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炎統一了天下是否說明只有司馬炎才能遠勝於曹操?

沈靜軒


時勢造就英雄,司馬炎統一天下並不能真的說他比曹操,孫,劉更強,因為並沒有可比性。

本質上講,三國亂世都是開疆擴土之主,晉代魏則是陰謀政變的產物。

核心上說,東漢以察舉製作為人才選拔標準,後期世家把持做官特權,三國亂世唯有曹操“唯才是舉”,從這個角度看曹操明顯要高孫權劉備一頭。司馬炎建立晉朝,為籠絡世族獲得政權更是把人才選拔與出身相連以至於門閥做大,大開歷史倒車更算不上才能遠勝。

注:晉朝陰謀立國也給日後八王之亂五胡亂華埋下伏筆。


取自不語者


司馬炎是三國著名謀士、魏國權臣司馬懿的孫子,也是結束三國時代分裂的人,但司馬炎的能力遠遠比不過魏武帝曹操。不要說司馬炎比不過曹操,就是他的祖父司馬懿見到曹操也要唯唯諾諾,俯首稱臣。

司馬炎的祖父司馬懿因為得到曹操、曹丕的賞識而飛黃騰達,並且熬死了曹家好幾代人。從司馬懿這輩起,司馬家接連出了好幾位大權臣、大陰謀家。比如,司馬懿殺魏國宗室曹爽,司馬師廢魏少帝曹芳,司馬昭殺魏廢帝曹髦。

到了司馬昭的兒子司馬炎時,時機已經成熟,他迫不及待地廢掉了魏國的末代皇帝曹奐,建立了西晉王朝。

可嘆的是,曹操所留下的家業僅僅傳了45年的光景,只經歷了曹丕、曹睿、曹芳、曹髦、曹奐五位皇帝,然後就拱手讓給了司馬懿的孫子司馬炎。

隨後,西晉王朝攻滅南方吳國,統一了三國。但這並不能說明司馬炎的能力就強於曹操,而且司馬炎把自己的身後事交代得一塌糊塗,將一個龐大的西晉王朝交給了弱智兒子、晉惠帝司馬衷,埋下了八王之亂和五胡入侵的隱患。

司馬炎是士族子弟,在軍中威望不高,並沒有太多軍事能力。而曹操雖然有一定的家族背景,但卻是通過真刀真槍拿下的天下,先後消滅了呂布、袁術、袁紹、劉表、馬騰等眾多軍閥,曹氏在軍中的威望比司馬氏高。

第一、在軍事能力上

曹操的諡號是魏武帝,司馬炎的諡號是晉武帝,兩人的諡號都帶有“武”,說明都是安邦定國的君主,可兩人的軍事能力其實完全不是一個層面。曹操戎馬一生,屬於白手起家,破黃巾,斬呂布,滅袁術,敗袁紹,驅匈奴,逐烏丸;小年輕人司馬炎只是仗著父輩留下的遺產,坐享其成。

第二、在政治能力上

曹操在選人用人、管理國家上都遠勝司馬炎。因為曹操注重才能而輕視門第,大量從寒門子弟裡提拔人才,許多出身貧寒的人也得以仕官,比如徐晃、張遼、樂進等人。司馬炎出身於高層士族,在政治上依賴其他士族,在政策上優待士族,大量任用無能的士族之弟為官,造成國家衰落。“士族紈絝子弟,多碌碌無為者,累世公卿”。

第三、在選擇繼承人的問題上

曹操指定的繼承人是曹丕,曹丕的軍事能力不如其父,但在政治能力與曹操不相上下,這說明曹操在選擇繼承人上還是非常有眼光的。反觀“志得意滿”的晉武帝司馬炎,在繼承人問題上犯了大錯,冊立了昏庸無能的司馬衷為太子,結果導致國家分崩離析,反而被外族篡奪了自家江山。

因此,司馬炎的西晉王朝從建立到滅亡,也只有51年的時間,可是它留給華夏民族的卻是長達三百多年的戰亂與外敵入侵,這是司馬家該負的責任。從這一點看,司馬炎就完全比不了曹操。

司馬炎能夠統一三國,完全是依賴他的祖父、伯父、父親三個人。司馬懿奠定了司馬家的權勢地位,司馬師司馬昭鞏固了這種地位,然後司馬炎才得以篡奪魏國的江山。

種種跡象都表明,司馬炎是在坐享祖輩留下的豐厚遺產才能奪取天下,能力比不了曹操,只是時運比曹操幸運。


世界人文通史


我的觀點是司馬炎的才能是要遠遠低於曹操的,司馬家族只有司馬懿才可與曹操相提並論

首先我們來看司馬炎是什麼人:司馬懿之孫、司馬師之侄、司馬昭嫡長子。鹹熙二年(265年)襲父爵晉王,數月後逼迫魏元帝曹奐禪讓給自己,國號為晉。建國後,他採取一系列經濟措施以發展生產, 使西晉短暫的出現了一片繁榮景象,史稱"太康之治"。不過後期荒淫無度,奢侈腐化。直接為後面的八王之亂埋下伏筆。

那麼介紹完了司馬炎,我為什麼會認為才能遠遠低於曹操呢?我們從立國基礎、謀略眼光、對後面的影響幾方面來分析。

一、晉朝的建立是司馬家族幾代人的努力

司馬懿從曹操時代就在曹營一直蟄伏謀劃,甚至是到了司馬師、司馬昭在曹魏朝堂內外專政之時也有司馬懿在背後指導,謀劃高平陵之變後,可以說曹魏已經徹底的掌控在司馬家族手裡面,司馬炎稱帝只是水到渠成的結果,換一個人司馬一、司馬二也依舊可以稱帝。

二、分分合合,歷史發展的必然

東漢末年到三國亂世已經持續了很久,歷史的發展就是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歷史發展到了司馬炎這裡必然是該統一的,只是這個統一的主角剛好是司馬炎。

三、謀略眼光要差曹操十萬八千里

我們不說別的我們就拿兩件事來舉例:

首先在立國後的國策制度方面,復古走分封制,分同姓王這一點一直被詬病,為了對抗當時比較強勢的士族力量,司馬炎的這一舉動,不僅沒有取得什麼實質性的效果,甚至是直接導致後面的八王之亂以及更久的五胡亂華的產生。

其次在稱帝后期的舉動,以及在繼承人的選擇上眼光極差,別的不說後期的荒淫無度,奢侈成風,這一點上就不如已經比不上曹操,而且在繼承人選擇上,造成賈南風乾政,導致八王之亂的發生。

經過以上分析,結論很明顯,司馬炎才能是遠遠不及曹操的


舊人何時歸


司馬炎統一天下並不能說明他的才能比曹操強,相反他的才能遠遜於曹操

司馬炎能夠統一天下,建立晉朝,是靠司馬懿、司馬師和他的父親司馬昭打下的基礎,或者說篡奪曹魏的基礎,他只是坐享其成罷了,換成一個稍有作為的君主依然能夠一統天下。之後的種種作為也說明了司馬炎並不是什麼開明的君主,荒淫無道,把皇位傳給傻兒子,造成八王之亂,最後導致五胡亂華,給華夏文明幾乎造成毀滅性打擊,要說他能力比曹操強,估計劉禪第一個跳出來說不服。

反觀曹操,在亂世中崛起,挾天子以令諸侯,南征北戰,在政治、軍事、詩歌領域中均有很大建樹,雄才大略,司馬炎和曹操根本不是一個量級的。


海洋望星空


我的看法是,司馬炎統一天下絕不能說明他的才能勝過曹操。

一、司馬炎是站在祖、父肩膀上取得如此成就的

在司馬炎代魏自立及統一天下之前,司馬家族已經付出了幾代人的努力。

從司馬懿開始,到司馬師、司馬昭,他們都操控曹魏大權,到司馬炎時期,篡位自立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這是屬於前人栽樹後人乘涼。

而曹操是屬於第一代創業者,從一個普通人到統一北方,掃滅群雄,稱孤道寡,那絕對是屬於漢末人傑中的人傑。

二、就才能而言,曹操是文武全才

曹操首先是個一流的軍事家,常年征戰,軍事才華無比亮眼。

“太祖自統御海內,芟夷群醜,其行軍用師,大較依孫、吳之法,而因事設奇,譎敵制勝,變化如神。自作兵書十萬餘言,諸將征伐,皆以新書從事。”

這個不需要太多證明。

其文才,那也是一流的,三曹和“建安七子”便是當時文壇的代表人物。

“文武並施,御軍三十餘年,手不捨書,晝則講武策,夜則思經傳,登高必賦,及造新詩,被之管絃,皆成樂章。”

曹操之才,罕有人可以比擬的。

三、在治國方面,司馬炎差太多

司馬炎的統一天下,更多的是三國格局崩潰形成的自然態勢,與他個人能力關係不大。

前期的司馬炎,在《晉書》中給與了高度評價,“明達善謀,能斷大事,故得撫寧萬國,綏靜四方”,這個我們得承認。

但是統一天下後的司馬炎完全變了一個人,如同一個暴發戶一樣控制不住私慾了。

“平吳之後,天下乂安,遂怠於政術,耽於遊宴,寵愛後黨,親貴當權,舊臣不得專任,彝章紊廢,請謁行矣。”

把國家搞的烏煙瘴氣。

還有更糟糕的宗室問題和是繼承人問題。

而曹操手下人才濟濟,名將名臣輩出,這些人群策群力,使得曹魏陣營是三國中最強的。

曹操“可謂非常之人,超世之傑矣”,連司馬懿這樣的人物在他面前都黯淡無光,司馬炎就差的更多了。


微史春秋


這個推論站不住腳,按照你的邏輯,豈不是說曹丕、司馬炎的才能都要勝過曹操?司馬炎之所以能夠結束三國亂世,實現西晉王朝大一統局面,與很多因素有關:

01

“前人栽樹後人乘涼”司馬懿、司馬師、司馬昭的鋪墊

司馬炎能夠稱帝建立西晉,並且最後平滅東吳,與“三馬”有著很重要的關係。

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讓司馬氏得以掌控曹魏朝政大權;司馬師平定淮南等叛亂,並廢曹芳立曹髦,進一步加強司馬氏權勢;司馬昭更是殺魏帝曹髦,覆滅西南蜀漢政權。

這三人的鋪墊,讓司馬炎繼位之後,在這種基礎之上,最終覆滅了東吳政權,實現了天下統一。可以說,並非司馬炎才能多麼優秀,而是前有前人“三馬”的鋪墊,並非司馬炎要強於亂世中的曹操。

02

三國鼎立局面的結束是歷史發展的必然

從三國鼎立局面發展的過程來看,最終北方政權的不斷壯大,最終實現統一的趨勢顯而易見。

東吳自孫權死後,國內功臣喪盡,國主孫皓又昏庸無能,早就無法再現孫權對曹魏的對峙局面;而蜀漢內部也一團糟,雖有姜維率軍多次北伐,但北方優勢局面早就難以改變。

而隨著司馬氏在曹魏朝中權勢漸隆,終於發動了平滅蜀漢的戰爭,之後擁有了巴蜀長江上游之便,對於下游東吳的戰略優勢更加明顯。

等到司馬炎繼位之後,擁有除了東吳之外的地域優勢,覆滅東吳早就是大勢所趨。而相比曹操來說,司馬炎能夠實現天下統一的優勢更大,這並非出於其才能比曹操更佳導致的結局。

03

結合司馬炎執政策略來看,才能的確不如曹操

曹操起於亂世,戎馬一生,創立了曹魏在北方的優勢局面,雖然未能稱帝也未能實現天下統一,甚至在對抗蜀漢、東吳的過程中,屢有失敗,但這並不能讓人忽略掉曹操的軍事和政治才能。

而反觀司馬炎,雖然開創了三國亂世之後的統一局面,並且在執政初期讓西晉出現了“太康之治”的繁榮景象,但在其在分封諸王等措施上,以及在執政後期的昏聵,都彰顯了其在政治等才能上的欠缺。

兩相比較之下,司馬炎雖然統一了天下,但並不能說明司馬炎才能遠高於曹操,直接對比兩人軍事、政治等才能,曹操要遠高於司馬炎。


總而言之,司馬炎之所以能夠統一天下,是在司馬懿、司馬師和司馬昭三人奠定基礎之下才完成的。司馬炎繼位之後,實現天下統一的趨勢已經十分明確,並非出於其才能才實現的。並且,直接對比兩人軍事、政治等才能,司馬炎遠不如曹操。


蘇小衿


司馬炎有個屁的才能,花花公子,酒色之徒。他唯一的才能就是投了個好胎,繼承司馬家族的一切,司馬懿司馬師司馬昭,他們一生努力成果,全歸了司馬炎。吃吃喝喝玩玩女人過程中,迷迷糊糊當上大一統皇帝,鼓勵大家像他學習,大家吃好喝好玩女人,國舅王凱和全國首富要當全國榜樣,大家要學習他們是如何的吃吃喝喝玩女人敗家的。這不報應來了,司馬家居然出了二個傻皇帝,氣的司馬懿司馬昭的要爬出,棺材板都按不住了。何不食肉的皇帝,八王不服,國力消耗,才有五胡亂華。還有個傻皇帝開玩笑說,愛妃你二十歲了,已經老了,該殺了。說完躺下呼呼大睡,結果見不到第二天太陽,皇帝死的莫名其妙,又是一場浩劫。怎麼辦?怎麼辦?大家跑呀!馬蹄南去人北望,跑到江南繼續吃吃喝喝玩女人,日子混一天是一天,順便唱起司馬皇家涼涼歌。這些亂七八糟的事,全國花花皇帝司馬炎埋下的報應。


三炮傾人國



司馬炎統一天下,是基於祖父司馬懿及伯父司馬師、父親司馬昭給他鋪平了道路,對曹爽為首的三族以及附屬勢力進行了殘酷的屠殺,派鍾會、鄧艾攻滅蜀國,與太康元年(280年),派軍滅吳。至此統一天下。

從歷史上的為政舉措,看司馬炎的才能:無為與寬鬆的立國精神。政治制度上承曹魏,別有創新。

司馬炎於鹹熙二年(265年),登上帝位,國號晉,史稱為西晉。改元為泰始,曹魏遂亡。但這時的司馬炎心裡並不輕鬆,他很清楚,雖然他登上王位寶座,但危機仍然存在。

為了儘早地使國家從動亂不安的環境中擺脫出來,為統一奠定牢固的基礎,無為與寬鬆政策成了西晉之初的立國精神。這種立國精神在國家的各種領域中充分地體現出來。泰始四年(268年),司馬炎詔書中明確指出:“為永葆我大晉的江山,現以無為之法作為統領萬國的核心。”同年,又向郡國頒下五條詔書:一曰正身,二曰勤百姓,三曰撫孤寡,四曰敦本息末,五曰去人事。當年,曹魏王朝的奠基者曹操繼東漢的動亂政治之後,為了安定人心,恢復國力,曾實行了比較寬鬆開放、節儉求實的治國方略。

司馬炎在治國措施上的,進行了系列改革。司馬炎改革的政治制度上承曹魏,別有創新,有些為東晉南北朝所奉行,深刻地影響了西晉一代及其以後的政治。三省制度的初步確立,分封制的演變。都督制的定型西晉沿襲漢魏,地方實行州、郡、縣三級行政制度。士族門閥制度的確立,門閥士族遂成為東晉南朝政治中一種最為活躍的政治勢力。



曹操以漢朝天子劉協的名義征討四方,對內消滅二袁、呂布、劉表、馬超、韓遂等割據勢力,對外降服南匈奴、烏桓、鮮卑等,統一了中國北方,並實行一系列政策恢復經濟生產和社會秩序,擴大屯田、興修水利、獎勵農桑、重視手工業、安置流亡人口、實行“租調製”,從而使中原社會漸趨穩定、經濟出現轉機。

曹操喜歡用詩歌、散文來抒發自己政治抱負,反映民生疾苦,是魏晉文學的代表人物,魯迅贊之為“改造文章的祖師”。同時曹操擅長書法,唐朝張懷瓘《書斷》將曹操的章草評為“妙品”。

曹操用人不重虛譽,他選用官員要“明達法理”,能行法治。用崔琰、毛玠掌管選舉,“其所舉用,皆清正之士,雖於時有盛名而行不由本者,終莫得進。務以儉率人,由是天下之士莫不以廉節自勵,雖貴寵之臣,輿服不敢過度”。社會風氣有所好轉。

相對比較起來,曹操是一個時代的的開創者,司馬炎更多的是繼承上的改革與創新,不足以說明其才能遠勝曹操。


西嶺白鷺


曹操可以說是白手起家,靠著夏侯家族和曹氏家族的支持,起兵討伐董卓,那時候他可以說是討卓聯盟裡最弱的一支,劉備純粹是來打醬油的,但他憑藉自己的雄才大略,一一擊敗了袁術,呂布,馬騰,袁紹,公孫瓚,這份能力是司馬炎拍馬也攆不上的,曹操的對手,都是當時的梟雄人物,隨便哪個都能把司馬炎按在地上摩擦,如果他們同處一個時期的話,而司馬炎是接過了曹魏政權和他叔伯司馬師及他父親司馬昭,留下的雄厚基礎,而此時,蜀國只剩下了姜維,東吳孫權已經駕崩,周瑜,魯肅,呂蒙,陸遜這樣的能臣,也都過世了,此時的東吳已經沒有可以擔當大任的人選了,而此時的東晉,兵強馬壯,糧草充足,司馬家族也是能人輩出的時期,這樣的優勢下,他能統一天下,是必然的結果,當然他也是個有作為的皇帝,但是在能力上他遠遜於曹操!


情殤73244411


不能,司馬炎和曹操相比,可以說沒有一點優勢,真正的曹操是一個偉大的軍事家,政治家,司馬家族搶來的江山還是曹氏辛苦經營的。

司馬炎能統一天下,是歷史的必然。當時三國中蜀國吳國已經不負方面,積貧積弱,實力已經不能相提並論。

再反觀曹操的對手,正值巔峰的蜀國,知人善任的孫權,要做到統一天下真的是難於上青天。司馬炎只是撿了一個比較大便宜。

從其日後的統治來看,其才能也遠不及曹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