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人惡,即內省,有則改,無加警”,反省功夫,修身重要手段

一、“見人惡,即內省,有則改,無加警”出處

《弟子規》雲“見人惡,即內省,有則改,無加警”看到他人不好的行為,內心要立即反省,有同樣的缺點就改正,如果沒有也要加以警惕。

《說文》“見,視也。”見(見)本義是看見,看到。《說文》“人,天地之性最貴者也。”《說文》“惡,過也。”本義是過失。惡(惡)引申為不良的行為。《說文》“即,即食也。”本義為就食。徐鍇曰:“卽,就也。”引申為就,靠近。《說文》“內,入也。自外而入也。”本義是入,自外面進入裡面。指心裡。《說文》中“省,視也。”本義是察看。引申為檢查,反省。

“見人惡,即內省,有則改,無加警”,反省功夫,修身重要手段

見人惡,即內省,有則改,無加警

《說文》中“有,不宜有也。”本義是具有,與“無”相對。《說文》“則,等畫物也。”則(則)本義是準則、法則。引申為就、那麼。《說文》“改,更也。”本義是改變。指改正,糾正錯誤。《說文》“無,亡也。”無(無)本義是沒有。《說文》“加,語相增加也。”本義是添枝加葉說假話、虛報。表示加以。《說文》“警,戒也。”引申為戒備,警告。

二、“見人惡,即內省,有則改,無加警”義理

所謂“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我們與人相處之中,不僅會看到人家的優點,還會看到人家的缺點。《弟子規》教“見人惡,即內省,有則改,無加警”要吸取人家的教訓,看到人家的過錯,要即刻反省自己,有沒有與人家一樣的問題,若是剛好有相同的,要立刻改正;若是沒有,則要提醒自己,不能出現同樣的過失。

“見人惡,即內省,有則改,無加警”,反省功夫,修身重要手段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論語·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也是教我們要學習人家的優點,而如果是缺點,則要內省警惕,要引以為戒。

《舊唐書·魏徵傳》:“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以明得失。”告訴我們要“以人為鏡”,無論是善還是惡,人家的善要起心效仿,而那些缺點則要引以為鑑,以免重蹈覆轍。所謂“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切莫起幸災樂禍的念頭,甚至去嘲笑人家。

“見人惡,即內省,有則改,無加警”,反省功夫,修身重要手段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以明得失。

三、“見人惡,即內省,有則改,無加警”生活實踐

俗話說“利刃割體痕易合,惡語傷人恨難消。”人家出現過失,其實已經很痛苦了,此時怎麼忍心往人家的傷口撒鹽呢?這樣做容易引起人家怨氣而遭到報復,對自己對他人都沒有任何好處。因此除了反省自己之外,若自己有能力、有方法來協助人家對治過失,應當給予規諫,令人家可以修正過來,這才是儘自己的道義。

總之,反省功夫是修身重要的手段。《論語·學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每天都不斷地自我反省,發現缺點或不足就及時改正,這樣有助於“德日進,過日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