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林西報》大樓:滬上第一幢高層建築

《字林西報》大樓:滬上第一幢高層建築

《字林西報》大樓

上海外灘有20餘座大樓,大部分是20世紀二三十年代所建。其中1923年竣工的《字林西報》大樓,是上海第一幢高層建築,而該報是近代中國曆時最久、影響最大的西文報紙。

《字林西報》原名《北華捷報》(North China Herald),創刊於1850年,是外國人在上海創辦的最早的英文報紙之一,每週六出版,對開一張,共四頁,內容有英國快訊、上海英僑動態、中外商務情報、廣告及船期等。在上海小刀會起義和太平軍東征時,《字林西報》曾報道過很多獨家消息。

他們在創刊號上發表了一篇《致讀者書》的發刊詞,闡明瞭報紙的宗旨,發刊詞說:

最主要的是,要竭盡全力在英國喚起一股熱情,支持從現有水平上同這個龐大帝國建立更加密切的政治關係,更加擴大對華貿易的主張。若有可能,還要使公眾懂得,不能只顧暫時和眼前的利益,而應具有全局和長遠的觀點,認識到這樣做對於英國和整個文明世界的進一步發展有著極大的重要性,並看到這個巨大帝國擁有驚人的豐富資源。

此報命名為《北華捷報》,不是因為它是在“華北”,而是因為對五口通商的五座城市來說,上海位於最北,所以叫《北華捷報》。

1864年正式出版《字林西報》。《字林西報》社址本來在南京東路江西中路東側,經過幾次搬遷,於1901年在中山東一路(外灘)17號建社址,這裡的地皮是大房地產商馬立師的。1921年,大樓不敷使用,形式也較陳舊,於是拆屋重建。

新的大樓由德和洋行設計,是德和洋行在上海的代表作。該建築於1923年6月建成,總高10層,在當時也是外灘及上海的最高建築。從建築的高度而言,《字林西報》大樓應該是近現代主義的“摩天樓”建築,但設計師並沒有照搬近現代主義的建築理論,而在外觀裝修上比較多地採用新古典主義的手法,使上海新古典主義建築達到相當完美的水準。

1924年2月16日,大樓舉行了竣工典禮,英國駐華公使也前往出席,場面隆重。新樓啟用後,底層及一、五、六層自用,其餘部分出租給美商友邦保險公司和其他洋文報館使用。

《字林西報》在當時很有社會地位,報道和參與了很多重要事件,主筆李德立3次入選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董事,1912年促成北洋軍閥與革命黨在租界市政廳“南北和談”,1927年又參與武漢政府與南京政府的談判等。

此報在上海解放後仍繼續出版,後因報道不實而受到上海市軍事管制委員會的警告,於1951年3月31日停刊。《字林西報》自創刊起,連續出版了101年,最多日銷量達7800多份,它所刊載的上海開埠後的各種新聞,對研究上海近代歷史很有參考價值。

報紙停刊後,大樓被接管,為內河航運局等單位使用,改名桂林大樓。1957年,交由上海市房管局接管,上海市內河航務管理處、絲綢公司等單位曾長期租用,1995年,友邦保險公司通過房屋置換取得了該樓業主使用權,大樓也因此更名為“友邦大廈”。現該公司已遷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