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翻清朝,誰的作用最大?

我係廣府人




辛亥革命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由全社會精英參與的一場政治運動,在這場風起雲湧的革命中,腐朽落後的清政府正式宣告滅亡,中國走進了民主共和的新時代。

在辛亥革命中,革命黨、新軍、立憲派、滿清貴族和西方列強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他們共同為推翻滿清專制統治付出了自己的努力和犧牲,換來了中國歷史上開天闢地第一次建立的民主共和國家。


如果要說哪一支力量的貢獻更大?我們不妨來看一看袁世凱是怎麼樣回覆清政府的。他說,我北洋軍有力量踏平武漢三鎮,消滅南方革命黨,但我們不能去槍殺湯化龍,湯壽潛、張謇和趙鳳昌這些立憲黨人。

君主立憲是在慈禧太后活著的時候就達成的共識,立憲黨人也是晚清重要的政治進步力量。就包括袁世凱和不少滿清貴族都是立憲黨人,這就是袁世凱可以和革命黨打仗,但不願意向立憲派開槍的原因。



在清政府的君主立憲過程中,各省都成立了諮議局,作為推動立憲的重要政治機構。這些組織中的重要組成人員都是當時中國社會中的開明人士和社會各界精英,他們都希望能夠實現不流血的革命。

慈禧太后死後,立憲派多次向晚清政府發起國會情願運動,要求清政府早日組建國會,推動君主立憲。這場鬥爭慢慢就轉化成了漢族社會精英與滿清貴族之間的鬥爭,雙方站在了鬥爭的對立面。

在滿清貴族的眼裡,滿族人加在一起也只有上百萬,而漢人卻有一個多億。滿清貴族要實現對國家的有效統治,就必須從各方面牢牢控制住這些漢族人。整個清朝鬥爭的一條主線就是蠻漢之間的鬥爭,只是到晚清時期變得更加激烈罷了。

當時的滿清貴族都是慈禧太后培養起來的,是一群二三十歲的年輕人。他們對當時的國內外形勢不太瞭解,對於政治有非常片面的理解。他們對漢人知識分子採取了蠻橫的態度和手段,甚至展開了屠殺和鎮壓,這就把立憲派推到了革命黨一邊。



在辛亥革命中,在許多內地省份,革命黨在這一地區還處在權力真空。但在立憲黨人的推動下,各省的政治勢力和新軍紛紛發動起義,組建軍政府,實現14個省的獨立。

從這方面我們來看,立憲黨人居功至偉,功不可沒。

倒過頭來,我們來看革命黨。革命黨在孫中山的領導下,主要在廣東廣西發展黨員,發起武裝起義。孫中山發展黨員的主體是青年愛國學生,因此規模普遍不大,很難對於清政府的統治構成嚴重威脅。


黃興發起南方革命黨人組建的軍隊,大多也由黑社會、土匪組成,戰鬥力非常之差,在騷擾老百姓方面更有特長。因此這支軍隊沒有辦法撼動清政府,大部分也在辛亥革命結束後被解散。

辛亥革命在中前期,實際上變成了南北新軍之間的戰爭。武漢新軍是發起革命的一支,北洋新軍是鎮壓革命的一支。從戰場形勢上來看,北洋新軍節節勝利。若不是袁世凱有意控制,辛亥革命的火種早就被撲滅了。



在國內立憲黨人的逼迫下,滿清貴族建立了主要由滿族人組成的內閣,這也被稱為皇族內閣。在當時嚴峻的鬥爭中,這些滿清貴族的行為變成了神助攻,把當時中國社會的中堅力量立憲黨人推向了革命黨這一人。這方面來說,辛亥革命的成功,滿清貴族功不可沒,他們就是最大的臥底。

辛亥革命雖然是南北新軍之間的戰爭,但這些新式軍人都有很高的政治覺悟和國際眼光。他們都聲明保證西方列強在華利益,不會把外國人和中國的普通民眾引入戰火中。這也讓西方列強在這場革命中保持了中立,他們認為這是中國的內戰,不適宜干預。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南方革命黨雖然打響了第一槍,但他們不管從人數,還是從力量上來看,都沒有能力推翻滿清政府。傾向於革命的南方新軍也打不過傾向於立憲的北洋新軍,而北洋新軍的領軍人物就是袁世凱。

袁世凱就是君主立憲的積極推動者,也正是在袁世凱的逼迫下滿清皇帝才正式退出了政治舞臺,讓中國走上了民主共和道路。袁世凱和各地的君主立憲派在辛亥革命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辛亥革命中,他們的作用最大。


新知傳習閣


很多人都認為,是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統治。實際上並非如此。1911年的辛亥革命與孫中山的關係並不大。推翻清朝的第一功臣不是孫中山,反而是民眾心中的“漢奸賣國賊”袁世凱。


辛亥革命的開端是:1911年10月10日爆發的武昌起義,起義的領導組織是文學社和共進會,與孫中山及其領導的同盟會沒有多大關係。對於,辛亥革命的爆發,孫中山也毫不知情。當時他正在美國為革命籌款。但孫先生並沒籌到錢,生活也陷入困頓,只好暫時在某個餐廳裡打工謀生。

武昌起義爆發後,各省紛紛響應、脫離清朝獨立,清政府的統治面臨崩潰。不過,大多數擁護革命的省並不是在同盟會的領導下獨立的。各省的軍政實權都在立憲派或地方實力派手中。他們也對清朝統治不滿,於是都趁亂獨立了。


可以說,辛亥革命所取得的成果,主要來源於文學社、共進會、立憲派等,與孫中山及其創建的同盟會關係並不大。當然,孫中山及同盟會曾經大力宣傳革命,之前也組織了多次起義,這也是很大的貢獻。


武昌起義爆發之後,雖然全國各地形成了燎原之勢,但要徹底推翻清朝統治,還是很困難的。清朝此時仍然有一支實力強勁的軍隊——袁世凱的北洋軍。

武昌起義爆發後,清政府很快啟用了袁世凱。袁世凱趁機掌握了清政府的軍政大權。之後,他調遣軍隊鎮壓起義。

南方各革命勢力並不團結,革命軍的素質、裝備也不如袁世凱的北洋軍,所以多次被北洋軍擊敗。可以說,沒有袁世凱在,辛亥革命就很難成功。

但袁世凱並不願意像曾國藩、李鴻章那樣,繼續為清政府賣命。他與清朝統治者如攝政王載灃等有仇。袁世凱一邊鎮壓革命,一邊與革命軍進行秘密談判。

南方的革命黨人也知道袁世凱與清政府不是一條心。他們希望借袁世凱之手推翻清朝統治。革命黨人與袁世凱約定,只要他推翻清朝,就推薦他做中華民國大總統。

最終,袁世凱用自己的權謀,以各種手段逼迫清帝和平退位,民國政府僅需要每年支付400萬兩生活費即可。


論推翻清朝統治的功勞,無人能與袁世凱相比。袁世凱也憑藉此功勞,被南京參議院全票選舉為中華民族大總統。而之前孫中山當選總統時,並非全票當選(而且他只是臨時大總統)。可見當時的人都更認同袁世凱的功勞。


劍客之心


1911年的清朝,風雨飄搖,上下都呈現出一種敗亡之象。滿清王公在各派系的相互傾扎中,慘淡經營著祖上留下的基業。

辛亥革命的一聲炮響,各種矛盾瞬間爆發出來。隨著溥儀退位詔書的頒佈,統治了中國268年的滿清壽終正寢。清朝被推翻了,但誰起的作用最大眾說紛紜,保皇派,革命派,立憲派,孫中山,還是袁世凱?

推翻一個朝代,需要兩個必要條件:一是實力,二是意願。分析一下,各個集團的實力與意願。

第一,保皇派。保皇派的前身可以追溯到戊戌變法時的維新派,變法失敗後,康梁逃往國外。康有為在加拿大成立了“保救大清光緒皇帝會”,即保皇會。早期的維新派要求開議會,實行新政。光緒去世後,他們要求保留皇帝,實行君主立憲,因而得名“保皇派”。

保皇派的主要組成是開明的貴族和保守的資產階級,具有一定的實力,是清室可以利用的對象。但被滿清的頑固派打壓,最終流亡海外,力量得到削弱,後來的張勳復辟也不過是曇花一現。保皇派雖然被慈禧、隆裕太后所不容,但意願上還是支持滿清統治的。

第二,革命派。革命派以孫中山、黃興為領袖,與保皇派截然對立,革命派以推翻滿清統治為己任。是資產階級的代表,主要活動範圍也是在國外。雖然革命派有強大的號召力和生命力,但當時的中國,資產階級力量還比較薄弱。辛亥革命之前,革命派已發動了十次武裝起義,均以失敗而告終。

革命派走的是精英革命,未能發動群眾。他們有一套成熟的理論,卻缺人,缺錢,缺槍。孫中山為革命四處奔走,也常常是雷聲大雨點小,所以有些人稱他為“孫大炮”。革命派有意願推翻滿清,但實力有限。

第三,立憲派。立憲派介於保皇派與革命派之間,他們要求立憲,並不在意保留不保留皇帝。他代表了上層的資產階級,也包括地主紳士。他們有錢,有地,有人,是相當有實力的一個政治派別。

期初,立憲派寄希望於滿清政府。但清政府卻一直打著立憲的幌子,在辛亥這一年成立了皇族內閣,不少人深感失望。搖擺不定的立憲派也轉而投向革命,這也是滿清眾叛親離的重要原因。

第四,袁世凱。袁世凱的理論主張並不多,更多的是一個實幹家。當別人在政治舞臺上長袖善舞時,袁世凱卻在悶頭培養自己的軍隊。所以在辛亥革命發生後,大家突然發現袁世凱的北洋新軍竟成了中國當時最有戰鬥力的一支部隊。名不見經傳的袁世凱,也成了能夠左右時局的關鍵人物。

李鴻章是曾國藩的學生,袁世凱是李鴻章去世前極力推薦的人物。袁世凱的背後是龐大的的漢人官僚體系,袁世凱有實力也有意願推翻滿清政府。事實證明,他也做到了。

毛澤東曾說:“政治就是朋友多多的,敵人少少的”。袁世凱就做到了這一點,通過優待滿清皇室,籠絡了保皇派。走資本主義道路,得到革命派的支持,立憲派的主張也得到實現。兵不血刃就完成了一個朝代的更替,順利的超乎人們的想象。試問當時的中國,除了袁世凱,誰能做到?

可惜,歷史並未朝著我們一廂情願的方向去走。但無論如何,辛亥革命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這是很有意義的。

歷史,素顏一些會更美。我是素顏歷史,期待您的關注。


素顏歷史


要說推翻清廷誰的作用最大,有人或許會說孫中山或者袁世凱,其實都不是,推翻清廷最大的背後功臣,其實是日本。

簡單說,辛亥革命從本質上來說就是一場兵變,也就從南方新軍發起到北洋軍合力完成的一場全國範圍的兵變,最終導致清廷無疾而終。

在這個過程中,無論孫中山還是袁世凱,都不是真正的主導人物。

那麼,誰是真正的主導人物,那就是士官系!

稍微扒拉一下就會發現,各省革命無一不是新軍發起,而出頭的無一不是從日本留學回來的士官系。隨便羅列一下吧:

四川尹昌衡、山西閻錫山、江西李烈鈞、雲南蔡鍔、貴州唐繼堯、陝西張鳳翽、浙江蔣尊簋。這七位全部是正牌的如假包換的日本士官系。

此外,還有滬軍都督陳其美、廣東都督胡漢民,也同樣是日本混過的革命黨人。

而在北洋軍中,同樣有用來摻沙子的士官系,比如所謂的“士官三傑”吳祿貞、藍天蔚、張紹曾,這幾位在辛亥年也沒閒著,只是沒有成功。

在南北和談中,發出共和通電的,其實也是士官系,這就是段祺瑞手下的號稱天梟的徐樹錚及其同黨,他們冒用段祺瑞的名義,實際等同兵變,迫使段祺瑞和袁世凱承認既定事實。

這一舉動,其意義並不亞於之前的武昌起義。

從以上梳理就可以看見,所謂的辛亥之變,說白了,背後的真正的主導力量就是士官系,那些從日本回來的軍人。

挑出這條線索,後面的解讀就比較容易了。

事實上,日本對當時的中國是三管齊下,日本政府層面是企圖主導清末新政,把清廷誘導到日本化的道路,這是相對文明的手段;

其次,日本軍部豢養的日本黑龍會組織各類革命黨,如1905年同盟會就是在日本黑龍會總部召開,其組織工作、宣傳工作還有資金來源,全部是黑龍會人員一手促成。

用清廷的話來,這就是培養了一批亂黨,隨時回中國搗亂。

在此期間,日本方面為革命黨提供了大量的資金甚至武器,包括《揚州十日記》等宣傳材料,也全部是日本輸出的。

其三,也是最為重要的,就是將清廷派往日本留學軍事的士官生全部洗腦,對他們像前面提到的革命黨一樣不斷灌輸滿漢對立、中國十八行省、恢復漢人統治之類的民族主義。

最終,在日本的苦心經營下,後面兩條發揮奇效,並最終將近代中國拖入國家分裂、內戰不休的慘痛局面。

而中國四分五裂,正是日本軍國主義所追求的目標,如此一來,他們就可以上下其手,將近代中國加以侵略肢解了。

世人不悟,竟至於斯。


坑爹史冊


清帝國實際上是亡於甲午戰敗之後的人心喪盡。沒有中國人民的的人心思變,甭說是一個孫中山、一個黃興、一個袁世凱,就是百個孫中山、百個黃興、百個袁世凱,在清帝國的武裝力量面前,不堪一擊。所以,當時的攝政王載灃面對國內亂局依舊有恃無恐,竟然說出:“不怕,我們有兵在”這樣的昏話。

蘇聯灰飛煙滅的那一刻,也是“有兵在”,問題是,“兵”站在誰的身後?

人民書寫歷史,這是亙古不變的真理!


草民879


推翻清朝,要論誰的作用最大,個人認為還是袁世凱的作用更大,許多人只看到袁世凱竊取革命果實,卻沒有看到他長達十幾年的經營。

慈禧太后當年駕崩之時,已經意識到了袁世凱的狼子野心,可是偏偏就是不敢殺袁世凱。這是為什麼呢?

這還要從清廷準備立憲開始,當年便是袁世凱一手操辦了這預備立憲,提出了十二年立憲期。

當初清廷派出了所謂的考察團前往西方,意圖就是去尋找所謂的合適政體進行立憲。

然而問題就是派出去的這些人都是滿清宗族子弟,這些人一份考察報告都不知道怎麼寫,更憋說能看出點名堂。

最後還是袁世凱通過樑啟超和楊度,翻譯整理了日本君主立憲制度的憲法和章程,並且寫了幾篇關於清廷立憲的分析報告。



要知道當時袁世凱已經是北洋六鎮新軍的實際掌控者,他的才能在清廷中無人能比,加之立憲又被其掌控。

袁世凱通過此舉,將徐世昌推上了預備內閣,同時袁世凱又同奕匡私下結好,更是直接打擊了載灃等宗族子弟。


可見當時袁世凱已經穩穩的掌控了清廷軍政,他的新軍保障他未來可以介入清廷立憲。

也正是在這種壓力之下,清廷才不得不推進立憲的進度,同時清廷也不得不尋求權力的下放,甚至不惜扶植張之洞在湖北建立新軍。

而袁世凱對於革命黨,又是採取懷柔政策,他大力啟用楊度和梁啟超等以往的立憲派,並且有限度的讓革命黨鬧。

不得不說即便沒有後來的辛亥革命,袁世凱依舊是可以讓蜻蜓成為傀儡,讓立憲成功。其政權依舊是會回到漢人手中,從這一點來看,袁世凱有功。


小司馬遷論史


清兵入關之後,清朝一共統治了中華大地兩百多年的時間,在這個過程中,他們面臨到了不少危機,但是由於他們有著頑強如同小強一般的生命力,所以他們是一直堅挺到1912年時才退居到了歷史的幕後。


清朝滅亡的最大功勞者

如果要說誰是滅亡清朝過程中的最大功勞者,我覺得非袁世凱袁項城莫屬。

與大家想象中的不同,歷史中的清朝並非被推翻,而是協議下以和平方式自主消亡的。

在1912年的時候,面對南方據地自守的革命軍,袁世凱沒有將自己和清朝這艘破舊的大船徹底捆綁在一起,當時,他通過一些比較懷柔的手段讓清朝認識到了他們自身的危機局面,迫使清朝主動走下了皇位。


作為主動走下皇位的代價,袁世凱承諾了保留溥儀在紫禁城的居住權、承諾了每年給溥儀400萬塊大洋的生活費、承諾了會幫助清朝守護他們的祖陵。

正是他在這個過程中所做出的種種舉動,清朝這個讓我們中華民族在近代史中承受到了無盡屈辱的王朝,才結束在了歷史洪流中。

袁世凱在後來能當上民國大總統,就是因為這個原因。

早在清朝退位前,南方的革命黨就和袁世凱有過協議,說是袁世凱如果能在這個重要的歷史分岔口幫忙結束清朝的“生命”,那麼他們就會支持袁世凱在接下來的新時代中當上總統。


因此,當袁世凱“逼迫”清朝退位後,他們就承認了袁世凱的地位、將民國大總統的位置轉交給了袁世凱。

在剛開始時,大多數人對袁世凱的評價還比較正面,覺得他成為民國大總統是眾望所歸。

不過這一切在袁世凱稱帝之後,都開始發生了變化。

接下來,袁世凱受到了無數民國百姓的指責、謾罵,連他以往的那些忠誠部下們也對他指責有加、公開聲討了他。

孫中山在清朝滅亡中的貢獻

而孫中山在推翻清朝的過程中雖然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和袁世凱相比,卻還是差了一些分量。

比如,他對武昌起義的爆發一點都不知情。

在武昌起義爆發的時候,他正在美國四處籌備起義反抗清朝的捐款,沒有參與到因為偶然爆發的武昌起義中,一直到後來起義成功,他才在美國通過電報瞭解到了這件事情,然後是坐了一個月的船,才從美國回到國內。


而在武昌起義爆發後,他的回國也沒能推動清朝的滅亡,要是袁世凱當時沒有和他們達成默契,可能清朝還得堅挺很長一段時間。

當然我們也不能否認孫中山在其中的貢獻,畢竟武昌起義中的主要力量文學社和共進會也是受到孫中山思想的一定影響,才主導爆發了武昌起義。

武昌起義能成功的原因

武昌起義之所以能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偶然。

原本,武漢地區駐紮有清朝的強悍軍隊,他們實力強悍,遠不是普通的起義者能抗衡,但是後來為了鎮壓四川的保路運動,這些部隊被從湖北調遣到了四川,也正是這時候出現的防務空虛,促成了武昌起義的成功。

要是那些軍隊沒有被調去四川的話,武昌起義可能會如同孫中山早年發動的幾次起義一樣,沒翻起多大浪花就被清朝軍隊給鎮壓。

而武昌起義如果沒有成功,南方各省也就不會因此宣告自立,袁世凱也就不會有那個底氣“逼迫”清朝退位。


孤客生


就推翻清朝的貢獻而言,袁世凱和孫中山旗鼓相當。

孫中山多次發難,領導武裝起義,經歷多次失敗後,終於在武昌起義中取得成功。武昌起義中的成功,起到了良好的示範作用,其它地區也紛紛響應,並宣佈脫離清朝獨立。此時清朝的統治已經搖搖欲墜,需要有人推一把。這個人就是袁世凱。

以當時孫中山和革命黨的實力而言,動搖清朝的統治根基,已經是他們的極限了。他們繼續革命、武力推翻清廷的可能性極小。如果清廷出動袁世凱鎮壓革命黨,孫中山和革命黨恐怕無力應對。這一點從武昌起義後,袁世凱的新軍在戰場上對革命黨武裝的表現,就看得出來。當時革命黨武裝,根本不是新軍的對手。

這也是後來南北議和的基礎,如果孫中山和革命黨有能力擊潰袁世凱和他的新軍,自然不用理會袁世凱,他們會直接打到京城去,推翻清政府。正因為孫中山沒那個實力,才有了南北議和,雙方就推翻清朝相關事宜達成了初步協議。

事後,袁世凱按照約定,使用各種手段成功地逼迫清帝遜位,終結了兩千多年的封建統治。當然後來,袁世凱和孫中山鬧翻了,這就是後話了。

所以動搖清朝統治根基的人孫中山,直接推倒清政府統治的人袁世凱。封建王朝統治的終結,是孫中山和袁世凱合力完成的結果。如果非要分個高低,應該說孫中山略勝一籌。


袁衛宇


我是老威,我來回答。

清朝是在1911年10月份武昌起義爆發後,武昌起義勝利後短短兩個月內,湖北、湖南、陝西、江西、雲南、江蘇(含上海)、貴州、浙江、安徽、廣西、福建、廣東、四川、山西、山東、甘肅等十五省宣佈獨立。

當時清廷能夠和武昌起義軍作戰的就是最精銳的北洋軍,也就是我們俗稱的北洋六鎮,而北洋六鎮實際上只聽從袁世凱的調遣,清廷根本調不動這支軍隊,無奈之下,清廷只能重新啟用袁世凱。

袁世凱出山後,迅速奪取了清廷的大權,一邊和武昌起義軍為主的革命黨談判,一邊不斷地向清廷要價。在得到孫中山“只要清帝退位可以讓出中華民國大總統職務”的承諾後,袁世凱逼迫清帝退位,從而清朝滅亡,袁世凱也成為了民國大總統。

下面我們從武昌起義的情況來看,分析一下推翻清朝誰的作用大。

我認為首先是以孫中山為首的革命黨人作用最大。

孫中山自年輕之時就立下了推翻滿清王朝的志向,1904年在檀香山成立興中會,到1905年又以興中會為主的革命志士為主,吸收了其他革命團體,成立了更大的中國同盟會,自此以孫中山為首的革命黨人陸續在國內不斷地發動了起義,不斷地衝擊著清王朝的統治,包括了1906年的瀏陽、萍鄉、醴陵之戰;1907年的饒平黃岡、惠州七女湖、防城、鎮南關之戰;1908年的欽廉上思、雲南河口、安慶之役等。

雖然多次起義多次失敗,但是孫中山卻從未氣餒,仍然繼續發展壯大革命黨,繼續發動起義,其中以1911年4月27日的黃花崗起義影響最大,也是革命力量損失最為慘重的一次起義,這場起義中,眾多革命黨的精英殞命,包括了喻培倫、方聲洞,林覺民等。

而當年10月份武昌起義爆發的時候,孫中山還在美國,得到消息後返回了國內,在南京成立了中華民國,就任臨時大總統。之後與袁世凱談判,成功地推翻了滿清王朝,建立了我國曆史上第一個共和制國家,中華民國。

可以說,推翻清王朝,如果只是依靠清朝內部勢力,如袁世凱這樣的是不現實的,如果沒有武昌起義,袁世凱也只能一直閒賦在家,如果閒賦的時間更長,閒賦個十多年,估計北洋軍他也就控制不了了,也就不可能能夠在接下來的起義中成為清廷依靠的主要力量,也更不可能逼迫清帝退位,可以說是革命黨人的起義為袁世凱創造了上位的機會。

其次,也正是革命黨人的不斷的起義,使各省都看到了清王朝的行將末路,所以在武昌起義成功後的短短兩個月時間裡,有十五個省相繼宣佈獨立,這和革命黨人的努力是分不開的。

我們可以看到,十五個省獨立之後,清朝控制的地盤除了幾個少數民族區域外,基本在漢族地區只剩下了直隸和河南,基本已經沒有什麼地盤了,要重新奪回,非常地費力,要知道當年太平天國起義的時候,實際上也就控制了兩到三個省,都打了十多年才結束,這麼多省一起反叛,清王朝就算能鎮壓下去,需要多少年呢?

其次是袁世凱

可以說,當時清廷要鎮壓武昌起義是能夠鎮壓下去的,畢竟袁世凱手上的北洋軍戰力十分地強悍。南北議和的時候,實際上武漢三鎮中的漢口和漢陽都被馮國璋率領的北洋軍攻下,革命軍只剩下了武昌,並且隨時可以被北洋軍攻入。在這種情況下,袁世凱出於自身利益,命令馮國璋暫停了對革命軍的進攻。

因為袁世凱也知道,一旦他當時滅了革命軍,那麼接下來他對清廷也就沒有作用了,清廷也就會卸下他的權力繼續讓他閒賦。而袁世凱本身是一個野心很大,能力非常強的軍事強人,他也不會甘心一輩子被人壓制,他充分利用了清廷當時的無力和革命黨人軍事力量薄弱的弱點,一邊和革命黨人談判,獲得了“只要清帝退位就可以出任大總統”的承諾,另一方面逼迫清帝退位,從而將個人利益最大化。

雖然他是出於私心,但也客觀上造成了清帝的退位,結束了清王朝的統治。如果沒有袁世凱,當初的戰爭估計還會持續很長時間,甚至規模會打的非常大,也正是因為他的作用,戰爭時間很短,戰爭規模基本就侷限在了武昌三鎮的地方。

第三是各地政府

可以說革命黨人的不斷努力,也深深影響了當時的各地政府,他們中很多開始認可革命並接受了革命,所以在武昌起義成功後,十五個省先後宣佈脫離清王朝而獨立,這對於滿清王朝來說是一個致命的打擊,失去了全國大部分的統治區,當時的滿清來說,基本上等於一個區域性的政府,手上實際控制的地盤也就兩三個省而已。

也正是在全國如此多的省份獨立的情況下,革命黨人才有了和袁世凱談判的資本。畢竟這麼多的省,就算北洋軍戰力十分強悍,一個一個地打,也要費時費力,不知要打到什麼時候,與其死磕最後把自己的老本耗光,還不如談判,爭取更多的利益。

當然,各省能夠宣佈獨立也和太平天國以來清廷的中央集權逐步被削弱有關,各省不聽從清廷中央政府,這並不是第一次。

首先在太平天國時代,由於清廷沒有一支能戰的部隊,便放開了對地方的控制,允許地方政府招募兵馬對抗太平天國。在太平天國戰爭中,崛起了一批漢族大臣,如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這樣的,後來都成了封疆大吏。

尤其是後來的李鴻章、張之洞等人在各地開辦實業,培養軍隊。到了1900年清廷對全世界宣戰的時候,南方八省並沒有聽從清廷的號召對各國宣戰,而是與列強達成了互不侵犯的“東南互保”協議。

這些都造成了清朝末期,實際上中央對地方控制力嚴重削弱的後果,也使得武昌起義後,十五個省能夠宣佈獨立,脫離了清廷政府。

因此綜合以上來說,我認為是革命黨人的作用最大,首先是革命黨人發動的武昌起義是直接導火索,其次是武昌起義促成了袁世凱順利奪權,三是革命黨人的作用使十五個省宣佈獨立,而這三個因素是造成清朝滅亡的最直接也是最大的因素。


老威觀史


提及清朝,人們對他可謂褒貶不一,很多人誇讚這個朝代,說他們奠定了968萬平方公里的,但是他揹負了更多的罵名,讓中國被列強欺負。


也難怪,清朝統治短短200多年期間,中國揹負了太多的恥辱,而我泱泱大國也是在這個時期被罵成東亞病夫。歷史上各位帝王艱難打下的江山,在清朝卻被輕而易舉的割讓他人。

這樣的朝代註定是要被覆滅的。人們在壓迫中拿起自己的武器。推翻清朝,肯定是群眾的努力,這份榮譽是集體的。那麼就推翻清朝而言,誰作用最大呢?

可能大家的第一反應都是孫中山先生。是的,孫中山先生功勞確實不小。他不僅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民主團體,而且還明確的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口號。

更為重要的是,他領導了辛亥革命。這次革命直接導致清朝政權被顛覆。早在辛亥革命之前,孫中山就親自領導過多次武裝起義,但均以失敗告終。

究其根本,原因在於孫中山先生雖然很有想法,也很有激情,但他不依靠群眾,沒有自己的軍隊,甚至連起義的開銷都是募捐而來的。

孫中山先生在領導這次革命時,這種情況並沒有發生明顯的改變,甚至都沒有親臨戰場,為什麼結果會有這麼大的變化呢?



這我們就不得不提起另一個人了——袁世凱。可能很多人對他沒什麼好感,因為他逼迫孫中山卸任,任位期間竟然倒行逆施要稱帝。

不僅後人對他沒有什麼好感,在當時他也是被大家嘲諷的對象,當時有這樣一副對聯:中華民族千古,袁世凱萬歲。

這個對子很有意思,千古對萬歲沒問題,可是袁世凱卻對不上中華民族,這其實是在暗諷袁世凱對不起中華民族。

就是這樣一個聲名狼藉的人,筆者卻認為袁世凱在推翻清朝的過程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在英國有些文獻也在說袁世凱好的地方。

辛亥革命成功後,孫中山擔任南京國民政府大總統,百廢俱興。他甚至還沒能組建出一支軍隊,就被聯合洋人的清政府軍隊包圍了。

打,幾乎沒有贏的可能。求和,又是萬萬不可能的。眼看著一個思想先進的新生政府就要被扼殺時,袁世凱登場了。

他憑藉著自己的謀劃,成為了清政府、國內軍閥和資產階級三股勢力的平衡點。

由於他是李鴻章最得意的門生,因此他在官僚圈裡混的風生水起,並且趁機培養了一支屬於自己的軍隊。


也正是因為這支軍隊和自己的軍事才能,他成為了中國軍閥界的一把手。而這一切都變成了他和孫中山談判的資本。

他答應孫中山會讓清帝溥儀退位,只要讓自己成為臨時大總統。孫中山也妥協了,最後也平穩地完成了政權的交替。

可能有些人覺得筆者有些誇大其詞,覺得我在洗白袁世凱。那麼您請看,在袁世凱去世後,中國又陷入了軍閥混戰,並且東北出現偽滿洲國的局面。

這些方面可以在側面看出,袁世凱在能力方面還是比較顯著的。所以說如果當時袁世凱沒有站出來,中國的歷史可能真的會發生鉅變。

評價一個人,本就應該從多方面來看。就事論事,推翻清朝,袁世凱絕對是有一分不可忽視的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