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時期的西安最早都城建設豐鎬二京

提起西安大家都知道是十三朝古都,歷史悠久。中國古代能被長期作為都城的城市不多,選擇西安地區自然有其道理,這其中涉及軍事、政治、經濟、地理等諸多因素。西安歷朝歷代城市的選址上也有多次變遷,我們今天就先來了解一下西安最早的都城建設,始於西周時期的豐京、鎬京。

從我國文字字義來看,城是以武器守衛土地的意思,市是一種交易的場所。我國在商代開始出現了城市雛形。中國最早形成城市記載的真正意義上的城市,就是始於西周,建於西安的豐、鎬二京,二京分別位於灃水的東西兩岸,隔河相望,位於今天西安市的西南方向,西鹹新區灃東新城昆明池以北。

周人早期是活動於寶雞一帶的周原地區。約公元前11世紀,滅商以後,周文王在灃水西岸營建豐京, 公元前1133年,周武王在灃水東岸建立了鎬京,合稱豐鎬二京。鎬京為兩京之主都城,周武王和他的後繼者治國理政皆於其中,各諸侯王前來朝拜、貢賀或議事也在此進行,豐京也一直承擔著宗法傳承作用。

《周禮考工記》記載“匠人營國,方九里,旁三門。國中九經九緯,經塗九軌,左祖右社,面朝後市,市朝一夫。”匠人營國是指建築師丈量土地及建設城市。方九里應為每邊長九里,旁三門是指每邊開三門,國中九經九緯指城內有九條直街、九條橫街,每條幹道由三條並列的道路組成,經塗九軌指為車軌的9倍,可並排走三輛車,相當於18米,市朝一夫,即市與朝各方百步。左祖為祖廟,右社為社稷壇。

周人以農立國,因此在城市規劃建設上打下烙印,國中的道路就像是田中的阡陌一樣,把城市劃分成不同等級的“井”字,“夫”即一農夫所受之一百畝耕地,被用來作為城市規劃用地的基本單位。城市中軸對稱、格網布局,體現禮制思想,與周朝社會推行的“禮制”能很好的配合,在後世得到了很好的發揚光大,影響頗為深遠。

公元前771年,申侯勾結犬戎攻破鎬京。周幽王點起烽火求援,眾諸侯因以前被烽火所戲而不加理會。周幽王最後被殺於驪山,西周滅亡。其後眾諸侯擁立太子宜臼為王,是為周平王。因鎬京曾發生過地震受損,殘破不堪,又接近戎、狄等外患威脅之下,於是平王在即位後第二年(公元前770年),將國都遷至洛邑,開始了東周。

見證了西周王朝三百餘年興衰起伏歷史的豐鎬二京,也完成了自己的歷史使命,逐步淹沒在歷史的塵埃之下。自此以後,西安地區下一次的都城建設,則要等到公元前383年秦櫟陽城的修建,這已經是將近400年以後的事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