遷安的歷史

定名遷安縣,是在遼宋金對峙時代。

五代十國時,契丹族強大起來,於916年建立契丹國(947年改為遼國),後連年開展對周圍各族的大擄掠,並不斷南侵,經常擄掠現今的河北省北部和中部地區。對於俘虜的漢人,大略採用唐制,建立州縣,在遼國境內設置一些與河北地區同名的州縣,每個州縣大都修建城郭,把所俘獲的漢人和渤海人集聚其中,從事農業生產,使他們受到契丹貴族的統治和奴役,但仍保存漢人的生活習俗。

遼太祖六年(913年)冬10月,佔領了平州(州治在現今的盧龍縣),並把平州作為後方基地,對幽州、定州等發動了幾次大的掠奪戰爭,俘虜子女人口,遷移到遼國,並把從定州搶奪的人口安置在平州。其中把從安喜縣搶掠的人口安置在今遷安縣城東北20裡處,仍襲用安喜縣的名稱。

定州安喜縣,就是現今的定州市一帶,戰國時代為中山國地,兩漢時仍為中山國,東漢時為安喜,唐朝置定州,安喜是州府所在地,五代時安喜、邑兩縣依然屬定州,州仍治安喜。

遼宋對峙後期,女真族逐漸強大起來,於1115年建立金國,不斷攻打遼國。遼國戰敗,平州也為金國所佔領。金國仍採用州縣制,但在地名上進行了改革,將遼國從中原所掠人口所建的同名縣改為不同的名稱。就在這時,把安喜縣改為遷安縣。

《金史·地理志》載:“遷安縣本漢令支縣故城,遼以所俘安喜縣民置,因定名安喜,大定七年更今名。”

金朝世宗年號大定,大定七年即公元1167年,將安喜縣更名為遷安縣,並把縣城址搬遷到現在的縣城址。

定名遷安縣,其寓意是,“遷”字是“遷移”、“搬遷”的意思,“安”字取“安喜縣”的第一個字。這樣定名既反映了安喜縣與遷安縣變遷的關係,又區別於原名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