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羽毛球發展史:從0冠軍開始到橫掃世界羽壇,你不知道的事


羽毛球運動,約於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傳入我國。

但在新中國成立前,從未舉辦過全國性羽毛球賽,僅在上海、天津、北平、廣州開展這項運動。新中國成立後,羽毛球運動很快成為我國體育運動的重點項目之一。

半個多世紀以來,我國羽毛球運動發展大致可分成幾個階段。

一、興起與奠基階段(1949-1959)

1953年5月2日,在天津舉行了全國籃、排、網、羽四個項的球類運動大會,羽毛球作為表演項目,參加的有華東、華北、中南、西北和火車頭體協五個單位,共19名運動員。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次全國性的比賽,對其後羽毛球運動發展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

1953年6月,印尼華僑組織了體育觀光團到國內觀光、巡迥表演,該團的羽毛球隊由印尼著名球星王文教、陳福壽、黃世明、蘇添瑞等華僑青年組成的,他們的技戰術水平的高超令國內羽毛球界及觀眾大開眼界。

1954年5月,王文教、陳福壽、黃世明、施寧安四位愛國華僑青年,受到黨和政府對體育事業的重視影響,為振興中國羽毛球事業的落後局面,他們衝破重重阻力,毅然回國。並在全國各地進行表演、輔導,在他們的推動之下福建省於1956年11月成立了我國第一支省級羽毛球隊,隨後,上海、廣東、天津、湖南、湖北等相繼建隊。此時,王文教、陳福壽申請到福建隊,黃世明、施寧安申請到上海隊,他們四人可稱得上是中國羽毛球運動發展的奠基人。

1957年,中國羽毛球隊第一次參加在前蘇聯莫斯科舉行的第七屆世界青年聯歡節的羽毛球比賽,陳福壽、王文教獲得男子單打冠、亞軍,王文教、陳福壽獲男雙冠軍,陳福壽還與前蘇聯女運動員合作獲得混合雙打冠軍,中國隊一舉奪得三枚金牌、二枚銀牌的優異成績載譽而歸。

1958年,福建隊的教練員、運動員在大躍進形勢鼓舞下,樹雄心、立壯志,提出了”十年內打敗世界冠軍”的響亮口號。

1959年9月14至27日,第一屆全國運動會在京舉行,福建隊以絕對優時奪得全部比賽的冠軍。

二、“無冕之王”勝利之路(1960—1965)

1960年,湯仙虎、侯家昌、方凱祥、陳玉娘等一批印尼青年羽毛球優秀選手,相繼回國。他們帶回了國外先進技術和打法。這個時期,以福建隊和廣東隊為我國羽壇的兩大霸主。

1963年第一代中國羽毛球隊男女隊員、教練、領隊在京成立作者(左右五)為第一代中國羽毛球隊長

福建隊,以手法細緻、突擊動作小、出手快、爆發力強而著稱。而廣東隊,則以快速上網,採用墊步加蹬跨步,後退步法則以蹬跳步,從而加快整個場上步伐和速度而著名。

福建隊與廣東隊,互相學習,互相促進,對推進全國羽毛球運動起了帶頭作用。此時,艱苦創業、勤奮學習、刻苦訓練、認真鑽研、教練運動員一起交流經驗、傳授技術,培養新手。成為我國羽毛球界的傳家寶,促使我國羽毛球技戰術水平出現了一個劃時代的飛躍。

奠定我國羽毛球隊為“冠軍的冠軍”和“無冕之王”的四大戰役:

1。譽滿京城中印之戰

1963年周總理觀看中印對抗賽後接見中印運動員並留影

1963年7月-8月12日,世界一流水平的印尼羽毛球隊訪問我國。他們陣容整齊,實力雄厚,1958年和1961年曾兩度奪得湯姆斯杯冠軍。在京的二場比賽,由中國隊和中國青年隊均取得全勝,當時,林建成、吳俊盛二次戰勝世界男雙冠軍楊金美/陳景源,轟動京城。之後,福建隊、廣東隊、湖北隊均戰勝印尼隊,震動了世界羽壇。

2。新運會風采

1963年12月出陣新運會在船上“五虎將”與教練留影

1963年11月,我國羽毛球隊參加在印尼首都雅加達舉行的第一屆新興力量運動會,我國運動員由湯仙虎、侯家昌、林建成、吳俊盛、張鑄成、梁小牧、陳玉娘、陳家琰、陳麗娟、林小玉組成,並獲得女團、男單兩項冠軍,以及男單第二、女單第二、三名,男雙第二、三名,女雙第二、三名的優異成績。

3。爭一雌雄的中印之戰

1964年,印尼羽毛球隊在蟬聯了三屆湯姆斯杯冠軍之後再次到我國訪問。他們挾譽而來的隊員,絕大部分是湯杯主力隊員,包括男單世界冠軍陳有福。訪問目的很明顯,試圖決一雌雄,挽回上一年摻敗的面子。

在京之戰,我國家隊以4比1獲勝,在廣州和武漢廣東隊和廣東、湖北聯隊三次以3比2獲勝,印尼隊只以3比2戰勝了因林建成重傷、鄭青金病發實力大受影響的福建隊。比賽結果還是我國羽毛球隊獲勝這說明,我國羽毛球運動的技戰術水平已趕上了世界強隊的水平。

4。橫掃北歐奠定“無冕之王”桂冠之戰

1965年10月19至20日,中國、丹麥國際羽毛球邀請賽在哥本哈根舉行。

中國隊教練王文教,帶領了第二屆全運會男子單打前三名的三員虎將湯仙虎、侯家昌、方凱祥,及男雙冠軍林建成/吳俊盛,女單冠亞軍的陳玉娘、梁小牧,及混雙名將陳麗娟參賽。

開賽前,當地一家電視臺居然映出“黃種人會打羽毛球嗎?”的字樣。頭場比賽中國選手以全勝的戰績擊敗所有上場的丹麥選手,使丹麥觀眾為之一驚。比賽結果:

湯仙虎、侯家昌獲男單冠亞軍,

林建成/吳俊盛、湯仙虎/侯家昌獲男雙冠亞軍,

陳玉娘獲女單冠軍,

陳玉娘/梁小牧獲女雙冠軍,

方凱祥/陳麗娟、林建成/梁小牧獲混雙冠亞軍。

丹麥隊在哥本哈根慘敗之後還不服氣,丹麥一家報紙赫然登出他們的“驕子”—六次世界冠軍獲得者科普斯的大幅照片,並署以標題比“他將在奧爾胡斯進行報復性比賽”。

21日晚,在奧爾胡斯羽毛球館,湯仙虎面對強手毫不手軟,以靈活手法平高、吊結合凌歷的突擊扣殺打得科普斯只有招架之功,毫無還手之力,以15比5和15比0的懸殊比分迫使科普斯“繳械”。第二天,那家報紙在醒目的位置刊登了這則新聞,標題是“我們的世界冠軍吃鴨蛋”。

湯仙虎從1963年至1975年的12年裡,在國際羽壇上保持了一場不敗的最佳戰績。

1965年10月27日至11月3日,中國羽毛球隊訪問丹麥之後又訪問了瑞典在斯德哥爾摩、馬爾默等地進行比賽,我隊獲全勝。

中國羽毛球隊出訪北歐,與世界勁旅丹麥隊、瑞典隊共進行了34場比賽,以34比 0大獲全勝,使世界羽壇為之震掠。外電外報稱譽我國羽毛球為”冠軍之冠軍”和”無冕之王”。從而奠定了“無冕之王”的羽壇寶座。

回國後賀龍副總理宴請羽毛球隊出訪的全體成員吃烤鴨並勉勵大家”從零開始,切勿驕傲”併合影留念。

三、十年動亂階段(1966—1976)

1966年下半年以後,由於十年動亂,羽毛球界的著名教練員和優秀運動員都被下放到農村。我國羽毛球運動員的訓練末能正常進行,身體素質和技術水平大幅下降,原本進入興旺時期的羽毛球運動,一下了跌入低谷,出現了青黃不接的現象。

1972年1月,周恩來總理指示國家體委成立羽毛球國家隊。

王文教任總教練、陳福壽任副總教練,運動員有湯仙虎、侯家昌、方凱祥、陳添祥、庚躍東、陳新輝、吳俊盛、陳玉娘、梁小牧、劉小徵、許惠玲等,共14名教練、運動員。

1972年,在京舉行了五項球類運動會,及以後每年的全國比賽;國際交往也很頻繁,出訪和迎訪的國家有加拿大、緬甸、馬來西亞、巴基斯坦、尼泊爾、朝鮮、泰國、日本、英國、德國、菲律賓、香港、墨西哥、印度等十幾個國家和地區。

四、恢復、鬥爭進入國際羽聯的抗爭階段階(1977—1981)

1972年,周總理的指示使羽毛球界教練、運動員大為振奮。經過五年時間的刻苦訓練,各省市又培養出一批新人,使中國隊的水平又迅速恢復到能與世界強隊抗衡的地位。

1978年2月,為了抵制國際羽聯一些不合理的制度在香港成立了“世界羽毛球聯合會”。並有17個國家和地區,參加了首屆世界羽聯舉辦的羽毛球邀請賽。

1978年11月4至7日,第一屆世界羽毛球錦標賽在泰國曼谷舉行。庾耀東過關斬將,勇冠群雄,一併摘取了男單、男雙(與侯加昌合作)兩項王冠。庾耀東成為了我國第一位在世界羽毛球大賽上奪得金牌的男運動員。

1978年第八屆亞運會,以林水鏡、蘇米拉為首的印尼驍將先後戰勝了湯仙虎、侯家昌、等老將和韓健等文革後培養的新秀。同時,我國還被無理地排除在國際羽聯所組織的一切活動之外。

如果說,我們曾以自已強大的實力被世界羽壇稱為“無冕之王”而引以為豪的話,現在面對印尼隊咄咄逼人的氣勢,“無冕之王”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機。印尼隊與外界氣焰囂張,蔑視地說:“我們可以出十個人打敗湯仙虎、侯家昌,可以出200個選手對付中國隊,今後不要再在我們面前提中國隊”。

針對印尼隊的挑戰,中國隊的教練班子決心應戰。根據我國運動員的技術和身體素質特點,制定出了詳細的針對性強,切實可行的訓練計劃,並加以嚴格實施。突出了中國羽毛球“快、狠、準、活“的技術風格,發展了”以我為主、以快為主、以攻為主“的戰術指導思想。培養隊員不怕困難,靈活機動,敢鬥強手的拼博精神。

1979年6月10至20日,世界羽聯第一屆世界盃賽和第二屆世界羽毛球錦標賽在杭州舉行。經過努力,我國選手又佔了上風。

1979年末,在香港的中印對抗賽的遭遇戰的勝利,增強了信心。

這兩年間,國際羽壇上出現了兩個國際性的羽毛球組織,要逼使國際羽聯改變錯誤決定。於是,在1980年2月22至23日由國際羽聯派出印尼隊、世界羽聯派出中國隊在新加坡舉行“誰是當今羽壇霸主”之戰。

印尼隊排出最強陣容出戰。羽壇的某些知名人士認為,我們與印尼之戰是雞蛋碰石頭。但是我們的新秀組成的團體經過艱苦麈戰,終於不負眾望,戰勝了不可一世的印尼隊。提高了中國羽毛球隊的聲望,擴大了世界羽壇的影響,從而加速了兩個國際羽毛球組織的合併。

1981年5月,國際羽聯與世界羽聯宣告聯合,同時恢復我國在國際羽聯的合法席位;實現了我國教練員、運動員二十多年來的夙願---逐鹿國際羽壇,爭奪世界桂冠。

從此,我國羽壇健兒正式步入了世界比賽的最高舞臺

1981年7月,在美國加利福尼亞舉行的第一屆世界運動會上,我國健兒第一次參加正式國際大賽,便獲得男女單打冠軍,男女雙打冠軍的優異成績。他們是陳昌傑、張愛玲、孫志安/姚喜明、張愛玲/劉霞。

1981年10月7至11日,第一屆世界盃在馬來西亞吉隆坡舉行,陳瑞珍、李玲蔚分獲女單冠亞軍。

五、第一次勇奪湯尤杯,走進全盛黃金時代階段(1982—1990)

1982年3月,全英錦標賽,我國選手就獲得了女單、女雙的冠亞軍。她們是李玲蔚、徐蓉、林瑛/吳迪西、徐蓉/吳健秋。

在5月的湯姆斯杯決賽中,我國健兒們第一次在國際羽聯舉辦的正式國際比賽中與印尼隊爭奪冠亞軍。

我國選手不畏強手,頑強拼博,在第一天1比3不利形勢下,第二天團結奮戰,欒勁以2比1戰勝梁海量,緊接著韓健又以2比1戰勝了林水鏡。此時,場上比分是3比3,大大鼓舞了中國隊員的士氣。接著陳昌傑又一鼓作氣以2比0打敗龐戈,中國隊反以4比3領先。第四場由孫志安/姚喜明迎戰1981年全英錦標賽男雙冠軍卡託諾/哈里揚託,經過三局苦戰,我隊又以2比1取勝。中國隊連勝四盤,反敗為勝以5比3將湯姆斯杯已攬入懷中。最後5比4中國隊第一次擊敗了曾七次獲得湯姆斯杯冠軍的印尼隊,首次在代表男子羽毛球最高榮譽的湯姆斯杯上刻上了中國的名字。

英雄的名字我們應該記得,他們是欒勁、韓健、陳昌傑、林江利、陳天龍、陳躍、孫志安、姚喜明。

1982年,我男女選手在日本、德國、瑞典、丹麥、香港、的公開賽中均取得優良成績。開創了我國羽毛球在世界羽壇的新局面,為整個八十年代一系列輝煌的勝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表明了我國羽毛球事業欣欣向榮,後繼有人,具有與任何羽毛球強國相抗衡的實力,是真正的“有冕之王”。

1984年,中國女隊第一次參加在馬來西亞舉行的第十屆尤伯盃賽,以5比0戰勝英格蘭隊也第一次把中國的名字刻在尤伯杯上。這些巾幗英雄的名字我們也應該記得,她們是張愛玲、林瑛、吳迪西、吳健秋、徐蓉、錢萍、韓愛萍、李玲蔚。

在她們的帶領下,中國女隊一直把這個優勢保持到1992年勇奪尤伯杯五連冠的美譽。又相繼湧現了新的世界冠軍。她們是鄭昱鯉、施文、辜家明、關渭貞、黃華、周雷、賴彩勤、唐九紅、農群華、史方靜、姚芬、史曉惠、吳宇紅、林燕芬、葉釗穎。

1986年,以韓健、楊陽、熊國寶、丁其慶、李永波、田秉義、周金燦、張強的中國隊,在印尼雅加達完成了“虎口拔牙”的重任。

他們的帶領下,在1988年、1990年均在外電稱為“中國三劍客”的趙劍華、楊陽、熊國寶的橫掃歐亞,所向披靡中以三場單打獲勝決定勝局取得冠軍,獲得三連冠的稱譽。

相繼湧現了新的世界冠軍,他們是陳紅勇、陳康、吳文凱、劉軍、鄭昱閩、黃展中、張青武。

同時,在1987年的第五屆世界羽毛球錦標賽和1988年的世界盃羽毛球賽上,中國隊囊括了全部5個單項的冠軍,創造了一個國家在羽毛球單項比賽中包辦全部金牌的歷史。這一時期創造了中國羽毛球的第二個黃金時代!

六、男女隊滑坡、女隊重振雄風、男隊苦鬥再創輝煌階段(1991—2004)

1991年後,男隊“中國三劍客”相繼退役,世界男雙”四大天王”之一的李永波/田秉義也於1992年退役。從此,中國男隊實力大減,直至2000年才又打入決賽,屈居亞軍。1994年中國女隊痛失尤伯杯四年之久。可以說這一階段是我國男女隊走入滑坡階段。

1993年,李永波臨危受命,從王文教、陳福壽、侯家昌等老一輩教練手中,接管了正處於低潮的中國羽毛球隊的帥印,開始了新一輪的創業。組建年輕化的教練班子,整頓隊伍的組織紀律,強調了心中要有祖國。在他雷厲風行、治軍嚴格作風的影響下,中國羽毛球隊終於走出了低谷,於1995年首次奪得象徵一個國家整體實力的蘇迪曼杯,並在1997年和1999年連續蟬聯該項賽事冠軍。

1996年,中國女雙葛菲/顧俊實現了奧運金牌“零”的突破。

1997年,世界錦標賽中獲得三枚金牌,標誌中國羽毛球隊再次成為世界最強的隊伍。

1998年,中國女隊捧回了闊別四年的優伯杯,並又把優勢保持到2004年奪得四連冠。

2000年的悉尼奧運會,我國新一代年輕選手打出了士氣,張軍/高凌勇奪混雙冠軍,吉新鵬連過數關奪得男單金牌,葛菲/顧俊再次蟬聯奧運女雙金牌。最後,由龔智超再奪第四枚奧運羽毛球女單金牌。

2004年,中國男女隊第二次在印尼這個羽毛球王國裡,再次,重演了“虎口拔牙”的一幕。男隊奪回了闊別十二年之久的湯杯。他們是:林丹、鮑春來、夏煊澤、陳宏、蔡斌/付海峰、桑洋/鄭波、陳其遒。

本文章來源互聯網。特此說明。喜歡體育想了解運動員身後的故事的朋友可以關注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