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之前蘇聯還沒有核武器,北約為什麼當時不趁機對蘇聯開戰?

Hxiam


首先要明確北約的職能是什麼,北約與蘇聯乃至後來的華約冷戰期間幾十年的對抗又為了什麼。1947年3月12日,美國杜魯門主義出臺,標誌著冷戰開啟。而1949年這個時間點發生的幾件事為雙方日後的對抗情勢設定了標準。

1949年8月25日,北約成立,這是西方陣營的戰略結盟,使美國得以控制以德國、法國為首的歐盟防務體系,也是美國建立世界領袖地位的標誌。1949年8月29日,蘇聯試爆了第一顆原子彈,打破美國核壟斷地位,保證基本的戰略核平衡。由於核平衡的實現,雙方都在避免世界大戰或核大戰的可能,將衝突壓制在局域範圍或者代理人戰爭。

首先如題所示,在北約成立時間和蘇聯試爆原子彈基本同期,題目講到的可能性本身就不成立。其次,在二戰結束後,蘇聯在常規軍力上表現了來的強大戰鬥力,歐洲國家是有目共睹,在沒有完全壓倒性優勢條件下對蘇聯開戰,就是傻瓜也不會同意。

而且二戰結束到冷戰開啟才短短几年時間,各國戰爭創傷還沒有完全康復,最要緊的是埋頭苦幹,迅速恢復經濟、生活才是重點。當時的對抗程度可以直接參考柏林危機,直接造成德國分裂,但還達不到雙方開戰的可能。

美蘇冷戰敵對格局的形成,其實就是美國和蘇聯都想“領導世界”,由於軍事、經濟佔優,美國要獨霸世界,那蘇聯肯定不允許。美國人想將東歐變成所謂的自由世界,蘇聯對於這種插足自己勢力範圍的事百分百答應不了。

但是不論對抗多麼激烈,對抗程度還達不到以毀滅地球為代價。因此,不斷二戰剛結速還是後期北約、華約組織的成立,都還達不到北約直接進約華約(蘇聯)的標準。就如下圖,角力但誰都不敢真的動真格。


河東三叔


北約對蘇聯開戰?除非北約瘋了,惟恐毛熊的鋼鐵洪流不會分分鐘把歐洲踏平。

蘇聯至1945年初,擁有作戰部隊等940萬人(鼎盛時期蘇軍軍隊數量達到了1200萬人),火炮和迫擊炮14萬餘門、坦克和自行火炮1.5萬餘輛、作戰飛機2.2萬餘架。要知道美國才1050萬。區別在於,蘇聯這幾百萬人就是趴在歐洲大陸上的,美軍的一千多萬要坐船漂洋過海,還要登陸,還要物資運輸,還要後勤保障,等你搞完了,紅軍士兵端著波波沙騎著斯大林-II,已經把歐洲這些城市碾成渣渣了。

二戰末期,歐洲疲敝,意大利、德國基本上已經被炸平了,波羅的海三國、波蘭、捷克、被蘇聯吞併佔領,唯一有一點實力的法國剛剛光復,西班牙又玩自己的,並且經濟十分落後,英國除了海軍強大,陸軍乏善可陳。而北約1949年才剛剛成立,可以說當時蘇聯就是歐洲大陸上唯一的霸主。即便是在今天,整個西歐11國的陸軍裝甲部隊才擁有一千多輛主戰坦克。而俄羅斯一個集團軍就是上千輛。

蘇聯駐德集群(由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的白俄羅斯第一方面軍和白俄羅斯第二方面軍構成,正式成立於1945年7月9日)就是蘇聯在二戰中實力達到鼎盛的軍隊的代表。

以白俄羅斯第一方面軍為例,50年代下轄:

第61軍

波蘭第1軍

第47軍

第3打擊軍

第5打擊軍

第8親衛軍團

第69軍

第33軍

第16空軍

第18空軍

第1近衛坦克軍

第2近衛坦克軍

第3軍

其中近衛坦克第1軍即頓河坦克軍,又名頓河坦克軍,榮獲列寧勳章、蘇沃洛夫勳章等,1942年7月在莫斯科州組建,番號為坦克第26軍。編有坦克第19、第157、第216旅、摩托化步兵第14旅和其他部隊。

當時蘇軍的坦克,主要是T34, 斯大林-II, III, 二戰後期的斯大林III,在防禦力,攻擊力,機動性上已經可以和德國最強的坦克虎式、豹式一分高下,那時候英國和美國還在用五輛才能單挑一輛虎式坦克的謝爾曼。

到1994年紅軍撤離東德時,留下了一個由1500多個軍事設施構成的龐大網絡,撤退人數高達50萬,帶走大約4300輛坦克和10萬輛機動車,3600門火炮和180套導彈系統,蘇聯人的坦克壓在歐洲大陸,北約一點也不感動,只要一動,西歐立刻就被碾平,美國有本事朝巴黎、羅馬、柏林扔原子彈麼?沒有,還是隻有派小夥子們登陸,當年打一個德國就夠嗆,現在要面對蘇聯,用腳趾頭也想得到結果。

而且一旦北約主動開戰,外交上便失去了主動權,蘇聯正好磨刀霍霍嫌一個東德還不夠,趁機打到諾曼底甚至加萊都不在話下。

北約的將軍們,想想地上的天啟和頭頂上的基洛夫,核彈算什麼?No作No die,還是算了。


HannibalLecter


二戰結束後,西方還真有人認真考慮過立即進攻蘇聯,徹底消滅這個紅色威脅,但是在權衡了利弊之後,這個計劃無果而終,化為幾十年的冷戰和若干場局部戰爭。

當時進攻蘇聯的一個有力理由是:

蘇聯在衛國戰爭中傷亡巨大,軍民傷亡高達2000萬人,如果此時進攻蘇聯,蘇聯恐怕沒有多少預備隊了,所以說,趁他病,要他命!

西方陣營裡最熱心於此的莫過於英國首相丘吉爾,根據1998年的公佈的檔案,丘吉爾命令英國武裝力量聯合參謀部制定了名叫“不可思議行動”的計劃,將使用英美聯軍、英國裝備訓練的波蘭流亡軍隊,再從二戰德軍老兵中招募至少10萬軍隊進攻蘇聯。

丘吉爾不僅僅地用如此作戰計劃鼓動西方陣營備戰,1946年3月5日,他還跑到美國去發表了著名的“鐵幕演說”,鼓動美蘇對抗。

下圖為後世重現的兵棋推演:

然而,相信美國決策層中的理智人士經過周密的思考之後,是不願意進攻蘇聯的,除了丘吉爾這個積極鼓動者是外國人之外,原因可能有怎麼幾點:

1.美國持類似看法的著名人物是二戰名將巴頓將軍,他在戰爭剛結束的時候就在美蘇軍隊的官方會面中以非常不友好的態度對待蘇聯軍官,發表過重新武裝德軍,然後去進攻蘇軍的言論。但是巴頓與1945年12月21日在離奇的車禍中重傷不治而死,不管車禍真的是意外還是“被安排”,總之美軍中少了一個進攻蘇聯的熱心鼓動者。

2.而蘇聯方面,顯然也通過各種渠道獲得了西方的種種動向。為此,進攻柏林的大部分精銳部隊都編入了駐德集群,並以駐營人民警察的名義組織親蘇的德國軍隊,在雙方的邊境摩擦中,雙方互有得失,讓美國意識到與蘇聯衝突並不容易。

下圖是蘇聯向西方展示的斯大林-3坦克,讓西方倍感壓力

然而下面兩點可能更重要:

3.從法國在大戰中的表現來看,不盡如人意,英國的陸軍規模不大,美國在二戰後實際上已經是西方諸國的盟主。那麼進攻主力也只能是美軍。

如果美國全力以赴征服了蘇聯,勢必兩敗俱傷。那麼實力略遜一籌的英法肯定會恢復一戰前的強國地位,美國不划算。

如果蘇聯在戰爭中獲勝,美國元氣大傷,法國這個40年迅速向德國投降的國家恐怕會“眼疾手快”地再次投降。

而英國更是縱橫捭闔的高手,戰前反蘇,而蘇德戰爭爆發後宣佈和蘇聯聯合,斯大林戰役結束後,丘吉爾更是舉行了隆重的儀式,向斯大林贈送斯大林格勒之劍以示慶祝,二戰後又積極反蘇,這個國家對於美國來說,其實並不可靠。美國還是不划算。

丘吉爾向斯大林贈送斯大林格勒之劍,證明此公也是個變色龍:

所以美國何必要放棄西方諸國的盟主地位,去追求有很大風險的未來?

4.美蘇在戰後利益分割方面存在著某種默契,那就是用不流血的手段去瓜分英法的海外殖民地。在亞非拉各個擺脫殖民統治的新生國家中,美蘇迫不及待地送來援助,培養代理人,趕走英法的影響。

1956年的蘇伊士運河事件是其中影響重大,表現明顯的事件之一。

所以,西方的盟主美國不願意進攻蘇聯,開戰就無從談起。

而且,49年蘇聯的首顆原子彈爆炸,蘇聯的原子彈技術有很多來自美國的線人提供的資料。後來就有說法指出,有很多線人並不是處於信仰或者喜歡蘇聯而交出這些資料,而是因為他們擔憂美蘇開戰,覺得原子彈能阻止世界大戰再次爆發,所以主動向蘇聯透露這些信息的。

閱讀更多軍事內容,請關注 近衛步兵師


近衛步兵師


這個問題有點扯,1949年之前蘇聯的確沒有核武器,但同樣也沒有北約。北約正式成立是在1949年8月25號,而蘇聯試爆第一顆原子彈是在1949年8月29號,也就是說北約剛成立蘇聯就給北約送來了成功試爆原子彈的見面禮,北約的核武器壟斷優勢已經被蘇聯打破,北約又怎麼敢貿然對蘇聯開戰呢?

▲蘇聯的第一顆原子彈

蘇聯的核武器研究早在1938年就已經開始了,只是由於二戰蘇德戰爭的爆發而被迫中斷了。但蘇聯並沒有徹底放棄核武器的研究,而是想方設法的從多種渠道來獲得對於核武器的相關技術和原料。這其中就包括二戰勝利後蘇聯從德國運走的大量鈾材料,以及通過間諜獲取到的美國“曼哈頓計劃”中的原子彈的相關技術。

▲原子彈爆炸

對於蘇聯秘密研究核武器,美國情報部門是有所察覺的,美國雖然第一個製造出了原子彈,並核平了日本的廣島和長崎,但美國也明白這種核壟斷並不會維持多久,蘇聯肯定會迎頭趕上的。

▲氫彈爆炸

原子彈雖然威力巨大,但並非就是戰無不勝的法寶,尤其是蘇聯這種領土廣袤又擁有極大戰略縱深的國家來說,區區幾顆原子彈並不能把蘇聯徹底打垮,剛剛經歷了蘇德戰爭洗禮的蘇聯展現出了頑強的生命力,對此以美國為首的北約是心知肚明的。

從常規軍力來說成立伊始的北約對蘇聯並不佔優勢,即便有美國的原子彈加持,也不能保證對蘇聯開戰就穩操勝券,北約默許蘇聯把東歐劃為勢力範圍就很好的說明了這個問題,北約與蘇聯既不能和平相處,也不能撕破臉開戰,冷戰式對抗就成了唯一的選擇,因此英國首相丘吉爾著名的“鐵幕演說”就成了冷戰開始的信號。


那年那月那兵說


其實在二戰時期,美國一共為蘇俄提供了一百三十多億美元的物資,大量的飛機,坦克,火炮,是蘇俄在德國面前,取得了一個又一個失敗,而沒有停止抵抗,仍然有能力反擊的根本原因,沒有美國的幫助,蘇俄已然敗了,當然從當時的情況看,為了不讓德國取得勝利,這樣的援助是必須的,但是在蘇俄在取得莫斯科會戰,斯大林格勒會戰勝利以後,這樣的援助就應該停止或者減少,讓德國和蘇俄死磕,到了1943年,蘇軍開始了戰略反攻,在哈爾科夫,遇到了德國的戰神曼斯坦因,蘇俄遭受了巨大的失敗,以一對一,蘇軍還真不是德軍的對手,只要美國退遲一年發動諾曼底登陸,在後來的庫爾斯克會戰中,曼斯坦因肯定能再現輝煌,再一次有力的消滅蘇俄的有生力量,但是由於西線吃緊,德軍面臨兩線作戰,大量的坦克,飛機,部隊被調到西線,導致失敗!美國沒有這樣做,主要是羅斯福身體出毛病了,急於結束戰爭,而成就其豐功偉業,所以才有了在雅爾塔會議上,出賣東歐人民和中國的利益,才有了戰後蘇俄的瘋狂,勢力迅速發展到東德,而羅斯福死了以後,上臺的杜魯門就是一個白左,更不願意和斯大林作戰了,當年只有邱吉爾,巴頓將軍認清蘇俄的面目,準備和蘇俄一戰,而邱吉爾戰後下臺,巴頓將軍莫名其妙身死,對蘇作戰也就不了了之了,其實以當年美軍一千零八十萬的兵力,幾萬輛坦克,幾萬架飛機,一百多艘航空母艦,直接可以滅亡了蘇俄,也就沒有後來的冷戰,二戰消滅了邪惡的德意日,卻讓更加邪惡的蘇俄更加強大,也算是一個失敗吧!


勿以善小而不為144


核武器可以制約戰爭,但這並不意味著,一個國家沒有核武器,就會受到核打擊。1949年以前的蘇聯,雖然沒有核武器,但是,美國沒有打它!我覺得有如下幾個原因。

1.根本原因是,二戰後,美國和北約不願意捲入新的全面的大戰!北約當時的定位是防禦性軍事組織,不富有進攻性。

2.雖然蘇聯當時沒有核武器,但是蘇聯擁有龐大的強大的武裝力量,特別是陸軍!蘇聯擁有幾萬輛坦克,鋼鐵洪流啊!歐洲和北約聞風喪膽!它們害怕蘇聯強大的軍事力量,不敢進攻蘇聯。

3.雖然美國和西歐對蘇聯恨之入骨,但他們沒有實力對付蘇聯,西歐需要從二戰中恢復元氣,美國也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它們都承擔不起,挑起和蘇聯軍事衝突的後果和代價。

4.蘇聯在二戰中,打敗了強大的納粹德國,越打越強大,德國首都柏林是蘇軍攻克的。如果當時的美國和英國沒有及時開闢第二戰場,那麼蘇軍就有可能解放德國全境和法國,比利時,荷蘭,到時,整個西歐都會被蘇聯染成紅色!


高中數學鄧老師


二戰後期,蘇聯的進攻力量徹底展示出來了,而盟國只不過投機撿了個空子還打的十分狼狽,所以二戰後盟國(北約)對蘇聯(華約)提心吊膽,他們根據力量對比制定了相關核政策。

按照他們的設想,在華約幾萬輛坦克突破一線國家(比如西德)後,北約國家開始使用小件戰術核武器攔截華約的集群坦克,在消耗足夠的華約坦克後開始反擊直至佔領蘇聯。

可見他們的核武器是多是小件(小型化)的戰術核武器,因為是在自己的國土(比如西德)上使用,所以有很多約束條件,同時要佔領蘇聯,就很難使用戰略核武器,戰略核武器都是數百萬噸級的核武器,這個摧毀還可以,但是佔領不行,強烈的放射性汙染不但會阻止佔領,甚至連路過都不可以,而且還會招致核報復,所以像這種大家抱團一起死的戰略核武器基本只是用來恐嚇對方,不到自己已經活不下去了是不能使用的(防衛)力量,而不是進攻力量。

可見當時北約儘管有核武器,但是使用上是有各種約束條件的,抗美援朝的時候杜魯門剛一放風說要使用核武器,結果沒嚇到毛主席,反而把他的盟國嚇了半死。


觀上靈雲


一是沒有料到蘇聯會這麼快掌握核技術,因為中情局曾經估計蘇聯按照當時的國力要把曼哈頓計劃走一遍需要二十年,沒有料到曼哈頓計劃的負責人奧本海默會把自己的研究成果通過猶太人自己的網絡送給斯大林。

二是戰後歐洲局勢不允許。戰爭結束後迫於各國議會的壓力,西線盟軍大多進行了撤軍和復員工作,在西德僅保留少量駐軍甚至是形式上的駐軍基地,而紅軍幾乎只減員而不撤建制,以致於鐵幕沿線兩側軍力對比極端不平衡,西歐迫於壓力與美國建立北約以防備紅軍進攻,更別提主動進攻蘇聯。

三是沒料到中國會這麼快翻天,而且中國的革命成功刺激了東南亞和非洲殖民地的獨立運動,英法的國力已經大不如前,而且國內的共產黨運動也風起雲湧,頂著列強的招牌其實已自顧不暇,說白了就是從戰略上圍剿蘇聯沒有現實上的可能。



大胃李家徒


這個問題很簡單。

因為“北約”組織是一九四九年八月二十五日才成立。美、歐都受到“二戰”嚴重的創傷,歐洲也屬於分裂階段,急需整合。還要恢復生產、建設,穩定民生,積蓄力量,要讓家園恢復生機。撫慰心靈。

同時,蘇聯戰力更猛,中國抗日戰爭的勝利,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力量已經十分強大,一大批新興的社會主義國家也脫穎而出。這個力量是美國不敢面對的。何況,“二戰”後的問題急需解決。美國佔了大便宜,也需要蘇聯的配合、協助,才能把“收穫”變為“成果”。這一成果一直“享用”到今天。

後來,朝鮮戰爭、越南戰爭、中印之戰,都是美國迫不亟待的向社會主義陣營發動的全面戰爭的結果。用心雖險惡,但幻想徹底破滅。如今,中國的日子剛好過點,就想變本加厲的掠奪。中國想低調,但實力不准許,一下驚了“美神”的“春夢”。這不,“慌不擇食”,明目張膽的開始“宇宙”級的世紀“掠奪”。能否得逞?美人想“高調”,“實力”是否能准許?拭目以待!

謹參與!


早晨的太陽122


北約以美國為主,看整個歐洲在二戰的表現,試問有那一個國家能夠與希特勒的軍隊相比,能夠擋著希特勤,真的沒有,更何況是比德國更強的前蘇聯。如果當時北約發起挑釁,那麼只能是美英聯軍自己參與作戰了,說實話美英的軍隊作戰如真要與蘇聯軍隊相比差遠了,在二戰中蘇聯消滅希特勒的軍隊無論數量與質量都勝於美英聯軍,只不過戰後媒體的話語權都在西方手中,集體無視蘇聯和中國在二戰中的戰績,將所有的功勞都歸功於美英而已。但說歸說他們自己比任何人都清楚,一旦開戰歐洲各國會很快重新投降的,只不過這一次是投降蘇聯吧了。如果是這樣剩下的美英聯軍敢不敢戰應該是成問題了,因為畢境他們也是異國領土作戰,為他人的領土而大量犧牲自己的士兵,值得與不值得?說到原子彈以當時的生產能力二,三年間是生產出來不會多的,主要是提煉的鈾不多,需要大量電力,所以只能生產少量,而一枚原子彈的威力如在平原對付那些作戰集團能夠殺死的人不多,主要是用於人口密集的城市,才能起到威脅的作用。但對於蘇聯地大而人口不多的城市,一枚根本不起作用,如果是多枚一個城市就可能用光所有原子彈,那麼對戰爭影響不大,但隨後蘇聯肯定會報復,同樣學美國那樣將英國作為原子彈試驗基地,只要一枚在英國暴炸,美英兩國的人民和軍隊還敢再戰嗎?恐怕到那個時候歐洲就會成為單一的國家,他的名字叫蘇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