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書的學習步驟是什麼?

水墨江南2020


第一,從硬筆行楷的臨摹入手。行書分為行楷與行草,介乎其間的才是狹義上所說的行書。行書與行草對行筆的速度與節奏要求較高,這對初學者具有較高的難度,因此先臨學行楷是比較科學的。

很多朋友有這樣的疑惑,是不是練行書必須從楷書開始?抱庸個見,這個問題因人而異。規範字基礎比較好的,不必先練楷書,完全可以從行書開始練起。反之,規範字基礎太差,必須要補補楷書的底子。

對硬筆行楷的臨摹,重點圍繞筆畫與結構,因筆尖結構原因,硬筆行書的用筆比較簡單,臨學起來也要比毛筆書法上手快。即便如此,在臨摹中,還是要對原帖的用筆技巧和結構規律進行理性的分析與梳理,這樣才能做到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第二,通過讀帖與換臨來豐富筆意砥礪風格。臨摹到一定程度之後,通常至少要臨到四五分像才開始換帖臨摹。帖讀多家,是為了融通,不能學了後者忘了前者,換臨的同時就需要借鑑吸收與轉化。臨第一本帖務必深刻細緻,這是生成技能的重要途徑,而換帖時,則可以有針對性的去選擇性臨摹,比如,只臨用筆或者只臨結構,甚至是隻臨行氣章法。最核心的是,不論讀誰的臨誰的,心中一定要始終“有我”。

風格才是書法人的藝術標籤,然而風格建立在技能技巧、書學涵養、性格情懷之上,既在字內,也在字外。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讀書史、經典碑帖或者去看書展,學書不僅要進得書中去學思,也要跳出書來去感悟。當然,最直觀、最有效的還是要圍繞著書寫作品來下功夫。

第三,把握硬筆行書的力量與節奏。力量是線條宏觀與微觀的第一調度,節奏則關乎行筆取勢的氣韻質感。線條與結體本身就是力的痕跡,而節奏使力量變得個性鮮活,因此在書法創作階段,這二者才是最關鍵的。

所有的書法習練都在於久久為功的“累積效應”,同一人,其書法高度取決於書法學養,學得越實,練得越多,書法一般也就越好。

抱庸淺談。


抱庸詩書


行書學習,首先是範本的選擇,我建議從王羲之的《聖教序》入手。

王羲之的行書,用筆中側並用,變化豐富,結構平中喻奇,而又不失法度。

《聖教序》是唐代僧人懷仁用20餘年時間,蒐集整理王羲之的真跡集字而成,該碑刻工精良,較好的還原了王羲之行書的面貌,且該碑收錄的字數較多,不論學習行書的筆法還是結構,都是極佳的範本。後世的諸多書家都從中獲益,如:趙孟頫、王鐸。

其次,剛開始的時候,可以選一些單字甚至是筆畫去練習,用筆有了一定的基礎後,可以逐步過渡到單行甚至多行。

第三,每次臨寫前,一定要仔細讀帖,對於原帖的用筆和結構要觀察到位,才可以下筆。臨完一遍要和原帖做對比,找出問題,再次臨寫,然後反覆此過程,直到問題基本解決。

第四,當用筆和機構都有了一定的基礎後,建議結合墨跡去學習,即他傳世的一些手札,如:《喪亂帖》、《平安帖》、《何如帖》、《二謝帖》、《奉橘帖》等。



由於載體的原因,碑刻和墨跡在書寫性的表達上會有一些差異,對於墨跡的學習可以幫助大家強化對用筆的理解。另一方面,《聖教序》是集字,且大家學習的範本多為割裱本,原有的章法已被打破,對於章法的學習一定要結合墨跡。

第五,由於媒介限制,筆法和字法這裡就做說明了,建議最好找個老師,自學書法很容易陷誤區。當然現在線上的書法班或課程也很多,也可以考慮。


砥齋書法


行書的學習過程,和其他書體一樣,包括對書寫工具的認識,臨摹時字帖的選取,書家背景的瞭解及基本功的訓練、筆法的掌握,臨摹、創作等方面,有許多共同的方面,但也有其特殊之處。

下面就這些方面分別闡述一個,以供書法愛好者閱讀,不足之處請指正。

一、書寫的基本功

執筆

古人說:“凡學書者,先學執筆。”掌握執筆方法是學習書法的第一步。 ● 步驟與要求

1.端坐(或站立)於桌前,胸(或腹、腿部)離桌沿約一拳,左手平按桌面,右手執筆,身體自然放鬆,姿勢如抱嬰孩,做到“頭正、身直、臂開、足安”。

2.用右手大拇指、食指、中指夾持筆管,無名指、小指併攏由內向外輕輕推抵筆管,做到指實掌虛,筆管豎直。

3.抬高肘部使之離桌懸空,輕豎手掌使手腕平順。

● 執筆練習

用毛筆蘸上墨汁,在元書紙上畫一小點,然後按上述執筆姿勢與要求,把筆尖豎直對準紙上的小圓點,要求筆尖與圓點的距離越近越好,但不能使圓點墨跡滲化擴散。每次練習5-10分鐘。初練時手會抖動,筆會搖晃。練習一段時間後,握筆能力自然會提高。這樣既能掌握正確的握筆姿勢,又能養成良好的習慣,為學習運筆打好基礎。

運筆

即用手腕運轉毛筆。要學會運筆,就要先弄清楚指、腕、肘各個部位的作用及相互間的關係。一般說來,指的作用主要在於執筆,腕的作用在於運筆。如書寫字徑30毫米以下的小字,由於點畫、間距較小,動作細微,而多用五指協調運筆;如書寫拳頭般大小的字,由於運動範圍擴大,而以用腕為主,指則輔之;再大些的字,用腕已無濟於事,就必須用肘來配合腕共同完成書寫。因此,指、腕、肘各部位的作用不同,但關係密切,相輔相成。

● 枕腕

枕腕有兩種,一種是把腕直接靠在桌面上,另一種是用左手墊在右腕下。由於枕腕能使腕部有依託,因而執筆較穩。枕腕運筆法適宜書寫小字,而不適用書寫大字。

● 懸腕

就是腕離桌面而肘靠桌面的一種運腕方法。因懸碗比枕腕擴大了運筆範圍,能較輕鬆地運動手腕,所以適宜書寫字徑50毫米左右的字。但懸腕比枕腕難度要大,需要經過更多訓練才能得心應手。

● 懸肘

就是肘、腕都離桌面懸空書與,懸肘能全方位顧及字的點畫和筆勢,能使指、腕、肘各部位自如地調節擺動,因此書法家大都喜用此法。初學書法者也可直接學練懸肘,紮實地打好書法的基本功。

運筆的基礎練習

● 提與按

提,就是把筆鋒往上提起;按,就是把筆鋒用力往下按。提與按是書法運筆的最基本技法。書法的點畫,線條的粗細、濃淡、節奏等變化都是在提與按的運筆動作中完成的。它是創造書法藝術形象的重要手段。練習提與按是為了提高運筆的能力,得心應手地與出各種完美的點畫。

方法:用筆蘸墨,藉助腕力使筆鋒由少到多地接觸紙面按下去,然後輕提,使筆鋒著紙由多到少,最終復原到先前豎直的形狀。

● 線條

線條是表現書法藝術本質的重要載體。各種書體的筆畫都是以線條的形式構成的。線條是書法的基礎,練好線條可增強筆畫的節律感,使字形更富彈性張力。

1. 橫、豎線條的練習

用筆蘸墨,橫畫起筆時筆尖垂直向右輕按,然後勻速、沉穩地向同一方向運行,至橫畫末端慢慢提起;豎畫向下運筆,方法與橫畫相同。運筆時要注意腕與肘的相互配合,用力要均勻,線條一般不短於100毫米,可分粗、細兩種線條進行練習,粗線條以8毫米、細線條以4毫米左右為宜。書寫出來的線條應平直、均勻、有力,要避免枯燥僵硬、肥腫軟弱和兩頭尖細。

2. 弧、曲線條的練習

筆管豎直,筆尖入紙後要始終保持在筆畫的中心線上,用手腕控制筆鋒轉動,順勢而行。運筆時切忌筆鋒絞側,書寫的線條要流暢、勻稱、有彈性。 筆法

指運筆的方法

●藏鋒與露鋒

起筆或收筆時,筆鋒藏而不露稱為藏鋒;筆鋒外露有尖稱為露鋒。

● 方筆與圓筆

起筆或轉筆處,呈方形或稜角形的稱為方筆;呈圓形的稱為圓筆。

● 中鋒與側鋒

中鋒,又稱正鋒,指書寫時筆鋒始終保持在筆畫的中心線上。它是書法的根本筆法,是使筆畫渾厚、圓勁的關鍵。無論哪種書體,都以中鋒為貴。

側鋒,指書寫時筆鋒偏向筆畫的一側。側鋒運筆容易出現一邊光一邊毛的情況,使筆畫顯得扁平、單薄,無古樸之趣。但側鋒運用得當可豐富線條的變化,展現字體的妍麗姿態。

筆法要領

無論何種書體,每一次運筆都分起筆、行筆和收筆。起筆方法正確,行筆才能順當;行筆順當,收筆才能圓滿。因此這三部分相互關聯,相互影響。 ● 起筆

起筆分藏鋒與露鋒兩種,除行、草書外,一般多用藏鋒起筆。方法:筆鋒從相反方向逆入著紙,隨即轉鋒,使筆毫平鋪而出,即“逆入平出”。

1. 容易出現的毛病

① 逆入時方向偏移或用力過重。

② 轉鋒時幅度過大或筆鋒絞側。

2. 改正的方法

① 逆入時起筆要輕,行筆方向與所寫筆畫的方向大致平行。

② 轉鋒時要輕提,使筆鋒如同起筆前一樣,再按筆鋪毫。

● 行筆

中鋒行筆是運筆的基本原則。行筆注重用腕。方法:起筆後筆鋒平出,筆毫根根著紙,一齊用力,使墨在線條的兩邊均勻滲透。

1.容易出現的毛病

① 行筆不穩,速度或快或慢。

② 起筆後側鋒行筆。

2.改正的方法

① 行筆要流暢,速度與力量要均勻。

② 起筆後調整筆鋒,採用中鋒逆行,切忌順勢平拖。

● 收筆

毛筆字筆畫遵循“無垂不縮,無往不收”的原則。方法:行筆至筆畫末端時,回收筆鋒。橫畫收筆輕提筆鋒向左回收;豎畫收筆筆鋒向上回縮。遇到出鋒的筆畫,如鉤、捺等,多作筆勢回收,即鋒出而勢回,起筆與收筆互相照應,使筆畫含蓄、充實。

1. 容易出現的毛病

① 收筆一掃而過,筆力分散,沒有聚力送到底。

② 有按無提或回收幅度過大。

2. 改正的方法

① 收筆時要聚鋒,順勢而行,要留得往筆。

② 要提鋒,收時注意提按結合,邊按邊提。

二、行書臨帖

臨帖的步驟、方法和要求,應該說對具備不同書法基礎的人都得有所不同,不同的個人經驗在方法、步驟上也是會有差異的。這裡所介紹的臨帖步驟、方法、要求,是對初學者來說的,是從嚴格練習基本功角度出發的。為了打好紮實的基本功,又要求有一定的速度和效果,就得講究方法。其具體步驟、方法是:

1.解散結體學筆畫

行書中有筆畫和連筆,有各種形態,在臨習全篇以前,要就單個字進行分類練習。這種分類,可以分筆畫,也可以分偏旁。按筆畫分的如點、橫、豎、鉤、撇、捺、挑、折等各類筆形。按偏旁分的如 “言”、“忄”、“氵”、“木”、“亻”、“宀”、“阝”、“辶”、“扌”、“金”、“口”等各類部首。這種分類筆形與部首的練習,一是有比較,練時印象深;二是單個練習,注意力集中,不會顧此失彼。目的是在臨寫全篇以前,對範帖的結體、用筆先有所研究、熟悉。分類以後,先用雙鉤摹出(可以用鉛筆,也可用毛筆),現在也可以用複印的辦法,分類進行練習。在練習過程中要注意筆法。

2.分段臨摹打基礎

在分類個體練習之後,可以進行分段和全篇的臨摹。開始臨摹,分段字數可少一些,然後逐步增加,直至分段臨完全篇,才能紮紮實實地把基礎打好。分段臨摹如何進行呢?

第一,對臨。對臨時要求,先弄清筆法,即筆的運行、筆勢、起、收、使轉、轉折及筆畫的形態。下筆以後,用筆要符合或要像範帖的形態和筆勢筆姿,要對照範帖檢查所臨作業,反覆進行練習,直到準確為止。實際上這也解決了結體問題。在弄清和掌握熟練筆法以後,再把注意力轉移到結體和章法上來,看結體的緊密程度,收和放,上字和下字之間距離呼應、聯繫等,還存在什麼問題,並再臨幾遍。在對臨過程中,在腦子裡不斷加深對字形、寫法的印象,甚至閉起眼睛即會在腦際出現字帖中的字形。對臨階段,普遍容易產生的不足是臨摹者觀察往往不細緻,對範帖的點畫形態只看個大概就下筆了,寫出來也只能似乎相似,但極不準確。其次是也許感覺到了,但由於用筆還不熟練,表現不出來。所以對臨得好,需要時間,需要方法。初臨帖,寧願慢一些,但也要紮實一些。開始似乎慢一些,但經過幾段臨摹以後速度會快起來。切記“欲速則不達”。

第二,背臨。背臨的目的是為了創作的需要。許多人臨摹了很久範帖,但一旦離開範帖就不會寫了,在創作時就用不上。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他們在對臨時只是依樣畫葫蘆,臨摹時不記憶。

背臨是為了促進記憶,所以對臨階段就要一遍一遍地加深印象,理解和記憶範帖用筆和結體特點,通過一遍一遍的背臨就完全掌握了。當你臨完這個帖時,你也就基本掌握這家的書體了,創作起來就不會感到困難。

第三,意臨。臨範帖的意趣,不完全求形似,但又不能完全離開範帖,得存原帖的一定意趣,又有自己對藝術的意趣的追求。如王鐸臨柳公權帖(圖98),雖然臨的是《淳化閣帖》中柳公權的《聖慈帖》,但從結體到筆法,滲進了王鐸的意趣和風格。意臨是介於臨摹和創作之間的一種手段,也是臨摹的最後階段,它要求意臨者具有一定的藝術見解,並且能比較熟練地掌握傳統的技法。如果沒有具備這種條件,意臨就達不到目的。

對臨、背臨、意臨在實踐過程中,不可能截然分開,有個螺旋形提高過程,但注意力、時間等方面必須有重點,不可亂了步驟。亂了就會事倍功半,看起來似乎進度快,實際效果不佳,反而慢了。這裡要提醒的是,一家帖都未真正熟練,就去臨另外的帖,朝三暮四,最後哪家帖也未真正掌握,這顯然是很難提高自己水平的。

三、行書創作

書法創作的規律,都是大體一致的。都要具備較熟練的傳統技法,有一定的藝術、文化素養,懂得書法創作必要的知識。行書的創作當然也不例外。

下面談談學習行書創作的步驟、方法等問題。

根據我這幾十年的習書經驗來看,我認為學習書法創作可分為模仿性和探索性兩個階段。它可以包括一個人一輩子從事書法藝術的創作過程。為什麼?因為模仿性創作,顯然指初學階段到比較熟練階段;探索階段則應指探索而形成自己個性和個人風格的長期創作過程。歷史上許多著名的書法家一輩子都處在探索階段,如米芾那樣, “既老,始自成家,人見之不知以何為祖也”。可見,他以前所創作的書法還有宗師痕跡,還帶有模仿他人的因素,經過長期“取諸長處總而成之”,才不知何為祖,才是真正創造性的創作了。現在有些人似乎早已“成家”,“不知以何為祖”了,因為他壓根兒就沒有什麼真正的“祖”,沒有認真臨過幾日帖。我所以不贊成學現代人的作品,是由於他們中不少人的作品有種“天生的軟骨病”。這種“軟骨病”一旦學來就沒法治了,到你感覺到時已是“覺悟太晚”,想糾正就太難了。當然,模仿性和探索性兩個階段,沒有截然的界限。模仿性階段也有探索性成份;探索性階段更有模仿性因素,因為也在吸取前人的創作經驗。現對這兩個階段的步驟和方法作些闡述。

1.模仿性階段的創作

初學習書法的人,臨摹了一段時間範帖以後,心裡總是癢癢地想搞創作。這種心態當然是可以理解的,因為現在是時行見效率和重視自我價值的時代。但是,在沒有熟練掌握技法以前,這只是一種主觀願望。在創作之前必須專心於臨摹,不要急於搞創作。已經比較熟練地掌握範帖技法以後,可以先進行模仿性的創作。

模仿性創作,第一步可以集範帖中的對子、短語,進行模仿性的練習。如《聖教序》中,可集“松風水月,清華仙露”或“二儀有像顯覆載以含生,四時無形潛寒暑以化物”(圖99),進行臨摹性的創作,既有以範帖的寫法作依據,又可以適當進行藝術處理,大小、輕重、濃淡都可以進行適當變化。反覆進行這種模仿性創作,不僅促進臨摹範帖,增加理解、認識和記憶,又學習了創作的形式和藝術處理。這種模仿性創作,技法、格調起步就高,遠超過自己沒有根據的隨意寫。這樣經過一段時期的臨摹和模仿性創作,技法已經熟練,認識有所提高,就可以進行模仿性創作的第二步了。

模仿性創作的第二步是在前段臨摹和模仿性創作的基礎上進行的,具體做法是自選內容進行創作,這又難了一步。即要以《聖教》、《蘭亭》的筆法來寫這兩帖中沒有的字。不僅如此,且藝術處理也要求高了,如同臨摹中的意臨,應有自己對藝術的趣味和要求,作品的藝術質量要求也更高了。這樣不斷進行,即會越來越熟練。

2.探索性階段的創作

經過長時間臨摹和模仿性創作,已經非常熟練一種寫法,創作幾乎已形成習慣性愛好,這時候,為了不斷探索,就要臨摹多家的作品,但不要盲目,而要靈感性地進行。譬如歷史上許多名家,起初都學王羲之,後遂成諸家,各具特色。這裡不妨引文獻作論證。王獻之“模矩雖出於逸少,而筆勢飄飄,已而元常庭域矣”。歐陽詢“初效王羲之書,後險勁過之,因自命其體”。虞世南“得右軍之美韻,而失其俊邁”。褚遂良“臨寫右軍”,“得羲之之法甚多”。李邕“其源流實出於羲之”。顏真卿“得右軍之筋,而失於粗魯”。楊凝式“下筆便到烏絲欄”。蘇軾“東坡道人少日學《蘭亭》,故其書姿媚徐季海”;“中歲學顏魯公、楊風子,其合處不減李北海”。米芾“書效王羲之”,“晚年出入規矩,深得意外之趣”;“妙於翰墨,得王獻之筆意”。趙孟頫“行書詣《聖教序》而入其室”,“晚年則稍入李北海耳”。董其昌“初師顏平原《多寶塔》,又改學虞永興,以為唐書不如晉、魏,遂仿《黃庭經》及鍾元常《宣示表》、《力命表》、《還示帖》、《丙舍帖》,凡三年,自謂逼古,不復以文徵明、祝希哲置之眼角”;“比遊嘉興,得盡睹項子京家藏真跡,又見右軍《官奴帖》於金陵,方悟從前妄自標許,自此漸有小得”。這是歷史上名家入帖出帖探索性創作出自己作品獨特風格面貌的經驗。

現在我們再來看看歷史上兩位書法大家,怎樣根據自己對美的追求和趣味,有目的地去臨摹前人的作品,吸取所長,用於自己的創作中去。顏真卿吸取篆書的中鋒用筆、線條圓渾,和隸、篆的正面結構,改變王羲之欹側結構,轉折外拓,改變內擫,創作出自己的獨特風格面貌。蘇軾崇尚豐腴美,他不贊成杜甫對書法“貴瘦硬”的審美觀點,說:“杜陵評書貴瘦硬,此論未公吾不憑。短長肥瘦各有態,玉環飛燕誰敢憎?”所以蘇軾的行書處橫勢,線條豐腴,骨力勁健,藏巧於拙,外柔內剛,有豪強之氣。他臨寫“二王”後又臨顏真卿的書法,為了加強骨力又學了李邕,加強巧趣又學了楊凝式,然後融會貫通,形成“吾書如綿裹鐵”。他說:“吾書雖不甚佳,然自出新意,不踐古人,是一快也。”從兩位著名書法大家的探索性創作中,我們可以總結出的經驗:

一是要有自己很明確的審美觀念和賞識水平。對自己的審美趣味和個性愛好有清晰的認識,從這點出發去追求創作的趨向和作品的風格,探索作品的面貌。如是豪放的,還是清雅的,或是剛勁峻拔的,或是渾厚朴拙的,等等。如果連這點都還模糊的話,自然就談不上去追求怎樣的風格和麵貌。探索創作就是為了探求追索自己作品的情趣。

二是要解決技法上如何體現,懂得並善於借鑑傳統的技法是如何體現情趣和神韻的。如筆法的方圓,筆姿筆勢;結體的點畫和使轉,結體造型的面貌姿態應如何體現;章法的疏密虛實、錯落,黑白的處理,等等。這些形式美如何體現所追求的審美情趣和麵貌。即是說,作品的神韻,可以從歷史書家中吸取哪些方面,要有目的地去臨摹和吸取,在創作中努力體現出來。在這種不斷地探索中就會使自己的作品越來越顯示出獨特的面貌,作品的質量越來越高,越來越為人們所認識。

三是要提高自己對藝術、文化,包括對書法藝術知識的修養。如對藝術形式美、文字學、詩詞學、書法藝術美、鑑賞等等,都應有所研究,不斷增強藝術的悟性。這是探索性創作階段重要的一個內容,是日常必須經常關心和學習的內容。當然,這不是一日能成的事,需要長期堅持和積累。

在學習行書的道路上,對學習的具體步驟、要求和方法,由於學術觀點不同,自然會是多種多樣的。特別是當前情況和歷史很不同,在當前東西方文化衝突的情況下,對待傳統文化的態度就很不同。有人認為“傳統書法已走進死衚衕”,採取否定的態度。有人認為要用西方抽象派來改造中國傳統書法。不少人則急於要走“捷徑”,迎合某些流行色書風的需要,不重視優秀傳統,而重視“自我表現”,甚至用物質手段,取得社會某些輿論首肯,似乎這樣就擠進名家行列。這些都會影響或誘導走向不能紮實學習傳統的道路。對藝術應有自己的見解,應該有自己的道路,不能隨波逐流,不能急功近利、眼光短淺。既愛好書法藝術,就要孜孜不倦,講求科學方法,利用自己的長處,堅持下去,不論年齡大小,總是會有所成的,會到達成功的彼岸的。

很高興與大家分享自己的一點觀點和看法,旨在與大家一起探討交流,書藝共進,謝謝!


中書協職統勝書法教育


行書簡要練習方法真的很難。這也是為什麼學行書最好有楷書基礎的原因。

一代書法宗師沈尹默先生的行書很有風格,又具時代之美,是他傾其畢生精力,才形成獨一無二的“沈體”行書;任政先生酷愛書法,從一個普通工人,成為書法大家,他積累幾十年功力,寫出了一手流暢而漂亮的行書體,受到群眾喜愛,他的行書體被相關部門製作成國家通用行書字模,被廣泛應用。



如果說行書有什麼簡要的練習方法,我以為,直接從他們兩位大家的行書中,選其中一家進行練習就是不錯的簡便方法。

一是他們的行書傳承之路清晰,都宗法“二王”;二是風格鮮明,具有現代氣息;三是屬於我們同時代,而且大都是墨跡,練習容易上手。


經過一段時間的練習之後,感覺對行書的基本筆法和結體要領有所領會,再取法乎上,選“二王”法帖或趙孟頫的行書帖,如《蘭亭序》、《集王聖教序》和趙孟頫行書墨跡選等其中一種,進行深入細臨。

通過古今兩種字帖對比的練習,一收一放,收放自如,也許這正如你所說,可以起到既簡要,又有效的練習方法。圖一為沈尹默行書選,圖二為任政行書選,圖三為趙孟頫行書選


如石書藝


行書應該慢行

行書,取字面意思,應該是行走起來,暗含有比楷書快一點的意味。這也是應有之意。

不過,走的快,加上著急,卻容易自己絆倒自己,跌倒了,再不知道反思,水平也就那麼回事了。

行書和楷書一樣,並沒有簡要的捷徑。不走捷徑,就是捷徑。這是書道,也是書法大法。

以這個大法作為前提,才可以談方法。

就行書單字來說,筆鋒要大膽壓下去,果斷抬起來,從有意到自如,再到下意識,逐漸鍛鍊由它去的放手的感覺,放手筆鋒,卻終牽一線。

就行書行氣來說,初始要刻意練習,甚至可以設計,設計的目的是不設計,一旦發現跳不出設計的窠臼,就要停筆歇幾天,不能自我綁架。

就行書章法來說,有了單字和行氣,章法結合文字和心情,由他去吧,不會壞到哪裡去。不過印章款識,要守規矩,不要創新,怕會貽笑大方。

簡要,是書法最高境界。但開始,不要如此。





月憂雲


行書是介於楷書、草書之間的一種字體,是為了彌補楷書的書寫速度太慢和草書的難於辨認而產生的。

行書兼具楷書、草書的特點,但又絕非寫好楷書便一定能寫出一手漂亮的行書字來,行書作為一種獨立的書體,其發展過程中具有它自身的特點。

要學好行書,還要經過一段專門的臨摹訓練,以掌握它的筆法和結字的規律。

一、用筆方面

落筆便順鋒而入,行筆中鋒行走,收筆多是順勢帶出,或牽連下筆,或鉤挑出鋒。不再回鋒作頓。

這樣很多筆畫發生了變異,筆畫多為露鋒,筆勢明顯地流暢起來。也使行書中更多地形成了曲筆,筆畫不過於平直,增加了點畫的動感,使之不至僵滯。

二、點畫呼應

由於行書收筆不再回鋒作頓,而多是將筆鋒提出,所以形成了點畫的附鉤和挑趯,即上筆終了時順勢帶下,而下筆自然承上,使點畫之間雖斷似連,筆斷意連,產生了明顯的顧盼呼應關係。字形也增加了生動活潑的意趣。

三、牽絲引帶

點畫間的勾挑使之顧盼呼應,有時將這種呼應通過筆鋒提寫出遊絲,連接起來形成兩筆或幾筆,連續寫出,一氣呵成,使字顯得連貫、瀟灑。

四、簡括省略

前面談到連能把兩筆或幾筆連成一筆寫下來,這其實已起到了簡化的作用,加快了書寫的速度,但其原有筆畫並未減少,只是筆畫之間有牽絲相連,不單獨存在而已。

在行書中還有更省簡的情況,那就是索性合併了原來的點畫,形成行書中獨有的寫法。

五、收放變化

較楷、隸、篆等規整嚴謹的字體,行書有一個與草書共同的特點。即它可根據章法的需要和某字的特徵,隨時調整它的字形和筆畫形態。


文化茗居


您的提問非常好,想必很多人也有這樣的疑問和困惑。青翁不才,分享一下我的學書歷程。

您的問題:行書的學習步驟是什麼?我用一句話可以回答:點畫學習――偏旁學習――結構學習――章法學習,而且真草隸篆都可以通用。

但具體到實踐運用,學誰的行書?哪門哪派?哪種字帖?說實話這個問題涵蓋面又非常大,史上寫行書的大家不枚勝舉,二王虞褚、蘇黃米蔡、趙孟頫、文徵明,董其昌、成親王、譚延闓等等等等真如滿天星斗,能學好一家已實屬不易。如把你的問題細化到某人某派,這樣就好理解多了。

△王羲之行書――《蘭亭序》

為更準確,更通俗的讓您得到“乾貨”,切切實實讓您一看就懂,我拿我學過的元代大家趙孟頫書法為例,給你做一個細緻的學習步驟介紹,不足之處還望多多指正!

趙孟頫,二王書風傳承者並自成風格,元代書壇領袖,書、畫、文、印全能型人才,被譽為歐柳顏趙楷書四大家之一,其書法對後人影響極深。

△趙孟頫行書――《心經》

第一步,學習行書,初級階段必學楷書。

“楷書如立”,“行書如走”,“草書如跑”。楷書是向行書過渡的一個橋樑。我臨摹的是趙孟頫的楷書代表作《膽巴碑》。

《膽巴碑》特點:趙體入門楷書的最佳範本之一,字體優美,法度森嚴,神采居上,精神煥發。用筆也是非常講究的,尤其在轉折頓挫上更見功夫,如鐵畫銀鉤,一派平和之象,卻又平中見奇。

《膽巴碑》的字帖很容易買到,裡面有詳細的筆法介紹,也就是從基本筆畫(永字八法)開始,具體怎麼寫就不展開介紹了,字帖比我說的更明白。

第二步,有楷書基礎之後,向行書進攻。

臨摹《膽巴碑》一段時間(半年至一年,看個人努力),就可以考慮換貼了。趙的行書作品很多,選哪一種呢?我選的是其經典代表作《洛神賦》。

《洛神賦》特點:結體、點畫深得二王遺意,尤其是王獻之《洛神賦》的神韻,妍美灑脫,端正勻稱,圓潤靈秀。同時,又呈現自身的追求,象比較豐腴的點畫,輕捷的連筆,飄逸中見內斂的運鋒,端美中具俯仰起伏的氣勢,都顯示出他博取眾長而自成一體的藝術特色。

同樣,按照教程中的基本筆畫開始學習,多臨摹,多揣摩。

第三,行、楷互相結合,反覆溫習。

《洛神賦》學一段時間,再回頭學《膽巴碑》,如此反反覆覆切換,不斷鞏固。根據個人的努力以及悟性,怎麼也得三年五年時間才能略有小成,學習其中的酸甜苦辣您慢慢體會。

結束語:學習書法是一條漫長的路,唯有堅持才能達到終點。學習過程中一定要戒驕戒躁,不懂就問,多思考,遇到瓶頸可以拜訪當地書法寫得好的人請求指點,也可以通過網絡和網友交流,觀看網絡視頻教程。

不知您喜歡誰的行書呢?若不嫌棄,我還可以為您制定文徵明,董其昌,黃庭堅,蘇軾等人的行書學習步驟,那得需要另一篇文章分享了。

謝謝觀看,祝安好!


青翁書法


行書的學習短期內要想有不錯提高,只需要做到這三步。

第一、瞭解鋒面

首先關鍵的就是寫行書時毛筆的各個出鋒問題,不同於篆、隸、楷以中鋒為主。行書實則多以三分之二偏鋒多,相信寫了不少書法的你有這樣一個體會,中鋒按到底所書寫出來的線條並沒有多粗,而行書講究變化,這樣粗細對比就會很明顯,為了達到這個對比效果就需要我們會熟練的使用偏而不失厚重鋒。有了這個前提後,你還需要熟練從各個方向角度出鋒且連貫,行書必須是氣息連綿不斷的。

第二、熟練字法

行書的筆法往往需要在熟練的字法中才能寫出連綿不斷的氣息感,這就好比吃飯使用筷子,小時候總覺得筷子很難用偷懶喜歡用勺子,但是現在我們已經很習慣的使用筷子,不會考慮該怎麼起用筷子,如何送到嘴邊等,因為我們已經熟知這個過程了。同理我們如果對字法很熟練的話,就不會考慮何處起筆何處轉何處收。熟練字法我們可以平常多讀帖,心裡多默寫,然後操練的時候重複練習,達到熟練就可以隨心而動。

第三、多寫作品

平時臨帖的時候,不能像篆、隸、楷書一樣單個字反覆練習。首先可以多找找感覺,找感覺的同時考慮章法。然後進行作品式的臨寫,要把臨摹的練習寫成作品樣式,這樣才能全神貫注也可以多個要求同時練習。等一張張作品呈現眼前自己就會有成就感,就會不斷的出作品,學習書法能出作品才是最有效的回饋。作品臨寫一遍兩遍當然會不盡如人意,所謂自己要做好不計遍數的心理準備以好的作品出來為主,這樣行書寫好遍指日可待了。

行書一難在筆法,因此要多熟練八年出鋒,二難在字法,所以平時多讀帖,三難在於氣息,故應多寫作品培養完整連貫的書寫感覺以達到自然的氣息。





素清雲


對常用字的行書寫法集中起來,選擇喜歡的名家字帖反覆臨摹,直到信手拈來,在行書實用中就得心應手了!




臥雲齋主


行書學習的步驟首先應找到一家自己喜歡的字體,如二王風格,再找來墨跡本字貼對貼臨習;臨習字大小盡量與原貼一致,建議先單個字臨一遍再每排字對臨可多臨3~5排以加深對字的間架結構理解與記憶,以便將來創作時打好堅實的基礎,臨完一貼3~5月再集齊所有二王風格的墨跡本貼通臨並長時間臨習,能訓練出自己對原貼七至八分像,與原貼“精氣神"氣韻、節奏、提按、墨色等變化都極為相似,因出色的書家往往也是出色的臨摹高手,如米芾臨作足可以以假亂真之地步,相傳《中秋貼》是他的臨作而已。然後再建議臨習篆隸或其他書體融入之前的習作裡而形成自己個性特點鮮明的書體的,最後再多讀書或進修古代漢語文學以提高個人涵養,當你學富五車時您的書藝之路就自然已開啟,並可達到勝利的彼岸了,到時均讓人羨慕不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