歇斯底里的大明京師保衛戰丨成功的英雄也值得推崇

引言

我們中華民族能延續五千多年的文明史,靠的不僅是光輝燦爛的盛世,更是有數不清的悲情至暗時刻給這個民族注入英魂鐵血,使之備受擊打而不倒。

如今中華民族的強勢復興,少不了近代被洋人“踩”在腳下的屈辱史給予的奮發圖強的力量,每當這個民族遭受空前的災難時,無論此前如何,他們都將會萬眾一心同仇敵愾!

回溯過往,發生在公元1449年的明朝北京保衛戰,祖先們給我們展示的這種針對侵略者,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絕不後退一步的鐵血精神,至今仍閃耀時空。我發現一個現象,就是中國人更喜歡推崇悲劇英雄,說起“岳飛”“文天祥”“鄧世昌”等為國捐軀的英雄,很多對歷史不是特別瞭解的人都如雷貫耳;而這些敢於為國犧牲的英雄也值得我們後世的這份紀念。但是我想說,不要總是悲情,還有一些成功的英雄也值得我們大書特書。

說起于謙,很多人會覺得似曾相識,仔細又想不起來。那就列一首他的詩吧。“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閒。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想起來了吧,這是小學課本里的《石灰吟》。他,于謙,就是1449年那場大戰中的王者!

歇斯底里的大明京師保衛戰丨成功的英雄也值得推崇

《石灰吟》

先輩留下的“寶貝”一把火就玩兒沒了

說北京保衛戰之前,必須得說那個荒唐的,可笑的,恥辱的“土木堡之變”。明朝建立且日漸強大之後,原先的蒙古部族就只能自己在草原玩了,最後分裂成了東,西蒙古兩大陣營。而明朝方面,稱東蒙古為韃靼,西蒙古為瓦剌。

瓦剌臣服明朝,借明朝的力量將韃靼修理的夠嗆,到了明英宗時期,也就是“土木堡之變”時在位的皇帝,瓦剌一個叫也先的繼承汗位,一路風風火火,搶草原,奪牲畜,團結了瓦剌各部,年輕氣盛,日益膨脹。瓦剌對明朝當時有朝貢貿易,也行派2000人前來貢馬,虛報3000人,想討得更多賞賜。然後明朝當時掌權的大太監王振識破了,不僅不多給,還把馬匹的價格削減了一大半,也先火氣就上來了,就去邊境大同幹了一架,大同敗了。

《明史·卷三百四·列傳第一百九十二》:秋七月,也先大舉入寇,振挾帝親征。


《明史·卷十·本紀第十·英宗前紀》:瓦剌也先寇大同,參將吳浩戰死,下詔親征。吏部尚書王直帥群臣諫,不聽。

敗報傳來,一丁點兒軍事都不懂的死太監想過一把將軍癮,於是慫恿英宗皇帝像澶淵之戰中的宋真宗一樣親征,英宗朱祁鎮寵信王振啊,固執的準了。京城的精銳一線部隊,被緊急動員,慌慌忙忙就出發了。對大明而言,一個不懂軍事的人帶著一群準備不足的軍隊,一路晃晃悠悠的去戰鬥了。

歇斯底里的大明京師保衛戰丨成功的英雄也值得推崇

《女醫明妃傳》鄧立民版王振

隨同皇帝出征的有包括兵部尚書,各類侯爺,都督在內的文臣武將,然而他們說了都不算,《明史》記載“尚書鄺埜、王佐忤振意,罰跪草中”,堂堂兵部一把手,居然因為王振一點點不爽就罰跪在草中。很明顯,皇帝是不怎麼管的。

王振一路走一路搜刮財寶,還各種迂迴。反正他是不累(有馬車坐)。到了土木堡這個地方,王振強令紮營,被瓦剌圍,土木堡地勢高,缺水,明軍軍心進一步渙散,也先伺機進攻,明軍大敗,帶出來精銳京軍包括神機營(火器營)在內的25萬大軍幾近全軍覆沒,英宗被俘,王振嘛,可想而知,被早就憋出內傷的士兵亂刀砍死。

但是,王振死了事兒小,皇帝朱祁鎮被俘了甚至也不是那麼重要,關鍵是從朱棣,仁宣時代遺留下的寶貴財富,25萬精銳主力大軍沒了,而也先當然不會就此停手。

歇斯底里的大明京師保衛戰丨成功的英雄也值得推崇

《女醫明妃傳》:朱祁鎮被俘

嘈雜中的怒呵

《明史·卷一百七·列傳第五十八》:及駕陷土木,京師大震,眾莫知所為。郕王監國,命群臣議戰守。侍講徐珵言星象有變,當南遷。謙厲聲曰:“言南遷者,可斬也。京師天下根本,一動則大事去矣,獨不見宋南渡事乎!”

那個晴天霹靂傳回北京,監國朱祁鈺主持會議,群臣慌了,七嘴八舌的,反正就是慫,還不斷有人說要南遷,不好聽的就是要逃跑。只有于謙出來一聲怒呵,說南遷的,應該斬首示眾!並以南宋為反例作引。朱祁鈺同意了他的意見,並全權委派他主持北京保衛戰的一切。而當朝堂上下在這千鈞一髮之際都倚重他的時候,他義不容辭的扛下了這份責任!

可這並不是一個容易活兒,能打兵都死了,糧食也不足,京師的兵器儲備也不夠……,而也先正在去北京的路上馬不停蹄。

歇斯底里的大明京師保衛戰丨成功的英雄也值得推崇

朱祁鎮出征及瓦剌進軍路線

但是,于謙都一一完美的解決了。

《明史·卷一百七·列傳第五十八》:謙請王檄取兩京、河南備操軍,山東及南京沿海備倭軍,江北及北京諸府運糧軍,亟赴京師。以次經畫部署,人心稍安。

首先是軍隊。京城剩下來的二線士兵不足十萬,于謙緊急調京師周圍的精銳部隊進駐北京,不久之後,北京城就聚集了22萬大軍,同時還命令各地抓緊招募訓練新軍,以備所需。

裝備。于謙命一撥人去搜集土木堡潰敗同胞的盔甲,刀劍,火銃,大炮(相信那個場面肯定能給他們以憤怒的力量),另一撥人去運南京(陪都)存留的武器裝備,同時,兵工廠日夜趕工生產武器。

完整的軍隊有了,需要得力武將指揮。作為土木堡戰敗極少數逃出生天的人的大同總兵石亨在大牢裡關著,于謙以大局為重,將他放出來,命他主理實際戰鬥。

《明史·卷一百七·列傳第五十八》:通州積糧,令官軍自詣關支,以贏米為之直,毋棄以資敵。

糧食。北京沒有,附近的通州確有大量存糧,但是一是沒有多餘人手去運,二是路上混亂不安全。于謙想了個好辦法,他讓差不多順路的馳援軍隊都從通州過,每個士兵都帶一點糧食。完美解決,總不會有人去搶大隊官兵吧?

同時,還充分動員群眾,先是堅壁清野,北京城周圍的百姓收拾好各類東西,全部進入城內;再一個是組織技術人員,諸如瓦匠,木匠等統一協調修繕城防。

歇斯底里的大明京師保衛戰丨成功的英雄也值得推崇

嚴陣以待

《明史·卷一百七·列傳第五十八》:亟分遣諸將,率師二十二萬,列陣九門外:都督陶瑾安定門,廣寧伯劉安東直門……,而謙自與石亨率副總兵範廣、武興陳德勝門外,當也先。以部事付侍郎吳寧,悉閉諸城門,身自督戰。下令,臨陣將不顧軍先退者,斬其將。軍不顧將先退者,後隊斬前隊。

敵軍兵鋒正盛,來勢洶洶,但于謙反而列陣京城九門之外,城樓上設監軍,後退者無論兵將,都只有死路一條;且於謙一介文官,親自披甲立於陣前。曾經的神機營二線士兵全部荷槍實彈,滿腔怒火的埋伏於九門對應的路邊民房,就等送死的來了。

歇斯底里的大明京師保衛戰丨成功的英雄也值得推崇

《大明風華》:守城士兵

也先來了,他以為他來的是可以為所欲為的慌亂北京城;事實告訴他:hei~tui~!

措手不及的也先大軍,圍著京城九門轉,希望找點破綻。沒找到,硬打,打不過!最後,跑!準備在回去的路上撈一把,結果,各地都嚴陣以待,被按在地上摩擦後狼狽逃回瓦剌。

歇斯底里的大明京師保衛戰丨成功的英雄也值得推崇

世界上第一支成建制火器部隊——神機營

結語

皇帝被抓了,一眾出征的文臣武將都戰死了,精銳主力都陣亡了,北京朝野人心惶惶不可終日,而且也先馬上就要來了,名副其實的爛攤子,但是于謙擔了,他用他的才,他的德,他的風骨挽住了將傾的大廈,頂起了那一片天!


尋歷史魅力,樂當下之人,我是“史海浮沉假行僧”,感謝閱讀,感興趣別忘了關注交流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