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唯一被廢黜的皇帝是誰?他究竟犯了哪些錯誤?

文史磚家


這個被廢也是最冤的皇帝便是明代宗朱祁鈺。代宗、代宗已經說明了他只是暫時替代而已。按照明朝嫡長子繼承製下的那個框框,作為明宣宗次子也不是嫡子的朱祁鈺是沒有任何機會繼承皇位的。

他能繼承王位要從“土木堡之變”說起

代宗朱祁鈺的哥哥,明英宗朱祁鎮年少輕狂,在太監王振的慫恿下。率領幾十萬大軍去御駕親征,結果玩出一個土木堡之變,不但全軍覆沒,自己還被抓去當了俘虜。


瓦刺大軍抓了皇帝之後自信心極度膨脹,開始向北京進發。前腳滅了你幾十萬大軍,還俘虜了你們的皇帝,這氣勢得有多猛,北京的很多官員直接開始跑路,甚至提議遷都。


就在這千鈞一髮之際,明朝幾百年才能出一個的能人于謙站了出來。國不可一日無君,在於謙一眾大臣的擁立下,朱祁鈺被趕鴨子上架般的趕到那個冒熱氣的滾燙龍椅上。組織北京保衛戰。

雖然朱祁鈺做了皇帝,但是太子確實朱祁鎮的兒子,那些個大臣讓朱祁鈺繼承皇位,還要繼續立朱祁鎮的兒子為太子。

所以一開始朱祁鈺是拒絕的,在任何一個朝代,當皇帝都是一件夢寐以求的事情,唯獨明朝該死的嫡長子繼承製下,這個皇帝不好當。

迫於群臣的再三堅持,朱祁鈺才被迫當上了皇位,在位期間,表現還算尚可,不僅取得了北京保衛戰的勝利,尤其在政治上,改變了朱祁鎮執政以來的弊端,使得國力有了一定程度的恢復。

這皇帝的寶座上去容易下來難,至高無上的權力一旦握在手上,誰又願意放下?朱祁鈺自然也是不願的,想想自己好不容易坐上了皇帝,自然也想著帝位能在自己的血脈下得以傳承。所以他賄賂大臣,改立自己的兒子為太子。可惜那孩子命薄,沒做多久的太子就死了。而朱祁鈺又沒有其他的兒子可立。原本年輕的皇帝也有的是時間繼續造人。

但是造化弄人,就在這時,朱祁鎮成功復辟。

朱祁鎮復位後,下詔朱祁鈺是"不孝、不悌、不仁、不義,穢德彰聞,神人共憤"。不但如此,還廢除了朱祁鈺的帝號,朱祁鈺去世後,朱祁鎮按親王禮葬在北京西山。

要說他犯了什麼錯,錯就錯在生在帝王家。本來生在帝王家好好的做個王爺也挺好的,但偏偏又讓他當了皇帝,這要是繼承皇位都還好說,可惜是代替的。當了皇帝不夠心狠手辣,對自己的兄弟下不去手。就這樣拖拖拉拉的。讓自己的兄弟又找到機會重新奪了帝位。朱祁鈺可以說是相當憋屈的一位皇帝。


鼎鼎九公主


明代宗朱祁鈺不是明朝在位時間最短的皇帝,但卻是存在感最低的皇帝之一,雖然危難之際接管大明帝國,但力挽狂瀾的功勞都被劃給了于謙。在位七年有餘,也算是兢兢業業,但所有的名聲都被囚禁朱祁鎮和強制更換太子而敗壞,最後落個了幼子早亡,自己早逝的下場,就連諡號都是侮辱性質的“戾”,也是明朝遷都北京以後,唯一一個沒有葬入明朝十三陵的皇帝。

朱祁鈺是朱祁鎮的異母兄弟,他們的父親朱瞻基是明朝少有的賢明君主之一,去世前給他們留下了一個政令通達、四海昇平的大明帝國。朱祁鎮的皇帝之位早早就確定了,朱祁鈺對皇位也沒有什麼非分之想,兩人相處的相當愉快。

如果歷史按照正常的軌道發展,朱祁鈺會安安穩穩地當一個富貴王爺,歷史對他的記錄也許就是一筆帶過。然而,歷史有時候就是容易偏離正常軌道。正統十四年,他的哥哥朱祁鎮聽信王振讒言,輕率御駕親征,結果大軍在土木堡被蒙古圍殺,50萬京師損失殆盡不說,他自己也成為了蒙古族的俘虜。

蒙古族首領也先準備以朱祁鎮為籌碼,狠狠的敲詐勒索明朝。此時太子之位已定,但朱見深過於年幼,為防主少國疑,眾臣決定擁立朱祁鈺為新皇帝,改朱祁鎮為太上皇。。

在朱祁鎮當皇帝的這一年的時光裡,他不僅勵精圖治,還是一個非常英明的帝王。

可是沒想到,一年以後,哥哥朱祁鎮卻被瓦刺平平安安的放了回來,本來是不想當皇帝,當個逍遙的王爺,無奈當了皇帝,後來當了皇帝慢慢享受到了權力的滋味,哥哥皇帝卻回來了,於是朱祁鈺就下令經哥哥軟禁起來了,這一軟禁就是七年之久,後來朱祁鎮在一些人的擁護下發動了政變,重新當了皇帝,朱祁鈺也突然暴斃而亡。

朱祁鎮和朱祁鈺的故事,就像是中國版的權力的遊戲,本來朱祁鈺無心皇位,可是因為自己在治理國家的過程中,慢慢的喜歡上了權力的滋味還有百姓的愛戴,為大明朝創造了政治清明還有安居樂業的生活,朱祁鎮的到來,他自然是不能輕易將皇位拱手相還,畢竟那樣做的話自己的努力就會白費。但是在這場遊戲的鬥爭之中,朱祁鈺還是因為心軟和顧慮敗下陣來了。

朱祁鈺之死到現在還是個歷史謎團,很多人認為朱祁鈺是被朱祁鎮害死的。

朱祁鈺之所以落到這個結局有兩個原因。一個原因是他本人過於心軟,二是他對朱祁鎮過於苛刻。如果他狠心點,想個辦法把朱祁鎮悄悄搞死,,比如偷偷食物下毒,造成一個暴病,或者慢性病致死的假象,按照當時的情形,應該沒人去為朱祁鎮伸冤,沒人在乎,他也不會被哥哥害死。他因為害怕朱祁鎮奪權,充滿了猜忌,將對囚禁,待遇及其冷漠苛刻,導致朱祁鎮受不了這種虐待,而孤注一擲起來奪權。如果他能寬厚待哥哥,也許朱祁鎮安於現狀,不再存奪權之想,自己下場也不會如此。

朱祁鈺的心軟,情商不夠高,手段不夠黑害了他,這隻能說明朱祁鈺不是一個很適合做帝王的厚黑高手。唯一被廢的皇帝就是朱祁鈺,他犯了最大的錯誤,就是心不夠狠,又對朱祁鎮太苛刻!這反映了他本性善良又內心矛盾的心理!



淡淡雨意


明代宗朱祁鈺。

明代宗朱祁鈺,土木之變明英宗被瓦刺兵俘去後奉命監國。面臨瓦刺對京城威脅的情況下,於同年9月即皇帝位,遙尊英宗為太上皇,立英宗的長子朱見浚為太子。第二年改年號為“景泰”。

朱祁鈺的一生命運多劫。他的生母,本是漢王府邸的一位侍女,這位漢王就是著名的永樂皇帝的二子朱高煦,在明宣宗宣德年間,宣宗皇帝對叔父漢王朱高煦用兵,御架親征生擒朱高煦父子,並將漢王宮的女眷充入後宮為奴。在返京途中,宣宗皇帝邂逅了漢宮侍女吳氏,並深深被吳氏的美貌與聰靈所打動,於是吳氏得以陪伴宣宗皇帝直到回京。回京後,由於封建禮教的阻撓,身為罪人的吳氏是不能被封為嬪妃的,於是宣宗皇帝將她安排在了一個緊貼宮牆的大宅院中,並時常臨幸,終於,吳氏珠胎暗接,為宣宗生下了次子,取名朱祁鈺,這就是後來的景泰帝。吳氏也因此被封為賢妃,但繼續住在宮外。宣德八年,宣宗病重,派人將朱祁鈺母子召進宮,並託付自己的母后張太后善待朱祁鈺母子,託孤之後,一代明君架鶴西去,由於時逢皇帝的大喪,無人顧及吳氏母子的身世,他們就這樣被大家接受了。張太后也並沒有食言,不久就封朱祁鈺為成王,併為他們母子修建了王府,供他們母子居住。

本來朱祁鈺母子可以平靜地度過一生,但是土木堡的狼煙改變了他們的生活,先是朱祁鈺奉命在明英宗御架親征期間擔任監國,後來由於英宗被俘,太子朱見浚(即後來的明憲宗)才兩歲,國無長君,成王朱祁鈺就被推上了前臺,在皇太后的受意下朱祁鈺繼承了皇位。

早在朱祁鈺擔任監國的時候,就爆發了關於“南遷”的爭論,翰林院侍講徐呈(即後來參與奪門之變的徐有貞)根據天象的變化首先提出了南遷,並得到一些膽小的大臣的支持,但是由於祖宗的宗廟,陵寢都在北京,兵部侍郎于謙當即否決了他的提議,並得到了朱祁鈺的支持,朱祁鈺非常欣賞于謙的能力與魄力,于謙也很欣賞眼前這位年輕人的當機立斷,兩人在自己的內心深處都產生了對對方的傾慕。緊接著發生的午門血案,更加深了兩人的這種感情。英宗皇帝寵信宦官王振,搞的整個朝廷烏煙瘴氣,大臣凡是有不利於王振者,非死即貶,群臣的心中早已醞釀著一股洪流,終於,英宗被俘,王振被殺,群臣的怨氣得以傾吐,眾大臣跪在午門哭諫,要求成王懲治王振的黨羽,這時王振的死黨錦衣衛指揮馬順出來阻擋,當即被憤怒的群臣打死,成王見狀唯恐發生譁變,準備逃走,這時于謙站了出來,他拉住成王的衣袖,對成王解釋群臣並不是並不是衝著成王來的,只要成王能夠懲治王振的黨羽,群臣願意輔佐成王供圖大業。於是,朱祁鈺下令將宮內的兩個王振的死黨帶出來,交給群臣,這兩人也被群臣當場打死,由此可見王振積怨之深。

朱祁鈺在位期間,許多被王振排擠的忠志之士得以重歸廟堂,吏製為之一新,他升兵部侍郎于謙為兵部尚書組織京城保衛戰。通州的糧食被搶運進京,京城以及京城周圍的防禦工事都被加固,于謙還親自遍練了新軍,並放出了石亨參加戰鬥。同時景泰帝下明詔,各邊守將不得私自與也先接觸,這樣,也先妄圖利用英宗騙取明朝財物,城池的計劃失敗,於是氣急敗壞的也先率軍鋪天蓋地向京城湧來。由於于謙戰前準備非常充分,北京軍民的空前團結,領兵將帥作戰勇猛,終於在北京城外給瓦剌軍以沉重打擊,也先不得已退回草原。風雨飄搖的明政權終於在這一戰之後穩定了下來。

景泰朝的政治與正統朝相比應該說是比較清明的,但是朱祁鈺在處理英宗與太子的問題上犯了重大的錯誤,這也導致了他後來悲劇性的結局。朱祁鈺在座穩帝位之後,就犯了宋高宗的毛病,不願迎接上皇回京,生怕會影響自己的地位,並因此與朝臣發生了一些齷齪之事,這時又是于謙站了出來,他保證上皇歸來不會影響皇帝的位子,希望皇帝能遣使去迎接上皇,景泰帝終於被說服,但是他只是派出使者打探消息,並沒有提出迎接,誰知派去的使臣楊善隨機應變,竟將上皇迎回,生米煮成熟飯,景泰帝也只好接受了這個事實,但即便如此在迎接的禮儀上,朱祁鈺也減了又減,將英宗迎回了北京,並軟禁在南內。在處理英宗迴歸的問題上,景泰帝表現的心胸過於狹窄,這也是他一生最大的汙點。

英宗回京之後,朱祁鈺派人嚴加看管,果然如於謙所說英宗的迴歸沒有影響到朱祁鈺的帝位。但朱祁鈺並不滿足,他不僅自己要做皇帝,而且希望自己兒子朱見濟能夠取代英宗的太子朱見浚成為皇位的合法繼承人,於是他一手導演了賄賂朝臣的鬧劇,朱祁鈺授意太監去賄賂當時的重要大臣,希望他們在重建儲君的問題上能站在自己這邊,朝臣門不願公開反對朱祁鈺,只好對此事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就這樣,太子朱見浚被廢為沂王,朱祁鈺的親子朱見濟被立為太子。誰知,天揹人願,朱見濟早夭,景泰帝也因此在精神上受到了沉重的打擊,不過好在朱祁鈺還在壯年,子嗣的問題對他來講還不用非常發愁。轉眼已是景泰八年,朱祁鈺突然得了重病,建儲的問題又成了熱點問題被擺上了朝堂,可眾大臣的意見也並不統一,有的主張復立沂王朱見浚,有的主張立襄王,突然內宮傳來朱祁鈺病體好轉的消息,於是眾大臣準備第二天上朝與朱祁鈺商議,但是朱祁鈺由於大病初癒,第二天早上起床後不久就又睡著了,這一覺即改變了朱祁鈺的一生,也改變了大明王朝的命運,更改變了歷史車輪的走向。群臣沒有等到朱祁鈺,於是相約明天早朝再來,誰知就在這天夜裡,爆發了著名的奪門之變,英宗復辟。第二天,朱祁鈺被廢為親王,軟禁於西內,不久氣死於永安宮,他為自己營建的陵墓壽陵,被英宗下令拆毀。于謙、王文被殺,明朝歷史上朱祁鈺的統治時期就這樣宣告結束。

朱祁鈺死後,於公元1475年才恢復帝號,被諡為景帝,廟號代宗。

明代宗朱祁鈺支持于謙反對南遷,取得北京保衛戰的勝利,重用正統朝被迫害的忠直大臣,挽狂瀾於即倒,並對明朝戰後的恢復做出了貢獻,但對待迎回英宗的問題上他顯得過於小氣,同時在太子問題上他又顯得得寸進尺,最後他的一生以悲劇告終。


你哥哥很兇


北京有個明十三陵,而明朝共有十六位皇帝,那麼剩下的皇帝去哪了?

明太祖朱元璋埋在了南京,建文帝朱允炆不知所蹤,今天介紹一下明朝唯一被廢黜的皇帝,朱祁鈺。


這個朱祁鈺本來不是皇位的繼承人,但是偏生好巧不巧,他的哥哥——明英宗朱祁鎮,土木堡之變,肉包子打狗一去不復返,成為了瓦剌的俘虜,當時身為代王的朱祁鈺臨危受命,成為了代皇帝,任用於謙,打贏了北京保衛戰,守住了明朝的江山。


而他的哥哥,本來是瓦剌留他下來是想嚮明朝廷訛詐點錢財,但是發現明朝政府挺摳門,就放棄了這一想法,把他哥哥朱祁鎮送了回來,已經坐上皇位的朱祁鈺自然不想把皇位再還給朱祁鎮,便把他哥哥尊為太上皇,打發到南宮去住,他哥哥喜歡坐在南宮的樹下乘涼,他便下令把樹砍了。可能也是受到了命運的詛咒,他的兒子被立為太子之後就夭折了,他也很快病重,在南宮的朱祁鎮找準機會,發動了”奪門之變“,而朱祁鈺被廢為代王,死後也葬在了親王墓裡。


雲往千年


明朝國祚三百年,只有兩個皇帝連續經歷了兩次大型變故,一個是明英宗朱祁鎮,一個是明代宗朱祁鈺。

而朱祁鈺又是明朝眾多皇帝之中,唯一一個被廢黜的皇帝,這就很奇怪了,因為明朝從朱元璋登基開始,就一直在鞏固中央集權,明朝可以說是中國君主專制達到頂峰的時期,那為什麼作為皇帝的明代宗朱祁鈺會被廢黜呢?

這就不得不提到“土木堡之變”了。


正統十四年(1149年),瓦剌軍因屢次入侵明朝邊境,明英宗決定親自率兵出征,他帶著五十萬精兵於大同北上,準備與瓦剌在明朝邊境決一死戰。

此戰的結果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朱祁鎮率領的五十萬明軍居然被兩萬瓦剌軍輕易擊敗,就連皇帝朱祁鎮都成了俘虜。

朱祁鎮一走,明朝內部就缺了一個皇帝,於是作為朱祁鎮弟弟的朱祁鈺,在於謙和孫太后的扶持之下,登基成帝,即明代宗。

除此之外,于謙和孫太后還把朱祁鎮的兒子朱見深立了太子。

他們的用意很明顯,就是朱祁鈺只是代理朝政,大明的江山還是朱祁鎮家的。而對於此事,當時的朱祁鈺也沒有說什麼,畢竟他也才剛剛登基。

在朱祁鈺登基之後,他在於謙等人的幫助之下,不僅清算了王振的黨羽,還在瓦剌進攻北京時取得了巨大的勝利。

此戰雖然明軍勝了,但是朱祁鈺的煩惱也來了,因為瓦剌首領想要放了俘虜明英宗,以此來和明朝求和。對於此事,朱祁鈺自然是不太想同意,因為如果明英宗回來了,他的皇位就很有可能保不住了,但是他也沒辦法,大臣們都在勸他接朱祁鎮回來。

最後,朱祁鎮還是被接回來了,但是回來之後卻被朱祁鈺軟禁在了南宮,皇位還是朱祁鈺來當,朱祁鎮則成了太上皇。

此事過後,朱祁鈺又做了一件大事,便是廢了自己侄子朱見深的太子位,立了自己兒子朱見濟為太子。

但是在一年之後,太子朱見濟卻夭折了,朱祁鈺也因此事受到了巨大的打擊,於1457年得了重病,一臥不起。

也是這一年,石亨等人趁著朱祁鈺病重未立皇儲之時,密謀了一件大事:要復辟朱祁鎮為帝,這一事件也就是著名的“奪門之變”。

奪門之變後,明英宗朱祁鎮重新當了皇帝,並且以謀逆罪殺了于謙,廢朱祁鈺為郕王。

此後,明朝的政治也逐漸陷入了混亂,危機也一天比一天重。


千古君


北京明十三陵中,除了朱元璋和朱允炆本就不該葬在裡面之外,還有一位皇帝也沒能葬在裡面,那就是明代宗朱祁鈺。如題主所說,他沒被葬在裡面的原因是被廢了。

而我認為他犯的最大錯誤,就是接回了自己的哥哥——朱祁鎮。

朱祁鈺的皇帝當的離奇,退的卻不算離奇。

公元1449年(正統十四年),朱祁鎮為了“弘揚大明威嚴,平定北方再現祖上的威風”,決定讓朱祁鈺監國,自己御駕親征。然而,朱祁鎮有他祖上的勇氣,卻沒祖上的能力,在土木堡這個地方,朱祁鎮被瓦刺人給俘虜了。

咋辦?皇帝可沒了啊!縱觀華夏曆史,被圍的皇帝就那麼幾個,被俘虜的皇帝就那麼幾個,自己主動出征卻被俘的……丟人啊!

更何況,上一個皇帝被俘的,是北宋,可是直接讓大宋朝丟了大半江山啊!

於是,在北京城,很多大臣和富人都開始轉移財產,而朝堂之上,也圍繞著“戰”還是“遷”展開了一場激烈的辯論。

徐有貞等人根據天象變化提出南遷,而於謙以北宋南遷亡國為據提出作戰。

最終,于謙勝利了。在王文的提議下,朱祁鈺從監國變成了真皇帝。朱祁鈺登基後重用於謙,並向邊關守將下詔書說,不得聽信瓦刺任何關於朱祁鎮的消息,也不要給瓦刺錢財。這下子,瓦刺極了,直接率軍攻打北京城。在於謙的領導下,著名的北京保衛戰得勝。這之後,明軍多次擊敗瓦刺,瓦刺首領有些撐不住了,就希望放了朱祁鎮求和。

可是,當上了皇帝的朱祁鈺深知一朝不可有二主,自己的哥哥回來了,這皇位是還還是不還?

所以,瓦刺雖然想給,朱祁鈺卻不願意接。最終,還是在大臣于謙的勸導下,朱祁鈺才含含糊糊的答應了這件事兒。

于謙是怎麼說的呢?皇位已定,不做更改。

就這樣,在使臣楊善的努力下,朱祁鎮被接回來了,被尊為太上皇。然後……朱祁鎮就被朱祁鈺鎖在了南宮。

朱祁鈺下令,為避免哥哥與舊臣互通往來,南宮中不得留下任何樹木——這樣會讓想要越過高牆的人有可乘之機。

這一鎖,就是七年,直到奪門之變發生。

朱祁鈺本來就是代理皇帝,所以,他的皇位還是要給朱祁鎮的兒子朱見深的,但是為了讓自己的兒子繼承皇位,他廢了朱見深,改立朱見濟,但沒想到朱見濟早夭,這太子之位便空下來了。

公元1457年(景泰八年),朱祁鈺病重,太子之位再次被抬到了桌面上。石亨眼見朱祁鈺不行了,便與徐有貞(開頭那個從天象看建議遷都的)密謀迎回太上皇朱祁鎮。

就這樣,朱祁鎮重新當上了皇帝。

朱祁鎮復位後,廢了朱祁鈺的帝號被封為郕王——這次換成他被鎖在了永安宮,但是,他可沒有被鎖七年,因為被鎖不久後,他就莫名其妙的死了。

朱祁鈺死後,朱祁鎮賜了個戾的諡號,表示朱祁鈺“不孝、不悌、不仁、不義,穢德彰聞,神人共憤。”而且,為了一解心頭的惡氣,朱祁鎮把朱祁鈺按照親王的禮數葬在了景泰陵,而不是十三陵。

所以,兩相一對比,你就知道朱祁鈺錯在哪兒了吧?一個被廢的皇帝,你居然讓他活了七年?

呵呵。


伏生說歷史


明朝唯一被廢黜的皇帝是奪門之變後被自己的親哥哥廢黜的明代宗景泰皇帝朱祁鈺。

明代宗景泰帝朱祁鈺(1428年―1457年3月23日),漢族,明宣宗朱瞻基次子,明英宗朱祁鎮異母弟。母賢妃吳氏,明朝第七位皇帝(1449年―1457年在位)。

朱祁鈺生於宣德三年,長兄朱祁鎮即位後封其為郕王。正統十四年,土木堡之變爆發,明英宗被瓦剌俘虜。為免主少國疑,于謙等大臣勸服孫太后,立郕王朱祁鈺為皇帝。次年改元景泰。因此又稱景泰帝。

景泰八年正月,奪門之變爆發,明英宗復位,改元天順。二月,英宗廢景泰帝為郕王,軟禁於西苑。郕王薨,享年三十。英宗諡曰戾。葬於北京市海淀區玉泉山北麓景泰陵。他是明代遷都北京之後,唯一一位沒有葬於明十三陵的皇帝。

明憲宗追認其皇帝之位,諡曰恭仁康定景皇帝。史稱明景帝。南明時期,明安宗朱由崧加諡符天建道恭仁康定隆文布武顯德崇孝景皇帝,廟號代宗。

朱祁鈺知人善任,在外依靠于謙,在內信任興安,不近聲色,使得大明江山社稷轉危為安,可謂是英明之主。但他在天性之間未能盡善盡美,因而使奸臣趁機作亂。


花開水不流


被廢黜的帝是明戴宗朱祁玉。朱祁玉本不想坐皇帝,但朱祁鎮被俘後,被擁為皇帝。開始還不怎重視,後來有點上癮。待也先放回朱祈鎮,他為保皇位,馬上把朱祈鎮囚到一個小院。誰料朱祈鎮會收買人心,又加原威猶存,所以衝進皇宮,把朱祈玉廢黜,奪位成功。朱祁玉錯在粗心大義,沒有對朱祁鎮斬草除根。


平淡平安平和平心


你這問題問得很奇怪,你問的是唯一?

也就是說你已經知道了答案,你這明顯是釣魚問題嗎?

就是自問自答唄。


歷史山河圖


朱允炆是唯一一個,年幼無知又聽信了一些昏臣的話,朱棣本身就野心勃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