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味書屋”的改名之謎,告訴我們哪些人生真相?

出門向東,不上半里,走過一道石橋,便是我的先生的家了。從一扇黑油的竹門進去,第三間是書房。中間掛著一塊扁道:三味書屋;扁下面是一幅畫,畫著一隻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樹下。沒有孔子牌位,我們便對著那扁和鹿行禮。第一次算是拜孔子,第二次算是拜先生。

這是三味書屋的正式亮相。跟隨著魯迅先生的腳步,推開那扇竹門,古樸寧靜的書卷氣息撲面而來。首先映入眼簾的便是“三味書屋”的匾額。這匾額背後又會有哪些故事呢?

“三味書屋”的改名之謎,告訴我們哪些人生真相?

三味書屋是清道光年間紹興城內有名的私塾,原名叫“三餘書屋”。源自裴松之《三國志注》“為學當以三餘,冬者歲之餘,夜者日之餘,陰者晴之餘”。

意思是說,我們要充分利用一切空閒時間學習。冬天是一年中最悠閒的時候,沒有太多的農活,正好有了大把時間可以用來學習;夜晚是一天中最空閒的時候,忙碌了一天的人們回到家,這段時間也是屬於自己的;雨天會影響很多外出的活動,也便因此有了在家的時間。

這句話放到現在,不就是很流行的“碎片化學習”嘛?如今我們每天的時間被劃分的更加精細了,也不太會受到雨雪天氣的影響,但是這種“三餘”的學習精神是歷久彌新的。

“三味書屋”的改名之謎,告訴我們哪些人生真相?

後來,“三餘書屋”被壽鏡吾先生(魯迅先生的啟蒙老師)的祖父改為了“三味書屋”。

但是,為什麼要這樣改呢?對此,現存三種說法。

第一種,是說“三味”從蘇東坡的詩句中得到靈感。據說蘇東坡非常喜歡“三餘”的說法,並寫過“此生有味在三餘”的詩句。

當時年近六旬的蘇軾,被貶到惠州。一般人突遭劫難,恐怕都難以承受,更何況是一位花甲老人。但蘇軾卻在詩中寫道:“醉飽高眠真事業,此生有味在三餘”。吃飽了,喝足了,再美美的睡一覺,這才是真正的生活,人生最有滋味的時候莫過於閒暇時間了吧。面對生活的坎坷,他依然能夠在屬於自己的時光裡,活出精彩。

“三味書屋”的改名之謎,告訴我們哪些人生真相?

第二種,來自於壽鏡吾先生的次子,他曾說:“若三味取義,幼時聽父兄言,讀經味如稻粱,讀史味如餚饌,讀諸子百家味如醯醢(意為肉醬)。”

這個典故出自於宋代李淑《邯鄲書目》,李淑曾說:“詩書為太羹,史為雜俎,子為醯醢,是為書三味”。三味就是以三種味道來形象地比喻讀詩書、諸子百家等古籍的感受。

一個人的精神發育史就是他的閱讀史。食物滋養我們的身體,書籍滋養我們的心靈。一本好書就是一場思想盛宴,應該細細品味其中滋味。

“三味書屋”的改名之謎,告訴我們哪些人生真相?

第三種,來自壽鏡吾先生的孫子所說,“祖父對三味書屋含義的解釋是‘布衣暖,菜根香,詩書滋味長’。”

意思是說,甘做平民百姓不去做官;滿足於粗茶淡飯,不必羨慕山珍海味;認真體會書籍中的內容,從而收穫深長的滋味。

壽鏡吾先生本人也有些反封建的意識。家族產業的失敗,使他們看清了封建王朝的腐朽,也教育自己的子孫不要去給清王朝當官。

一介布衣,粗茶淡飯,手不釋卷,想必這便是過去讀書人嚮往的生活了。

“三味書屋”的改名之謎,告訴我們哪些人生真相?

不管是哪種含義,“三味”都是在向後人傳遞著做人治學的道理。

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人們的生活越來越豐富,節奏也越來越快。我們開始愈加懷念那種簡單的生活,簡單的快樂。

茶餘飯後,捧一本書,泡一杯茶。翻開書卷與作者展開一場跨越時空的交談,或悵然若失,或欣然一笑,在文字中靜靜感受生命的力量。

能得衣食暖,常嘗菜根香,細品書中味。

人生得此三味,足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