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彰和曹植真的是被曹丕殺了嗎?

娛樂前前沿


曹彰、曹植和曹丕乃是一母同胞,都是卞皇后所生。

我們先看曹彰,曹彰是曹丕的二弟,兩人年齡相差僅兩歲,曹操稱之為“黃鬚兒”勇武過人;英年早逝,但在皇位繼承上並不對曹丕夠成威脅,個人認為他們私交還是不錯,代北烏桓無臣氐等造反,曹操任命曹彰擔任北中郎將大勝,回朝之前,曹丕告誡:打勝仗了不要那麼高調,要怎麼平分功勞。按曹丕說的照做,曹操很高興,捋著曹彰的鬍子說:“黃鬚兒居然大不簡單!按此可見其兄弟間情誼。

另曹植更不用講,的確他們在皇位之間競爭比較激烈,曹丕繼位後絕對要想弄死他,著名的“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想必各位都清楚,但畢竟是一母同胞還有卞太后的阻止,三年後,丕南征歸來,路過雍丘,與曹植見面,增其戶五百。可見在這時曹丕已然淡然。

所以曹彰之死個人認為是偶然,曹植是曹丕逝世後六年後鬱鬱而終,對親兄弟而言曹丕是比較仁愛仁慈的君主,而且還是相當開明的君主。


行者見拾


曹丕曹彰曹植三人,同為曹操和卞氏所生,曹丕老大,曹彰老二,曹植最小。三人個性各有特色,老大深沉狡猾,老二勇猛豪爽,老三聰慧任性。

如果三人同為平民百姓,肯定能相親相愛一輩子。可生於帝王之家,註定了相愛相殺。

《三國志·魏書·曹彰傳》原文記載:“黃初二年,進爵為公。三年,立為任城王。四年,朝京都,疾薨於邸,諡曰威。”

《魏氏春秋》也道:“故來朝不即得見,彰忿怒暴薨”。

史書上記載,曹彰封爵後拜見魏王,不得見,暴斃與自己家中,並非曹丕殺死。享年35歲,生命太匆匆。

曹丕繼位後,政局不穩,勞累過度,受風寒不治,公元226年逝,享年41歲。死後過了六年,曹植離世。也就是說,曹植也不是曹丕殺死。

但曹丕又實在是間接殺手。

拿破崙有句名言,“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

曹彰從小的理想就是“好為將”。而他也紀律嚴明獎罰分明,名聲威震塞外。

俗話說功高震主,曹丕怕壓制不住,想殺的心肯定有。

而曹彰“忿怒暴薨”,肯定與曹丕有脫不了的干係。

曹植文采出眾,靈活機智,深得曹操喜歡,行軍打仗都帶在身邊,準備培養成自己的接班人。一心想上位的曹丕把他試為死敵,《七步詩》就是明證。

曹丕登基後,繼續採取打壓政策,貶低曹植的爵位,幾次變換他的封地。曹植屢次上書,希望能為國出力,都未能如願。

生活的不如意,政治的不如意,一代文豪整日借酒澆愁,最終抑鬱而亡。

權與利,一把殺人不見血的刀。





歷史全方位


  • 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 公元220年,曹操病逝於洛陽。曹丕從鄴城至洛陽繼位丞相、魏王,同年受禪登基,建立魏國,是為魏文帝。縱觀曹操的眾多兒子中,曹丕既沒有曹植的文采,也沒有曹彰的勇武,更沒有曹衝的睿智。但最後的繼承人卻是他。一直以來能對他地位構成威脅的其實就只有
    曹彰曹植和曹衝
  • 首先曹衝十三歲就病逝了,所以曹操說曹衝病逝你幸甚。
  • 其次,在曹丕從鄴城赴洛陽繼位時,曹彰也趕了回來,問賈逵‘璽綬所在’。言語中無不透露著爭嫡之心。隨後曹丕順利繼承父業,封曹彰從五千戶增加為萬戶,但也奪了其兵權。曹彰多年征戰沙場,在軍中有戰功和威望,所以曹丕不得不防著他。其實,曹丕稱帝后,不只防兄弟,還防外戚,防宦官,防宗親,防士族。曹操的部將在曹丕時期都不得寵,幾乎全部死於非命,張頜戰死於漢中、徐晃戰死於上庸、張遼在曹丕即位兩年後病故,于禁更是被曹丕羞辱而死。宗親家族中,夏侯惇曹仁死的早,曹洪夏侯尚與之不和,雖不是直接致死也是間接而亡。曹丕大力消弱宗親力量,削奪藩王權利,更讓藩王的封地時常變更。曹魏藩王沒有治權和兵權,舉動受到嚴格監視,形同囹圄。這個政策雖然吸取了漢朝諸侯國作亂的教訓,卻留下隱患,導致宗親勢單力薄,日後無力阻止外臣奪權。所以曹彰的處境也是悽慘,心高氣傲的他不久就去世了,年僅36歲。後世皆認為是曹丕所害。如《魏氏春秋》所說:“故來朝不即得見。彰忿怒暴薨”。也有傳說是曹丕與曹彰對弈時暗中安排下人端來毒棗讓其食用後毒發身亡。綜合分析
    曹彰氣死的可能性比較大。
  • 再說曹植,文采出眾,才華卓絕。但文人氣息太重,行為怪常。曹操在時,其屬下宗親大將們就不喜歡曹植的書生氣,行為狂。後來曹操病逝,曹丕繼位,對這位與自己直接競爭大位的親弟弟施展手法諸多。比如多次轉移其封地,令其不能在本地鞏固勢力,諸兄弟封邑雖多卻無兵無權,沒有參與朝政的資格,而且對兄弟本國監察甚嚴,甚至兄弟之間彼此多相聚幾日的權利都沒有,竟與坐牢沒有區別。世人皆知曹植的《七步詩》,其實曹丕至死都沒有對曹植下手,如果以寫不完詩來殺害曹植,一來其母卞氏勢必不同意,二來會給自己留下千古罵名。所以曹丕認為曹植活著總比死了好,曹植則認為自己碌碌無為地活著還不如死了。
    曹丕死後,曹植又多活了六年,寫下無數的好詩好文章,也算是結局圓滿吧。

史客不輕鬆


曹氏三兄弟

曹丕、曹彰和曹植都是曹操與武宣卞皇后所生,所以不同於其它的王子兄弟,他們三個是真的親兄弟,曹丕真的會殺了自己的親弟弟嗎?

說起來,這三兄弟其實都各有千秋。老二曹彰武藝過人,自言“好為將”。老三曹植是天縱奇才、文壇泰斗,本來是最招曹操喜愛,但也正是因為過高的才華,自然也使得曹植全身瀰漫著瀟灑散漫、放蕩不羈的文人氣息。而老大曹丕則是文武雙全,通曉諸子百家學說,性格深沉、處事沉穩。

(曹丕、曹彰和曹植三兄弟影視形象)

按理說作為親兄弟,,他們本該相親相愛,只是很可惜他們生在了帝王家,自然不能如同平常百姓家那般。他們為了世子之位,爭的是不可開交,尤其是曹丕和曹植爭的最為激烈。但最終曹植被他自己的文人性格所打敗,加之曹丕的嫡長子身份加持,曹丕自然成了最後的勝利者。成王敗寇,作為勝利者的曹丕又會如何對待曾經和自己爭位的兩個親弟弟呢?

曹彰之死

《三國志》:四年,朝京都,疾薨於邸,諡曰威。

曹彰好武,不善文章,所以他是最早從世子爭奪的隊伍中退出的,所以他對曹丕的威脅並不大。黃初四年(223年),曹彰從封地進京朝見,但是突然就得了急病,暴斃於府中,年僅35歲。

(曹彰影視形象)

像曹彰這種本來人好好的,現在進京去朝見突然就暴斃死了,自然就成了後人茶餘飯後的談資和猜測的對象,所以就有了各種猜測,比如說“毒殺”。

《世說新語》:魏文帝忌任城王驍壯,因在卞太后閣共圍棋,並噉棗。文帝以毒置諸棗蒂中,自選可食者而進,王弗悟,遂雜進之。既中毒。

《世說新語》裡記載說,曹丕因為害怕曹彰的勇武,於是曹丕就趁曹彰進京的時候將他給毒死了。雖然在《世說新語》裡有曹丕毒殺曹彰的說法,但我覺得並不可信。《世說新語》不同於《三國志》,它乃是我國最早的文言志人小說集,說到底它只是一部小說,對於它記載的歷史我們還是需要打問號的。而且在同一篇寫曹彰死後,還有這麼一段,“復欲害東阿,太后曰:汝已殺我任城,勿復害我東阿。”這裡的東阿指的是曹植,但是曹植受封為東阿王是在魏明帝曹叡時期,卞太后難道有未卜先知的能力,提前就知道曹植會在幾年後被封為東阿王,所以從這裡就可以看出,《世說新語》的嚴謹性還是存在問題的!

(曹丕畫像)

相對於《世說新語》的記載,我覺得《魏晉世語》中的解釋更為靠譜,“初,彰問璽綬,將有異志,故來朝不得見,有此忿懼而暴薨。”也就是說,曹彰是因為當年曹操死的時候追問過璽綬而可能被曹丕猜忌,這次到洛陽仍然遭忌被排斥,因此曹彰是既恨又怕,最終暴斃而亡。

所以說曹彰應該不是曹丕殺死的!

曹植之死

當時和曹丕爭儲最激烈的就是曹植,而且曹植和自己的嫂子甄宓還有說不清道不明的關係,所以曹丕最恨的肯定也就是曹植了,因此曹丕勝利後肯定是要報復一下當時的競爭對手曹植了。

(曹植影視形象)

關於曹丕報復曹植的故事被傳的最廣泛的應該就是“七步成詩”,而這個故事和曹丕毒殺曹彰的故事一樣也來源於《世說新語》,“文帝(曹丕)嘗令東阿王(曹植)七步中作詩,不成者行大法(殺),應聲便為詩......帝深有慚色。”但是,實際上對於這件事情的真實性存在很大爭議,以曹丕的智商,他不大可能在大庭廣眾之下做這樣殘暴而又兒戲式的惡作劇。而且作為曹植的兄弟,曹丕應該也對曹植的文學造詣頗有了解,這麼做的結局很可能是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這是對曹丕智商的侮辱!

曹丕稱帝以後,雖然他屢次徙封、處處打擊曹植,但礙於太后卞氏的壓力,他也不敢有什麼出格的舉動。雖然曹丕對曹植恨之入骨,恨不能殺之而後快,但是可以肯定的是,曹植絕對不是死於曹丕之手,因為曹植是死在曹丕後面的!

(曹丕影視形象)

公元226年,曹丕病逝以後,曹叡即位。一度心如死灰的曹植一下子又看到了新的希望,他渴望施展自己的才華,因此他曾多次上書曹叡請求予以任用,雖然上書情真意切、感人肺腑,但曹叡對他都只是敷衍了事。因此曹植在曹叡時期的處境也並沒有什麼改變,仍然處在嚴加防範和控制中。

公元232年,曹植又被改封為陳王,鬱鬱寡歡的曹植於當年11月病逝,時年41歲!

因此,曹丕並沒有殺害曹彰和曹植。雖然如此,但是曹彰和曹植的死卻或多或少是由曹丕造成的!


小祁說歷史


曹植死在曹丕去世後,自然不可能是曹丕殺的,甚至“七步詩”的故事也並不可信。而《世說新語》說曹丕毒死了曹彰,這個故事漏洞重重,不是真的。雖然不能說曹彰百分百不是曹丕所殺,但沒有證據的事,我們只能“疑罪從無”。


先說曹植,大家都知道,二人為爭奪曹操的世子之位相爭不斷。最終,曹操選定了曹丕為世子。曹操死後,曹丕即位為魏王,不久逼漢獻帝禪讓,自己做了皇帝。之後有個著名的“七步詩”的故事。曹丕欲殺曹植,曹植七步成詩,然後曹丕不得已放了曹植。事實上,“七步詩”的故事並不見於正史,這首詩也沒有存於曹植的文集。它和曹彰吃毒棗身亡一樣,都是《世說新語》中的故事。世說新語不是史書,而是小說。事實上這個故事也不合邏輯,且不說作不出詩就殺人特別兒戲,單說讓曹植七步成詩這個事情,你怎麼知道曹植會不會隨口唸出一首早年就想好的詩?這種方式本來就很弱智啊。


真實的曹植,在曹丕在世時,確實不是很得意,從臨淄侯徙封安鄉侯、鄄城侯,後晉升鄄城王,又徙封雍丘王,不過曹丕也還給他加了五百戶封邑。曹丕去世後,曹叡即位,對曹植繼續防範,徙封東阿王、陳王,於太和六年去世,年僅四十一歲,不過這已經是曹丕去世六年後的事情了。


然後說曹彰。作為曹操最會打仗的兒子,黃鬚兒一直是父親的驕傲。他的理想也不是政治上有所抱負,而是做一個武將馳騁沙場。他北征烏桓建立軍功。在曹丕即位後,把曹彰的封邑提升到萬戶,後將其從鄢陵侯晉升為公爵,不久又封任城王,是曹魏第一個封王的宗室。黃初四年,曹彰進京朝覲,卻突發疾病而死。於是《世說新語》又寫了一個故事,說曹丕因為忌憚曹彰帶兵的軍事能力,邀請曹彰對弈,期間請他吃喜歡的烏棗,曹彰就被毒死了。而這個故事也被證明為假的。因為諸侯王進京是農曆五月,烏棗那時候沒有成熟。和“七步詩”一樣,小說家言,不足為信。

其實,曹操的二十幾個兒子,除了在曹操生前就病逝的那些之外,其他在曹丕在位時都今生爵位,一個個封侯、封公、封王。如果說曹丕要殺曹彰、曹植,難道其他兄弟都不用擔心嗎?好像也說不通。曹丕對兄弟們其實真的不錯,連曹植這個死對頭都能封王,加封邑,其他人更不在話下了。所以,說曹丕害兄弟,不可信。


伊耆角木


曹丕、曹彰和曹植是三兄弟的關係,他們都是曹操和武宣卞皇后所生。雖然後來曹丕得以被立為世子,並且繼承了曹操的魏王之位,才有了之後篡漢建魏登基為帝之事。不過在曹操選世子時,曹丕還是有競爭對手的,對大的競爭對手當屬曹植了。

歷來權利之爭都是殘酷的,就算是親兄弟也是如此,歷來為了權利兄弟相殘的例子很多。那曹丕後來得以繼位,真的殺了他的兄弟曹彰和曹植嗎?

曹丕、曹彰、曹植三兄弟可謂各有所長的,曹丕雖然文學方面成就不小,但還是不去曹植。主要他政治能力強。曹彰則是武藝過人。而曹植才高八斗、才華橫溢,是三國時期著名的文學家,是建安文學的集大成者和代表人物。

曹彰好武,他武藝過人,曾經曹操問他兒子們的志向,當時曹彰就說“

好為將”,因為他鬍鬚是黃色,所以被曹操稱為黃鬚兒,他和曹植不同,他是好武不善文。當然他帶兵能力還是不錯的,曾威震塞外。

曹操去世後,曹丕繼其位,曹彰就和其他諸侯去了各自的封國,因曹彰曾奉命北伐、平定朔方土地,可謂是功勞盛大。故為他增加食邑五千戶,加上以前的共一萬戶。

黃初二年曹彰被封為公爵,黃初三年又被封為任城王。黃初四年的時候,曹彰進京朝見,但在這段時間內,他卻得了急病而暴斃身亡。他去世時三十五歲,後被諡為威王。

對此,歷來《世語新說》中的說法是曹丕顧忌曹彰的勇武,所以就用計殺死了。當然這是《世語新說》之言。還有一種說法就是曹彰並非曹丕所殺。至於曹彰暴斃死亡的原因,大家不防說說。

曹植曾經是曹丕世子之位最具競爭的對手,後來曹丕得勢,自然不會輕易放過曹植。曹丕的確是打壓過曹植,但曹植的死卻並非是曹丕所殺。因為曹植死於公元232年,那時曹魏的皇帝是曹叡,所以曹丕自然是沒有殺曹植的。

當然曹植雖然沒有被殺,但他被打壓、被排擠還不可避免的,所以他過的也並不怎麼如意。重要的是就算後來曹丕駕崩,曹叡繼位了,那時曹植很想自己的才能得以發揮施展,他也曾多次上書曹叡,想得到曹叡的信用。

然而不管曹植說的、表現的如何的情真意切,但曹叡對此只是讚許而並不重用,同時對曹植還是一如既往的限制和防範。後來曹植被封為陳留王,他也因為生活憂鬱成疾而離開人世,那時他四十一歲。


中孚鑑


首先,關於曹彰之死有倆種說法,即暴薨而死和被毒棗毒死。暴薨而死有《三國志》《魏氏春秋》《資治通鑑》可以相互佐證,而“毒棗”僅出現於《世說新語》,是個孤證。當然,你也可以說《三國志》替曹丕隱諱,可《魏氏春秋》《資治通鑑》總沒必要,尤其是《魏氏春秋》,曹操送空盒讓荀彧自殺就出於此書。

其次 ,“毒棗”說也疑點頗多,曹丕若想殺曹彰,定然是暗殺,應該是越隱秘約好,而按《世說新語》的記載,曹丕和曹彰“因在卞太后閣共圍棋”,旁邊應該有有宮女和宦官,因為後文“既中毒,太后索水救之”,肯定是宮女和宦官去彙報她,而且殺曹彰的地點竟然還是在“卞太后閣”。曹丕殺曹彰讓如此多人知道,這不是往自己臉上抹黑麼?

再者,文中記載曹丕在棗子做記號,棗子體積不大,並不好做記號,做的記號也應該是很小,還是和毒棗放在一起,“毒置諸棗蒂中:自選可食者而進”。曹丕就不怕一不小心拿錯了。還是他拿棗子時要仔細瞧瞧,要是一不小心就扔掉,這樣難道不會引起曹彰懷疑?當然也可以說曹彰專心下棋沒注意到,曹彰就算在大意,也不至於“王弗悟”,一點都沒察覺。

綜前面所述,曹彰之死應該是如《魏氏春秋》所說:“故來朝不即得見。彰忿怒暴薨”。也就是曹丕有一定責任,當如果說是曹丕下毒殺了曹彰,也太過分了。至於為何會突然死亡,其實也不奇怪,曹丕,曹植壽命也不長,都是四十歲左右就去世,曹彰死時三十六歲,和他倆兄弟差不多,可能是家族病史,再加上“忿怒”造成的。還有一種可能,曹彰常“手革猛獸”,赤手空拳和猛獸搏鬥,就算武功在高,時間久了,也難免被猛獸抓了,感染了病毒,導致暴薨。

後期的曹植經歷了曹丕和曹叡的冷待,深知自己已經無法再在仕途上有所突破,只能將一腔熱血付之於文學上。曹植在徙封東阿後,便潛心於著作,研讀儒家經典。曹植在文學上的成就相當高,被奉為"仙才"。曹植在四十一歲時仍然不得安寧,又被遷到陳地。同年,鬱郁不得志的曹植便溘然長逝。

曹操眼光毒辣,選取曹丕作為繼位人確實是合乎情理的。曹丕雖然對兄弟殘忍,卻在治國安邦上很有手腕。相較之下,曹植才氣更高,但也正因為他文人氣息太重,即使稱帝也未必能政績卓著。曹植後半生悽慘悲涼,但也正是這種處境使他的文學成就如此突出。


道中道道史道文


曹植肯定不是被曹丕殺死的!因為曹植死的時候,曹丕早已經死了!而曹彰就不一定了,他的死是個謎!不過呢,不論是曹植還是曹彰,當曹丕做了皇帝后,都是對他們多加刁難的!

曹植和曹丕

曹植,是曹操與武宣卞皇后所生第三子,他是三國時期曹魏著名文學家,建安文學的代表人物,其代表作有《洛神賦》、《白馬篇》《七哀詩》等。後人因其文學上的造詣而將他與曹操、曹丕合稱為“三曹”。

曹植一度被曹操確立為自己的接班人,奈何自己沒有把握住。建安十九年(214年),曹操徵孫權,留曹植鎮守鄴城。鄴城是魏國國都,是曹操的根本,留曹植留守,可見曹操對其寄予厚望。但最終因為自己才子氣太濃,常常任性而行,不注意修飾約束自己,飲起酒來毫無節制,做出幾件讓曹操很是失望的事,最終失去了接班人的地位。

曹丕做了皇帝后,曹植被處處刁難,最為著名的便是《七步詩》了:煮豆持作羹,漉菽以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或者: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七步詩》之後,曹植從臨淄侯被貶為安鄉侯,後又改為甄城侯。後來,曹植又屢次遭到哥哥的刁難,但總算還是挺了過去。226年,曹丕駕崩,其子曹叡即位,是為魏明帝。曹植以為自己施展抱負的機會來了,哪知道魏明帝對他是處處提防。最終到了232年,曹植在極度苦悶中,鬱鬱而終,年僅41歲。

曹彰和曹丕

曹彰,曹操與武宣卞皇后所生第二子、曹丕之弟、曹植之兄。曹彰武藝過人,曹操問諸子志向時自言"好為將",因此得到曹操的讚賞。其鬍鬚黃色,被曹操稱為"黃鬚兒"。曹丕即位後,曹彰也被封了諸侯王,但是據《通鑑》記載,諸侯王“皆寄地空名而無其實”,也就是他們都沒有實際權力。

223年,曹丕允許諸侯王進洛陽覲見天子,以敘親情。但是,就是這次覲見,曹彰就莫名其妙的死掉了,時年35歲。當時有消息稱,曹彰就是被曹丕毒死的。但是,這也沒什麼事實依據。

所以說,曹植肯定不是曹丕殺的,而曹彰是有可能被曹丕殺的。你認為呢?歡迎一起探討!


飛天鯨鯨


曹彰,字子文,沛國譙縣人,為曹操與卞氏所生次子。彰膂力過人,武藝熟,能徒手與猛獸搏鬥。自小立志為大將,嘗為曹操所欣賞。建安二十一年,封為鄢陵侯。兩年後,代北烏桓無(能)臣氐等造反,曹彰拜北中郎將,行驍騎將軍,引軍往討,大捷而歸。後來曹彰奉命往漢中助曹操攻劉備,然而到了長安的時候,曹操已引軍回來。於是曹彰行越騎將軍,便留守於長安。曹操回到洛陽後得病,遠召曹彰,然而彰未至而操先死。曹丕即位後,曹彰表示順從。黃初二年,曹彰進爵為公。次年,又被立為任城王。黃初四年,曹彰入京都朝覲,卻忽然暴斃於府邸中,享年約35歲,諡曰威王。

疾薨之考

任城王曹彰是曹操諸子中最具軍事才能的,可惜在《三國演義》中只有2次出場,並未給讀者留下太深刻印象,而在《三國志》中因為曹操諸子中尚有曹植這樣“才高八斗”的曠世奇才(才高八斗是謝靈運形容曹植的,說天下人的才華如果有十斗的話,曹植有八斗,我佔據一斗,其餘的人總共只有一斗的才華)。曹衝這樣的天才,由於年僅13歲時便英年早逝,他也沒有機會綻放太多光芒,幾乎湮沒在歷史長河中。 《三國志》載:太祖東還,以彰行越騎將軍,留長安。太祖至洛陽,得疾,驛召彰,未至,太祖崩。文帝即王位,彰與諸侯就國。詔曰:“先王之道,庸勳親親,並建母弟,開國承家,故能藩屏大宗,禦侮厭難。彰前受命北伐,清定朔土,厥功茂焉。增邑五千,並前萬戶。”黃初二年,進爵為公。三年,立為任城王。四年,朝京都,疾薨於邸,諡曰威。至葬, 賜鑾輅、龍旗,虎賁百人,如漢東平王故事。這一段中可以看到,曹操在死前是想見見曹彰的,或者只是單純的想念,或者就是有事安排,但總之曹彰並未在曹操離去之前趕回。在三國志中的記載裡曹彰還是比較受曹丕信任的,曹丕對待兄弟比較刻薄是出名的,但是對曹彰還是一直都有封賞的。任城就是現在的山東省濟寧附近,黃初四年也就是公元223年。三國演義在78回中曹操死後曹彰的舉動也是有些記述的,也就是曹彰在三國演義中的第二次出場也是最後一次出場,據三國演義記載:曹彰提兵而來,但他自己坦承自己是奔喪而非奪權,最終“隻身入內,拜見曹丕。兄弟二人,相抱大哭。曹彰將本部軍馬盡交與曹丕。丕令彰回鄢陵自守,彰拜辭而去。 ”這些內容其實也不完全是小說家的杜撰,也是有些依據的,而這個依據就和曹彰的死也有些關係了,裴松之說:初,彰問璽綬,將有異志,故來朝不即得見,彰忿怒暴薨。說是因為曹彰在曹操死後曾向賈逵打聽過魏王的印璽的事,曹丕認為他有不軌的想法,因此來朝見時故意怠慢他,而曹彰受不了這種怠慢,於是忿怒暴死。

食棗中毒

古文記載

注:南朝劉宋的劉義慶《世說新語》載,不可相信:

魏文帝忌任城王驍壯。因在卞太后閣共圍棋,並噉棗。文帝以毒置諸棗蒂中:自選可食者而進,王弗悟,遂雜進之。既中毒,太后索水救之,帝預敕左右毀瓶罐,太后徒跣趨井,無以汲,須臾,遂卒。

譯文

黃初四年(公元223年)五月的一天,曹植、曹彪和曹彰兄弟三人日夜兼程,風塵僕僕地奉詔從各自的封地趕往京城洛陽,一道去朝見天子曹丕。宴請完畢,曹丕單獨邀請曹彰到卞太后的宮中下棋,其時卞太后恰好不在宮中。那曹彰長得英武瀟灑、威風凜凜,在曹操在世時,便以驍勇善戰聞名,這自然引起曹丕的戒心,下決心要儘早將曹彰除掉,以除後患,而棋便成為這樁罪惡謀殺的道具。

歷史註解

原來曹彰雖是員猛將,可卻頗喜棋道,曹丕此著正是投其所好。棋至中盤,曹丕已見下風,此時他向在旁侍候的丫鬟吩咐道:“還不快將棗兒端來。”於是,二人一邊下棋,一邊吃著烏棗,表面看情義融融,其實,狠毒的曹丕早已在一些棗子中下了毒藥,並暗自做了記號,自己專揀未帶毒的吃。可憐曹彰被矇在鼓裡,不多一會兒,曹彰只覺頭重腳輕,眼睛發直,還沒來得及說出一句話,便一頭栽倒在地。早有人通告給卞太后,卞太后來了也終於沒能挽救曹彰的性命,棋盤上終於濺滿了曹彰鮮紅的血跡。在返回封地的時候,曹植觸景生情,揮筆寫下了一首千古名篇《贈白馬王彪》的詩,詩中對曹彰的死表示了深切的哀悼,並以此來抗議曹丕殘害骨肉的行徑。客觀上也暴露了統治階級內部萁豆相煎的殘酷。


V月小釵023


小說和演義中都說曹彰是被曹丕害死的,因為曹彰對曹丕的威協最大!曹彰手握幾萬重兵,而且曹彰打仗是非常的勇猛。但是他有勇無謀,被曹丕哄騙把軍權交了出來,被曹丕給害死了!但這都是小說和演義裡的說詞,其實正史書裡記載曹彰和曹植都是病死的!

曹彰,字子文,曹彰的四子,卞氏所生。曹丕之弟,曹魏任城王。曹彰臂力過人、不喜歡讀書寫文章。這點和曹操、曹丕、曹植都有所不同,從小就喜歡練習武術,立志長大做一個率領大軍打仗的大將軍。曾多次跟隨曹操出征打仗,是勇猛過人,屢建戰功。

公元218年,曹彰受封為北中郎將,行驍騎將軍征討烏丸,又降服遼東鮮卑大人柯比能。曹彰大喜,拉著四兒子的鬍鬚稱讚*黃鬚兒*建奇功!

公元221年,曹彰進爵為公。223年,曹彰進京朝覲,其間的急病(小說或演義中說曹丕下的毒,成了千古疑案),8月1日暴斃於府中,死後追鎰日成王,享年35歲。

演義中說曹操死後,曹丕稱帝,就是歷史上的魏文帝。曹丕嫉妒曹植的才華,當年要不是司馬懿替曹丕出謀劃策,曹丕好懸丟了太子的大位。所以他恨弟弟曹植,想殺他又找不出合適的理由!於是告訴曹植,如果七步之內寫不出詩,就殺了他。

曹植於是就作了一首詩:

煮豆持作羹

漉菽以為汁

萁在釜中燃

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

曹丕聽完是非常的慚愧,親自從皇位的寶座走了過來,滿眼含淚的著曹植的手,是久久的不放!當然,這都是小說或演義中的故事。正史書中是這樣記載曹植的:

公元226年,魏文帝曹丕病逝。太平天國曹叡即位,就是歷史上的魏明帝。他封叔叔曹植為陳王,曹植多次上書魏文帝,慷慨陳詞表達自己的政治上的主張,希望能多為國家效力!魏文帝曹叡在口頭上多次給予褒獎,是口惠而實不至!應然對他部放心,暗中派人監視曹植。

公元229年,曹植是心灰意冷。開始專心著書,他寫的《洛神賦》,被公認為建安文學的代表之作。公元232年,在政治上鬱郁不得志的曹植病死,時年41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