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小說的故事情節和人物刻畫,哪個先哪個後?

紅骨


個人認為,是人物刻畫在先的,因為小說肯定是以刻畫人物為中心的,好的小說,人物得先立得住,然後通過故事情節的跌宕,完整的故事情節、矛盾衝突,能夠凸顯出人物的特點。



我們在寫作的時候,總不可能人物形象還沒在心中刻畫勾勒完善,就開始了情節發展,但是著筆是不分先後的,小說肯定不是第一章介紹人物特點,第二章講故事情節,人物的刻畫需要靠故事情節與環境描寫來確定。但是我們自身在確立大綱,與構架之時,必然是先刻畫人物形象。


我認為的人物刻畫也不是簡單的人物描寫,人物描寫大概就分為肖像描寫、語言描寫、動作描寫、心理描寫,人物描寫與故事情節沒有先後,但是人物的刻畫是整個小說的中心所在。小說情節的推動,人物的刻畫,用人物描寫是沒問題的,但只有人物描寫是不立體的。內心的道理推動情節是無法感染讀者的,反之,環境故事跟著內心矛盾走,就是有了人物形象和故事情節了。


故事情節需要鮮明的人物特點才能更有魅力,所以人物是故事的線索。情節烘托人物形象的,尤其是短篇小說,更加需要鮮明的人物形象。


陶陶陪你研究事兒


一部小說中的故事情節與人物刻畫通常是不分先後順序的。

小說創作首先要俱備五大基本要素(什麼時間,什麼地點,什麼人,做了什麼事,取得了什麼樣的成績和進展)。小說的故事情節裡穿插著人物刻畫。同樣,人物刻畫又需要故事情節來襯托。兩者相輔相成。

我們大家都熟知的中國古代四大名著之一<>,裡面的每一部故事,情節中都突出了他們飾演的人物形象。

1、唐僧的個人形象:有著天下最慈悲的胸懷和最深厚的佛家知識,善良博愛,但能力有限 。

2、孫悟空的個人形象:嫉惡如仇、神通廣大,機智勇敢、廣結朋友、急躁但有正義感、講義氣,注重感情。

3、豬八戒的人物形象:好吃懶做、憨厚可愛、迷戀錢色、但關鍵時刻能挺身而出、愛護師傅、本領高強、愛貪小便宜,喜歡挑撥離間。

4、沙悟淨的人物形象:忠厚老實、與世無爭、目的單純——一心只想保護師傅求取真經,但缺乏變通,沒有兩位師兄那麼好的本領。

小說中的他們每一個人在結識之前,都有自己不為人知的過去。也都有屬於自己鮮明的個性與標籤,直到後來被觀音菩薩一一點化之後,才勉強開始在一起相處磨合,鬥爭,排斥,再磨合,感化和吸引。每一次他們的鬥爭與磨合都是一段小插曲。每段故事中都展示了他們鮮明的人物個性,每個人的個性又在故事情節中處處增光添彩。最終,幾個師兄弟才真正和諧的一起共事,成為了唐僧取經路上完美的三大護法。

在西行的路上,歷經了九九八十一難,每一難都是一部曲折離奇的故事,每一部都有獨立的故事情節,起起伏伏,扣人心絃,每一部的故事,無不彰顯了不同人物的個性。吸引著眾多觀眾目光,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國人!

基於此,筆者認為一部好的小說有了好的人物形象刻畫,故事情節才會栩栩如生。故事情節能突出人物的個性,人物刻畫當然也需要故事情節來襯托,具體不分先後順序,一切因小說的創作來設置和佈局。






行雲流水999888999



這是個令人無語的問題。

之所以無語,是因為題主的問題給我們顯示了一個文學創作門外漢的狼頏與不堪,越發凸顯了這種無知在創作領域的普遍現象,更像是一種昭示──越來越多的喜愛文學的人士開始從事這個十分崇高而偉大的事業,卻不知道最基本的表現理論。

這是一種多麼令人無奈的文學悖論。

這真的不知道該哭還是該笑,是文學創作的寥落悲哀呢,還是文學創作的喜大普奔。

一個人要搞文學創作,這本是再也正常不過的事,誰人心裡都有一個曾經的過往和泣血的故事,能夠準確表達出來實在是一種幸運,對於創作者本人也是一種幸福感的巨大膨脹。

但目前最為殘酷的現實是:一些還沒搞清文學創作是怎麼回事兒的門外漢,開始覬覦文學塔尖上的那朵玫瑰奇葩,卻不知道伸手摘花是需要勇氣的,更需要有被扎得鮮血淋漓的心理承受能力。可惜的是,這些人卻只是看到了鮮花和掌聲,卻沒看到隱伏在後面的鋒芒利刺。

難怪現在的所謂文學和文學創作雞飛狗跳,四體不安。

當然,專業的人幹專業的事,這對於文學創作來說,也不合適。就是因為文學創作並不是禁錮創作者思想的禁地,甚至還鼓勵廣大的文學愛好者熱情的參與其中。但這還是有一定要求和門檻的,並不是平鋪直敘的一條坦途。

就拿專業創作理論來說,一個任嘛不懂的門外漢,怎麼著都不能和那些專業的創作人才相提並論,儘管熱情高如山深似海,但沒有基礎的創作者實在是難以擔起文學創作的重任。

就事論事。這個問題其實本不是問題,任何一個從事過文學創作的創作者都知道,故事情節和人物刻畫並沒有先後之分,它是一個有機的創作整體,不能拆分開來單獨描摹,更不能使情節和人物脫節。故事講明白了,人物形象也就自然立住了,這是一種超強的遞進關係,也是相輔相成的,是一種相互之間的彌合與促進,更像是一個錦上添花的粘合劑,使情節和人物氣味相合血肉相連。

舊有的創作理論或實踐,確實將人物先行立在面前,從頭到腳的一通兒描繪,直接而坦白的交代出這個人物的個性和風格,就連藏在內心深處的叵測心機都一覽無餘,這是固有的套路,卻固化了文學形象的鮮活性和生動性,更不符合時代性。

這樣的文學套路已經遠遠不適於當下的文學創作,更是一種創作思路的緊箍咒,會極大的限制和禁錮創作者的手腳與思想,最終使文學形象走進固化的死衚衕兒。

所以,不要刻意的給人物貼標籤,大千世界千變萬化,更不能千篇一律的或好或壞,而是千人千面,各逞風流,創作線索也一樣,不能按圖索驥的按部就班。

圖片來自網絡


龍吟148119260


首先很高興能回答你的問題。對於我個人來說,我可能更在意故事情節。小說也看了很多,但大多記不清每本里面的人物性格,只記得每本書的故事情節。而且在選擇書的內容上也偏向於故事情節吸引人的看,因為大多人物的性格是需要用情節去刻畫的,脫離的事實的人那必定是虛假的人物。人存在於事中,需用故事去感染讀者。


追夢行人


我其實認為,角色與情節是同生共死的,因為情節體現角色,角色為情節而生。

但是,比如,你特別想去創造一個怎麼怎麼樣的角色,那你就得要去為這個角色想象情節。而,如果你要去想別人描述某種情節那你就要有一個載體和推動者,這時候你就要去想象一個合適的角色。

這同時證明了角色和情節應該是相互生存的,當然至於哪個先就決定與你自己想表達啥


叫我二先生


這個不存在先後順序問題,兩者都可先可後。

可以故事情節為先,在敘事中體現人物形象,通過故事發展讓人物形象一步步變得更立體更真實,未嘗不可。

但是,也可以先來刻畫人物形象,通過肖像描寫或者神態動作描寫來展示人物形象,再通過故事情節的層層深入進一步刻畫人物形象,也就是先畫皮再畫血肉骨髓。

以上就是本人鄙陋的看法,希望拋磚引玉。


禾小皮


沒有先後之分,是一個整體。人物形象及其性格是在故事情節的展開中,通過其言行舉止以及心理活動的描述,一點一點呈現在讀者面前,最後形成了一個清晰的完整的人物形象。一部優秀的文學作品,會讓讀者有,身臨其境親臨其人的感覺。


千年蟲1672


沒有準確的先後順序。可以先設定人物,給予人物特點,然後在故事中充分刻畫人物;也可以依據自己想要的場景故事來尋找人物特點,進而突出人物。


巖杭桁


個人認為是相互貫穿的,有了人物才能有情節,但有了情節人物才立得住。

人物的刻畫是依託情節而存在的,但情節又是圍繞人物而存在的,所以二者應該是同時進行的,而沒有先後之分。

一部好的小說,是必須具備足夠的人物刻畫以及紮實的情節才能立得住的。


兔兔推書


文無定法,重在感情,引起讀者共鳴,其他都是鋪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