有天時地理。他的胜利,而胜在对手无能,疑而不决,决而不行,有疾忌医,不听良言之故。按照许攸替他决策如听用,坚守不出,曹操将没法,曹操路远战线长,搬运粮草不便,军不可一日无粮,時间拖长,他还要过及老巢,自身在外,如老巢被人攻破,得不尝失,他必须速战速决。如果袁绍只守不战,曹操必然自退,那時袁军出击,曹操必败。妙计不用,败在一旦。


老龚166916589


其实官渡之战,曹操赢得侥幸。

说是天时大于人谋也对,但是虽然成事在天,但是谋事还是在人,所以曹操算是占了天时和人谋。

首先袁家四世三公,论根基、人脉、实力都远远强于官渡之时的曹操,当时的曹操只占了一样大义,就是手里有个汉献帝,除此以外处处被袁绍压制。

要知道,官渡之战结束后,曹操还从袁绍军中得到了不少投诚信,这些信都是曹操手底下的人写给袁绍表忠心的,曹操一把火全烧了,烧的原因不是因为曹操多大度,而是如果深追下去,可能除了曹氏和夏侯氏,其他人都得受到株连。

整个官渡之战并不像演义里描述的,袁绍是个听不进话的庸主,曹操英明无比之类的。事实是,官渡之战一直打到许攸和张郃投诚之前,袁绍一直都是压着曹操打的,曹操当时的情况是“兵不满万,伤者十二三”“百姓疲乏,多叛应绍,军食乏。”也就是说,除了兵力劣势外,曹操军的军粮也快完了,曹操的军粮不是食用消耗殆尽的,而是官渡期间,曹操被袁绍派军断了粮道,可以说袁绍和曹操一样,算得上是一时豪杰,并非糊涂主公。

曹操官渡能打赢,主要靠两个人,一个人是许攸,一个人是张郃,许攸的族人犯法,被审配收监,结果许攸投奔曹操,泄露乌巢屯粮的情报,使得乌巢被偷袭陷落,当然袁绍并是像演义中所说,没有派兵驰援乌巢,袁绍派兵了,但可惜的是援军还没到乌巢就陷落了,而张郃高览在乌巢被攻陷之后,就临阵投降了。

虽然袁绍官渡败了,但是曹操真正平定河北,消灭袁家势力可是用了七八年的时间。


蓝喵曰


首先曹操能以部分精锐对抗袁绍大军。刘晔能够发明霹雳车,在粮尽时准备弃官渡回许昌是荀彧劝住了他,还有很多郭嘉提出的建议战胜袁绍这些都说明曹操靠的是人谋,包括火烧乌巢这个打破僵局的战争也是许攸提出来的。

曹操在两军对持时,袁绍在胜算比较大时内部发生了重大变化,许攸投降让曹操战局扭转,张郃高览投降让袁绍军人心涣散,让曹操最后胜利起了大作用,这都是意料之外,也算得上天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