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方艙“清流哥”回家:讀書有什麼用?看看他就知道了!

01


3月13日,隔離期已滿的“清流哥”走出隔離點,踏上了回家的路。


“清流哥”是誰?


2月初,在武漢“方艙醫院”正式啟用後,一張照片迅速走紅網絡:只見在眾多的床位中,有人玩手機、有人閒聊,唯獨一個年輕人在專心的看書,格外的顯眼。彷彿外部紛亂的世界都與他無關。


武漢方艙“清流哥”回家:讀書有什麼用?看看他就知道了!


也正因為如此,網友給他取名“清流哥”。


經瞭解,“清流哥”姓付,今年39歲,是一位擁有高學歷的留美博士後,目前在佛羅里達州立大學教書!


原想著和家人一起在春節期間好好聚一下,沒想到和家人一起都被確診為新型冠狀病毒肺炎。


也難怪付先生能在網上走紅,確實能像他一樣在這種情況下保持淡定心態的人不多。


這段時間封閉在家,確實讓很多人的心態開始崩塌。前幾天和同學在群裡聊天,可以明顯的看出他們心態上的變化——焦慮、恐懼、暴躁。


英國作家毛姆有一本書叫《閱讀是一座隨身攜帶的避難所》,在這本書中,毛姆重要的觀點就是認為:培養閱讀的習慣能過為我們築造一座避難所,讓我們幾乎可以逃脫人世間的所有悲哀。


02


毛姆之所以這麼說,或許是經由他親身經歷的總結。在毛姆的另一部半自傳體的作品《人性的枷鎖》中,他講述了一位因喪失雙親而寄人籬下,又帶有殘疾的小男孩菲利普曲折、迷惘、痛苦成長的故事。


在毛姆的筆下,儘管菲利普生存困難,挫折不斷,但是他無意之中從閱讀中獲得的樂趣,讓他找到了這個世界上最安全最溫暖的避難所。


他將讀書作為他生活的一部分,關於自己為什麼愛讀書,他總結了兩點:


一是因為樂趣。

讀書已經成為他的習慣,不讀書就像不讓他抽菸一樣讓他難受。


二是因為可以通過閱讀認識自己。

當我閱讀一本書的時候我就只通過我自己的眼睛閱讀,但是時不時的我會遇見一些文字,甚至是一個短語對我而言有意義,它就成了我的一部分。


武漢方艙“清流哥”回家:讀書有什麼用?看看他就知道了!

03


讀書的好處雖然不言而喻,但仍然有人經常問為什麼要讀書,以及讀書的意義。


有一群人,他們拿走了38%的美國國家科學獎、27%的菲爾茲獎、27%的圖靈獎、42%的諾依曼獎;以及1/3以上的普利策獎和1/3以上的奧斯卡獎。在其它頂級國際科學獎項中,這個比例甚至更高。

他們便是猶太人。

猶太人有一條代代相傳的訓誡:

當你處於窮困潦倒的境地,不得不變賣餘物以維持生活的時候,你首先應該賣的是金子、寶石、土地和房屋;而你家中所擁有的書籍,則不到萬不得已不可變賣。


嚴歌苓曾在《讀書與美麗》中寫到:


讀書這項精神功課,對人潛移默化的感染,使人從世俗的渴望(金錢、物質、外在的美麗等等)中解脫出來,之後便產生了一種存在。


是啊,讀書,可能不能讓你立刻獲得成就,但你的心態,你對自我的認知都會悄然改變。讀書和不讀書的人生,真的不一樣。


其實,從去年開始,Better更好學院就在籌備一個以“讀書”為主要內容的知識付費產品——《青音共讀會》。


市面上讀書會的產品那麼多,為了給大家更多不一樣的內容,這次讀書會我們僅在籌備期就用了1年的時間。


一年的時間裡,我們為你精選出了26本好書,組成“自我成長書系”,涉及心理、思維、溝通、自我療愈等方面內容,陪你一起享受心靈的滋養,在當下收穫一份內心平和與堅定的能量。


武漢方艙“清流哥”回家:讀書有什麼用?看看他就知道了!

武漢方艙“清流哥”回家:讀書有什麼用?看看他就知道了!

共讀陣容


武漢方艙“清流哥”回家:讀書有什麼用?看看他就知道了!

給這樣的你量身打造


·告別自卑,活出不一樣的自己。

·擺脫原生家庭困擾,療愈童年創傷。

·想識別不同的情緒問題,更好地管理情緒。

·提升溝通能力,更順暢地和他人交流。

·想通過實用的心理知識,讓內心更強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